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思想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刘立芬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甘肃 天水)

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符合当下德育目标的同时,汲取传统德育思想的教育精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传统德育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

先秦时期,文化学术思想自由,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儒家的德育思想应时而起。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

1.“仁、义、礼”为核心的道德观

“仁”“礼”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此发散形成了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特色的“仁—礼—义”德育思想体系。其中,“仁”和“义”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准则,“礼”则是道德规范。对于“仁”,孔子认为应该“克己复礼”,对于“礼”,则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礼”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效力,通过礼乐教化调节、克制个体欲望规范自身的行为。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道德的自律,通过自省实现自我约束,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进而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爱人之人。除却典型的“仁礼”思想外,孟子在“性善论”的观点中对“义”进行了阐述,将“仁、义、礼、智”作为社会个体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必备的行为因素,认为“义”是人固有的德行,是“君子”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孟子之后,荀子完善了对“义”的论述,主张“义利兼顾”,以“义”制约人的私利,保证二者间的均衡状态。虽然对于何为“义”,儒家德育思想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都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义”依旧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提升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利义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家国一体的爱国思想

儒家思想的利他性对中华民族的利益观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集体主义利益观,逐渐演变成为个体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和爱国精神。儒家的德育思想讲究将个人、他人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个体需要时刻关注集体利益,甘于为大我的共同事业舍弃小我。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家与国都离不开个体的构成,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爱人者,人恒爱之”观点的影响下,充满仁爱的利他主义思想,强化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2],小家的和谐需要“大家”的稳定,“大家”的稳定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奉献。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推动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国情怀。

3.气节与正义的德育思想

气节与正义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完善的道德人格形成的本质要求。儒家养正气,提倡即使面对强权威压依旧要保持道德上的坚守,坚持正义,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从孔子提倡的“匹夫不可夺志”到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儒家气节观逐步走向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当下也具有实践价值,将气节观的内涵融入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义”与“道”的坚守,在行为处事上坚持内在道德价值尺度。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

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强调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层面的教育接受效果,达到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其次,儒家德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即注重德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德育应该紧贴生活实际,将德育生活化,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受教者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情况,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促进其综合发展,进而达成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后,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教育的践行体验。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研读,还格外重视受教者的实践体验。他们认为无论是理论上的认知还是情感上的升华体验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认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外化形式。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最佳的思想教育效果。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儒家德育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兼济入世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先公后私的集体主义倾向以及家国意识,增强对社会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世界形势日渐复杂的当下,运用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粹部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

2.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儒家德育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人生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儒家德育思想,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推己及人”“仁者爱人”“正己正人”等思想[4]都是强调个体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体系的构建,将儒家德育思想引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3.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认知。儒家德育思想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儒家仁爱、民本思想等,汲取蕴含其中的精神养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环体的价值

1.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多职业院校的课程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性质的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此类现象,儒家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内涵不断被丰富,其中忧患意识、博爱精神、自律意识等在当下依旧具有实践价值,加强思政教育与儒家德育思想的联系,既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又达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播和弘扬效果。

2.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应该借鉴儒家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开展切实高效的思政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差异性,注重启发引导式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且将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于行,强化教育的实践性。

3.有助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儒家德育重视环境育人的教育效果,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环境对个人品格塑造的深刻影响。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将儒家德育思想落实到校园建设中,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升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提供外部氛围保障。

(一)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儒家的德育思想主张知和行的统一,由于思想道德素养是摸不见、看不着的,为了检测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将其外化于行。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强化社会实践的教育环节,既是对课堂思政教育的延伸,也是学生道德从理论规范到实践养成的践行。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地方的人文底蕴,组织有计划性、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其外化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政治觉悟高、品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性志愿活动,通过和养老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组织合作,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外部条件支持,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内化思想道德,并将其外化于行,既达到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又将思政教育落到了实处。完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实现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是儒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具体化体现,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思想认知体系的完善。

(二)开展隐性思政教育

儒家德育思想重视教育的隐性作用,从礼乐教化到身正示范,强调寓教于无形无声之中,为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1.强化教育主体的言传身教意识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该具备隐性德育意识,时刻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言传身教的统一。结合儒家德育思想,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在无声无形中达成思政教育效果。如在思政教育的课堂结合社会时事,选取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整体舆论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对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激发。强化思政课堂上的主客体互动模式,引导学生间进行交流、沟通,结合受教育者的“前理解”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启发[5],在思想的碰撞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依托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调动受教育者视听化的感官体验。相较于直接化、强制化的教育形式,委婉含蓄的教育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2.唤醒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意识

结合儒家德育思想的“内省”和“反求诸己”,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策划、组织教育活动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思政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主体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与“思”的有机统一。教师需要对学生教育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及时收集学生关于思政教育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建议不断优化教育形式,调整教育方向,确保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促使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道德认同。

3.注重教育环境的隐性感召力

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发校园文化资源。首先,构建和谐融洽、进取向上的校园思政教育环境,借助环境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道德品质,在无形中完成对学生“三观”的塑造。如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宣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历史名言、人物故事等,从学生踏进校门开始,依托环境进行思政的教育渗透。其次,结合荀子的“外铄论”思想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风气,发挥榜样示范的力量,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身处数字化时代,网络环境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冲击着学生思想认知体系。一方面,学校要注意社会舆论的风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保证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层面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校园思政教育网站,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网站发布的内容不仅需要围绕学校相关专业,还要与国家发展、时事热点相结合,根据不同版块的内容进行专题化的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校思政教育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对社会的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教育大事,多年以来,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成果丰硕。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沃土,取其精华,摒弃思想的局限性,借助儒家德育思想的隐晦性和教化性,提升学生个体的个人品质修养,使传统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儒家职业院校思政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12-02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理财·市场版(2022年5期)2022-05-30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推荐访问: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