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概念十九篇范本

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班级名称: 少新概念1班

前言

新概念青少版教材分为1,2,3,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为A,B两部分,三个级别学完相当于完成成人版新概念第一册,如果我们的每次测验成绩都在90分以上,相当于初中三年级优良生水平,中考成绩一定是在95分以上,满分120分。英语口语考试在8分以上,满分10分,这是承诺!到时我们将会用当年的中考英语试卷给完成三个级别考试的学生尝试,届时请家长监督! 学情分析和诊断: 我们这个班已经完成新概念青少版第一级别的学习,现在是第二级别a部分,学生们全部掌握了国际音标,并能够流利的拼读单词。而且学习很多的基础语法,但是语法掌握的不是很扎实,主要是做的练习较少,我们学过的课文学生都会背诵,学生们的听力都很不错,但是鉴于孩子的天性,不喜欢主动说和提问,如果你问她都会回答。目前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启蒙阶段早已顺利通过,提升阶段-也就是积累期,这一阶段是看不出有什么很大进步的,当然学校考试等都不在话下,肯定都是年级前几名,除非是特殊原因意外等造成,这跟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如果有这种问题存在的同学家长请跟我联系,我们这学期增添了这一环节的教育服务。

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进度: 少新概念2A 第10课。我们粗略估算本学期将要有50次英语课。

我们每两次即一周学习一个单元,2A的11课开始,测验。测验分数要在90分以上属于及格,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将要给与补考直到达到90分合格分数。

以此类推,我们本学期将要学完2A的课程。

教学要求:学习语言,犹如建造一座高楼,文化是地基,词汇是砖瓦,语法是架构,修辞是装饰,思维是灵魂。

制定听写表,根据教课进度,每堂课均有听写。无论什么级别,以后听写全部是句型听写。听写必须过关。

每个学生均有课堂记录本,这个记录本将要跟随他们到中学,所以我对此要求很严格,每个学生都要详细的记录课堂内容,并保管好记录本。语法必须背诵。

每篇课文学生均要求会背诵。

每周将要有一篇课外阅读。每个学生要准备一个词汇本,将课外生词摘抄在词汇本上。

教学奖励:

本学期我们将要自荐方式推选班长,并实行班长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上的教学活动。

我们将制定成绩跟踪表,将每个学生每次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听写,测验包括学校测验成绩跟踪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奖惩,这样会增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建议:

新概念英语教学计划

一、使用教材简介

《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全套共分为四册,科学地融合了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

第一册 ● FIRST THINGS FIRST英语初阶

练好英语基本功。从基本的发音、重音和语调开始,逐步学会使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语法及句型结构。学好第一册,是练好英语基本功的关键,掌握了第一册,才真正踏进了英语之门。

第二册 ● PRACTICE AND PROGRESS实践与进步

过渡的同时也是转变。它使学习者从一个会说日常英语的人,提高成为一个敢动笔进行基本写作的人。It is the very beginning of writing.在掌握第一册基本语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步讲解语法要点,使学习者轻松掌握枯燥的语法;
通过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及对短语基本用法的讲解,使学习者能真正在听说读写中运用地道的句型。从而系统地掌握从词汇、时态开始的语法知识和各种句型,同时加强了写作能力。

第三册● DEVELOPING SKILLS培养技能

文章全都是原汁原味的英文精品,语言优雅、凝练,句型工整而又富于变化。教材着重分析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者认识到句型的精炼、优美、实用与可模仿性,从而将其有机地运用于英语写作之中;
并进一步扩充讲解词汇、短语及语法的实战运用。

第四册● FLUENCY IN ENGLISH流利英语

涵盖文化、经济、哲学、艺术、体育、政治、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天文学等三十多个学科门类,语言文字精美独到,句型结构复杂多变而又不失简洁酣畅。同时诸多文章里蕴含着深厚的哲思、美学及西方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使得该教材成为每一位与掌握英语语言精华的学习者不可多得、不可不学的读物。同时将扩充、辨析有关的词汇,使学习者在领略语言优美的同时,学会如何将英语、汉语进行自由切换。

二、具体学习目标

第一册:以英文26个字母为起点,讲解48个音标、基本的语音知识及最基本的语法知识。

涉及的语法有:1.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基本的用法会讲到)。

2.句子(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否定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感叹句、简单倒装句)。

3.从句:宾语从句(重点讲解)、时间状语从语(一般讲解)、限定性定语从句(重点讲解)、真实条件句(重点讲解)。

4.其他语法:动词不定式(作宾语、宾语补足语、后置定语、目的状语)、形容词的基本用法、副词的种类及用法、各种人称代词及用法、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和判断的用法、常见情态的动词用法,名词的分类及用法、句型、简单省略句、表语从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从宾语的用法、宾语补足语、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同级比级、较低较高比较级、冠词的基本用法、不定代词的基本用法、被动语态等等。

第二册:能用英语毫无障碍地与人进行普通交流;
能用英语写出流畅的记叙文;
学习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达到每分钟50个英语单词的阅读速度,能阅读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
可以掌握英语中级语法,常用的前缀、后缀及词根,为继续扩充词汇量铺平道路,并做到活学活用;
最重要的是,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掌握高频词汇1500至4000个。

第三册:能讲出较地道、简练的英文句子模仿千变万化的“钻石句型”,写作水平将获得质的飞跃,增强学习者你对英文的敏感度,能听懂日常英文授课、基本的生活叙述及中等语速的英文节目,学完三册可达到4000~6000 词汇量。

第四册:熟练掌握各门学科,如历史、人文、天文、地理、哲学、化学、物理等,所需的中高级词汇;
告别空洞的问候式英语口语,为日常的交流提供地道的人文背景,深刻的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三大主线:哲学、宗教及美学;
获得解读深奥英语文章(如 GRE、GMAT、考研阅读文章)的钥匙,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写出经典,简洁,具有深邃思想的英语文章;
学完四册可达到8000以上的词汇量。

三、课时计划

第一册:本册书共72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 第1课时:教师引导下的会话

☆ 第2课时:作文和语言练习

第二册:本册书共96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 第1课时:教师引导下的会话

☆ 第2课时:作文和语言练习

第三册:本册书共有60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 第1课时:教师引导下的会话

☆ 第2课时:作文和语言练习

第四册:本册书共有48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 第1课时:教师引导下的会话

☆ 第2课时:作文和语言练习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练习英语基本功:基本的发音、重音和语调

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 二,对象:英语初学者

已有一定简单语法、词汇基础的学生 三,需掌握知识:

1.动词be和have现在时、过去时的基本应用 2.识别和构成现在进行时

3.识别和构成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 4.识别和构常规和少数非常规动词的一般过去时 5.识别过去进行时

6.识别简单的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

7.识别和使用be going to, shall和will构造将来时

8.基本应用情态动词can, may和must,识别情态动词could, might和would 9.使用情态动词(包括do, does, did)构造疑问句和否定句 10.使用情态动词和疑问词开头回答疑问句

11.能用-ly, -ily构造副词,以及一些例外(如well, hard, past) 12.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掌握a, an, the的基本使用,以及some, any, no, much, many, a lot of与可数及不可数名词的搭配 13.能用-s, -es, -ves构造名词,一些例外:men, women, children, teeth等 14.代词的基本应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 15.形容词的基本应用:规则比较级,不规则比较级good, bad, much/many, little 16.基本介词的应用:表示地点,时间,方向 17.关系代词,识别和应用who/whom, which, that 18.重要句型:This/That, These/Those, There is/It is, There are/They are 19.缩写:it’s, I’m, isn’t, didn’t等

