教学案例写作心得体会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好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力求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

2、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养成读书的良好兴趣和读好书的习惯。

3、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发表关于读书的意见,能达到一定水平。 重点:

从各个角度扩展思维,围绕“书”评述自己的看法,叙写有关“书”的故事,抒发对“书”的情感。

难点:

1、注重修辞的运用,借此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观点鲜明,见解独特,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教学方法措施: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些关于读书意义的名言警句呢?

二、指名学生回忆有关读书意义的名言警句,每人说一句,但不能重复前面的人说过的。举例:

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

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
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三、指名同学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读课外书的。 提示:

1、读些什么书?

2、读哪些内容?

3、怎样读?

归纳:读书的方法很多比如(1)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

2

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
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每个人都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适当的作些读书笔记或写些心得体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写读书心得体会

1、指名同学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写心得体会的。

2、提示:

写读书心得的目的,主要是解答我们在讨论一本书时所碰到的某些非常普通的问题:谁写这本书?写些什么?它与同一位作者所写的其它书相比较如何?与其它同类书籍相比较如何?以及其它类似的简单问题。

读书心得除了帮助自己更深入了解一本书之外,也可以成为我们与人沟通的桥梁,有人说:“如果你将两个政客带进一个房间,你就会听到一场舌战;
如果你将两个商人放在一间房中,你所见到的,不是并吞,就是恐慌;
但是假如你将两个以书为生的人置于一处,那么房中就会充满友谊与欢笑。”因此,写作读书心得时,能用适于速读而又有趣的笔调,说明有关书籍的内容,并能产生娱乐读者的效果,让读者不论曾否读过那一本书,仍能觉得心得本身就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这是读书心得最为重要的写作原则。

完成一篇读书心得的写作,可包括下列八个步骤:

3

1、选书:我们应就所熟悉的门类或兴趣选择所要评述的图书。

2、阅读:阅读的速度可因书而异,但阅读时,最好能把那些有关键性的章节或提纲要点,或足以显示作者风格而适于直接引用的典型词句作成标记,以便整理引用。

3、笔记或心记:将书中某些要点或自己突发的感想,在印象尚未消失之前摘记下来。

4、以该书的主题,所取的角度或基点为目标,反复考量其内容。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再阅读与写作心得之间,应有一段间隔时间,以便作反复思考,不必急着马上动笔。

5、将前列第三项作成大纲,并与第四项所定之主题相互融洽,拟具成一个大纲或骨架,可使书评写得严密紧凑,条理分明而富有效果。

6、写作书评: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客观描述的重点在于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于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他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
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7、整理及修改原稿:写作与整理,前者是一种创造活动,后者则是修整工作;
一为生产,一为检验。是两样判然不同的心智与情绪活动,不应同时进行。在写作时停顿下来去作整修的工作,将使我们的观念、事实、与语言的自然流露受到干扰。因此,我们应将观念先写下来,稍后再回头来校正句读、标点、文法、修辞及格调等其它项目。

8、完稿:在心得写作完毕之后,笔者应将有关该书的琐碎事项,如正确的书名、作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一一摘录于文稿之上。

二、学生作文

三、学生修改自己作文

4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课堂意外“精彩”的背后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读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对鸟的天堂这个地方心驰神往。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去过鸟的天堂,但从众多图文资料中已知道它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那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她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大致相当于200个教室),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的各种野生鹭鸟数以万计,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现在,《鸟的天堂》已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巴金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的内容我已熟记于心,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也上网查阅了很多,并都较仔细的学习和对比了一番。因此讲起课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二、案例描述

我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作者巴金先生及鸟的天堂的总概况,学生们饶有兴趣。然后我按照课前备课计划,让孩子们标记生字新词,读课文,理思路,找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这次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我微笑着向孩子们提了问题。顿时,孩子们都忙碌起来了,有的在书上画着,有的在喃喃自语着,有的在静静思考着。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看到了不计其数的鸟。”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从这里看出来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 ,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里的两个„到处‟说明鸟儿多得不可计数,树上到处都是!”

“能从文中找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错!”我示以赞许的目光。这时,教室里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小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嘴里还配以“我!我!”的叫声,唯恐老师看不到。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大的,小的;
颜色也异彩纷呈,有花的,有黑的,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颜色。真是鸟的天堂啊!”

