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教学设计十六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于连塑像的原因。

3、照样子写词句,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小英雄,颂扬他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介绍一个看到过的塑像或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塑像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题、读题。

质疑

二、整体了解。

1、自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解疑:

※是怎样的塑像?

(1)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用自己的话介绍塑像。

※为什么建塑像?

(1)交流。

(2)出示: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他,如今,他的塑像屹立在,接受人们瞻仰。我觉得于连。

(3)理解词语:屹立急中生智瞻仰

三、学习课文。

1、从什么地方看出于连急中生智?

自读课文,用划出。

2、交流:

(1)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理解:迸跳;
夺目迸跳说明燃烧快、情况紧急。

(2)又长又粗干涸

理解:干涸

(3)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有可能毁了整个城市)

3、这可怎么办呢?来不及了

(情况危急)

4、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完成词句活动室。

3、齐读全文。

4、说说小英雄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学札记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座铜像》教案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
理解“干涸、瞻仰”,联系上下文理解“急中生智”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第3节的节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媒体示图)

2、简介布鲁塞尔(媒体示图)

指导读准“布鲁塞尔”。

3、出示铜像图,交流感受

(1)出示铜像的图片,出示课题

(板书:铜像)

(2)交流看到铜像后的感受

4、学习“瞻仰”,质疑

(1)出示: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2)借助字典理解“瞻仰”

● 读准词语

●了解“瞻”的意思

瞻:往前或往上看。

● 板书“瞻仰”,指导“瞻”的书写

● 理解词意(恭敬地看。)

(3) 在语境中理解词意

● 对照铜像质疑(出示第一节)

(引导从样子和年龄两方面质疑)

小结:是啊,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个正在撒尿的小男孩如此尊敬呢?而且(读句)凡是……都要……

● 板书:凡是……都要……

“都要去”说明大家无一例外地??(读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了解了这座铜像背后的故事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5、板书课题,齐读

二、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铭牌

2、明确学习要求

三、重点学习第3节,学习概括节意,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交流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故事发生在??(500多年前),也就是16世纪初(板书)。铭牌上首先就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清楚。

(2)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 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时的情况

师: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

● 根据回答板书:赶跑,欢庆

● 借助板书用一句话复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一小节具体介绍了小于连的英雄事迹?

3、了解记事文章的叙述顺序

(1)指名3人分工和老师配合读第3小节,仔细听好老师的话和小朋友读的内容。

(2)小结:第3节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

3、研读第一部分,学会抓关键动词概括并体会小于连的警惕性之高。

(1)自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小于连发现了一个什么异常情况?

● 指名读

● 随机正音:“干涸“、”迸跳“

● 交流

随机指导读好“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这个地点

出示:小于连在赶去中心广场的途中 。

(2)了解小于连的整个发现过程,并体会他的警惕性之高

● 师生配合读,初步了解发现的过程

● 自读,体会每次“跑”的不同发现

(跑??闻、发现??跑(见)??跑??发现

● 交流小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聪明,警惕性高)

● 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整个发现过程和小于连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借助板书复述整个发现过程

小结:在整个发现过程中最后的这个发现结果一定要在铭牌里交代清楚,由于铭牌的篇幅有限,前面具体的发现经过可以省略不写。

(3)指导抓住把概括的内容说明确。

● 随机练习用“一旦……就……”说话,体会情况的“危急”

出示: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4、研读“经过”部分,学习抓关键句概括,进一步体会情况的危急和小于连的机智

(1)概括第二层的内容

出示:小于连 。

● 自读,借助提示概括

(2)理解“急中生智”

● 为什么小于连想的这个办法是最富有智慧,最好的?你能联系这部分中的内容说一说吗?

(随机渗透分号的用法)

● 指导朗读“三个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3) 引读,加深体会

5、概括“结果”部分

(1)引读。

(2) 这个结果铭牌里要写吗?