20.描述日期、星期、季节、数量、昨天、今天、明天、时间 新概念第一册的时态分布:
31-34 现在进行时

37-40 第一次出现be going to的将来时 51-56 一般现在时 67-76 一般过去时 83-90 现在完成时 91-96 一般将来时(will) 117-118 过去进行时 119-120 过去完成时

四,教学目标:应对日常对话

掌握800-1500个词

达到初中或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

新概念英语

(一)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介

《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全套共分为四册,科学地融合了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第一册 ( FIRST THINGS FIRST英语初阶 ):

练好英语基本功。从基本的发音、重音和语调开始,逐步学会使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语法及句型结构。学好第一册,是练好英语基本功的关键,掌握了第一册,才真正踏进了英语之门。

二:学习目标

新概念英语侧重于基础教学,对于尚未接触的学生来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生学习新概念英语应该首先着重在于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将他们所学的简单的英语表达方法用于生活当中,便于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及灵活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同时第一册的800词汇全部是英语日常用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学习完第一册可掌握800至1500个单词,达到初中的英语水平。应对日常对话。

涉及的语法有:

1.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等

2.句子: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 3.从句:宾语从句等

4.其他语法: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式等

三、课时计划

新概念一有143篇对话,计划一节课6篇课文,3篇课文一个课时,每个课时分为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教师引导下的课文对话 第二部分:作文的练习及语言运用

计:48课时(具体情况需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调节) 注:一课时为一小时

《新概念二》教学计划

【课程教材】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课程时长】20次/期,每次4/时。预计共需要80小时

【教学目标】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全书共有96课,每篇课文以150个单词左右的小故事组成。每篇课文重点、语法知识点各异,但全册课文前后连贯,语法知识全面。学习重点在于学习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活学活用英语中级语法,掌握1500至4000个单词。

【课程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共计20次课,每次4小时,总80个学时。寒假课程已经学习到了第30课。在暑假20次课里,将把剩下的66课一并上完,每次课将上3-4新课,同时保证知识检测和作业评讲等教学反馈环节的质量。

【具体教学流程】

1)课前测评和家庭作业评讲

每次课为4小时,其中每次新课讲授前,都会对前一次课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评,以便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做题时间和评讲时间总为30分钟。家庭作业检查和评讲时间为30分钟。

新课呈现 每次新课授课时间为40到60分钟左右。新课呈现后,需按要求及时完成课堂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新课呈现步骤:

1.听力训练 约5分钟

2.理解性问题 约5分钟

3.学生提问题 约5分钟

4.句型和语法讲解 约30分钟

5.复述故事口语操练 约5分钟

6.课后习题处理 约10分钟.

【教学重点】

(一) 注重词汇

着重抓好每天上课的效率,将词汇运用到课文的情境中当中来帮助他们记忆。另外,可以简单的讲授一些记忆技巧,便于他们纠正发音及预习和记忆单词。要求每堂课都保证将课文及单词掌握熟练度为90%。

(二) 注重口语

每天要求他们将课文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型背诵下来,再自己根据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将所学内容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更能学以致用将所学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课后多讲英语。

(三) 注重听力

每堂课都会要求他们根据听力的内容来完成要求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多听,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他们纠正自己的发音及语音语调。另外,课外可以补充他们一些相应的听力内容,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四) 注重练习

每堂课后首先要求他们完成课后练习,再适当根据他们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将所学东西加以巩固和补充,在保证每天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点难度。

(五) 注重活动设计

课堂上会适当准备一些英语小游戏加强合作和竞争意识或者以幽默的文化差异故事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展知识面,巧妙地导入课文,从而来活跃每堂课,使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渐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六) 及时测验

新概念英语二配有同步测试试卷,每次课会及时的进行小测验,测验学生上次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的要加以复习,并能够对新的单元的学习加以知道,充分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来进行补充和辅导。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外,还要求他们背诵重要的课文。全书的课文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按语言结构难度分级的基础英语概论。课文

短小精悍,便于记忆: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以上为本期上课教学的具体安排。在编排内容时,在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单元侧重语法,而有的单元则侧重于趣味性。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我的前提是沿袭《新概念》教材本身在体系上的完整性。新课程的特点是分项进行突破。同时,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灵活,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形式的活动。充分地让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来学习。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 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
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
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
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
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

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
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力》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系列的问题:“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
“能不能把力定义为是手对黑板的作用?”;
“如何给一个物理概念下定义?”;
“定义中‘相互’两字如何理解?”;
“力的相互作用有无先后?”;
“平常说的体力、脑力、生产力等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引出一系列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大大激发了他们思维兴趣。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

进行。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急,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加强地理概念教学。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
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
燙、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

物理概念的教学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物理概念是人们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首先,从物理学的内容来看。它的完整体系可以认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物质运动形成基本特点和属性的物理概念;
二是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即物理规律;
三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运用逻辑的数学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和得到的必然的结果。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规律反映的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因此,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点,而规律相当于压缩了的知识链。例如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中的三个常用物理量,而欧姆定律则反映这三个常用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

例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事物表现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总之,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的。

众所周知,许多物理概念,如力、质量、速度、温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个力是100牛顿,某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许多物理概念,表面看来,是不定量的。实际上,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在初中学生思维中就可以建立“一切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概念。

其次,从物理知识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物理知识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基础和主干组成的,物理概念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基础,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必然的规律性的反映。例如焦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在这个式子中有四个物理量:热量、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焦耳定律反映了通电导体在一段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任何通电导体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必然满足这一公式。因此,学生要掌握焦耳定律这一物理规律,必须先掌握热量、电流、电阻、通电时间这四个物理概念。

同时,课程标准赋予了概念教学以更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概念教学是认识客观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性,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明确建构意义;
关注概念的主观性和抽象性,让学生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能协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可以说,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第一站,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概念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二、物理概念的种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阻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

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杠杆原理、压强、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

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形变、物态变化、反射、折射、静电现象、电磁感应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三、传统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讲究科学的严密性

在物理课程中,对知识的过分强调的表现之一就是过于讲究概念的严密性。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以物理学科为本位,非常注重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其中包括概念的定义是什么、物理量的定义式是什么、决定它的条件是什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等。而学生缺乏形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和客观事实的积累,只记忆一些空洞的词句,不能很好地认识概念的本质。这样会使学生误认为概念是人主观臆造出来的,不是事物和本质属性的反映。比如:初中教学中对“功”的概念的教学,教师一般只通过一些演示实验,然后说明做机械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等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尽管测试结果令人满意,但有多少学生理解“功”的本质含义呢?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俗地说是扫除“科盲”。一种说法是,严密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要求全体公民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维。除此之外,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人,而在各种不同的能力中,数理思维的能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二)过于侧重对概念的知识传承和记忆 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较多,对概念的实际应用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却考虑得相对较少。如学习“凸透镜”概念时,必须学习焦点、焦距、主光轴等概念,而这些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对这些概念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只是记住而已,若要他们把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他们却无从下手。正是由于以往的概念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教学,所以在概念的巩固和应用阶段,学生面对的往往是已模型化的抽象的物理问题,呆板、枯燥、乏味的解题,使学生认为物理概念远离生活实际,并没有什么用处。比如,在学习“压强”的概念以后,教师往往让学生用这个公式进行反复计算,而很少让他们将压强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另外,以往的物理概念教学相对封闭,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尤其跟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相对狭隘。比如“磁场”概念的教学,学生只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是不了解生物、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大家都知道,将STS教育渗透到物理课程中,让学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学习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较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须要经验支持。以往的物理概念教学内容设置较多关注物理学科的体系完整,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如原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没有提及一般意义上的功,主要是说机械功,教学的排列顺序也是先学机械功,后学机械能的转化和内能的改变,在学习内能的改变时才联系到做功这个过程量,既抽象又很难理解。

