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共合集)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 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1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 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 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 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

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
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
艺术美欣赏;
社会美欣赏;
科学美欣赏;
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
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
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

2 备课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 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 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 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 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
有利 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 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3

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 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
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 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 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 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

(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
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
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5 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围绕解决某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资源,开展互助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就是用简短的信号、纲目、要点,按历史发展的规律组成板书,进行教学。它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9)历史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是激励学生参与、调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0)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现代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实验、模型)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教学论育专家的定义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总得说来,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 (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1)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2)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3)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4)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5)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2)内容选择要合理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5)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6)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7)问题设计要精当 (8)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9)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10)练习设计要精当

11、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2、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A 功能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

(3)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

B 要求

(1)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2)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3)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4)不牵强附会 (5)生动感人不呆板

13、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2)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问题 (3)设置坡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 (4)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5)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

14、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巩固强化作用 (2)过渡衔接作用

(3)加强认识、深化主题作用 (4)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作用 (5)内外沟通、立疑开拓作用

15、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起伏发展规律,每一堂课应重视以下几个时段的设计。

(1)起始时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区。

(2)兴奋时区: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3)调试时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4)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5)终极时区:是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回应时区,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

1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

(1)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要有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同时要为人师表,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3)教育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4)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7

17、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2)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

(3)记教学机智: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

(4)记学生问题: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学生见解:即把学生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6)记学习心得: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

18、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核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

(2)功能目标:即要完成的主题所规定的任务。是教学模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人们在某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效果的一种预先估计。

(3)活动程序:即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来进行的,活动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4)实现手段:指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目的所需要各方面条件。

19、获得历史知识的媒介。

(1)历史事实的和钟声、像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

(2)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以及保留着历史遗风的民族、民俗石料。

(3)概括化的映象、如给绘画、图表等;

(4)当事人的回忆、传说、口牌、故事;

(5)再传的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和种记录、如史书、著作、教材等。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8 A 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B 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 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A 重点:

(1)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

(2)从教与学的活动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也是教学重点。

(3)从情感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教学重点。

(4)

B 如何突出重点:

(1)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

C 教学难点:就是头绪较多,比较艰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2)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

(3)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 (4)超越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 (5)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D 如何突破难点

(1)将头绪比较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休进行简化 (2)用具体事例讲述一些艰深的问题。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和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另一种是运用教学工具为载体的。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应该做到: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用语言为媒体,用多媒体为辅助,进行历史教学。(2)要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A 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B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从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时,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以《清明上河图》 为主。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适当了解此图的基本情况,如背景、主要内容等,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静态、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补充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从而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讲解这幅图去看待北宋的社会生活。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 A 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9 (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B 主要内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3)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4)备学生的能力 (5)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6)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C 意义:

(1)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3)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4)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

对于提高听课水平,则需要听课老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思考。

主要包括: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思考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并如何修正,想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与教师的教学比较之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2)把自己当成研究者。

A 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B 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

C 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会欣赏他人。

A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 B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 C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 (4)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

(5)学会选择听课。

A 听同头教师的课,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但不能照搬。

B 学会听不同学科的课,可以教会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管理课堂。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目标明确: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摒除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问在哪就问在哪的做法。如在讲述《唐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二牛抬杠的直辕犁”、“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①二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②分析比较两种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激发兴趣: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加

10 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述《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何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那么是什么背景促使这种情况产生? (3)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在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似无疑处设置疑问,于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在教材的前后衔接处设置疑问。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课时,在解决完基本问题后,可以设问: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为什么到18世纪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4)培养能力,根据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分别设置各种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

7、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A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

(1)挖掘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认真钻研教科书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及其当前学科研究最前沿的知识,自己身边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断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了解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

8、当代外国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先向学生展现引导性的材料。

(1)理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新知识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

(2)功能目标:它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作为组织者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程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者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1)理论基础:

A 新的学生观:只要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教师所教的知识。

B 情感影响学习效果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C 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

(3)功能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并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4)活动程序:掌握学习模式的步骤一般可分为:诊断评价--集体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已经掌握者进行巩固性学习或者帮助末掌握者,末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5)实现条件:

A 师生对学习都要有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11 B 要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等。

C 教师要制定好掌握学习的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的这种模式。他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人基本信任,相信有的潜能,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1)功能目标:强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一种工具,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个人的统合的现实的自我坚定.(2)活动程序:

A 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和谐的融合的教学气氛。

B 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对问题做出计划的决策,教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利用的资源。

C 学生汇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修改和完善计划。

(3)实现条件:
A 创设良好的情境.B 教师要接近学生,实现移情,真诚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

C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概说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概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第六节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

第七节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巩固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设计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估

第一节成功历史课的标准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业测评

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说课

第九章历史教育毕业生试讲

第十章中学历史教师的科研

第十一章 师范院校历史教育实习

中学历史教学法简答题

1、根据历史学习心理与历史学习效率的关系,谈谈应该如何提高

学习效率? P233-241

2、如何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P259-

264

3、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问题P273-275

4、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养成P341-348

5、历史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P375-378

上面5道简答题是书上后面四章的,后面四章考的内容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还会出名词解释或者选择题等。前面六章的内容要看得详细点,第六章的第五节不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补充)

一、名词解释(3个)

1、历史教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

2、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

3、学生自我评价法

学生自我评价法,即学生对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对自己的历史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二、简答、问答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

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复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五,在教材开发上,实现教材的多样化,现已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编写出来,并同时在进行实验。

第六,在教学方式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七,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教学过程的功能和本质是什么?

功能:第一,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调控性和目的性。

第二,团体维持的功能。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体活动。

第三,发展智能。智能是对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学校和教师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功能和特色。

第四,发展个性。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是集体进行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成为富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本质:

第一种,认识说

第二种,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而得出的结论。

第三种,儿童发展说

第四种,双边活动说

第五种,多质说或复合说

第六种,认识—实践说

第七种,认识—发展说

以上七种主张,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对我国教学影响较大者为:“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和“认

识—发展说”。结合我们的历史教学特点来看,我们主张以“特殊认识说”来说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过程。

11、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第三,直观性原则,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时都是由直觉,也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的。

第四,系统性原则,只有按照历史年代次序叙述历史事件,才能讲明历史的因果相连的关系;
也只有系统地讲

授历史,才能使学生在具体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五,巩固性原则,知识的巩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好与差的重要标志。

第六,量力性原则,又叫做接受性原则。就是说,在课堂上所讲知识的难以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

水平。

第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12、什么是教学模式?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功能是什么?

要素:

1、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

2、主题,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它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是我们这里

所说的主题。

3、目标,每个教学模式的提出,都要考虑好完成该主题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4、程序,教学模式的程序即指完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5、策略,教学模式的策略是指完成任务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

6、评价,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2、什么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什么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它们?

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

一、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

二、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

三、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如何指导:

第一,记忆历史基本知识的方法

第二,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三,置疑法,没有问题的置疑,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第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4、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除了笔试以外,还有哪些评价方法?

一是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包括形成性个人代表作品档案和综合性个人代表作品档案。

二是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

为全面的评价。

三是活动法。是利用活动评价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判断。

四是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业绩进行评价。

五是测验法。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

第八章 历史学习评价论

1.历史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 p270 根据中学历史学科实施的一般过程,最常用的是基准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五种类型。

(1)基准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某种学习要求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基准性评价的参照系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也被称为“绝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和有关方面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入”,找出与客观要求或标准的正、负距离,提出改进活进一提高的建议。

一般而言,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基准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应严格依据进入特定中学历史学习阶段的要求或标准来确定,适当兼顾被评价学生的特色或发展潜力。

(2)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而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及其幅度或速度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着眼点集中在学生的动态变化与发展上,评价的参照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过程,因此,也被称为“相对评价”。

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形成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
也可依据被评价学生的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评价这些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

(3)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习行为中的某一方面、局部或特征进行的评价过程。因此,也被称为专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深入剖析这些学习的方面、局部或特征,以期得到更为有用的评价建议。诊断性评价的项目设计,一般只针对所需诊断的学习方面、局部或特征。另外,诊断性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一个总的结论,而是注重其中每一类项目的情况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作分析性描述与评价。