“看得出你也很会读书,从大、小、花、黑这几个词里你就读出了鸟的形态、颜色。你能把这多姿多彩的感觉通过朗读向我们展示出来吗?”我的话音一落,孩子就捧起书本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还有这里的鸟千姿百态,你看它们有的站的树枝上叫,好像在呼朋唤友;
有的飞起来,正想要去自由的翱翔;
有的在扑翅膀,似乎飞倦了在休息呢!”又一个孩子站起来兴奋地说道。

“这里鸟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巴金爷爷都看得„应接不暇‟了!” “„„”

课堂研读越来越深入,我正要接着往下说,突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鸟儿一般天亮就离巢觅食的,巴金爷爷要是在早晨经过,怎么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热闹的教室里顿时在平静几秒后开始骚动了起来,很多孩子在自己讨论过后渐渐把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看着孩子们那清亮、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一阵紧张,这个问题备课时可没有去细细想过,更没有有意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刹那间,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想起这样一句话:“面对意外不应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要及时抓住问题并放大,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于是,我在瞬间整理好了“砰砰”直跳的心情,理了理思路,打算先把“球”踢还给学生,便笑着对学生说:“在学习这段课文中,你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别急,再读读书,看看能否从书中找到答案。”话一说完,心里倒有点自喜起来,暗暗等待着即将出现的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阵琅琅的书声在教室蔓延开来,又渐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静静思考,几分钟后:

“老师,我搞清楚了。鸟的习性是朝出晚归,但这是树木较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树林大,那整天都有鸟儿栖息在一起,因为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 一位同学站起来,满脸兴奋地说。

我点点头,称赞道:“说得有条有理,会思考。”然后又马上补问道:“这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呢?

“这是从„树林资源丰富‟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我的看法是,鸟儿朝出晚归是一种自然规律。这里早上就有这么多鸟纷飞,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儿景美,气候适宜,所以慕名赶来了。”另一名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 „慕名赶来‟这个词用得多好呀! 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我为他拍起了掌。“这是从……”我第二句话还没说完,这名孩子就接道:

“这是从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

“我还有补充,这儿的自然环境好,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地爱鸟,不去捕捉它们,所以就成了真正的鸟的天堂。”又一名孩子说。

教室里响起了情不自禁的掌声,也包括我。

“是啊,它们在这儿找到了幸福与安宁,享受到了自由与快乐。”我不由自主地接下了这位学生的话,孩子们都热情的鼓起了掌。

随后,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我则沉浸在学生的这种多元解读中。我为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为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而叫好。

晚上,我静下来回想这堂课。想着想着,课堂内那个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作者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不是真如课中孩子们所探究的那样呢?我所抛出的问题是不是真有价值?于是我打开网络,开始搜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里的那棵大榕树上长期栖息着数万只小鸟,种类多达十多种,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小鸟天堂经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看着这段文字,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课堂中为自己的处理而自鸣得意的心境早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自傲的惭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深的自责。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中的意外,很多时候让人措手不及,什么时候、哪个环节中、由谁而起,谁也无从知晓、谁也无法预料,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其神秘特质,令很多老师忐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诸如公开课什么的,尤其担心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否有必要理睬,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引导是否合适、是否有效,更何况现在的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引导能化解意外、甚至能有有意义的生成。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意外”,我们该怎么办?

1、以本为本,“意外”之时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是解决教学意外的根本所在,文本是阅读、理解、感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离开它的感悟是无稽之谈。在学生感悟走向歧途时,通过回到文本寻找答案,学生不但可以正确认识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说,因为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做文章,因为这一精彩的引导,使意外开发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的生命力得到真正的释放。预设在教学教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节课中,我自以为对教材已熟记在心了,可还是差点中了学生的“招”,差点贻笑大方。所以说,老师只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地透,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得全面,才不会出现晚上的“汗颜不已”,才可以在课堂内如鱼得水,自由驰骋;
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阵地。

2、预设要留有空白和余地。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给生成留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要留有空白和余地给学生,可恰巧的是,学生自己“创造”了空白:巴金爷爷是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怎么能看到这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使学生和老师马上进入了知识的空白之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余地。

