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陆晨晨1,王 良2(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2.中国共产党黄山市休宁县委党校,安徽 黄山 245400)
  
  摘 要: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指导性、它是一个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和标准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问题,归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给予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94-0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围绕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阅不同的文献,各个学者都给予不同的理解。
  
  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1]
  
  刘英、高广君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的理解后,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但综合这些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通点。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导,具有指导性。我们知道一定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行事的,它制约着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等。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结合各个高校的现状,各个学者都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
  
  有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多仍需在单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贾月明和张雁还认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忽视了创新、通专结合型人才的培养,其缺乏从一个行业转入另一个行业的能力[3]。
  
  2.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太合理。贾月明和张雁认为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必修课过大,选修课比例偏小且质量不好[3]。罗省贤认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将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和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不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4]。这些都能反映出我国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需要改革的问题。
  
  3.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
  
  我国高校分为三层次五个类型,即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应用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可是现在各高校都想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盲目地求大求好,导致一些院校分层不明、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5]。
  
  4.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某些高校课堂上教师、学生、课题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重理论记忆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1.解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
  
  关于我国高校培养目标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矛盾,吴伟等学者探析了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慕尼黑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有效整合了国内外、校内外各方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使对学生的培养延伸到学校外部世界,使其可以和学生未来职业相融合。他们认为我国应借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整合国内外、校内外的多重资源,形成多管齐下的“多元制”人才培养格局[6]。
  
  2.解决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要基于具体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发展需求。刘英和高广君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过窄,应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2]。袁永红、李彬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还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7]。(教育论文 www.fwsir.com)张岂之则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价值观支配的,要求大学将价值和道德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术与社会相会通[8]。以上都能反映出各个学者对学生的重视,都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3.解决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朱练平认为我国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分身乏术,他借鉴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认为如果能让教师教授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质量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