(4)终结性评价:是特定的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或训练活动告一段落,为了检查或战士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学期学年结束时的小评价,又包括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时的总结性评价。因此,也被称为“准入”或“绝对”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了解学生对这一时期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或意见;

第二,了解相对于这一时期学习目标而言的发展;

第三,帮助所有学生提高责任心、成就感和发展观;

第四,促使这一时期学习的成果得以巩固,经验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发扬,问题得以认识,偏差得以校正;

第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了解,使他们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学活动的发展。

(5)选拔性评价:是根据某一共同的目的或要求,为了选出参选学生中的优胜者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在操作上它往往与升学或竞赛等形式相联系,所以,也被称为“升学评价”或“竞赛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仔细研究选拔目的或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选拔要求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评价技术和实施程序。

第二,切实保障专家团体组成和工作的权威性、“三公”原则的落实、参选学生的权利和要求、公众团体的意愿与倾向、组织者本身的自律与调控,以及各有关方面必要的对话、交流和监督机制。

第三,反复推敲评价的每一环节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的各种导向性暗示,预测暗示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后果。

2.试题的难度 p282 难度又称通过率、答对率、得分率,通常指测验项目(如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学业测验为例,是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1)难度计算

难度通常以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或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满分值之比来表示。前者主 要用于选择性伪命题,后者适用于非选择性问题。难度值越大,说明学生的得分越高,试题越容易。

(2)难度分布

难度分布系指试题的得分在不同难度上的集中情况。恰当的难度分布是测验的关键环节。操作上,先把难度从0到0.9分为10等,然后把不同难度的试题对应归入这10个等级之中,再计算出每个难度等级中试题的分值之和。

(3)难度排列

由易到难的难度排序,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达到最佳反应状态,从而使测验成绩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①难度排列图示

难度排列图示的横坐标为题号,纵坐标为(1-P)值。(1-P)为不通过率。将某次测验的每一道试题的(1-P)值点标在图中对应位置上,再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够成了难度排列图示。它直观的地展示了改测验难度排列的情况。

②难易梯度系数

难易梯度系数是指项目(如试题)按题号排列的顺序与将它按难度排列的顺序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用等级相关法来估计。难度梯度系数的优点是使多次或多种测验的难度排列可以永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比较。

③难度的等距处理

难度使用的是百分率,是一种等级量表上的定位,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只能按其高低大小排列位次,不能计算它们之间差异的大小。在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中,需要对试题的难度作进一步比较时,就必须把不等距的难度转化为等距的难度了。转换的方法是把P值作为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反查《标准正态曲线面积表》,找打对应的Z值,以此代表该试题的难度。

(4)难度评鉴

试题的难度及用难度做出的各种处理和分析,只是告诉了我们试题在难度上的各种表现,并非试题优劣的结论。试题优劣与否,还必须根据测验的目的、性质、任务以及试题的其他参数和试题的位置综合考虑后才能判断。

第九章 历史教师论

1.麦金太尔《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定位 p331-333 (1)美国学者麦金太尔等在《教室角色》一书中为教师定下10种角色,即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管理者、革新者、咨询者、伦理者、职业者,另外还扮演政治和法律角色。概括地说,这些角色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指导者和领导者。

(2)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更精于课程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一门有生成性的功课或课程。教师传授的不再是只是本身,而是更为关注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教师是学生的研究导师。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学科三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内容看,要考虑它与学生个人经验、社会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发展、各科知识的联系。从教学程序看,要考虑学习课题的适应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学习方式选择和学习结果的持续性发展。从学习步骤看,要能够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研究型教师要更有能力帮助学生从事研究性的学习。

其次,教师自己要是个研究者。教师应时常着眼学习方式的改变,致力于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将学习内容开放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打破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
充分挖掘隐形的课程资源。

(4)作为反思型的教师:反思的目的就是超越经验,使教师职业不是年复一年重复一件同样的工作。反思的实质是把教师看作一个创造性工作,强调教师从自身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的特征包括: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增强教学的研究性,并使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应首先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指导学生进行符合科学规范和方法的历史学习。②合作者。民主地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③开发者。主要包括改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等。④反思者。反思基于教学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需要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课堂突出事件等多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全面剖析。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养成 p341-348 (1)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

