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晚年自南京出狱后,他谢绝了高官厚禄的邀诱,蛰居四川江津,在贫病交迫中埋头于作书写诗和文字学研究,他以大量的精力撰述了文字训蒙的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文字学研究集大成之作,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然而,这部惊世之作刚一问世未及出版就因其书名中的“小学”一词引起较大误会和争议,就即便是今天的读者如果没有对其深入了解而仅看书名的话,也往往误解为供小学生学习的课本,殊不知作为对文学、历史造诣颇深的陈独秀先生的巨著中,此“小学”非彼“小学”矣。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最后一次坐牢是在一九三四年,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这本书即起始于狱中。出狱后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通过国立编译馆约请陈独秀写一部文字学读物,原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这就是《小学识字教本》的由来。但书写好后,陈立夫却建议改名《中国文字基本形义》,理由是此书虽精彩,但程度太高,根本不适合“小学”。看来陈立夫一开始就对该书书名产生误会了。面对误解陈独秀一开始还写信给陈解释:此“小学”非彼“小学”,此“小学”乃音韵字、文字学综合之古称,也是他研究文字形、声、义三者统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点,另外,此书并非课本,而是教本,学生看起来固然觉得难,但做为教师用书还是适当的。并强调“自汉代就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

480" alt="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inline="0">

无奈陈立夫不听,想我堂堂教育部部长,无数人都拍我的马屁,难道还让你教我什么是“小学”?就给陈独秀发话了,如果书名不该,书就别想出版。陈独秀那可是出了名的牛脾气,立马表示:书可以不出版,但书名一个字都不能改!后来的结果可想而之,出版这件事就黄了,陈独秀晚年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这部著作就此胎死腹中。这还不算,陈独秀还把陈立夫预付的稿费分文不少的给退了回去,即使他晚年过得是穷困潦倒,甚至死后的安葬费都是朋友一起凑的。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一生著述颇丰, 但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撰写这个《小学识字教本》。1939年底至1942年他死去之前写给台静农的一百余封书信,百分之七十都是关于他正撰写的这部著作。或增补字条删修书稿,或忧虑寄出的书稿是否已抄正及校改,更担心手稿和抄正书稿遗失或毁于战火,催问何日能出版及如何出版等等。1940年6月15日他在致台静农信中写道:“此次续写之稿,约为期月余,甚勉强,致于左边耳轰之外,又加以右边脑子时作阵痛,写信较长,都不能耐,势必休息若干时日也。”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是一本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专著,解释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孳乳衍生的规律,突破了《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的束缚,除了征引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古玺、货币、陶瓦等古文字材料,并联系现代方言口语,以探求文字之本义,及词汇中的同源关系,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原稿特别注明“教师用”三字,并在《自叙》中说:“中小学习国文识国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缓矣。”可见这本书稿,是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进修教材。书稿当初由国立编译馆油印了50本,分赠有关专家。油印稿印刷较粗糙,印数又如此之少,故而流传不广。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心这部未能最后完成的遗著,后来的命运果如他自己所料。梁实秋带去台湾一本油印稿,70年代初即在台湾影印出版。书名改为《文字新诠》,没有著作人,删掉陈独秀的《自叙》代以梁实秋一序。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值得欣慰的是,该书在大陆于1995年5月由巴蜀书社公开正式出版,书名就是陈独秀所坚持的《小学识字教本》。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推荐访问: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此“小学”非彼“小学” 陈独秀小学识字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