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撰写

“四有”课堂教学设计撰写说明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设计的教学文本,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教学设计也是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优化地进行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

撰写教学设计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犹如舞台,教师学生不知道演什么,怎么演?那这戏肯定是要演砸的。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具体归纳如下:

1、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明白教什么,怎么教。

2、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清楚重点、难点、考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撰写教学设计是我们提高课效基础,是提质的有力保障。

5、撰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

三、怎样撰写教学设计?

写教学设计不同于撰写教案,写教学设计力求简而明,不必把师生的对话都设计到。但是,重点环节必须周密设计,确保实用高效。

1、目标设计。目标设计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设计必须在了解学情、课标、研读教材、掌握考点的前提下来设计,通常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有”模式课堂要求知识目标必须精准、细化、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是在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它包括各种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目标设计时只要有体现就行了;
情感目标包含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生激情的调动,以及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牵强。不管是什么目标,课前展示给学生是最好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丰收的喜悦走出教室。

2、重难点、考点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考点是必须掌握的,否则我们的课就成了没有生机简单说教,空则不空,没有重点、难点、考点就等于处处都是重点、难点、考点,这样学生会学得很累,质量更无法提高。因此,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重难点考点尽量设计准确,该掌握的学,不该掌握的坚决不学。让学生在减负的前提下提质。

3、教具学具的设计。教具学具通常要在活动课、做实验时才使用,既然要上实践课,教具学具自然会准备好,没有必要再教学设计中写明。

4、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它包括引入课堂学习,教师精讲,师生互动,课堂训练等。这些环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也要有侧重点,详略得当。

“四有”模式的精讲不能单独在某个环节中体现,它是贯穿全课堂的,处处都要精讲,只是精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引入课堂学习也叫导入新课,属于精讲范畴,教师在找准切入点后必须讲得精彩,或是设悬念,或是讲故事,总之要有引领性、启发性、挑逗性,使学生达到灵感大发,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境地。传授学生知识时的精讲则要求教师讲得精、准、正确,讲出情感,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听而不忘。在引领、指导学生操作时更要讲得少,点到为止就行了。在鼓励评价学生时又要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有一股暖流流进自己的心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只要想好引入话语,找准精讲内容就行了,不可能处处都写。

5、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是重点,它关系到整节课的走势。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学生学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能分开来说,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可动摇。因此,我们把教学方法说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这个大前提下设计了“运用自主探索、实践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与“应用电子白板等其他方式获取知识”三个子项。在这三个子项中,把“互动”单独提出来说一说。“互动”是多元的,他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媒体互动、文本互动等。“互动”的关键是“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率大90%以上,那么这个互动就成功了。不要单认为拉桌子合作学习才是互动,否则互动也就很难设计了。课堂教学如果把三个子项都优化了了,那么教师上课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了,课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6、训练设计。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质的关键,又是能力培养的最好举措,还是检验目标完成情况和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四有”模式要求我们训练面要广,要有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是考点等。因此我们通常设计成三个训练内容,即“基础知识训练”,重在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力训练”,重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
“拓展创新训练”,重在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只要我们设计好这三个训练点,内容涵盖考点,题型做到多样化,那我们的训练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课外作业设计。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和课堂训练的延伸,也是进一步巩固、记忆知识的办法,还是培养学生独立做事的能量。是教学常规中的主要一环。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少而精,选择有代表性题型布置。

8、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力求精简、明了,有系统性、启发性,还有攻克难点的功效。

四、撰写教学设计的数量。

多年来教案撰写已使老师疲惫不堪,90%的教师抄别人的教案,花了很大力气却无可用,抄了多少年仍然不会写教案。据此,本次改写教学设计一定要轻装上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则罢,要做就做好,出效果;
宁可少,不可不好。因此建议撰写教学设计的数量为:语文、数学每周三节,科学每周两节。

五、撰写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杜绝任何照抄教学设计的行为,借鉴教参,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整合、内化成自己的资源来撰写是可以的。

2、撰写时应把握课标尺度,认真解读教材,了解学生,明确考试题型趋势,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实用的教学设计。

3、书写一定要认真,讲究结构美和建筑美,便于检查考核量化。

2014年1月10日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丁玉祥

(一)何为教学设计

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作的安排。根据教学的这一特性,布里格斯(LeslieJ.Briggs)曾为教学设计下了一个定义: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瑞达·瑞奇(RitaRichey)提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境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在他们的定义中,都包括了生成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及试验和修改教学评估活动。加涅(Robent