(板书“救城、救百姓”)

(3)小结:小于连撒尿的这个行为救了整个布鲁塞尔城和全城的老百姓,难怪人们要塑造一座??(生说:正在撒尿的男孩铜像)

四、总结全文

1、创设情境,简要复述故事

同桌合作,一人借助提示完整地说说铭牌上的内容,另一人说说你了解了这段历史后的感受。

2、释疑

2、结合铜像的样子引读最后一节,结合语境理解“屹立”

3、总结:

五、作业

请大家回去以后把今天了解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

29、一座铜像(城市标志)

(屹立)

布鲁塞尔

瞻仰

(凡是……都要……)

铭牌

16世纪初 赶跑 庆祝

发现

浇灭

救城、救百姓

跑(闻 发现)??跑(见)??跑??(直线拉到铭牌里的“发现”处)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去游览一座城市(图片)你看那里有“恢宏的建筑、标志性的三拱凯旋门、宽大的广场、雄伟的市政厅”,这就是(“布鲁塞尔”)。谁来读?

师:真不错,读准了“塞”这个多音字。我们一起读。

师: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凡是去那里游览的人一定会去瞻仰一座铜像。(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说)

“座”是量词,是“广字头”的座,“铜”是一种金属,“金子旁”,右边“同”表示读音,是形声字。用铜塑成的人像就是铜像。一起读课题。

2、了解铜像样子。

师:这就是这座铜像,仔细看看,这座铜像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吗?

生交流。(外貌、神态、动作等)

师:课文里是这样描写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正确了,谁还能把小男孩调皮又可爱的样子读出来,注意读好这些词“卷卷的”、“翘翘的”、“光着身子”、“正在撒尿”。谁再来读?

师:你确实读出了小男孩调皮可爱的样子。(板书:调皮 可爱)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好这句句子。

师: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生:于连 的塑像。(出示句子) 这里有个生字,注意读准字音,一起读。理解“塑”、“塑像”

3、整体感知课文。 师:于连做了什么事,成了小英雄?而且要把他撒尿的样子塑一座铜像?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小于连的一件什么事,你能否借助老师的填空来说一说?

预设答案:(

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小于连发现一条燃烧着的连接着大火药库的导火线,他 急中生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布鲁塞尔和全城百姓。)

什么时候 什么

怎么做

结果怎样

师:你真了不起,用几句话就把写小于连的这件事情说清楚了。谁再流利完整地说一说?

师:真不错,说得很流利。和老师说的几乎一样,出示: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小于连发现一条燃烧着的连接着大火药库的导火线,他 急中生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布鲁塞尔和全城百姓。)

师:板书:急中生智。这里的急是指什么?(情况很紧急,危急)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体会当时情况紧急。

师:快速读读课文,课文哪一节写到了情况很紧急?(第三节)轻声读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当时情况危急的句子。

生:当小于连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现院子里有一道夺目的火星迸跳着。小于连急忙跑过去,只见一条又粗又长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滋滋”地燃烧着。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师:(出示句子)这段话比较难读,自己再把它好好读一读,要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

学习第一句:

师:这段话有三句句子,这三句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关键词: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说明一旦爆炸,它的威力非常强大)

师:这句话中还有没有让你感到情况紧急的语句吗?

生:我从“一道夺目的火星迸跳着”感受到当时情况危急。

师:(粗体:一道夺目的火星迸跳着)“迸”是后鼻音,你读准了。一起读。

师:迸跳的火星正在不断向外喷射,向外溅出。而且迸出的火星怎样的?(夺目的)还可以说——刺眼的 耀眼的

师:说明当时导火线

生:燃烧得很旺。(板书:浓烈、夺目、迸跳)

指导朗读:

师:火花四溅,情况危急。

谁来读?

生:当小于连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现院子里有一道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师:火药味还不够重。突出“浓烈”突出“夺目”强调“迸跳”读

师:
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闻到了那股浓烈的火药味。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学习第二句:

师:这“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在怎样的深沟里?

生:在干涸的深沟里

师:(粗体:干涸)这个词语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涸”字典上的意思是——没有水。我们都知道火在干燥的地方会燃烧得——更快,更旺,那么在干涸的深沟里,导火线会燃烧得怎样?

生:导火线会燃烧得更快、更旺。

播放视频

指导朗读:

师:这导火线燃烧的速度多快呀!谁来读?

师:此时,小于连心里万分着急,谁再读。

学习第三句:

师:更让小于连吃惊的是:他发现导火线竟然连着什么?

生: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师:(粗体:大火药库)火药库是干什么用的?

生:装炸药,枪弹

师:导火线又粗又长,连着的火药库又是大火药库。如果爆炸,后果会怎么样?

