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视角下思政课问题链教学研究

许夏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内涵式发展强调通过系统内部优化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问题链基于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思维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学习内容设计为学科知识有效贯通、思维能力有序演进和价值情感有机渗透的链式问题。”[1]问题链教学可以促使师生问答更加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朝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实现思政课理论深刻性与教学生动性的平衡,让学生在思政课中点燃求知心、提高求知欲,学有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喜,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学生的好奇点、困惑点、关注点转化为层次递升的问题链,在坚实内容守正的同时积极进行形式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问题即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而问题间相互链接组合便形成问题链。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问题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进而推动思政课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设问、提问和回答诸环节中的“道”与“学”失调、统一性与多样性失衡、内容与形式失当,是影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道”与“学”失调,设问缺乏理论遵循

“道”指的是规律,具有思想性;
“学”指的是学理,具有理论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做到“六个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深挖教学重难点背后的逻辑依据,容易导致上课时在提问环节不敢深入问、害怕学生追问的现象。一些教师兼授其他课程,在讲课时又会出现就问题讲问题的现象。教师讲,学生记,课堂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个别教师甚至直接勾画所谓的“考点”让学生背诵,忽略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失衡,提问缺乏明确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2]“以最大的统一性来面对最大的多样性”[3]是思政课教师实施问题链教学的最大难点。教师简单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忽略教育对象个体水平的差异,会导致统一性与多样性失衡,提问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不佳。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学生求知意愿强烈,接触信息灵通且涉及面广,个人成长需求呈现多样性。教师如若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问题链设计就会失去现实支撑,难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内容与形式失当,学生回答缺乏深度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处理实质问题必须谨慎,经由提问-回答-追问-反馈-再追问不断深入,有效增强理论解释力和事实说服力。内容与形式失当是思政课实施问题链教学应当着重关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表演色彩浓厚的课堂上,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展开,一问一答即完成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会进行纵深追问,仅仅关注答案是否符合要求,形式化走完教学流程,忽略了带领学生去抓住问题的精髓。由此,学生的回答应付性明显,大都浮于表面。

“一有趣就缺理论,一深刻就无聊”,是困扰思政课问题链教学已久的问题。思政课教学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突出,而青年学生则往往重视趣味性,更加关注焦点。提升思政课问题链教学的实效,需要从教学主体、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内容供给未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思政课时政性很强,教师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常讲才能常新。教师若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不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说服学生,不能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甚至连自己对所讲问题都疑惑重重,就难以令学生信服所学内容。一些思政课教师课前问题设置多聚焦于教学重难点,着眼于课本上老生常谈的例子,不能紧跟时代把内容讲“活”,反而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乏味感。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们也只是为应付而学,随意性强,并没有认识到用好这些理论的重要意义。他们的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深入思考,仅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核心设计教学问题,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感受及接受能力,教学效率低下,课堂缺乏活力。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其所思所想,明确问题指向,逐渐走进学生内心。一些思政课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多采用填鸭式的“硬灌输”方法,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专业功底及沟通方式难以支撑问题链的整体设计和操作,导致学生获得感不强,教学成效不高。

(二)教学设计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加强思政课建设要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要服从国家统一要求,在统一标准面前坚决不打折扣。同时要考虑到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思维发展呈现多样性,问题链设计要能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政性和多样性要求教师要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热点事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差异性,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储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借鉴、调整和创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量身定制提问方案,明确指向,精准发力,提升效果。一些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在需求,而是“一套方案吃天下”,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和统一标准,忽略不同地区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管理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问答环节的“走秀”现象亟待改变,课堂形式上的热闹不利于问题链教学的深入进行。思政课教师往往既要搜寻大量资料,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备课,又要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行政工作,包括统计各种信息和参与各项评比等。一些教师未能有效处理这些矛盾,空耗精力,对教学逐渐感到疲惫。思政课所具有的高度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教学语言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会让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生活话语”,变“政治话语”“官方话语”为“生活话语”,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4],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道理、说事实,增加理论魅力。当前,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已成为教育界共识,但是在实际落实中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课堂问答活动中随机抽问,学生回答完毕便让其坐下。学生回答不佳时,这些教师往往不能加以有效引导,而是急于给出答案,或另请学生回答。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实施的问答教学只是“走流程”“过场子”,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问题链是思政课教师以问题为纽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内核、以解疑释惑为重点而精心设计的逻辑清晰且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联组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以及激活课堂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素养、问题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统筹发力,是提升问题链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政治站位