M.Gagne)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1998)中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赖格卢特(Reigeluth)则特别强调,“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科学,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他们对教学设计的表述,涉及到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估等方面。

我们不妨说,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通常,教学设计的流程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和把握。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传媒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做出选择和决定,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产晶,同时考察其可行性。第三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这三个阶段贯穿管理过程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调节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

(1)根据信息论原理,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设计是一项现代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问题和学习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反馈评价方式等三个方面内容。

(3)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4)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由教学设计要求系统功能最优化原理决定的。

事实上,把教学设计和备课、写教案对立起来是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后再实施。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过程工艺化、模式化,并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提出操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因此,开展教学设计及实施活动,旨在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可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具有战略的意义。

(二)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系统,有助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和顺利实施。

由于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特征,教学设计需要解决教与学的最优结合,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做系统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明确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系统可以的指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关系与控制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8]:

掌握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将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也就自然要以此为依据。

(四)、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
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
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五)教学设计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

1.分析教学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学情分析,会使教学“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对象分析是教学设计前期一项重要的分析工作。分析的要点包括: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为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和选取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对学习兴趣、情感、动机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的估计,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社会背景。分析学生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2.分析教学内容

这里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点包括:

(1)内容选取恰当,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即内容的范围、深度既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又适合学生的“潜在水平”,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教学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活动, 够基本掌握。

(2)揭示学习内容中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关系,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出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编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达。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编制教学目标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在编制学科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教学大纲,特别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即包括教育、教养和发展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和适切性等特征。

教学目标具体的编写方法,包括:

对象和行为的表述;
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
目标要逐级分解到单元和课时,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逐级分解的层次目标应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认知的飞跃。在编写时,还要注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区别。

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 (2)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 (3)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 (4)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内容)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意味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已初步完成。

4.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从宏观上来说,首先是设计者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育价值观,各种教育、教学流派所提出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从具体操作来说,包括了如下三个主要方面:①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③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策略可以因着眼点的差异而作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按要达成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认知方面的、动作技能方面的、情意方面的等)来分类,也可以按达成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来分类,还可以按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来分类等等。

教育实践一再证明,不存在对达成任何教学目标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微观角度,选择传统的“接受式”、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策略、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或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以解决某种局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策略、创设情景的策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加强即时反馈和矫正的策略等等。

5.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6.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由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集体授课(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小组教学(包括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个别化教学(包括程序化自学课本、录音自学练习册、计算机自学课件、多媒体学习包和各种个别教学系统等个别化学习技术和方法)是教学设计时可供选择的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

(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显然,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依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条件;

(5)依据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实际情况;

(6)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7)依据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效率、设备和环境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既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这是教学设计实施中一个重要问题。

7.优化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离不开教学信息的传输,而教学信息传输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要优化设计教学媒体,使之产生最佳效果,就必须恰当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的媒体,如教材、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等)、学具、黑板、实验等;
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及CAI课件等。狭义的教学媒体专指录音、投影、电影、录像、电脑等现代电教工具与书本、语言、黑板、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还包括参观、实验、讲座等在内。媒体组合教学最能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合理地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使学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1)媒体选择思路[9]

要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做到客观、准确,最好用系统方法来选择媒体。其基本思路是:

l 分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并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是认知型、动作技能型还是情感态度型)。

l 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

选择刺激种类。应依据对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及其他基本特征的分析,决定选择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刺激种类。此外,目标所要求的最终行为结果也是考虑的因素。

列出备选媒体。根据刺激种类,列出备选媒体,它们能传递所选择的刺激。但这一步并不是为教学活动选择媒体,而是做出一个备选媒体范围,供以后选择。其目的是保证某一媒体更能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而不至于将其遗漏。如传递印刷文字的媒体,可列出教科书、板书、幻灯、投影及计算机CAI课件等。

选择理论上的最佳媒体,此时所选媒体不受实际因素的限制。教师可根据媒体的一般选择原理来判断某一媒体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而言是不是理论上最好的媒体。

选择最终的媒体。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活动等因素,还要考虑某些实际因素。如物质条件是否具备,教师是否能熟练使用和操作等。经过理论与实际因素的综合分析,就可以选出适宜的最终媒体。

(2).媒体选择的原则。

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进行选择。其他原则包括:

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最佳媒体,并力求媒体组合优化。

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便决定了这种媒体适用于某一教学情境。应根据教学情境,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媒体,使媒体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

l 根据学习的类型、学习等级和学习者的能力与心理特征选择媒体。

l 许多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刺激,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

l 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变化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使媒体选择体现多样性。

l 对所选择的媒体,教师应熟悉其特点和功能,并能熟练使用和操作。

l 选择和运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应当防止为选择而选择,为运用而运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要敢于取舍。

(3).组合运用教学媒体的操作要求

l 正确选择媒体。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l 媒体组合恰当。媒体组合要适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深化效果的需要。

正确演示媒体。媒体演示要有①针对性。即要切合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②启发性。要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切忌以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
⑧必要性。媒体不是越多越好,切忌过泛、过滥;
④连续性。多媒体演示要注意呈现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
⑤适时性。媒体演示或用于“验证”,或是用于“发现”,教师要心中有数,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切忌讲解与演示脱节。

8.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评价是以学习目标的形成评价为主。学习目标的到达度,应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其目的在于形成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反馈及时矫正使教师明确下一步应如何教,学生明确下一步该如何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目标。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总结性评价通常还给予成绩或等第,以资激励。在一个阶段(例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教学活动后,应进行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设计,除了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查明事实,并作出价值判断外,还要特别重视评价信息的反馈,并以此来调整,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或对学习未达到顶期目标的学生给予帮助。

课堂流程设计撰写标准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一生的学习反思都可以说是在为教学做准备。针对具体的教学,更是需要进行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准备。教学准备就是掌握“内外之道”,即先学好、后教好。教师先要通过持续和充分的学习来提升自己,苦练内功,从而消化吸收教学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自如地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展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并走向教学实践。

建议课堂流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

一、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围绕三维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将静态的文字和分散的材料加工成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适合于教学展开的组织状态。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预设

三、教学策略、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组织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手段、策略。

教学目标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去达成。能否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效课堂里的教学方法通常有案例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在教学策略上例如:先设预习课,后上展示课 ,先独学、对学、群学再进行教学互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建构过程,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里要强调的是,书写教案时必然包括教学过程,但不能想当然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

一、

二、

三、四„„”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理路逻辑地展开的。实际上,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凭借教师的引导在学生思想中展开的过程。

教学过程要和课堂实录区分开来,只需将所教内容按逻辑划分好步骤或板块,然后分别说明每个步骤或板块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原因或达到的目的即可。

五、作业与活动设计

作业与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效课堂模式下,作业与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堂,学生必须动脑、动手、用心,教师更要首先用心设计。

六、教学反思

另外还可以包括教师小结等内容。

《撰写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海口市永兴中学许宇军

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一、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二、可操作的数学情境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消息,另一方面,也能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题材,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情境创设不同于情境设置。“设置”意味着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价值预设,它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是对情境功能与价值指向的淡化。而“创设”预设了对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要求,它意味着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如讲授“数轴”时,可以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走进图形世界时,可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三、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

新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 严庄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写教案,那么教学设计与教案有什么异同呢?新老师对此比较陌生,应该加强学习和了解。

相同点:

两者都是课前撰写的,可以说都为一节课“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研究课题、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不同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要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景、问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设计一般较为简单,

教案设计的特点(教案既有活动设计,也有重难点阐释,更有对教学一般细节的安排)

教案设计主要呈现怎样做,不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教案设计侧重于呈现教学的全过程,以及预设的情景、问题、活动、训练、评价等素材。

1 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

教案相比显得冗长

以下内容是一般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
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
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

2 题是“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写法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3、教学主要过程——与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雷同

(二)、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
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
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预期的改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

3 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要明确行为主体,学习者即行为主体,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要明确行为动词(指向),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应采用《课程标准》上界定的行为动词,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语言;
要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要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等。

关注学生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总体要求:符合课程标准、明确行为主体、切合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特长、表述规范。

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示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分开写。一般写法是:“学习水平+相应目标”,其中,学习水平一般应使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行为动词”(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
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方法”主要指科学研究方法,如探究方法、观察方法等。

一般应通过“过程”,感受、认识或运用(学习水平)相应的“科学方法”的。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学习水平+相应的科学

4 方法),即,通过„„过程,感受(认识或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或经历„„的探究过程)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般应通过“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上引起相应的变化。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学习水平+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过程,在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关爱生命、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上达到所期望达到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 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方法是: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
。方法是: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 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流程图说明、教学主要环节

5

如何正确撰写教学设计目标

如何正确撰写教学设计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又称为结果性目标,即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所要达成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具体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此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会独立书写5个生字,并学会组词造句,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体验、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方法不是某种实际知识的运用,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学习方法,也即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例如\"通过经历回忆、比较、反思等过程,体验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称体验性目标,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的提升和变化。例如:\"通过朗读,想象和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注意问题:

绝对禁止出现类似\"使学生掌握…\"一类的句子,必须表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把这句话改为\"能够熟练运用…\".