生:把人炸死,城市炸掉。

师:雄伟的市政厅,宽大的广场,欢庆的人民,都会随着爆炸声毁于一旦。自己读读,。生自由读

师:一条连着大火药库的导火线在滋滋燃烧着,随时有爆炸的可能,真是万分火急。谁连起来读

生:(读) (指导:夺目的火星迸出来了,很危险啊,小于连很着急,该怎么读呢?再读!)

(指导:导火线 “滋滋”地燃烧,情况更加危险了!小于连更着急了,还这么读吗?再读!)

(指导:导火线连着大火药库,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啊!再读。)

师:我们发现当时的情况越来越危急。男女生来比比,谁先读?

师:声音响亮,女同学加快速度。

师:面对这样危险的情况,小于连不但没有退缩,文中还写到了小于连两次次跑?当他发现一道夺目的火星迸跳时,他急忙——跑过去,看见导火线在滋滋燃烧着时,他还是——往前跑,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板书:勇敢

师:小于连看到这些情况,他马上想到什么?——隐藏的敌人在搞破坏。这可怎么办呢?小于连在情急之下还想出了哪几个办法?这些办法可行吗?

(二)感受于连急中生智。

师:自己再读读第三节,找一找。

生交流,出示句子

师:这些办法在小于连脑海里是一闪而过的,时间紧迫,谁来读?

生: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
用水浇灭导火线上的火花吧,打水的地方太远了;
喊人吧,来不及了。

师引读: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下水沟,可是——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想到——,可是——,想到——,可是——。是呀,这些办法都不可行。

理解“急中生智” 师: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小于连想出了什么办法?

师:用小便浇的办法和其他方法比好在哪里?

师: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去打水、喊人,小便是最快,最方便的。

师:急中生智的“智”就是—— 用小便浇灭导火线上的火花

像小于连这样面对紧急情况不慌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急中生智

你还能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吗?

生:在危急的情况下,想到用自己的小便把导火线上的火花浇灭了。

师: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意思。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不到10岁的于连成功地排除了险情。拿起书,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布鲁塞尔城——

生:保住了,

师:全城老百姓——

生:得救了。

师:此刻,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于连?

生:聪明

师:小于连不仅聪明,而且还很机灵,可以用哪个词?

(板书:机智)

三、总结提升 师: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挽救了布鲁塞尔,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敬——(自己读第四节)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三个生字。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师:你的读音很准。(板书:屹立) 看屹有个山字旁,屹立就是——像山一样高高耸立。

师:这座铜像屹立在布鲁塞尔,了解了小英雄于连的故事,如果你站在他的铜像前,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崇敬、仰慕、敬佩、敬意„,所以课文中用了哪一个词?(瞻仰)

跟我读“瞻仰”, “瞻”字比较难写,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瞻仰”的意思是?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看的词语?(注视,仰望,打量,观察„)

师:带着敬意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直到今天„铜像”。谁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师:凡是学了一座铜像这篇课文的学生,都对小于连充满了敬佩之情。

师:多了不起的小于连呀。他是布鲁塞尔城的英雄,是比利时的英雄,更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这份崇敬记住这—一

生:一座铜像

师:记住这位小英雄的名字,他叫

生:于连

师:把他的名字记在心里,他叫

生:于连。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

武乡镇中心小学 郑俊波

教学目标:

1.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

3.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 教学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刀、尺子、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上一课里,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桥,它们都有各自的形状和结构,那你们觉得一座好的桥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呢?(播放幻灯、板书:坚固、美观。)

2.今天,我们就要象桥梁工程师那样来设计建造一座结实的桥。不过我们使用的材料不是钢筋和水泥,同学们请看屏幕。(放幻灯、板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

二、设计方案

1.用报纸设计一座桥,你觉得最困难或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报纸很薄很软,承受力很差,关键是要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

2.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报纸做成什么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桥梁结构怎样设计? 3.指导设计方案:(桥梁设计成什么形?桥梁怎样组合起来拼成桥面?)

4.制作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①把报纸裁成35厘米长的纸条。

②把纸条做成桥梁。

③把桥梁拼成一排,构成桥面,用胶带固定。

④桥面架在桥墩上,进行载重实验。

5.完成设计方案。

三、制作活动

分小组制造桥,时间为20分钟。

四、介绍、评价、交流。

1.老师采访各小组,请他们介绍自己造的桥:

①纸桥的长、宽是多少?承重能力怎样?

②你们是采用什么方式提高报纸抗弯曲能力的?

