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任务,指向雅学”的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探索——以六上第二单元教学为例

文 盛新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任务群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在课程层面,要凸显作为课程的任务群的特征;
在教材层面,要把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转化成具体任务;
作为教学层面的任务群,则要把设计有意义的任务群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的目标要求。任务群概念的提出,彰显着2022 年版课标的两大理念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方式大变革。在教学中聚焦任务,进行单元整合,撬动学教方式的变革。本文以六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尝试探索任务群理念下单元整合教学的有效路径。

本单元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一组课文几篇文章的选编,渗透了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条时间轴,还原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史。这一条时间轴串连了整个单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及教材编排意图,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创设“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任务情境,融合进行课文学习,初步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中尝试运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2.通过任务驱动,在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渗透单元主题的人文意义,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英雄气概,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3.利用单元语境,在诵读课文、赏析语言和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4.统整单元情境,在比读、融读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整体安排见下图:

图1 单元教学整体架构

本单元教学,聚焦“要素、素养、任务、整合”几个关键词,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来展开设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聚合教学内容,使单元内容前后整合、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教学的整体,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设计逻辑为:要素为轴—任务驱动—活动推进—多向整合—指向素养。主要设置了三种课型:整体感知课、细节融读课、多元表达课。

整体感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整个单元文本内容,集块学习字词,创设单元学习整体情境,为后续学习过程的推进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这种课型指向的是“语言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本单元的整体感知课安排了一课时。

细节融读课的主要目标是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本单元四篇课文内容的具体学习。在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任务学习,其间还融读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等,共安排了四课时。

多元表达课的主要目标是承接前面的阅读资源、情境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进行表达训练,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上好教材里的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进行读写迁移,共安排了三个课时。这种课型指向的是任务群之“创意表达”。

(一)情境的贯通性

本单元的任务情境是“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几节课的学习共同指向“布置纪念馆展厅”的学习任务。用这样的任务去驱动学生阅读课文,把课文当成完成任务必备的信息源、资料袋,即“用件”。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本、研究文本,学习就有了探究的意味。而且一组课文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个统一的情境,贯通整组课文教学的始末,把整个单元的教学融在整体情境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单元的教学,围绕“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的任务情境,后面每节课的展开都在这个情境中完成,从“红色物件厅”到“有声厅”到“书法厅”。第一节整体感知课是“初步建模”,搭好纪念馆的框架——建好“前厅”,后面的课逐步完善纪念馆的其他展厅。《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建的是其中的“书法厅”;
《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建的是“红色物件厅”,从课文的学习中捕捉能体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老物件”分别在纪念馆中陈列;
《开国大典》的教学任务是建“有声厅”;
习作课建的是“强国有我厅”。教学时还专门布置了一个情境教室,8 节课都在这个情境教室里学习完成。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符合文境,又链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任务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二)任务的挑战性

任务群教学的关键是要提出“任务”去驱动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提出要有挑战性,能搅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力度和强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要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难度控制在“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任务即素养导向的实践活动,一个大任务的完成要依托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任务的设计以素养为导向,子任务的架构要以实践为主线。在“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大任务驱动下,每节课设计了符合文本特质和课型特点的实践活动,如《开国大典》设计了“现场播报”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读文、内化语言、激情介绍,并把学生的播报作品移植到红色革命纪念馆的“有声厅”一个老式录音机里,语文实践活动与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融为一体。《狼牙山五壮士》设计了“点面结合介绍老物件”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觅能反映英雄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红色老物件,借助石头、手榴弹、枪等老物件,聚焦“诱敌上山”“顶峰歼敌”等场面,感受英雄的壮举,以及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独特表达,最后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介绍老物件,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意表达”。《长征》一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设计了学习创作书法作品的实践活动,充实纪念馆“书法厅”。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书法作品展开,课文理解也由书法作品的欣赏切入,通过解读毛主席《七律·长征》书法作品中两个写得特别大的字“难、闲”后,链接文本几个重点字词的理解,理解诗文大意,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整体把握整首诗的意蕴。

(三)内容的融合性

任务群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融合,要打破单元原来的编排结构,进行合理重组,使教学内容结构化。重组的过程不是把内容简单相加,而是相乘,要在内部发生“化学反应”,使“分子”与“分子”相融之后产生“新质”,即第三者。本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精心选择材料,几篇文本暗合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时间轴。为了凸显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插入了一段中国革命发展史的短视频,了解革命发展历程,顺势利用长征地图和课文插图,集中学习了本组课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在课序的安排上,对单元的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把《开国大典》一课提到前面来上,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重喜庆氛围中,去追溯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回顾革命的艰难岁月,激发学生抚今追昔、倍加珍惜的情感。在具体的课时安排时,进行归类合并,如将《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整合在一节课中教学,用“如果今天也为邱少云和郝副营长选一些老物件陈列在纪念馆里,可以选什么呢?”这一大任务去驱动两篇课文的联读,并细化为为寻找到的老物件制作“说明标牌”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四)活动的儿童性