牢记育人初心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严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思政课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是扎根中国大地讲教育的本土特色课程,事关能否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旗帜和标杆。思政课更多承载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与使命。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未完全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尤其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上的精心“灌溉”促进他们的成长。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问题时要旗帜鲜明,致力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熏陶,厚植爱国主义的种子,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不断提升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理论支撑

设计好问题链,讲好问题,离不开专业理论的有力支撑。教师应当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将教学的供给侧与学生的需求侧相链接,确保问题链不走偏、不盲目。一是着重提升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专业理论学精、学深、学透,利用“技”服务于传道,加强价值引领。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5]先生之大,在于学识之“实”。教师学识渊博,能够利用规律服务于教学,才能精准设置问题,探讨“真”问题。教师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容输出”,才能讲得有底气、有感情,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二是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教师要强化问题导向,找准关注点,在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合理区间内设置问题,抓准学生的关注和困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把复杂的理论问题讲透亮,扩大有效教学的供给。三是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照其需求和期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解析学生的好奇和困惑,减少教师供给内容与学生需求内容的偏差,进而设计前有基础、中有提升、后有拓展的问题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深化问题意识

在问题链教学中,问题设计层次低,学生获得感、满足感不强,教学效果不佳,是制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症结所在。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识别,是发现问题后积极寻求解决措施的思想自觉。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打破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痼疾,积极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真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意识。”[6]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思政课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在设置问题链时将教材重难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敢于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勇于回答现实问题。一是深耕教材,搜集大量相关理论,将教学专题分解成一系列层次逐步提升、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组成完整的问题链。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重新安排与整理教学内容,使其在思路和逻辑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做好学术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换。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把问题讲明白,把道理讲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2]思政课需要改变以往偏重抽象理论和宏观叙事的讲授方式,将学术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让学生听得懂,同时注意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实际生活问题切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逐步将理论知识引入对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思考。问题与问题往往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从小切口出发,以小见大,环环相扣,逐步串联起整个问题链,能够让思政课有逻辑、有意思。

(四)创新教学方法

内容守正在根本,要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性;
方法创新在形式,为的是课程内容能够科学高效又新颖有趣地呈现。[7]干巴巴的灌输和教条化的讲解不会打动学生,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不会获得学生的积极认同。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教材,不断研读经典文献,遵照学科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同时重视讲理论解问题的方式。一是积极探索融媒体与问题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应当利用新型传播媒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思政课进行精心“包装”;
讲解问题时贯穿微视频,展示对应内容动态趋势图,引入三维全景地图,凸显智能化、信息化。只有让学生对课堂“动心”,“听得进去”,教师才能为理论的“入耳、入脑、入心”创造有利条件,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同。二是依据教学主题选择最佳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引入案例分析、体验教学、情景模拟、互动教学、参与教学等方法,以问题链的形式将学生关注的疑点、难点、热点放置到课堂中,通过双向对话,从问题出发,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拓展,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进行问题剖析,提高教学的现实针对性。[8]三是在问答互动中加入游戏元素。教师可以将游戏化思维融入到问答环节中,设计抢答、辩论、积分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共性,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

综上,思政课教师在实施问题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教学技巧和人格魅力。教师在问答环节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课堂指向焦点,把课讲“活”,讲得有意义、有意思,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视角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