四、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障碍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学不好,综合其原因,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遇到了几方面思维性障碍。具体有以下几种:
1.感性认识不足

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物理概念,也不可能更好的掌握物理概念。

2.思维方法不当

物理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思维,同样,学习物理概念也离不开思维,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是不会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也影响物理其他知识。

3.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里现象。它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消极一面。积极地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知识,解决新的物理问题。消极的思维定势这不利于运用到新的物理知识,解决好新的物理问题。

4.相关概念的干扰

物理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常很难区分相邻或相近的概念,如能量、热量,压强和压力,机械能和内能等概念,这就是相关物理概念干扰的表现。

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风靡世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好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不管何种学习方式,都不能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前科学概念对学生学习概念的作用与影响。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有关物理现象获得的一定经验和认识,它们与科学的物理概念基本一致,学习中很容易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光的反射。还有些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授予适当的方法并利用有关的实验引导后,也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对物体的轻重体验到密度的概念。从认知结构上讲,上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过程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而属于认知同化过程。

如:在力学体系中,力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对“力”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学生构建整个力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力”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头脑中往往已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等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力”的概念存在于意识中的图式。当教师引入“力”的概念时,一般先做“手推桌子”的实验,这时的手、桌子将被原有图式的“物质”同化,“推”又能被“作用”同化。而手推桌子,桌子又有一个力反作用于手,这种相互的关系,一般刚开始不能纳入已有的图式,这就须调整已有图式的“作用”,转化为“相互”。这须要有实验支撑,如用图钉的尖端作用于手指,手指就会感到疼,这是因为图钉对手有一个作用,进而形成“相互作用”的图式。当做磁铁相互吸引的实验时,这种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又不能纳入“相互作用”的图式(因为学生原来认为作用应该是相互接触),这样学生又得调整图式,相互作用的力是可以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而这整个图式用“力”这一词来概括,就比原来以为力就是力气有进步,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力”的概念。

还有一类概念则大不一样,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中,这些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经过反复构建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铁块沉入水中的大量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科学概念。当教师进行讲授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看到的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的现象,他们认为物理学违背“常识”,太不合情理了。这正是前科学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产生阻碍作用的表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在他们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和危机,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以促使原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构建。这种过程可以说是在学生大脑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这正是认知上的顺应过程。

现在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认识(即通过词语表达、公式定义或操作动作,就可以将正确的物理概念,甚至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由教师传递给学生),正视学生的前概念,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二)不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就越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至被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但是,决不能片面强调概念教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完整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次能学深、学透、学彻底的,它有一个由浅入深、多次反复的发展过程。尽管有的概念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但大多数概念的掌握都要经过几个学习阶段。

在概念教学的某一阶段,对某一概念本质揭示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的程度。一般说来,初中学生知识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往往只能揭示概念比较初级的本质。第二,教材内容的安排。中学物理按初中和高中分段,采用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一般来讲,初中阶段只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入手,对概念只从定性方面作粗浅的介绍,而高中阶段偏重于定量的描述,从知识的运用和关联上使概念进一步深化。第三,能否通过概念的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能力。根据有关调研可知,多数中学生希望自己能学会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经常注重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作详细的辨析,讲究概念的严密性;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仅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不了解概念的作用,所以觉得概念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进而产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厌烦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规律的掌握。因此,不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物理概念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注重概念与学生的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多地以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以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例如:电压的概念在第六章学习,但在第五章的“学习电源”里就涉及了这一名词,这是考虑到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听到过电压这个名词,而对于学生,电源的使用并不要求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因而这个概念可以拿来就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能量等概念。

对“温度”这一重要物理概念的表述,教学大纲反映了对物理概念和实验现象的记忆要求,强调概念定义的背记和定义关键字词的是非判断;
课程标准则要求用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来说明和解释,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例如人教版的新教科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温度的定义,而是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界的温度,在“想想议议”的表中还有意留下空白,希望老师组织讨论。

教学大纲要求“知道摄氏温度”,课程标准中没有再出现。过去的教材中除了摄氏温度还有热力学温度,因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涉及热力学温度,而学生只知道温度,而且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与课本中的关于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法也基本吻合,故课程标准在此没有再作特别要求,而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上。新的人教版教科书中虽然保留了摄氏温度的叙述,却将热力学温度的概念放到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习题中,作为物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给予提示。

(三)重视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以探究为核心的物理教学不仅是物理学本质特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顺利开展物理教学的要求。首先,以探究为核心的物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动脑悟出来、动手做出来、争论得出来的物理概念,往往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第二,它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概念的方法。学习物理的探究过程更接近人类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并体验物理学家们如何通过探究获得物理概念和理论,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必然会思维活跃,主动发现问题,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三,它有利于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目的是使学生各种感官受到较强的刺激以便大脑综合处理各感官传输的信息。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浮力”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预习、提问、实验验证、讨论分析的教学流程。前后共要求12名同学把有关(自己会或不会的)问题列举到黑板上,从中选取部分有价值的问题解答。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会下沉,为什么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怎么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往上运动,感知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方向、施力物体);
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石头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时代物理教学要走的根本之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接受物理方法的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大有益处。物理学研究方法很多,中学物理经常采用的有:观察和实验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比较与分类法、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数学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法等。这些研究方法与物理观念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法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经验的获得要以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为支柱,观察实验可以为学生学习观念提供事实根据,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初中阶段在讲述“沸腾”这个概念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水沸腾后5分钟,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后温度的变化、气泡的数量及大小变化、汽化的剧烈程度等,从而得出“沸腾”这个概念。

科学探究原来指科学家由于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研究获得的证据而提出种种解释的不同途径;
当前,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比热”、“沸腾”等概念的教学就是采用此方法。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是引入概念,理解概念,还是运用概念,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物理方法的渗透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六、充分认识新标准与新教材中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与老教材相比,主干知识的范围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总体而言,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较高。它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之一。因此,对概念知识要求比以前要低,但也增加了其他的要求。具体有:降低了对概念应用的定量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要求;
多处对概念的定性说明不再给出统一严格的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的含义。同时新课程增加了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联的物理教学内容。当然,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也是新课程对概念教学的一个要求。

例如,压强的概念和公式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压强的概念”,属于“理解”层次,对任课教师提出演示实验要求,但没有要求学生具体实践,即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没有作要求。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与教学大纲相比,一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压强概念时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而没有终结性的要求。二是强调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在实际问题中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一变化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去。