第一,历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在默默的奉献中创造辉煌。

第二,历史教师应关爱自己的教授对象,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三,历史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2)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

第一,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第二,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史学理论研究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为本,注重探究式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师要着眼于历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较为全面地掌握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的人民观、英雄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分析等问题的方法。

第三,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读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提高对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理论认知水平;
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方面的书籍,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切实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读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书籍。

(3)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

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的课程能力,熟悉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新课程体系下,历史学科的课程建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内容庞大需要历史教师去具体操作,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整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熟悉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历史教师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
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
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和处理并做出决策等;
学会利用一些软件如PPT,PS等制作教学课件,熟悉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和历史教学博客群等,能够迅速地搜索、查阅网上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历史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精炼性、哲理性。历史教师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反思、探讨、研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反思能力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

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的养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是历史教师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系统学习历史学专业知识和史学理论知识。

历史教师的中学教学实践经验是搞好史学研究的基石。历史教师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等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 进行新的叙述,得出新的结论,以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成果,完善和提高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质量。

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是历史教师史学研究能力发展的基石。一方面,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养成史学研究能力。

(5)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历史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包括广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体等。为了更好胜任新课程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心理素质。

3.历史教师校本进修的途径 p353 历史教师的校本进修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进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进修的三中基本途径。

(1)历史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开展历史校本进修的基础和前提。为成功推进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反思型”教学实践者。

就教学过程而言,历史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可分为“教前反思”,即对教学活动进行批评性分析、调整性预测,力求未雨绸缪;
“教中反思”,即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我反思、迅速调控,着眼反馈矫正;
“教后反思”,即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去发现、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致力于反省提升。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机智、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

(2)历史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进修的标志和灵魂。历史校本进修常常体现为同伴之间的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历史教师作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因此,校本进修强调历史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在历史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具体说来,可采用“师徒结对”的导师制方式开展同伴互助,进行“传、帮、带”,双方明确职责、任务,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历史教研组内采用集体进修的方式进行,如说课、观课(课堂观察)、评课、案例分析、教研沙龙、问题会诊、专题论坛、集体备课、同上一节课、课堂教学评价等,使不同理念、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不断的交流与冲突中升华。

(3)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新课程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包括老师教研员、大学历史教师以及本校和其他学校的优秀历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历史教师来说,应积极参与由各级历史教研部门、学校组织的、有专家引领的各种历史教研活动,如学术专题报告、教育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使自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经验及时得到分享。

(4)此外,历史教师的校本进修还可以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进行。通过开展历史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各种课堂活动,更新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锤炼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在同学科、同年级历史教师开展“一课多教”(不同的教师上同一堂历史课),“一案多教”(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教),“一人多教”(同一个教师同一教案教多次)。

4.微格教学

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训练教学技能的方式,在形成综合教学能力之前对教学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微格教学正是将这种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技能训练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格教学于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爱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开发建立的。

微格教学主要是研究各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行为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程序。

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观察、可述、可操作的教学技能行为模式,那么训练、反馈和评价都将无法有效地进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其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导入、提问、板书、组织教学、教学语言、教具演示、体态语、教学结果技能等。

微格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教学技能中既包含动作技能,也包含心智技能,这两种技能都表现为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活动的规则,二是通过练习使活动符合规则,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微格教学自1963年提出后,很快推广到世界各地。微格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目前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扩展到中等师范学校、许多中小学和部分高等师范院校。

运用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析研究和培养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②激发性。③参与性。

④观察性。⑤操作性。⑥测量性。

微格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是将教育教学理论直接应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实践。经过40年的发展,它的训练过程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训练前的学习与研究。微格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训练前让师范生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察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2)确定培训技能和提供示范。进行微格教学的目的是培训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其培训的方法是,首先把构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个进行训练。为了便于掌握,每次只训练一两个技能,通过多次训练达到总的目标要求。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技能。