③你们认为自己的桥哪里设计得最巧妙?哪里还需要改进?

2.我们的桥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小结

今天大家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柔软的报纸造出了既结实又节省材料的桥,你们还可以用彩色的纸把自己的桥装修得更漂亮,有没有信心做到?

课后反思:

《用纸造一座“桥”》这堂课学生特别感兴趣,气氛活跃,轻松。通过学习,完成了三个活动,第一,设计造桥方案。第二,制造我们的桥。第三,介绍评价我们的桥。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学会了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发扬了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善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小组准备做介绍,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桥,对制作的桥作评价。对桥的评价主要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指出设计好的,设计巧妙的地方,不能分等级,善于找到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学生感兴趣,课后可以提高造桥的要求,可以增加材料,如两张纸,再设计制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桥。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上册P43-44《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1、合作设计和建造一座桥,同时需要考虑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 状、结构等因素。

2、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以及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桥。

教学准备

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胶水、双面胶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

它薄不薄?(薄)

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张小小的报纸,今天我们就要利用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比赛造一座桥呢!

二、讲解设计要考虑问题

1、明确任务

师:各位桥梁设计师们,为了赢得比赛,我们先来认真地看看比赛规则:
①每组所用的材料为一张报纸。(当然,我们可以使用剪刀、尺子、双面胶等工 具。)

②所建的桥长为30厘米,宽为10厘米。不需要桥墩。(注意我们所造的桥长度 和宽度是有要求的,待会儿老师把你们的桥架在这两叠书上,然后在桥的各个部 分放钩码来测定它的稳定性。)

③比赛将评出美观奖、省料奖和最佳作品奖。(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材料只有一张 报纸,这个省料奖看的就是哪组所用的透明胶或双面胶最少。最佳作品奖就是集 各个优点于一身。)

2、交流怎样加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我们知道,一张纸不做任何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很差的。谁能利用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怎样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如:把纸折成瓦楞形;
可以把纸卷成粗细不同的圆管;
把纸弯成拱形的。)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是想通过增加它的厚度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3、交流选择什么形状结构的桥

(1)师:我们说,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那各式各样的桥会带给我们无限的灵感。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桥。(出示:直板桥、拱桥、钢索桥) (2)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想选择什么形状结构的桥?为什么?注意要考虑到我们的材料只有一张报纸。

(3)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选择什么形状结构的桥?为什么?

三、画设计简图

师:现在来画画你们的设计图,在作业本的19页,这里还要求我们写说明,这个说明写的就是你们小组是如何增强桥的稳定性?如你们使用了什么形状结构的桥,你们怎样改变纸的形状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四、动手制作

1、师:你们的设计图都画好了吗?老师给你们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你们的作品,并给你们的桥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时间一到,请各个小组将你们的作品放到讲台进行参展。老师把比赛规则也打在屏幕上了。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上来领取报纸。

2、学生分组合作做桥,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班汇报交流

1、逐一测试承重能力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作品,你们给这座桥取了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来测测它的稳定性。(放钩码)

2、师:刚刚哪个小组设计的桥最稳?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的?

3、师:请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获得美观奖的小组为哪一组?

老师看看,哪个小组所用的材料最省?

六、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桥梁设计师。这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 想吗?

(设计和建造一座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虽然这节课我们造的桥还不是很牢固。但是老师看到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团 结合作,这是我们科学课上难能可贵的。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班就会出现一位桥 梁专家呢!

《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这里的变化,体会变化的原因。

2、体会作者运用对比写变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这里的变化,体会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福音。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

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师: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师: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这里的变化,体会变化的原因。

2、体会作者运用对比写变化的写法。

三、细读感悟:

1、自学提示

默读思考:诗中村庄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村庄里的人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别用“——”和“﹏ ﹏”画出)

(5分钟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A、环境的变化:生交流相关语句,师指导感情朗读。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体会写法:对比 B、人的变化:

出示第二小节,体会过去的贫穷落后。

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想象当时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过去村庄的人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贫穷落后、一贫如洗、满足现状、生活单调„„) 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感情朗读。)

师过渡: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示第

六、七小节,现在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感情朗读。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你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大的成语吗?