再例如,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对电磁波提出了终结性的要求,属于“知道”水平层次。二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关注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列举了有关电磁波应用的几个示范,如:了解微波炉的原理;
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
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简单介绍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在活动建议里要求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学习和了解,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从而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能源”也是新增加的概念。课程标准建议:“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调查当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燃料的化学能或核能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且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一,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是教学的底线。教科书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而选定,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由师生互动产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凡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概念、社会需要的概念都可以选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寻找与物理学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电磁波”这个概念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军事上的雷达、隐形战斗机、小灵通的接收天线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教师作适当讲解。在学习“磁场”的概念以后,教师可以补充讲解有关“生物磁”的概念。

第二,由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必然有一些科技前沿、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闯入我们的课堂,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被补充和更新,从而更加开放。例如:在讲解现代通讯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应当补充“宽带上网”等概念。

七、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就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现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好概念的引入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引入某个概念的目的性,是好学生学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

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感性到理性,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概念教学中,年级愈低的学生对直观和感性的依赖就愈大。

物理教学中,引进一个物理概念必须提供相当数量的同类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作为例子。概念教学中的引入环节例证应尽可能利用演示实验现象中的前科学概念、教材中已涉及的物理现象、新鲜而准确的个别表象等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

此外,学生对具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认识经验,也影响他们的思考和概念形成。认识的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也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

由此,我们应尽可能在引入概念教学时,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认识,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例如,引入大气压强概念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吞鸡蛋、注射器提重物、吸盘挂钩挂重物等实验,并且,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又有亲身体验,自然而然地切入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

(二)引导探究,建立概念

心理学家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过程。丰富的直观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及数据)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是从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进行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

自主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概念的方法引入新课程。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将是鲜明而牢固的。但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和适当的指导。

(三)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以前,每个物理概念形成之后,都要用简洁和统一的语言把它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给概念下定义。新课程弱化了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强调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概念的含义。因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讨论)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且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或学生来补充实例,在丰富物理表象的同时,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得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蹦蹦床、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四)注意比较,强化概念

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也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因此,认为前科学概念经过一两次纠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的发生过程相当缓慢。克服旧图式的惯性,用新图式取代旧图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除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释问题,学生才会在头脑中激发认知冲突,从而建立新图式 (正确概念)。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用新的物理情境多次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加以交流评估,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

(五)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课外要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概念得以巩固和深化。

八、常用的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模式

物理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物理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从这个定义来看,它要求物理教学方法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双边性。不仅注意物理教师传递信息、控制活动的教授法,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物理信息、调节活动的学习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情感性。不仅注意智力因素,而且注意非智力因素,体现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3)发展性。不仅注意物理基本知识和物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现了物理知识教学与智能培养的和谐统一。

(4)最优性。各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也有局限性,不能寻求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来教所有学科和适应所有的教学情况。所以,教学时应当根据物理教学任务的要求、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班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业程度,以及物理教师本身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能技巧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成功实施物理概念教学的有力保证。其运用是以学生形成正确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概念课的上法很多,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有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新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因此,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是超越主客关系、情景合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把他人他物看做单纯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物,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也不是简单地用来认识和使用的“物”,而是有着内涵意义的“生命体”,因而教学充满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情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概念教学(刚开始涉及新的概念)运用较多有三种方式。

(一)以教师为主的启发式

我国自孔子以来,就有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教学的优秀传统。从古至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做法如何多变,凡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启发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实质在于认真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

启发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不是把学生“背”进来,“抱”进来,而是“诱”进来。“君子之教,喻也。”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从学生的角度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猎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这就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启发教学常通过课堂演示与启发式讲解相结合进行。该课型的主要环节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内容———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例:“力”的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究竟什么是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手提书包感知肌肉酸痛,了解人类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给出观察内容,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观察1:教师演示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海绵变弯);

观察2:教师演示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同小球发生一样的现象);

师生举例:机器代替手也起到提、推、拉、压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起到这一作用;

观察3:教师演示粉笔脱手;

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
① 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②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③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④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而人们也正是根据这一现象来判断力的存在。

(4)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 “手拍桌子感觉痛”,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离不开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所以一个物体究竟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应针对某一力而言。师生举例分析某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这种教学方法对由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出的概念教学均适用,像初中所学的密度、压力、压强、浮力、熔化和凝固、速度、杠杆、功等概念的教学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展开。

(二)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科学探究有利于改变过去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科学知识,不重视科学技能,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得不到真正落实的情况;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常以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研究为表现形式。该课型的主要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例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虽然过去也是采用实验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在看实验,他们并没有融入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对所学概念只是停留在表面意义上,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学大纲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热量的公式要求较高,都达到了“理解”水平层次,而对学生的体验性目标要求较低,只要求进行演示实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而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课程标准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变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这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降低了要求,只要求“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但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即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并了解比热容这一热学属性,学会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第二,降低了单纯应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的要求,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乱套公式的现象;
而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求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新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讨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的变化量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定性的结论。然后,安排学生自己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另外还专门安排了STS栏目“气候与热污染”,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怎样减少热污染,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1)提出问题

教师:在太阳照射下,物体的温度将会升高,这是因为物体吸收了热量。关于热量,你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一问题的引发下,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今天我们先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究竟跟那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甲: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学生乙: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得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学生丙: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不同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不同。

(3)设计实验

教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须要进行检验。我们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有必要对每个猜想进行检验?大家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我认为热量与质量的关系不须要用实验来检验,我们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因为使3kg水升高500℃肯定比使1kg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多。

学生2:热量跟水温升高多少的关系也不须要用实验来检验。因为1kg水升高400℃,肯定比升高200℃,需要更多的热量。

教师:我们剩下的任务就是:检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性质是否有关。请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的设计方案。

经过小组内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共同确定实验方案,即为了检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跟物质的性质有关,应当取两种不同的物质,如水和煤油进行对比。因为物体吸收的热量还跟质量、温度升高的多少等因素有关,所以,实验时必须控制变量,即煤油和水取相同的质量,并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因为热量的多少无法直接测量,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比较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而要用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必须使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等大。

最后给出统一方案:取100g水和100g煤油,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200℃,看哪一种物质需要加热的时间较长。

(4)收集数据

每两名同学为一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使煤油升高20℃所需的时间比水所需时间短。

(5)得出结论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我们将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的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可见,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相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评估交流

在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我们能否采用其他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对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两者温度升高的多少。

(三)师生互动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化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人,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师生互动教学以老师和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方法为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九、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标准是:

1.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
2.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知道该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并对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
4.对于定义式的物理量,要注意定义式并不是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看,只是一个量度式;

5.要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

6.要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7.能运用物理概念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

教师职业能力

一、概念题:

1、教师职业能力:就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学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作技能:就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

4、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判能力。

19、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20、第一印象:是指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称为“首因效应”。

21、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等。

38、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 ,要有可接受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口语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等。

39、形体语言:是口语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机性、情境性、巧妙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能力。

53、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

54、教师角色:就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55、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一活动。

5、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6、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7、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8、了解学生的能力;
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9、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10、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11、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程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12、课堂教学常规:是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3、自我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里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14、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15、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教学能力。

16、德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德育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8、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22、晕轮效应:就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扩大到其他方面。

23、力戒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24、现象本质法: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25、效应本体法: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26、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27、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28、班风:是一个班集体长期形成的整体精神面貌,是班级集体在本班级和学校领导以及其他班级师生心中的形象。