任务群教学由大情境统领、大任务驱动,还要由契合儿童趣味的大活动推进。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包括大脑的认识活动,又包括“具身活动”,如观察、表演、宣讲等,所以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创建既包括静态的纪念馆,又包括流动的纪念馆,如走上社会宣讲、布置书法展厅等。活动涵盖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拓宽了学习的时空,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当我们的语文活动趣化、活化、语文化后,就会迎合儿童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投入,提高活动效率。如习作课,利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的语文活动——“革命老物件分享会”“红色老照片介绍会”“诗歌朗诵会”“红色书法作品展”等进行写作。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学生有体验有感受,就不会感到“无米下炊”了。同时又对活动板块进行了情趣化包装,取了有趣的名字,如“我给节目排排序、我给节目剪镜头、我给剪辑评效果”,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五)过程的进阶性

任务群教学由一个大的主题引领、一个大任务驱动,大任务再分解细化成一系列子任务。如在大任务“打造红色革命纪念馆”的驱动下,每一节课又承担一个子任务——创建前厅、文物厅、书法厅、有声厅、强国有我厅,每个子任务又相互关联、巧妙衔接。每个子任务又分解成几个典型的实践活动,如整体感知课的子任务是创建“前厅”,这个子任务再分解成“拉时间轴,建照片墙,写序言”几个具体的活动,这样任务的推进是逐步“进阶”的。具体活动过程的展开也要有梯度,呈现层次性,有登山的感觉。如《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的整合课,几个板块的设计,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目标要求逐级递升,梯度明显。板块间的过渡又是巧妙“咬合”,非常艺术,凸显了课堂的“和畅之美”。(见下图)

图2 《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流程图

(六)评价的即时性

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本单元的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跟进教学,在三节表达课中,我们设计了评价表,并全程使用。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小组评、集体评、师评等多种方式的融合使用,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022 年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本单元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几个维度,以语言学习为核心,思维、审美、文化几个维度集体发力,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在课文融读、比读、互读、链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同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把红色文化牢牢根植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

(一)为思维扩容

本组课文的教学,大量采用比较法,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通过比读“诱敌上山”和“顶峰歼敌”两个场面描写,发现同样是“点面结合”的描写,但方法是不同的,前者“点”的描写罗列了几个战士,后者聚焦了班长马宝玉一个人。通过深度比读,学生发现了写法特色,更加深入领会了“点面结合”写法的意义。找联结、搭支架、作比较,创设思维情境,梳理思维路径,找准思维支点,引爆思维触点。通过思维碰撞,渗透思维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思维能力。

(二)为语言开渠

任务群学习以任务为核心,以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为轴,撬动了整个学习过程。本单元教学整个场景的设计,为语言实践活动的趣味化开启奠定了基础。前厅的布置,序言、老物件厅、有声厅、书法厅、强国有我厅等各个展厅随着每节课的学习逐一架构创建,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纪念馆。学课文与创建纪念馆两个任务交叠共生,一起推进。在整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又紧紧围绕“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个语文要素展开,《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两篇课文的教学,是初学“点面结合的写法”,《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的教学是自学并尝试仿写“点面结合”的写法。我们还特意把两篇略读课文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深度融学,以达到放手自学的目的。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则是对“点面结合”写法的充分运用。引导学生联结前面所学课文、所搞活动,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好“红色朗诵会”。如此设计,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从扶到放,从读到写,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目标融合达成,深度历练语言,为语言实践开拓了空间。

(三)为审美拨航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走心”,让革命精神深入骨髓,在内心深处引起“地震”。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听、说、品、悟、赏、诵、书、写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美术、音乐、演讲等一系列跨界融合活动中感受故事人物形象之美,感受英烈勇于献身的气节之美,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强敌的精神之美。当我们的学生用一种审美的心境去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时,革命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如当学完了前面几篇课文,感受了狼牙山五壮士、郝副营长、邱少云等具体感人的革命故事后,我们用一段视频徐徐推出中华民族百年革命史上涌现出的英烈们,他们前赴后继,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悲壮震撼的音乐,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照片,催生了学生的情感,洗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从心底深处升起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由衷地升腾起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强国有我展厅的创建,演讲作品与习作的展示,就是孩子们学了整组课文后的真情表达。

(四)为文化奠基

一个民族的文化构建,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在漫长丰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百年红色文化必定是其中最美的华章。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发展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还要接受文化的熏陶感染。当我们的教学从文化的高度去关照我们的课堂时,就有了气象与格局。本单元的教学,我们立足整组课文,从文化的高度建构课堂,通过览英雄群像,明革命历史,去挖掘革命人物背后的革命气节、崇高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从而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聚焦任务,指向雅学”的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求变、增质。本单元的教学着力凸显几个变化:变“单篇学习”为“整组融学”;
变“要素单元”为“学习单元”构建;
变“课文学习”为“依托课文进行语文实践”。并使课堂增质,激活了学习动力,通过设计有效活动,让人人有事干,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起来,有效变革了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倒逼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采用探究式、发现式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走向强化学、乐化学、优化学的“雅学”境界。

猜你喜欢 纪念馆革命课文 萧军纪念馆共产党员(辽宁)(2021年22期)2021-12-08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共产党员(辽宁)(2021年1期)2021-03-02背课文的小偷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秋收起义纪念馆湘潮(上半月)(2019年9期)2019-05-22秋收起义纪念馆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中国的出行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6期)2018-07-06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掀起秋冬潮流革命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推荐访问:单元 教学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