2、是什么使这座小村庄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示最后一小节。

师出示改革开放的相关资料。

3、同学们,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吗?一曲《春天的故事》歌唱的就是邓小平和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春天,去聆听春天的故事吧!(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4、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四、当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出现了新的面貌。( )

轻捷飘逸的跳起舞来。( )

不同寻常,不平凡的事。( )

2、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模样(mú mó) 摇晃(huàng huǎng)

喷泉(pēn pèn)厂房幢幢(zhuàng zhàng) 和着乐曲(hè hé huò)

3、根据诗歌填空

文中“这儿”指的是___,深圳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为了体现深圳变化的巨大,作者采用______描写。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教学反思

“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乐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细读感悟、理解文本的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3-7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谈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在美读中体会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之后,我就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我注意引导

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中,我再次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给村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我应该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真切的感悟,发表建议。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诗歌,讲的是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富民政策的强大活力,透视出祖国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首先播放《春天的故事》的前几句歌词,然后启发提问学生:歌词中那个“圈”指的是哪里?——深圳,那位老人又是谁呢?——邓小平爷爷。过渡: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深圳已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画面——深圳的今天。(放录像)问:今天的深圳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那么二十六年前,邓爷爷没有画这个圈之前又是怎样的呢?有谁听家里人讲过深圳原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后再放一组“深圳昨天”的录像画面)。有一首诗对深圳的昨天、今天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二、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情境中

三、学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感情

四、理清结构

1、设疑:这首诗共有几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思考。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五、指导学习第一部分(1~2小节)

1、读读想想:深圳的昨天是怎样的?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请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教师板书:贫穷落后

2、理解重点词语:困扰、渺茫、摇晃的夕阳。要求:说出字面意和句中意。

3、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

教师讲解:语调迟缓低沉,节奏和韵脚的要求见(课件)。

先请一生读,再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教师从中指导。

六、指导学习第二部分(3~7小节)

1、设疑:这样贫穷落后与现代文明相距遥远的小村庄,几年时间(80年改革开放——82年作者写这首诗)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划出有关句子。

3、全班交流明确。

板书(老师写左,学生写右)如下

泥泞的古道 高速公路

破旧的土屋 高大的厂房

稻草堆 儿童乐园

4、小结过渡:这是环境的变化,即物质文明的变化。那么人们的思想即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在哪两小节诗中有描写(6~7)?怎样描写的?

5、请两生分别读

六、七两节,教师指导。

6、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遨游”“翩翩起舞”的含义?解释“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这句诗的大意。进而理解两节诗的意思。

7、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小结:深圳人不仅物质文明发生了巨变,精神文明也发生了巨变,他们眼光开阔了,放远了,再不是只求一日三餐吃饱饭的眼前利益,而是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到国外寻资金,讨技术,挖人才。由此可见,深圳的环境变了,深圳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变得令人欣喜,变得令人振奋。那么用哪个词概括变化后的深圳好呢?——文明富强(板书)。

9、这部分共有五节,每组读一节进行赛读,要求用高昂兴奋、喜悦自豪的语调来读,然后全班齐读,教师从中指导。

七、指导学习第三部分(第8小节)

1、一个当年的小渔村有这样惊人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齐读第8小节,找出答案,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2、教师设疑:这节诗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春天的小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到北方预示着什么?春天是什么样的?

3、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诗人把改革开放后,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的深圳人比作春天的小燕子;
小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到北方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从南到北一片新绿,百草鲜美,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4、小结: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才决定把改革开放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使之到处开花结果。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不仅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深圳,还有高速发达的上海浦东、北京、天津、广州、东莞、珠海、大连等等,许许多多的城市和乡村,改革开放之花开遍了祖国大地。这怎能不令人振奋呢?让我们带着兴奋、带着自豪之情齐读第 8节。

5、畅想明天。引:深圳的今天这样美好,那么深圳的明天呢?根据你的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从你熟悉的环境说起,如:家、校、社区。从人们的生活所需说起,如:道路、交通工具、高科技产品、市容市貌等等。

6、学生自己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7、读全诗。引:让我们带着对深圳明天的美好憧憬,带着对深圳今天的无比自豪之情,齐读这首诗,读出对比,读出激情。

八、总结

刚才我们带着欣喜,带着自豪之情学习了24课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我们为深圳而骄傲,更为祖国而自豪,为我们能作为深圳人而深感幸福。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创造深圳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借助网络,让学生体会深圳的变化有多大,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能迅速浏览与课文相关的网页,并概括复述一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播放《春天的故事》影视插曲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这位老人是谁吗?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写的就是深圳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变。

(二)揭题解题

1、“昨天”指的是什么?“这儿”指的是哪里?