(3)编写教案。示范生要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教案、确定适用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不但要详细规定教师行为,还要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提问等的反应和教学进度的时间分配等。在编写教案时,要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和讲解、提问、回答等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并把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分别填写。

(4)微格教学实践。第一步组成微型课堂。微型课堂由扮演的教师角色(师范生)、扮演的学生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评价人员(被培训者的同学等)、摄、录像设备操作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同学)、指导教师五部分人员组成。第二步设计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中,几十名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员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生担任)。

(5)反馈与评价。能否对师范生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师范生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第一要重放录像,让师范生亲眼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指导教师、评价人员、学生角色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形成意见,帮助师范生改进。

第二要自我分析。教师角色扮演者看过自己的教学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以及其他教学行为等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

第三要讨论评价。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微格教学过程,指出优点和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每种教学技能培训目标的要求制作评价单,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业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在角色扮演时用计算机记录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按反馈中发现的指导教师及学生集体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经过准备后进行重新教学。重教后的反馈评价方法与上相同。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子思

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 A.启发式提问

B.疏导式提问

C.质疑式提问

D.探究式提问

4、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

A.快速读书法

B.提纲挈领法

C.联想求异法

D.SQ3R学习法

5、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 A.阅读法

B.讲授法

C.议论法

D.练习法

7、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A.随时测试

B.综合测试

C.阶段测试

D.选拔测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 ______、说、_____、______ 四个要素构成的。

2、1903年颁行的《_________》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________

和_________的错误倾向。

4、作文指导应从 _____、_______、立意、_______四个方面入手。

5、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素有“南钱(梦龙)北魏”之称的魏书生,是“自学派”语文教学的创始人、代表人,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以当代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六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梦龙是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影响极大。他的“三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哪些?

3、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有哪些?

四、论述题(20分)

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应怎样面对教育创新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C

4、A

5、B

二、填空题

1、听、读、写

2、奏定学堂章程

3、重道轻文、文道分离

4、审题、构思、谋篇

5、人物、情节、环境

6、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日结

7、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三、简答题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体察时代的需求,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①要根据时代需要,正确对待语文教育观念。凡是对语文教育现代化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反之,必须否定、摒弃。

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替与完善。

③展望未来,勾画语文教育的走向,构建超前规范性的语文教育观念。

2、可以从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交际性等方面简答。

3、可以从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等方面简答。

四、论试题

1、富有创新精神

(1)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2)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3)必须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1)在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上,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2)在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方向发展,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方向发展(3)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环境是独立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合作学习。(4)学习态度,传统的课程环境是接受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探究式学习。(5)学习反应,传统的课程环境是被动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有计划的行动(6)学习活动的内容,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7)教学的背景,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孤立的人工背景,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8)教学媒体,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一媒体,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媒体。(9)信息传递,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向传递,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向)交换。

3、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语文教师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教学的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运用和优化教学,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中学历史实用信息选择教学法

所谓实用信息教学法,就是依据信息的伸缩性和注意性主动地把实用信息点(也叫考点、要点或知识点),以历史课本中采撷提出来的一种教史学史方法。

它要求最大限度地排除干忧信息(无用信息)而选择出实用信息(有用信息),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厚书变薄,沙里淘金,从而完成由大纲到教材再到信息的复归,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外信息的输入,储存、转换和提娶反馈的过程。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就要选择有用信息,抛弃无用信息。要保证教学成功,就必须使学生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在要学要掌握的知识点上。历史属记忆型学科,兴趣是学习的吸引力,记忆是理解的前提,而理解则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进一步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矗实用信息选择法,选择浓缩知识点的标准是依靠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按照历史知识特点和教材知识结构,又以考纲作为取舍的标准,从课本章节中提纯出来。

它又吸收了许多学派的优点长处,从语言上精炼压缩为数字,从历史内容教材结构上分析归纳综合,在表达方式上灵活多样。使之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系统化为一体,或编成歌诀、或制成图表、或列成结构式、或用纲要信号表达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历史的发展变化。运用实用信息学习法,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化多为精,从书本中来,记忆理解消化之后返朴归真,又回到书本中去,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信息教学法也是一种目标教学法。最能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历史教学有一种倾向,要么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就忽视知识教育,要么强调知识教育,就必削弱寓教于乐。从一个方面走向另一个片面,来回摇摆。实用信息教学就是要从教者到学者都要贯彻学习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乐教中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光乐,而要以乐趣为吸引力。双管齐下。