29、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30、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31、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32、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33、行动研究: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出的研究工作。

34、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3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信息集合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

36、信息检索能力:就是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能力。

37、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和身姿等几个方面。

40、手工检索:简称手检,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一种检索手段。

41、计算机检索:简称机检,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

42、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43、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态。

44、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45、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等。在教学中使用书面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审美能力。

46、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语言形式。

47、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48、协调能力:指教师根据交往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策略的能力。

49、反思能力:是教师通过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行为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借以提高自我的能力。 50、移情:是指教师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以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为学生考虑。

51、教育机智能力: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52、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潜质及社会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在

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教师只有对自身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出色地完成教育工作的任务。

56、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总体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57、心理调适能力:是指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5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情绪是自然性的、原始动物也具有的一种心理过程。情感是社会性的,为人类所独有的高级心理过程。

59、强迫:是指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60、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6

1、抑郁:通常是一种情绪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抑郁涉及身体和心理,如疲劳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犹豫不决、有自杀想法或念头等。

62、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新概念学习计划

田洪宇的新概念二复习计划提前完成,而且基本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虽然新概念三的背诵原计划是到小学四年级开始,现在开始提前的幅度较大,但其实和各科的学习安排冲突不大,且孩子已经养成了背诵英语课文的习惯,如果停下来,进行以复习为主的英语学习,待到四年级再次进入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时,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不适应。孩子熟练背诵新概念二后,可以明显感到学校里的英语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孩子对英语的应用也已不自觉的开始,随时可能从口中蹦出一些简单句子。

本人英语不好,即使对专业文献的阅读有时还感到很吃力。但总感觉英语学习好像上台阶,如果你不能迈上那个台阶,你就总在台阶下徘徊,不管你用了多久的时间。但一旦你上去了。往往就会在那个台阶上站住,不会轻易地掉下来。这大概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吧。所以我的观念是让孩子早日站上那个台阶,日后可以轻易地巩固这个成绩,到高年级后空余出时间,专心学习数学等课程。

田洪宇目前的英语应该是距离爷爷的设想已经接近,可以进入以会话为主来巩固自己的英语学习。但在中国的现实下,这样的环境是不具备的。为了巩固孩子所学的成果,为下一步以英语会话来巩固自己的英语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爷爷决定让孩子继续背诵新概念三。

新概念三课文的难度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爷爷自己看了一下,感到有近半的生词。毕竟孩子已经具有了背诵新概念二的基础,常用句子已经基本熟悉,且新概念三的背诵可以适当放慢一点,因而也未必是很困难的。新概念三的背诵基本安排是每周一课。新概念三全册分三个单元,每单元20课。田洪宇新概念三的背诵也以每一单元背诵熟练后在进入下一单元。期间依然要加入新概念二的巩固复习。

新概念三的背诵时间安排在学期中,假期给孩子留较大的自由空间。为了让孩子早日进入以会话学英语的状态,抽一些假期,全程在北京,在孩子二妈的辅导下,进行英语会话的练习。要想学会英语,而到达不忘的程度,顺利地进入英语会话是必不可缺的步骤。正如我们不会忘记汉语一样。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当你掌握了读、说之后,书写也就不远了。不像汉语,当你会说之后,还可能是文盲。

爷爷曾经说过,要孩子学习英语,享受英语。如果一味地给孩子增加学习英语的负担,孩子将不能享受英语,因而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享受英语的止损点就是新概念三背诵。背诵完新概念三,将停止对新概念的进一步学习。主要进行一些有趣的英语技巧学习,如演讲、朗诵等……

新概念三第一单元的具体背诵计划是:

每周一课;

第一周

每课分四个短节,每天背诵一个短节;

每周五全课读2遍;

第二周

每天读全课一遍;

期间每次上课时复读新概念二一~二课;

背诵期间以跟读为主,防止、纠正熟错和吞音等毛病。

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班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

按照我校《新概念系列英语教材》的教学指导,本期将学完整本书和音标,并进行复习。

知识目标:125个单词要求全部理解,认读其中70个,默写核心单词40个。26个字母要求全部会读会默。日常用语(28句)要求全部理解,能唱读每课Chant和5首歌曲。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初步让学生感受英语,培养学生语音语感,锻炼听力,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读单词、表演chant。提高记忆单词的速度,更多地养成用英语表达日常口语的习惯。帮助了解西方文化,树立理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四、学生情况

本班32名同学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以四五六年级为主,多半是未学习英语的学生,少数有一定的基础,但也掌握不牢固。他们思维活跃,模仿能力较强,课堂比较积极。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单词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应加强课堂口语训练,初步接触音标,帮助学生进行音形对接,让学生学会通过读音去记忆单词,辅以其他单词记忆方法。本学期继续强化课本知识的听说读写, 扩大学生对西方国家了解的知识领域,充分发展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每单元单词,对话,chant 和音标为重点,这是进行口语对话,发展阅读理解,培养语音语调的基础。

2.难点:每单元单词和26个字母的正确书写为难点。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让学生当堂掌握。

2、遵循少儿学习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和TPR全身反应法,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画出课本知识重难点,让学生在家里有针对性的复习。

4、加强课后作业的检测,督促孩子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5、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及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步和成长,了解孩子课后的复习情况。

6、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

7、不定期进行随堂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8、期末进行知识总复习并考试,邀请家长来听汇报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收获

专题讲座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 卓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
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物理概念

1.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是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能够区分不同物理概念的判断,称为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概念 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建立的概念只能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而深化,学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的概念允许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含糊性和表面性,但必须是科学的。

如电压的概念,初中只能叙述为电路中要有电流,两端就要有电压;
而高中则定义为电势差。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由于物理概念的发展性,其定义不是唯一的。如质量的概念,初中定义为物体含物质的多少,高中定义为物体所受外力与其获得的加速度之比等等。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分定性和定量两种。定量的物理概念称物理量,它按描述对象是状态还是过程分为状态量与过程量。状态量是描述状态的物理量。研究对像的状态一定,它就有确定的量值,如速度、加速度、动量、能量、压强等。过程量是描述过程的物理量。力学中的位移、功、冲量,热学中的热量等都是过程量。

定性的物理概念是用来揭示某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物理本质特征或用来表示该概念的基本类别、归属或性质的物理概念。例如机械运动、平衡、电磁振荡等。

2.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与物理概念的定义不同,它是指物理学引入和建立某一物理概念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生产实践有什么意义。如,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阻率是为了区分不同材料导电性能的强弱,所以,它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再如,密度概念的意义是,引入密度是为了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是描述物质本身含量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场强度是为了反映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3. 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 V = 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 ρ =m/v 、p =F/S 等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
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
在惯性系 F=ma , 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的形成包括两种层次:其一,是科学家们创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其二,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种层次的物理概念形成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应用到逐步把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下面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方法。