2、网上查询。点击“历史沿革——地点由来”,了解深圳地名的来历。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深圳风景图课件。教师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简介深圳。

2、说说你看了深圳的风景图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3、朗读全文。

(四)直奔重点段:学习第二部分(第三至七小节)——深圳的今天

1、自主学习:快速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3、全班探究理解。

4、进入深圳网站,了解一下深圳如今的基本情况。

为了减少查询时间,可提供如下网页供学生查询:六区十九镇-经济特区范围—面积-人口构成—港口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经济实力-居民收入—基本建设-国际花园城市—文化设施-国民教育—旅游景区。

5、把你从网上查询到的,你认为与课文最有直接关联的内容,读一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能抓住重点更好)。

6、说说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7、指导朗读:深圳的今天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怀着这样的感情来读。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收集深圳及自己家乡改革开放前的一些资料,以备下节课拿出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一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些什么?

(二)回忆过去:学习第一部分——深圳的昨天

过渡语:改革开放后,深圳是如此的美好。改革开放前,深圳又是怎么样的呢?看一看第一部分(课文的第

一、二小节)是怎么写的。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一、二小节)

2、谈谈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学习信息: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深圳的过去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可以是网上了解的,也可以是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

(1)建市前的人口、土地面积。

(2)建市前的生活状况。

(3)中共中央关于建市的时间和决定(网络查询)。

4、朗读指导:深圳的过去是那样的贫穷。想一想,这一部分,应这样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一小节)——想象深圳的未来。

1、默读这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2、点击“远景目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抓住重点复述一遍。

(四)展望祖国和家乡的明天。

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

2、谈感想。

3、小结。

(五)学习课文出现的三个生字。

(六)布置作业: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变化”,《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日》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让世人瞩目。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感受到了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加入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 通过几十年的事实对比写出某一方面变化,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变化,深切体会社会的“突飞猛进”。

教学目的:

1、通过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学会恰当使用列数字、对比等手法说明问题。

3、选材要真实,内容要具体,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基础上,学生收集了不少关于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另外,《中国一日》一文使学生学会了运用列数字和做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学生采用访问、查找资料,整理图片,摄影等方式,了解身边事物的变化,做好纪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审题

投影出示: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深切地体会了什么叫突飞猛进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些变化吗?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吗?

(1) 通过题目,同学们看出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 本次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播放

二看变化——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 投影出示:学校改建之前和改建之后的照片

让学生说一说学校改建前后的样子,自己看到了什么,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说变化——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学校越建越美令我们兴奋鼓舞,同学们在课下已经做好了准备,

播放奥委会宣布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的录像。

此时你什么心情?

为什么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运会呢?

以此让学生感受祖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

2、那么你身边哪些事物也发生了变化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展示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先说一说以前的样子,再说说现在的样子,然后引导学畅想未来的样子。随学生说到的事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流程图,为下一步的书面表达做好铺垫。其他同学可以围绕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具体,进行补充、评议。

4、指导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说明,增强说服力。

板书:数字举例比较融入情感

5、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能把变化之处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出来。

四、写变化——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写下你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的变化,体裁不限,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写真话,吐真情。

2、出示“写一写”

自拟题目,写一写……(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写了一首小诗

参考《中国一日》写一篇新闻,题目是“班级一日”或“我家的一日”

3、学生构思选择后,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诗歌叙述的是一座村庄——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城市的故事。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诗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不易理解,我先让学生从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入手,进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谈话(之前访问家长关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主要是想让学生自己从深圳过去与现在的图文对比中了解深圳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作者对巨大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在观察、朗读、对比、谈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导入新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2、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准备了一些显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面貌的图片;

3、学生准备好访问长辈的关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情况。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说明歌曲唱的就是诗歌中的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初识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充分自学。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学生思考:诗歌主要讲什么?(村庄——深圳的情况)

三、细读感悟,体会变化

1、课件出示深圳原貌图片:
(1)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和物。

(2)找出与图片对应的诗歌内容,细心认真默读。

(3)说说观察和默读后的感受(贫穷落后)。

2、课件出示深圳现在图片:

(1)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和物。

(2) 找出与图片对应的诗歌内容,认真朗读。

(3) 说说观察和朗读后的感想(焕然一新)。

3、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两组图片的观察和诗歌的朗读,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深圳变化太大了:翻天覆地)