老师要把学习历史知识的信息点明确告诉给学生,历史课板书也要按实用信息选择法编写。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当学生选择一个实用信息点,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成功自信的喜悦,就会趋动学生学好历史课,也会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了一种学史的方法,等于得到打开历史宝库的钥匙。实用信息教学也是同语文学习的结合,它就如课文分析和语文的阅读分析,选择实用信息是分析缩写的过程,它的提取和应用则变成了一个扩写的过程,人常说文史不分家。实施实用信息选择教学,也能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一章 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
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 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

1 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

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 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2) 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

2 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B授课时间与班级

C 授课题目

D 课程教学的类型及时间安排

E 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F 教学用具的准备

G 板书设计、

H 教学方法(讲解、描述战争场面、人物形象)

I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结课、作业)

J 教学总结

K 作业布置

L 课堂总结 3 历史教案的分类

(1)按内容分

A知识性教案 注重历史知识的汇聚和参考资料的摘录,知识相对全面、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但缺乏怎

3 么教

B 教法型教案

注重于学科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性强,具有教学教学的个性,注重于方法,便于实际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但缺少知识

C 综合型教案 集知识型和教法型教案两者的互补 (2) 按形式分

A 详细 内容全面,接近于讲稿

B 简明

也叫教学提要 文字少只是基本内容、步骤和内容分析

C 微型教案 即卡片教案,使用程度低

3 教学计划、大纲及教科书

(1)教学计划:是国家颁发的指令性计划,是国家的文件,规定学校应当讲授的各门学科,确定各年级学习各科的顺序,规定各年级在每周的学习时效,和每个年级的各学科的钟点时效。

(2)教学大纲:规定了新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各方面要求,是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3)教学计划与教学纲领的关系:

大纲的编写要依据教学计划,大纲是关于中学教学计划制定的关于中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处理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指令性文件。

4 (4)教学大纲的作用:
A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B 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C 规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古今中外的比例、

教材的内容和范围。深度和广度

D 规定了有关年级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

配,对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建议

4 中学历史课程编制

(1)课程: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朱熹“宽着期

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含有课业及其进程和期限。广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教学科目,有时也指学科。

(2)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一般指学校

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科的教学时数安排。

(3)课程编制:是指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

方面的研究和设计过程。

(4)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个安排,课程类型、

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材各部分的份量和时数的分配

(5)课程工程:是指课程系统在学校得以实施和运

用的集合过程、或称课程管理

(6)课程评价:是指获取有关课程实施及其效果的信

息,利用客观的手段和标准对课程的效用性作出判断,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7)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社会生产的需要

科技进步

教育宗旨的规定

培养目标的要求

儿童身心的发展

学校类型与制度

哲学思想的影响

(8)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 名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

学校教学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9)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写原则:

A (囊括性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

B (连贯性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必须要体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可行性原则):必须体现以反对外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公共发展的历史

D 各内容之间均衡、不矛盾

6 (10) 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

A 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直线式与螺旋式的问题、课程内容的体系及衔接的问题)

B 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的特点及问题、社会综合课程的特点及问题、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关联式、组合式、统合式)} C 历史必修课程与选秀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11)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历史教材轮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河南省开封县实验中学 张先菊

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全国土下,当代中学生也早已沐浴在这春风之中。当学生春风得意之时,学习、生活的各种烦恼和挫折难免会不期而至,面对挫折,学生们会产生紧张状态与消极情绪。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自卑,②攻击性强,③孤僻退缩,④固执己见、破罐破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学史以明志——用理想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气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新理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粥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
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
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智慧可以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
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大,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宣泄自己的痛苦的。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以历史优秀人物为榜样,增强经受磨难、战胜挫折的刚毅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一个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伴随者你的工作,伴随着你的生活,伴随着你的学习,可以说挫折伴随着你的一生。一代伟人毛泽东受到过排挤和冷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过三起三落,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一代伟人。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如果没有邓小平,就可能没有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