1.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必须通过日常的感知活动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 1 )日常的感知活动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的过程。比如关于运动的认识、关于力的认识、关于电的认识,这种感知活动获得的感性知识是形成概念的巨大财富。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的观点、认识可能存在误解、错误、形成隐概念,前概念和初概念,比如摩擦力,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只注意到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于是形成摩擦力都是阻力的错误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充当动力的例子,最后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 2 )观察实验是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它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实验可以是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如在建立弹力概念时可采用一系列演示实验:弹簧受力形变、泡沫受力形变而产生了弹力。对于形变不明显的实验,例如玻璃瓶受力形变,可以在瓶内部装满水,瓶口塞上连有细玻璃管的塞子,采取放大的方法, 观察细玻璃管液柱高度变化显示固体受力形变,然后归纳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 3 )经验事实是指前人在研究物理问题或从事生产实践中的典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例如,介绍“核能”时要模拟原子核的链式反应。我们可以摆火柴进行模拟,但不形象、不生动。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动态地展现出链式反应的过程,效果就好得多。

2.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的形成要经过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概括为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 思维具体。

( 1 ) 感性具体

人们在提出物理问题之后,就通过观察和实验或经验事实,搜集物理思维的材料,获得对物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关于物理事物的表面、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但这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感性过程,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

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物理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此即感性具体,它是物理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是对物理事物的感性具体,运用思维方法,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物理理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形式。

1)分析与综合。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部分、或层次,把完整的表象和有关材料与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本质认识。

2)分类与比较。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和比较,寻找同一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抓住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找到不同物理事物和相同物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物理思维可以获得关于某种规定的一般认识。

3)抽象和概括。物理思维舍弃感性具体中的非本质属性和特征,抽出本质属性和特征,形成抽象规定,再把这些抽象规定概括起来,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一般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思维往往从不同的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东西,形成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规定性,达到某种抽象的、一般的认识,即建立物理概念。

例如,建立力的概念,首先向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力的现象的经验事实:人提桶;
马拉车;
书压桌,这就是感性具体。然后对这三类物理事物进行思维抽象,通过分析、比较、分类,我们发现“人、马、书”是同类事物,可以抽象为“物体”;
“桶、车、桌”也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抽象为“物体”;
“提、拉、压”则是另一类事物,它们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为“动作”或“作用”,于是,我们可以给“力”下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力的概念推广到所有的同类事物中(即概括过程),从而达到对力的一般认识。

在定义概念后,还要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途和适用范围,定义式和量度式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化和扩展。如力的概念,它是矢量,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力的外延是,按力的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按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力可以分为压力、张力、向心力等。

( 3 ) 思维具体 物理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结果获得了对物理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建立了物理概念。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所谓具体化,就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概念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如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即为具体化。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力,这就是思维具体的过程。

3.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

研究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其中包括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测证实三个要素。

( 1 )问题解决是指应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去解决新问题,它包括如下含义:物理概念建立是为了解决某个物理问题,反过来,在已建立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又去研究新的物理问题,从而再建立起新的物理概念,这样链锁式的问题解决,形成了物体概念体系。例如为了解决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问题,用已知的概念路程、时间,建立新的概念速度。有了速度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建立加速度概念。

( 2 )科学方法是指在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既要用科学方法的逻辑方法,如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也要用科学方法的直觉方法,如灵感、机遇等。科学方法在物理知识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 3 )观测证实是指一个物理概念不仅能与已知的经验事实相符,而且,由这一物理概念能演绎或预言的新内容,能被新的观测所证实。一个物理概念被观测所证实,说明这一物理概念能解决更大范围、更为深刻的问题。例如由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可见,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感知、实验、经验基础上,通过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采取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直觉思维、观测证实等方法 , 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现象、实验、思维和应用的过程。概念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提出问题 , 讨论问题 ,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和基本要求

(一)创设物理情境 提出概念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引出概念问题。

1.以 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该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的新课程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既要选择与概念有着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注意防止经验中不正确观念的干扰。(例如流体压强)

2.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现象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类概念的可以借助实验来引入。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

例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筷子提米)

3.利用物理经验事实创设学习情境

物理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创设物理情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

4.由复习旧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往往 新概念与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方法很自然地引入概念,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抽象概括思维 形成物理概念

获得建立概念的感性认识或相关知识以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不同的概念,它们引入和建立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主要是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物理概念,也包括其它几种方法。

1.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法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 此法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因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一般不是很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故选择感性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此法是建立概念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前面介绍的建立力的概念,如果能顺利地由人、书、马以及桶、桌、车抽象出物体的概念;
能由提、压、拉抽象出作用的概念,那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建立,就是水到渠成了。

2.用实验法测定物理量形成物理概念。

如悬挂法测重心;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插针法测折射率,等等。此种方法是在研究物理问题的产生和应用时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使用仪器的具体方法,实验具体操作的方法等。

3.用隔离法忽略次要因素或影响,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这种类型的抽象,特别是用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得很多,如 ρ =M/V, V=S/t, V , .R=U/I, E=F/Q, B=F/IL 等等。

4.用等效法从效果上对外等效定义物理概念。

这种等效是指在某一方面等效不一定各方面都有等效。如交流电电流的有效值的定义,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定义的;
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是对端钮的伏安式等效的;
合力与分力是力的作用效果等效。

5.用理想化模型法建立物理概念。

这是抽象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理想化、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物理过程理想化所建立起的模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纯电阻等属于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
光滑平面、绝热容器、匀强电场、无限长导轨等等属于条件理想化模型;
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属于理想化过程。

通过理想化的方法建立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

(三)理解内涵外延 明白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建立以后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明白其物理意义。

1.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内涵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例如,“密度”这个概念,要弄懂对于不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之比是不同的;
而同一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却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明白:对一种物质来说,不管其质量和体积大小如何,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这种比值不变性,就是物质的某一种本质属性的反映,叫密度。理解了这点,学生才不会把 ρ=M/V 看成 M 越大 ρ 越大, V 越大 ρ 越小了。

物理概念的内涵除了用语言文字把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定性地表达以外,对于物理量,还要用数学公式给予严密、精确,概括的定义,定义式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物理量的内涵。学生应该把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结合起来理解它的内涵。一般用比值表达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量度公式,不是它的决定式。如 R=V/I 是电阻的量度式,而 R=ρ.L/S 是电阻的决定式 ;;a= Δ V/ Δ t 和 a=F/m 等。

物理概念的外延是指物理概念适用的范围与条件。例如力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落力等等;
能的概念的外延是各种形式的能:动能、势能、机械能、核能等;
功的概念的外延是各种力做的功:正功、负功,各种能量的变化总和。只有了解概念的外延,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在知识的概念体系中明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 .明白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还应当注意不要把概念的物理含义(内容)或定义当作概念的物理意义。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并不是指它的内涵,也不是泛指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 而是侧重指出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某一物理属性,即建立或引入该物理概念的原因。例如,电阻率 ρ 的物理意义是为了描述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的强弱。

ρ 的物理含义则是长度为 1 米 ,横截面积为 1 平方米 的导体的电阻值。

(四)解释物理现象 解决物理问题

运用阶段是直接应用初步理解了的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由感性到理性,建立概念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应用,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而在实际运用概念是发现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完善和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 是学习概念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将一整块砖,切去一半,其密度

是否变化了?将一块砖平着放和立着放,它对支持面的压强是否变化了等等。

只有有目的地解答一定量的练习题 , 才能强化概念的理解。由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学生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也会增强。教师要注意例子不要太难,干扰因素要少,注意循序渐进, 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 不要企图一次把概念讲深讲透。