4.学习最后一节:

(1) 集体朗读本节思考:因为什么使深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为他们插上了金翅膀。)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男生读:深圳原貌的内容。

女生读:变化后的内容。

最后集体朗读。)

四、总结升华,畅谈感受

1、学生交流访问长辈的情况,体会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谈谈自己这些年看到的身边人们生活的变化(运用诗歌中原来与现在对比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执教者:岱峰中心小学 吴美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学习 “灶、庞、焕”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渺茫”、“晨曦”、“焕然一新”等词语。

4.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5.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课件,出示深圳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看,这就是深圳,中国南部一个海滨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高楼林立,花园广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发达,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令人向往,扑朔迷离的霓虹灯璀璨闪烁„„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令人眩目的繁华!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想,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困扰 渺茫 晨曦 边陲 面庞

翩翩起舞 焕然一新

(2)重点指导“曦”、“渺”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5.学生提出自读时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

1.轻声读课文,思考:昨天,小村庄是什么样子?

2.谁能说一说,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村庄原来的样子吗?(贫穷落后、一贫如洗、偏远闭塞)

3.默读课文的第

一、二小节,边读边想:昨天这一座村庄是怎样的贫穷落后的状况?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扰?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4.学生汇报。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5.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6.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用水的不便,路途的遥远)。

7.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还省略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当时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茅屋低矮破旧、人们衣衫褴褛、生活困苦不堪、道路尘土飞扬„„)

8、指导朗读。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的第

一、二节。(读出人们的无奈、贫穷的感受。)

四、体会“今天的日新月异”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 贫穷落后)

2.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3.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1)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2)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过渡: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第4~7小节。

(1)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那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通过读,自己知道了什么?读后可以与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你从哪知道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个小节的朗读。)

(3)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村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指名朗读第4小节,评价。

(4)是啊!村庄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高大宽敞的厂房代替了低矮破旧的土屋;
欢声笑语弥漫着儿童乐园;
彩灯喷泉把城市装点得宛如人间的天堂„„村庄还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5)你能不能把自己想象的内容模仿这一小节的句式再写几句。(略)

(6)这一小节,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读出惊喜、赞叹的语气) 5.教师过渡:旧貌换新颜!村庄的生存环境彻底地改变了,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他们又有什么改变呢?学习第5~7小节:

(1)乡亲们有什么变化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交流后回答。(人们投资办厂,与外商谈判、洽谈业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充实头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

(3)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们告别了贫困,放眼世界,开拓进取,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读到这里,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惊喜、快乐、幸福„„)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快乐、幸福送给别人吧!在小组里尝试读一读。

(5)指名同学读、赛读、引读、配乐读。

6.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1)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深圳人(自己)的现在─将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7.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尝试背诵下来。

五、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教师激情总结:是啊!无论是经济、城市建设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似乎只在一夜之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了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繁华城市。深圳是现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奇迹,一个缩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神话!那么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

2.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唱的是邓小平和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也许深圳以及其他城市乡村,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春天,去聆听春天的故事吧!齐唱歌曲。(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3.作业:

(1)阅读《中国一日》,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找找“变化”。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群文阅读,夯实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主题“变化”单元下的第一篇课文。从内容上讲,选编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得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圳由贫穷走向了富裕。本课文字浅显易懂,针对小学五年的学生的来讲,读懂课文内容不是难事。那么,我们教者该教些什么呢?从语文本体性目标上讲,我认为学习课文严谨的结构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是进学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自己提问自己解决的方式(即由题目入手,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自己读懂课文。

2、训练学生的简练概括能力,把整篇课文读成两个词“贫穷落后”“焕然一新”。

3、认识过渡段作用。

4、练习以提纲的形式来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学会写变化类文章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段作用。

2、练习以提纲的形式来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教学准备:《幸福在哪里》的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猜想激趣。

1、齐读单元主题歌“变化”。

2、猜想若要把一个地方的变化给别人讲述清楚,哪些内容是我们必须要讲清楚的。

3、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变化之后又是怎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等等。

二、印证猜想。

1、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首先我们得读懂课文。

2、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质疑课题。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发现。学生会发现,这和我们的猜想是相同的。