如有可能,尽量使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直观可操作性。例如\"认识生字\"就不如写成\"能够正确的组词和听写生字\".

三、动词的使用: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和模仿水平要求:了解、体会、知道、识别、感知、认识、初步体会、举例、说明、描述、表达、表述、刻画、解释等。

理解和独立操作要求:推测、想像、理解、归纳、总结、比较、判定、会求、能运用、初步运用、初步讨论、区分、判断、完成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模仿水平:观察、感知、操作、查阅、借助、模仿、参与、尝试等。

探索和发现水平:设计、梳理、整理、交流、研究、探索、探求、寻求、合作、讨论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

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感受…

激发…

树立…

领略…

形成…

获得…

四、具体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般句型是:能够运用…,会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能区分…等等

感受结果的具体例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例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等等

实验五

撰写教学设计

——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实验材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解读 实验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四.教学方法与教具。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重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
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六.小结与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10]

课题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2、尝试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

3、分工完成,互动互审,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

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难点

方法应用。

教法

讲座与活动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为方法辅导,第2课时用于草稿出来之后的集体讨论,修改文稿。

教学准备用品

研究性学习CAI《研究性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各组研究报告是否写好及报告的情况。

二.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指导 1.运用CAI,内容大致如下——

研究性学习写作方法

1.分类

按照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1)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高中一年级学生提出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目录中,诸如以下各题均属此类:

 相对论与爱因斯坦(1)  生物进化论研究(2)

 驻澳部队营地考察(3)

 “珠海十景”历史与现状(4)  市场饮料品调查(5)  格力公司管理模式调查(6)  花卉温室培植技术研究(7)  锻炼与体重的调查与分析(8)

以上问题都围绕客观事物是什么样的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提出。解决途径可以是:

(2)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 在高中一年级学生提出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目录中,诸如以下各题均属此类:

 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  学校草坪病虫害的防治  煤气报警器试制  最佳学习时段的选择

在上述这些题目中,研究者最终要拿出检测、防治和选择的办法,或试制出报警器成品。这类研究性活动还包括对一项活动的策划或对环境建设改造的设计等。

2.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

力求用事实来说话,注意在收集素材时做到:
重数据,重图片、表格,重实例

研究报告的通用格式:大标题能突出主题(论点)。

小标题一般有:
问题的提出(略写) 研究目的(略写) 研究内容(略写) 调查过程(较详) 调查结果与分析(写详) 讨论(较详)

插图的处理:
插图从哪里来——自拍、向对方求得、网上或资料收集 版权注意——凡采用他人的图片,在文末要声明来源。

图片格式——插图一般取JPG格式。

数据的处理:数据从哪里来——实验、调查、收集 版权注意——凡采用他人的数据,在文末要声明来源。

数据的处理——应用Excel工具处理。

数据的表示——应用Excel工具的图表向导,制作成图表。

3.范文分析

《几种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报告》 《中学生近视的调查与研究》 《蚝壳的综合利用探究》

三、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如何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要求分工明确:包括报告的主稿人、数据的统计与图表、插图的筛选与处理、审稿修订、及打字等。

在1周后要求各人完成草稿,然后全组讨论审查,互相提出修订意见,对照要求修改,如果不满意还需要进行第三次修订。完成后交给指定的同学进行统稿,整理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待学生的初稿出来后,进行审理,指导不合要求的小组作进一步修订,促成学习成果的产生,提高作品质量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对学生研究报告的修订,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绝不包办。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写作是促成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甚少写科技小论文,所以要让学生多些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在借鉴好的格式的基础上尝试写作,还要注意发挥群体作用,要求在撰写期间各组要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共同修订,合力打造出研究成果。所以本课重要的是让范文引路,让学生去借鉴上一二年的好作品(事先刻成光盘提供给各组),尝试去写作,教师及时提供帮助,一定要尽力促进研究成果的产生。

怎样撰写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18篇)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新心得体会(共17篇)

怎样写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面试撰写教案模板

数学教学设计怎么写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