四、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研究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常见问题,对于教师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的放矢地排除学生学习概念时的障碍与干扰,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多方面的,又是因人而异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感性知识不足、相关准备知识不足、前概念的片面或错误干扰、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定势负迁移、不会应用等几方面。

( 一)感性知识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对感性材料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材料,是检验物理理论真伪的标准,是理解概念的基础。

感性知识不足,就无法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不能顺利地、正确地形成物理概念。如果没有足够地把有关的物理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学生就很难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影响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习的思维障碍。如,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建立电磁感应概念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验基础让学生观察,就很难建立电磁感应这一概念,对这些规律也就很难理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加强实验教学,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多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知识基础也有限,应注意从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具体、形象思维入手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 二) 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

物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掌握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先学的知识是后学的知识的准备,如果以前学的概念掌握不好,就会影响以后学习的概念的理解,而概念理解的不准确,又会影响规律的学习。如不理解功的概念,就难形成功率、机械效率等概念。物理概念之间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因此,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就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另外,在建立概念时,常常还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如果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准备不好,也会给学习物理概念带来困难。例如,研究和运用质点运动学的一些规律时,涉及到时间、时刻、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也涉及到坐标系、函数图象、代数运算、矢量等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使新内容的学习和运用难以进行。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除了需要感性材料和相关基础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法不足,实验技能的欠缺,也属于相关准备知识不足之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相应的问题处理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能,这是开展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点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其中一些感性经验中形成的观念是错误的或片面的,就必然干扰正确概念、规律的形成,例如,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上,认为物体受力才运动,不受力就不动;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摩擦力总阻碍物体运动;
上浮的物体比下沉的物体浮力大等等,这些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相应的概念、规律的建立,所以,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建立正确的规律,必须排除错误观念的干扰。教师要认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熟悉学生容易在哪些问题上形成错误观念,以便有的放矢,排除干扰。排除干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实验,因为物理实验是纯化了的物理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少,有利于观察、分析,形成正确的观念。

(四)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方法不当,使思维受阻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离不开抽象思维过程的,经常要用到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方法。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于由经验型的具体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向转折时期,学生思维发展程度上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没有形成逻辑思维习惯,造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时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例如建立速度概念,要经过以下思维过程:首先确定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个物理量来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即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同时我们看到运动的距离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因为他们所用的时间可能不同。进一步考查 S /t ,对一个物体是常数,并且这个比值越大的物体在同样时间运动距离越大,这个比值能反映运动的快慢,叫速度。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采用的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的方法。对于这类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应仔细分析其建立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思维形式,只有分析学生可能在哪些方法或思维方面受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五)物理概念的混淆

物理概念的混淆是学生学习物理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于相关概念只注意到它们的相容部分,而忽略了它们的相异部分,造成了概念之间的混淆。例如将压力与压强、电势与电势差、匀速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混为一谈。再如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错误地认为:① 热的物体比冷物体热量多。② 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含有的热量越多。③ 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变化大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多。④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等等。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定义没有理解。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积累经验,熟知学生容易出现的易混问题,在课前的准备中预设有针对性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又能灵活地处理生成问题。

(六)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按着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用于学习和理解新的物理知识,解决新的物理问题。消极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不善于变换思考的角度,引起错误的认识,造成负迁移。

在中学物理教学时,有些学生由于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反映物理规律的公式及其变换,往往从纯数学的度角加以理解,忽视了它的物理意义,导致一些错误结论。例如导体的电阻 R=V/I 仅是计算式,当 I 趋于零时 .,从数学角度 R →∞,但从物理角度, R 是不变的,此时是 V → 0 的结果。

从初、高中两个阶段来看,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

段,其感性认识、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学时,对于物理概念或规律只能侧重于学习某一方面,侧重于应用某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模式;
而高中阶段,要逐步体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那么原来的思维方式就会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干扰。还有,不同的物理概念,在建立过程中不完全应用相同的思维方法,这样,先接触到的方法和模式会对新方法和模式产生影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些方法偏爱也是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在学习物理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注意知识、方法的正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方式、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七、不会用物理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的过程。学生往往在建立和理解过程,即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太困难。但在第二次飞跃的过程中往往束手无策。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知识不足、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不能排除多余的信息干扰、不能挖掘与问题有关的隐蔽条件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不了解和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想策略。了解和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并将之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去,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以后,要训练学生用物理概念科学地表述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简单的物理现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注意尽量多地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概括各种学习过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自己动手进行小设计、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引导学生总结实际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但要注意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阶段性,避免急于求成,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专题文集⑴: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 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
“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
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
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
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
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
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
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
1642年赫尔蒙特(J.van 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
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
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
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
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
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
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
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
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杂合子。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来说,这三个纬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剖析前概念,运用概念图建构概念体系,而且要展示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渗透概念研究过程中所负载的研究方法,体现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价值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是练好英语基本功最好的学习书籍。从基本的发音、重音和语调开始,逐步学会使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语法及句型结构。学好第一册,是练好英语基本功的关键,掌握了第一册,才真正踏进了英语之门。适合于零起点或英语基础差,欲在短期内掌握英语基础的学习者,如中学生或及成年初学者,同时也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一册大部分的场景对话和口语基本句型都包括其中,同时,当中的800个词汇全部是英语日常用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所需知识背景】

从零开始,无需任何基础知识。第一册从最基本的单词,句型教起,从拼写到发音,无所不包。当然,如果初学者已有一定的简单语法、词汇基础将更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1、对动词be和have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会基本的应用;

2、能识别和构造现在进行时;

3、能识别和构成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

4、能识别和构成常规的和少数非常规动词的一般过去时;

5、能识别过去进行时;

6、能识别简单的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

7、能识别和用going to,shall和will构造将来时;

8、会基本应用情态动词can,may和must,能识别情态动词could,might,would。

9、能用情态动词(包括do/does,did)构造疑问句和否定句。

10、能用情态动词和疑问词开头回答疑问句;

11、能用-ly,-ily构造副词,以及一些例外(如well,hard,fast);

12、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掌握a/an,the的基本应用,以及some,any,no,much,many,a lot of与可数及不可数名词的搭配。

13、能用-s,-es,-ves构造名词,一些例外:men,women,children,teeth等;

14、代词的基本应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

15、形容词的基本应用:规则比较级,不规则比较级:good,bad,much/many,little;

16、基本介词的应用:表示地点,时间,方向;

17、关系代词:识别和应用who/whom,which,that;

18、句型:This/that;these/those;There is/it is;there are/they are;

19、缩写:it"s,I"m,isn"t,didn"t等;

20、描述日期、星期、季节、数量、昨天、今天、明天、时间。

应对一般的日常对话, 掌握800至1500个单词,了解和理解“激情联想”英语学习法并进行初步实践掌握英语初级语法。本次培训以新概念一册教材为基础,总结出教材中的知识重点、难点,并配以相应得练习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新概念一册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新概念一册的效率。

新概念英语培训计划

1、课程说明

本讲义以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材为基础,总结出教材中的知识重点、难点,并配以相应得练习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新概念一册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效率。

2、课程具体设置

本课程共15讲,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一册60篇课文。具体设置如下:

讲 义 第1讲 讲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1-4课知识讲解及练习(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5-8课知识讲解及练习(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9-12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13-16课知识讲解及练习(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17-20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21-24课知识讲解及练习(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25-28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29-32课知识讲解及练习(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33-36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9讲 第10讲