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的是遇到挫折后如何面刑。有的人以死抗争,有的人从此沉沦,有的人泰然处之将挫折当成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以死抗争的人刚烈,从此沉沦的人心胸狭窄,最后一种人则大度、智慧,他们就是善于学习历史的人。

在历史课堂进行挫折教育后,一旦遭遇挫折,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立志;
挫折就会使人学会自信;
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经受磨练;
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增长见识;
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反省自强。挫折是懦弱者永远不能逾越的门槛,同时又是勇敢者走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向是成功。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1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20分)

1、在古代,我国语文不独立成科,_________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使语文独立成科。

2、“语文”一词,是由现代教育学家_________定名的。他认为“语”应指_________,“文”应指_________。

3、语文能力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_________能力、_________能力、_________能力、_________能力。

4、钱梦龙是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影响极大。他的“三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代语文教学流派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大派影响最大。

6、文章“六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板书的“六要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把文章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体裁;
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体。

9、作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例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0、“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随研究的深入,逐渐将更名为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

2、教学法:

3、导读派:

4、语文教材:

三、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2、选择语文教材有什么标准?

3、语文的美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30分)

1、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谈语文教学

2、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任务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2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20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名称,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教学法”原名“教授法”,“教学法”一词最早由_________命名。

3、中学语文教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要素构成的。

4、素有“南钱(梦龙)北魏”之称的魏书生,是“自学派”语文教学的创始人、代表人,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以当代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六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教学法中的“讲授法”包含许多小方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文教学的内容,有人概括为六个方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导入”的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8、说明文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讲多练”是语文的教学原则之一,它由_________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20分)

1、大语文:

2、“三主四式”导读法:

3、得得派:

4、教学节奏:

三、简答题:(30分)

1、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2、提问的作用是什么?

3、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30分)

1、谈“语文课是审美课”。

2、淡“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3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20分)

1、“大语文一词最早由” _________提出,并形成教学主张。

2、语文教学过程的时间结构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空间结构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3、叶对陶的精读三步教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6、从形式上分,中学语文教科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提问的深浅及侧重能力之不同,,提问可分为五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应用文教学方法很多,主要可概括为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语文教学理论被概括为“五本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可概括为十一个方面,它们是:辨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评得失。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中学语文教育学:

2、讨论法:

3、自学派:

4、教学情绪:

三、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2、“导入”有哪些基本方法?

3、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30分)

1、试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2、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学科。”王尚文说:“语文是人文学科。”请你谈谈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4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20分)

1、“语文”一词是叶圣陶提出的,他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彼国人之意,以_________为语,_________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3、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文史哲不分。主要使用的教材为:

(1) 教授文字类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教授经史类的有“四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的“四段教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程”对中国影响特别大。这“五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中国人的习惯分法,把文章分为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一般文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作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文翻译要做到信、达、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美育:

2、课堂气氛“

3、茶馆派:

4、“五本论”:

三、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30分)

1、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请你谈谈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2、有人说:“作文教学观察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阅读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教师指导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勤奋最重要”。请你谈谈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5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题(20分)

1、教学法原名教授法,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书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教”与“学”,帮提倡改名为“教学法”。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法”这门课,近年渐渐被“学科教育法”所代替。

2、语文教育即素质教育。语文素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方面。

3、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有两点,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其他属性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当代语文有著名的五大流派,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6、戏剧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人概括为许多原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语文”理论有“一体两翼”之说。“一体”是指__________;
“两翼”是指__________。

10、学生作文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专门能力主要是指审题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

二、名词解释:(20分)

1、文道合一:

2、六步课堂教学法:

3、情感派:

4、文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30分)

1、古代我国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

2、语文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何?

3、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四、论述题(30分)

1、试谈语文艺术个性化。

2、当代阅读教学中两种相反的主张,一种认为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感”,一种认为阅读教学不要分文体。请你也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体”问题。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共8篇)

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分析(共17篇)

声乐教学法试卷(共10篇)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学目标(共11篇)

3月台州教学检测考试卷历史(共5篇)

推荐访问:教学法 合集 试卷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