3、语文教师尽可能地多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

虽说这节课有突发事件的阻挠,但我自认为在课堂上处理得还不错,最令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我在课后验证了学生说的有关鸟“晨出暮归”的科普知识。试想,如果鸟类“晨出暮归”这一生活习性纯属那位学生的编造之说,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的话,那么再来看这节课,就会显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经过证实之后,我才舒了一口轻松快活的气。因为不管怎么说,知识总是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

现在我还时时想起这堂课。我也常这样想:如果把师生的课堂学习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这些小的“意外”就是我们泛舟途中偶尔的“漩涡”。有了这些“漩涡”,我们的旅途更显得真实和快乐。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经历“漩涡”后,打个弯,继续快乐航行,而不是强行改变航向或者慌乱中造成“翻船”。也许若干年过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拥有“意外”的课堂。那时,也许他们还会在心底里泛起对这个掌舵人的一丝敬意。

记叙文写作教学心得体会

记叙文写作教学心得体会

记叙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文体形式,经历小学到初中的训练水平仍停留在“低幼”阶段。抛开学生本身阅读积累不够,生活阅历尚浅缺乏对生活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教师本身对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没有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与训练。记叙文的教学在初中三年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结合课文逐步引导,反复强化。

1、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

“ 布置题目—批改—讲评”这是大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题目的布置,常常根据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而定;
批改、都大部分老师显得随意性强;
讲评,主要以学生范文及老师自选范文来读为主。题目的布置、作文的讲评,往往没有一个系统性,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指导,初中三年下来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低幼阶段。

2、读写“分家”

语文教师80%的时间都用在阅读课的教学上。(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应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便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时紧、任务重,教师们忙上课,其实“课文”不就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吗?

3、教什么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教什么,我们需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细化:

1、立意;

2、谋篇布局

3、详略得当

4、情节曲折

5、细节描写

6、环境描写

7、真情实感。明确了自己需要教什么,将这些具体目标分解到六册语文书中,分点训练,重复指导。六册语文书每册都有记叙文,甚至都有经典的范例引导写作教学。初中三年的记叙文写作指导要与记叙文阅读找到结合点,分点指导。

写作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写作教学培训是对自身写作水平的一次提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写作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1:写作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执教小学语文的教师,9月 20-23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成都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改下小学作文教学的研讨会,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从74岁的支玉恒老师和贾志敏、林莘老师等不同风格的精彩展示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特别是林莘老师的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在两位老师的展示课上都显示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让我深受启发。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提高思想认识,净化灵魂。

学习其实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可通过这次走进名师的课堂,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

三、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
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
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五、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 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篇2:写作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新闻宣传是一个企业与外界交流的纽带,是树立单位形象的重要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促进****的宣传工作,11月15日,****举办了新闻写作培训班。还专门邀请了****新闻中心的主任与主要编辑人员授课,他们授课幽默风趣,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向我们讲解了新闻写作基础及新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并把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让我们对新闻写作有了较为系统地认识。

这次培训主要对新闻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公文写作与处理,最重要的是对写作的创新。宣传教育培训讲座通过三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颇有感触。而且由此在****各片区及单位还设立了专职记者与通讯员。本次培训班的创办对宣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本次培训讲座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要有新闻敏感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次新闻写作培训讲座,使我认识到新闻绝不是你想什么就写什么的,而是要客观地描述事实。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工作的理解力、生活的执行力

和学习的创新力,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另外,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观察研究,这样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新闻。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一篇新闻。

二、要善于思考,善于积累

新闻就是要对最近发生的,有报道意义的事件及时报道,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写好一篇新闻,仅有发现和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锻炼自己的日常写作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

三、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

要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我们要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去留心生活中的点滴,这样写出的东西有特色。如果想作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就应该用眼睛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多看,多问,多学,善于去发现新闻点。有了身边的人和事做素材,我们的写作才会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

四、注重新闻写作的创新

新闻的写作在于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积累。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从中得到灵感,创新新闻。

写作,需要持之以恒。文字工作靠日积月累,干工作也要持之以恒。必须有谦虚谨慎的心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学习先进人物以增长自己的才干,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去发现问题和契机,并一直坚持下去。写新闻稿件是“苦差事”,但热爱与追求,是搞好通讯报道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因为爱可以创造一切。因为有热爱,可以变枯燥为有趣,便无聊为鲜活,当你热爱职业并发现从事这样工作的时候充满活力、生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从事所从事的工作是件趣味无穷的事情,这样的时候,就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时间紧,可以挤;