三、把握文章结构。

1、试着为文章列出提纲。

预设:可能文章第三节会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因为这一节是文章的过渡段。

2、幻灯出示第三节。 讨论:

①这一节究竟写什么?由“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奇迹般以改变了自己的模样”你可以想到哪些词语?(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焕然一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

②可不可以不要,若要,为什么?揭示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联接作用。

③揭示本段的名称:过渡段,把昨天的“贫穷落后”和今天的“焕然一新”紧密地联在一起,不至于松散。

④教师提示学生,文章第三无论归于哪一段都是可以的,但是通常我们都把过渡段归结于后面的段落,即“深圳的现在”这个部分。

四、总结写“变化”类文章的一般规律。

1、原来——过渡段——现在——变化原因。

2、还可以是“现在——过渡段——原来——变化原因”、

3、“变化的原因——原来——过渡段——现在”

4、讨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我们的过渡段又将作如果修改。

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过渡段,教师可作提示,先承接上文,再转折,过渡段的内容主要以启下的内容为主。

五、比较阅读埃林.彼林的《幸福在哪里》

1、孩子们,你们手中的《幸福在哪里》与这篇文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赶快去发现吧?

2、讨论发现。结构的相似:十年前——十年后——揭示幸福的含义,与我们本课学的:以前——现在——原因的结构十分相似。

3、讨论不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有过渡段,而《幸福在哪里》却没有过渡段。这是为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过渡段前后都是在叙述内容,没有过渡段,内容就会显得松散。但《幸福在哪里》一课是以时间为顺序,虽然没有明显的过渡段,但是“十年以后,他们又来到这里”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4、给文章列段落结构提纲。

六、练笔。

以“变化”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注意结构的严谨。可以是地方的变化,物的变化,也可以是人的变化。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一座村庄(深圳特区)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全文一共有8个小节,它借诗歌的形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

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县城直属的一所小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大多来自于城镇,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年龄小,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首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情感的体悟会相对困难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学习 “灶、庞、焕”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渺茫”、“晨曦”、“焕然一新”等词语。

4.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5.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课件,出示深圳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看,这就是深圳,中国南部一个海滨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高楼林立,花园广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发达,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令人向往,扑朔迷离的霓虹灯璀璨闪烁„„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令人眩目的繁华!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想,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1.轻声读课文,思考:昨天,小村庄是什么样子?

2.谁能说一说,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村庄原来的样子吗?(贫穷落后、一贫如洗、偏远闭塞)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用水的不便,路途的遥远)。

第2节中的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从这个这个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当时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茅屋低矮破旧、人们衣衫褴褛、生活困苦不堪、道路尘土飞扬„„

5、体会“今天的日新月异”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

贫穷落后)

(2).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1)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2)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是啊!村庄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高大宽敞的厂房代替了低矮破旧的土屋;
欢声笑语弥漫着儿童乐园;
彩灯喷泉把城市装点得宛如人间的天堂„„村庄还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7.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

(1)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深圳人(自己)的现在─将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激情总结:是啊!无论是经济、城市建设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似乎只在一夜之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了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繁华城市。深圳是现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奇迹,一个缩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神话!那么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

2想一想,说一说

因为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还有了哪些变化?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教后反思

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和学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花力气,下功夫对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和学的过程做锲而不舍的探索,以求语文课堂教学主动、高效。

教和学过程的探索,我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的“三性”入手。即“全体性”:教学的总体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
“主体性”:高度尊重、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能力;
“共生性”: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师主导之间是共生共存的。教师必须以教科书为凭借,把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机制、教学境界有机地联接、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教师就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朗读、合作等能力,真正使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教育教学新理念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设计从“全体性、主体性、共生性”着眼,探索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过程。认真地钻研教材,解读文本,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即紧紧围绕领悟小村庄的“变化”展开。运用看、读、悟、想、议、说、唱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如:新课伊始,在舒缓、动听的乐曲中,媒体出示美丽繁华的深圳的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一情景导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揭示课题后,教师抛出“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一开放性问题,创设了积极的思维氛围。这样,在课始,学生就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轻声读、想象读、默读、赛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了解,我在课末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欣赏、哼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热情高涨,情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设计了一道作业,阅读新闻《中国一日》以及找找身边的“变化”。这样做既实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地体会时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共13篇)

如何做好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共16篇)

设计一堂课教学设计(共6篇)

一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共16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共16篇)

推荐访问:铜像 一座 教学设计 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