第11讲

第12讲

第13讲

第14讲

第15讲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37-40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41-44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45-48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49-52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53-56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第一部分:TONGUE TWISTER 第二部分:新概念一册57-60课知识讲解及练习

(共4篇课文) 第三部分:Homework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长春市九十中学西校 郭天景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进一步学习的成败,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正确归纳、推理和判断的充要条件、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才能在推理、判断中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以下策略:

一、设置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教学中,概念很多,如数的概念、形的概念、运算的概念等等。这些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概括为抽象的规定;
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触感完整的表象,还要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所以引入概念的教法大致有两种途径:

1.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例,设置情景,形象的引入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圆等概念。

2.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在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二、分析概念,了解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它属于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必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定义的基本点“再加工”,重新提炼,排除其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正确运用概念。例如互补角概念教学,应启发学生归纳其本质属性:

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埃桓鼋俏?80€盎蛉鼋侵臀?80€岸疾皇腔ゲ?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

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

三、巩固概念,应用提高

正确的概念形成之后,往往记忆不牢,理解不透。这就要求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巩固,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

1.利用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如在初中几何第二册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共有特性,矩形具有平行边形共有特性,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共有特性,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共有特性。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重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紧抓不放,及时纠正。既使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有关概念方面的错误,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

四、概念的发展

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判断,必须加深概念的理解,要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举例,促进抽象的定义和具体的实例有机结合,消除歧义,加深理解,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推理、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总之,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采取以上策略并收到良好成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尉庄中心校 天池小学 吉学敏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
重结论,轻过程;
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文秘杂烩网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是由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研究数学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新概念的产生都一定有着极其广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我读了张奠宙、郑毓信等数学教育专家的新著,指出了数学教育应防止 ‚去数学化‛,而应努力营建以数学为核心的教育。张奠宙先生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 ;
‚数学教育啊,可否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变了,化学教育的目标也在变。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传统式、满堂灌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初中学生其认知水平是较低的,他们重现象轻文字,重感性轻理性,重具体轻抽象,对化学中可见可闻的具体事物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而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样抽象的、枯燥的知识感到厌烦,甚至于望而却步。所以化学的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在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才会一直保持着积极的进取心和极高的热情,在化学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难懂抽象的理论才能保持耐心,才能有去搞懂和解决的动力。因此,化学教学要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作为一个教学重点,一个基本的教学出发点。

2、语言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这一点同上面一点一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以往的经验充分的说明,学生在练习或者在作业中犯的不少错误都可以从任课教师的“教”上找到根源,如在讲解有关概念时语言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叙述;做气体点燃实验时不验证气体的纯度: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忘了打沉淀符号:在进行摩尔质量的有关计算时不注意解题规范,不注意单位的换算等等。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语言表达和书写规范等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作好榜样、表率。

3、控制教学深度,加强知识的横向对比。 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本身就是比较难懂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切不可“深挖洞”,想一下把什么都教到位,如我在听同校的老师上“化合价”一节时,讲了很多的内容,找了很多的课外的难题,生怕没有讲透。可这样大量的知识学生难以承受,难以理解,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一定不要盲目加深,我们要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我认为横向对比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如学生分别学了物质的量的几个有关概念后,总搞不清他们的区别,于是我就让他们分组讨论,再各组交流,最后再一起总结,”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教无定法。我们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广泛思考,博采众家之长,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相信一定解决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的难题。

银城一小 李金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我教学 六(2 )数学,一个班 50人,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只有少部分人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比较用心,但大部分人由于基础太差而无法接受新知识,学习习惯问题方面也有所欠缺,比如,拖欠作业,做作业过程中偷工减料,数学计算的过程的书写格式不正确等。

二、成绩分析 :六年级学生面临即将毕业,因此,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会更高。在数学成绩方面,六(2)班的数学成绩不尽人意,通过前面的总结使我认识到:教师要严格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和学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更重要了,教师只有通过加强教育,耐心的辅导,加上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三、工作总结:对于本人来说是已是第二次接任毕业班的课,由于班级学生数学成绩较差,感觉学生的高分出不来,低分比较多,所以我有迷茫过,但很快调整过来了,现总结如下:

1、认真备课.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认真写好教案和教后感.特别是六年级的很多内容都比较容易混淆,如分数的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等,所以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认真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精讲多练,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 体验成功等.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 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如六年级的《圆的周长》我让学

生充分在课堂中利用小组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虽然时间用的比较多,但学生兴

趣很高,课堂收益良好。

3、认真批改作业.对于学生作业的布臵,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 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个别错题,当 面讲解,出错率在 50%以上的,我认真作出分析,并进行集体讲评.另外,针对六年级即将毕业的事实,我从基础的练习开始抓起,每天都布臵一些基础练习和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如简便计算和解方程,另外还有分数与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等。

4.不足之处.没有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上课和批改作业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因此在辅导学生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只是一方面的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找老师解决,但毕竟很多学生的玩性比较大,主动性不强,导致没有人自发找老师辅导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发现不好的作业或是出现的问题,只是针对整体强调,忽略了个体的能力和力量。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人:李金进

2013.元.13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身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当然更加关注教育。从十八大总书记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我会更加努力。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选择忘我,选择无私,选择清贫,我们应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

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为此,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十八大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十八大”的要求。

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充分体现责任感,做到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次,自觉把十八大精神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教育领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为保障这一理念的实现,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几项改革是切实把教育理念从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应对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根本。

德兴市银城一小 李金进

2013.元.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臵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臵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臵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总结人:李金进

2013.元.15

“概念教学”学习心得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的概念。

初中的生物学初次让孩子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是让系统知识取代模糊印象的一个桥梁。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同学来说,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很多,如何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如何在他们的大脑中绘出一幅比原来更加美丽的图画?如何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甚至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应该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入手。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可以直接给出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概念。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和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想办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

第一种方法:直接给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往往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某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如: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其次,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如环境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再次,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

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最后,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读。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第二种方法: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1、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在此基础上,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4、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

通过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不难看出,无论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舍弃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是概念教学的关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突破这一关健点,并能恰当运用举例、朗读等辅助教学的方法,再加上艺术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那么我们的课堂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的基本流程与策略

姓名 :

单位 :

邮箱

:

电话 :张卓娅 灵宝市第四小学

zzy506512@163.com

13643987069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理解概念→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巩固拓展,应用概念”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概念课枯燥无味,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生机;
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模式

我认为,概念课的教学应该分为这样四个环节:

1、概念的引入,

2、概念的形成,

3、概念的巩固,

3、概念系统的建构。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概念的形成就是经历了这样三个过程: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的梯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画梯形、看梯形、说梯形,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初步建立了梯形的表象,他们认识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再让学生从众多图形中选出哪些不是梯形,说说为什么这几个不是梯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梯形完整的表象,也基本揭示了梯形的本质属性,他们认为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但是学生对此还不是完全掌握;
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里各剪一刀剪出梯形来,学生通过“破坏”和“创造”使这三种图形都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时梯形的本质属性完全凸现,正因为如此,所有学生都认为“只有”两个字非常重要。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
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
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4、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工作计划概念(共19篇)

新概念1b教学计划(共10篇)

数学教学设计概念(共5篇)

对数概念教学设计(共15篇)

集合概念教学设计(共3篇)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范本 概念 十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