水平低,勤学习,持之以恒,从爱好到入门,从入门到精深,持之以恒。其次就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无论文章立意如何好,没有与之匹配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都将会功亏一篑,所以,重视并切实将文字驾驭能力的提升锻炼当是新闻通讯员的一项重要技能。

通过本次学习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对新闻写作技巧的理解,更激发了写好新闻的信心和决心。是一个展示英雄风采的好平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可歌的动人事迹,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写作、报道。

--- 读为主。题目的布置、作文的讲评,往往没有一个系统性,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指导,初中三年下来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低幼阶段。

2、读写“分家”

语文教师80%的时间都用在阅读课的教学上。(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应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便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时紧、任务重,教师们忙上课,其实“课文”不就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吗?

3、教什么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教什么,我们需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细化:1、立意;
2、谋篇布局3、详略得当4、情节曲折5、细节描写6、环境描写7、真情实感。明

2 ----

3

学习《骨干教师教育案例写作》

心得体会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我聆听陈大伟教授《教师的成长与写作》的讲座,深刻了解到一个教师一步步从优秀教师成长到研究型骨干教师乃至发展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深受鼓舞、启发,太多的是反思,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虽说有成绩,通过对比还有太多不足需要,亟待改进。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了解教师对幸福的理解,每个教师都渴望幸福,但教师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心态,启动学生思维潜能,和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你的45分钟的课堂知识海洋中翱翔,这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教师具备了这种能力,当然就有幸福感,幸福靠教师自身努力获得的。所以教师想在教育中幸福快乐必须从思中去做。

只有学会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成长“人因思而变”,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才能改变自己想法、用法,而教师的想法、用法怎样获得?从哪里获得?陈教授的青蛙和小鸟的故事,给我们教师深刻诠释,我通过教授的精辟讲解,反思我自己,对比我自己,我是否从“四个小鸟”的故事得到启发、反思。回顾我以前的教学例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节课,我直接问同学们农业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起来就很困难,但如果我你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考虑有的学生是农民就是种地,有的养鸡、种树,那我通过了解学生生活入手,从学生谈家庭生活中感受理解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很愿意学。教,师蹲下身子了解学生,那么农业概念这个知识设计,可能就从学生这个”小鸟”那获得的。再比如《美国》这节公开课,现在回想大部分教师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而唯有我的教研员赵秀波老师给了我不同看法,她当时说,如果你能把自然地理以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你的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自然地理以人文化的形式呈现,直到今天学生都很喜欢,克服自然地理枯燥的现象,让自然地理形象化、人文化,今天再次反思,赵老师也是我教学生涯促进我发展的“小鸟”。总之,我的成长的确有学生、老师等等这些不同“小鸟”的帮助指引。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运用

高考写作一项占25分,比重较大。而且,写作也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一块儿。学生觉得难写,没有兴趣,而写完之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批阅,然后反馈给学生,效果也不很明显。因此,如何来上好写作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最近我们经过研究探讨,商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写作课模式,那就是在写作课堂中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因此很快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教育界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英语写作是一个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它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全班分享,学生不觉得写作课是单调的,反而觉得有兴趣。写作水平随之提高。下面以一篇看图作文为例,分析合作学习在写作课堂中的运用。

看图作文教学一般分四步走:

1.看懂图片,把图片展示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有机地

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内容连贯的句子。

2.确定短文须用的时态和该用的人称。

3.确定体裁,用简洁的语句描述图片或图表大意。

4.进入合作学习阶段:

第一步,请学生根据每一幅图片写出一句或两句话,只要能够

把图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而且越简单越

好;

第二步,请两个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看谁的句子表达得好;

第三步,请学生在每句话的前后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它连成短

文;

第四步,学生互相合作批改交流并给合作伙伴的文章打个分

数;

第五步,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修改,每个小组修改后将会

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了;

第六步,老师关注小组活动的时候所发现的优秀作文在全班一

起来分享。

课堂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中,学生们由2~6人组成小组,一起从事学习

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学生思维,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讲座心得体会

特教教学案例心得体会

医学案例教学心得体会

学校案例教学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