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试卷

  连云港市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试卷

 卷面书写5分

 一、积累与运用(25+5+5+5+2+3+5=50分)

 1.填空。(25分)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包括风、雅、 三部分。

 (2)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

 (3)宋朝著名学者? 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积累的名句:“ , 。”

 (4)古代少年王勃写的《? 》是千古传诵的名文,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两句是“? , ”。

 (5)“只要人不老,心不老,生活永远美好。”这句话韵律上的特点是运用了? 。

 (6)苏教版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我国文学大师的作品,有? 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有? 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有? 的《荷花》;还选用了许多外国文学大师的作品,有列夫·托尔斯泰的 、有维克多·雨果的 等。

 (7)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 、 、 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9)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资源和 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 。

 (10)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认为,“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儿童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做事来学习”。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南宁、虐待、思念、留恋、烦恼”中加点字的声母都是“n”。( )

 (2)“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是一个比喻句。( )

 (3)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

 (4)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庄子》、《大学》和《中庸》;所谓的“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和《春秋》。( )

 (5)苏教版教材在习作内容编排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策略,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构成了苏教版作文教学的新体系。( )

 3.给下列各题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

 《归田园居》 《饮酒》 《种豆南山下》 《山居秋暝》

 (2)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㈠尽管我这个普通人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㈡但如果我多献出一个笑容,㈢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㈠|㈡㈢ ㈠㈡|㈢

 转折 条件 转折因果

 ㈠|㈡㈢ ㈠㈡|㈢

 转折 假设 转折假设

 (3)古诗词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下面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词追叙一次醉洒乘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表现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欢乐情趣。

 “沉醉”既指与友人尽兴畅饮而大醉,又暗示因饱览溪边美景而陶醉。

 “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写出了词人因醉酒而深感懊恼的心情。

 最后一句很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

 (4)凡要求小学生写的字,苏教版教材都根据国家语委的规定一一展示了笔顺,并要求小学生按笔顺描红。这体现了教材编写( )的特点。

 实 新? 简? 美

 (5)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5~6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字的习作。

 300? ②350 ③450 ④400

 4.下面这段话中有5处语病或错别字,请在原文上修改(5分)。

 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地区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都处于未发掘。但是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这里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形基建工程实施,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因此,余杭地区的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正在紧急制定,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就有了保障。

 5.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上联:忆往昔峥嵘岁月。

 下联:

 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小节主题连贯一致(3分)。

 小时候, 上学后, 长大后,

 母爱融在乳汁里,? 母爱 , 母爱藏在枕头里,

 吮着它,? ,? 枕着它,

 香甜甜。 。 爱意绵绵。

 7.把你所熟知或崇拜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名气大的专家或名师写出来(至少写出4~5位),再用几句话写出其中两位专家或名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或教学风格(5分)。

 二、理解与感悟(20+15+15=5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题(20分)。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用原文中的内容填空。(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请你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说说“无入而不自得”这句话的意思。(3分)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3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3分)

 (6)读完本文后,从教师的角度,请你谈谈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5分)

 2.我国古人在读书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观点,请你读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些读书观点的认识和理解(15分)。

 (1)“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3)“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4)“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5)“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

 3.请你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15分)。

 (1)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他让学生说说喜欢谁、不喜欢谁。有个学生说他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有很强的生存本领。教师对他的观点大加赞赏。你对这位教师的“大加赞赏”持什么看法?

 (2)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他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本领,又让学生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这样教学对吗?为什么?三、实践与创新(30+15=45分)

 1.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30分)。

 (一)桂花雨(琦君)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二)祖? 艺(笑源)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zhái)菜、淘米、喂猪、薅(hāo)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反刍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桂花雨》和《祖艺》两篇文章分别可以作为四年级、六年级的阅读课文,请你从这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完成以下3项任务。

 (1)试以文学鉴赏的方法从文章内容、语言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解读你所选的文章,品味作家在人物刻画、情景烘托、谋篇布局、斟词酌句、情感表达、意蕴象征等方面的独特匠心。(10分)

 (2)如果将你所选的文章作为语文阅读教材进行教学,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请你简单介绍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和方法。(10分)

 (3)如果将你所选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请你拟出3~4项最有价值的练习题。(10分)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基础。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练习8》中的“想想做做”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主题,如“生活科技”、“足球之窗”、“艺术明星”、“植物园”、“动物趣闻”等,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出一份手抄报,在班级或学校展览。你认为该项练习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应教给学生哪些能力?该做哪些辅导?请简要地设计一个活动方案(15分)。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 连云港市 专业技能 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