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方镇留后“邀命于朝”功能的形成

伍纯初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留后又称节度留后、节度观察留后等,作为唐五代及北宋方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史之乱前即已出现。开元十六年(728)十一月,河西节度使萧嵩兼中书令,但他仍遥领河西,以牛仙客为留后[1]3176。北宋政和七年(1117),留后改称承宣使[2]628,作为一个职名,到此时它才消失,前后存在近四百年。萧嵩以牛仙客为河西留后之后,开元二十六年(738)二月,中书令李林甫遥领陇右节度,天宝十载(751)十一月,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李林甫以杜希望为留后,杨国忠以崔圆为留后”[3]1437。节度使出征或兼领数镇时,往往也会任命留后[1]3208。这几种情况的留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节度使指定僚佐为留后,以代为处理相关事务,留后与节度使同时存在,节度使回镇,留后的权力则自动被收回。任免留后是节度使的权力,无需向朝廷报备或征求意见。留后最初的功能为“留充后务”[2]628或“留主后务”[4]538,不是正式职名,有时也称作“主留务”[1]3973,其所承担的责任可以解释为“留守”[5]。留后如果得到节度使的肯定,有可能被推荐接任节度使。如萧嵩在河西时,经常委军政于判官牛仙客,“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知凉州事”[1]3196。牛仙客能接替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就是因为有萧嵩的推荐。但后世史家对留后关注的重点,是在“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
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6]1329,而对于留后是怎样从代为处理节度使事务的名号变成跋扈方镇向朝廷邀求节度使旌节的工具这一点,以往学者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余蔚曾解释过留后的身份与地位及其与节度使的关系,但未关注方镇何时何种情境下开始自称留后,还有可深入之处[7]。赵冬梅关注的是留后在晚唐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使职化及品位化,未关注唐中期留后功能的转变[8]。笔者拟通过几个具体案例,以分析留后“邀命于朝”功能形成的过程,以进一步了解唐中后期方镇与朝廷关系的变化。(1)需要说明的是,留后“邀命于朝”的功能形成后,朝廷仍在利用其“留主后务”的功能,以对方镇节帅的任用施加影响。甚至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在节度使罢归而没有任命新节度使的情况下,以监军使为留后。如岭南节度使杨於陵为监军许遂振诬告而罢归,朝廷以许“领后事”。见李翱《杨於陵墓志》,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0页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将在边地行之有年的方镇体系施行于内地,因处置失当,对方镇的管控力薄弱,平卢军、河东道、山南东道等地出现了自立节帅的情况。下面就发生在平卢军和山南东道的三例进行分析。

(一)平卢军推立侯希逸为军帅与朝廷以其为节度副使

侯希逸,平卢人也。少习武艺。天宝末,安禄山反,署其腹心徐归道为平卢节度。希逸时为平卢裨将,率兵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归道,使以闻,诏以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冬,玄志病卒,军人共推立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授节度使。[1]3533-3534

从该段文字可以看到,平卢军自安禄山叛乱之始到侯希逸被推立的三年时间内,其节帅经历了多次变换。《旧唐书·刘全谅传》中提到刘全谅之父刘客奴(正臣)在该时期的活动,从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平卢军在叛军和朝廷之间的来回投靠及军帅的变换情况。

天宝末,安禄山反,诏……以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禄山既僭位于东都,遣腹心韩朝阳等招诱知诲,知诲遂受逆命,诱杀安东副都护、保定军使马灵察,禄山遂署知诲为平卢节度使。客奴与平卢诸将同议,取知诲杀之,仍遣与安东将王玄志遥相应援,驰以奏闻。十五载四月,授客奴柳城郡太守、摄御史大夫、平卢节度支度营田陆运、押两蕃渤海墨水四府、经略及平卢军使,仍赐名正臣。又以王玄志为安东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保定军及营田使。正臣仍领兵平卢来袭范阳,未至,为逆贼将史思明等大败之。正臣奔归,为王玄志所鸩而卒。逆贼署徐归道平卢节度,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等又袭杀归道。[1]3938-3939

安禄山起兵之初,朝廷命平卢军节度副使吕知诲为节度使,希望以此从后方瓦解叛军,但吕知诲被安禄山招诱,刘客奴等平卢军将杀吕知诲,并奏报朝廷,朝廷授刘客奴平卢军节度使。刘客奴攻打范阳兵败,被安东副大都护王玄志毒杀。安禄山乘机任命心腹大将徐归道为节度使,以期恢复对平卢军的控制,但徐归道又被王玄志和侯希逸所杀。平卢军在朝叛之间几度来回,朝廷对平卢军根本来不及形成实质的管控,只能满足于其名义上的承认,因而命王玄志为节度使以维持局面。乾元元年(758)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去世,朝廷派遣中使安抚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9]7182,承认其内部军政体系,选择能得到方镇认可的人员为军帅,不过度介入,以防发生新的变乱。李怀玉等军将诛杀王玄志之子,推立侯希逸为军帅。《资治通鉴》与《旧唐书》侯希逸本传的记载稍有不同,在军人推立之后,“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9]7182,可知朝廷没有直接认可平卢军推立侯希逸为节帅之举,而是以他为节度副使,但从任命侯希逸为副使的同时没有另外任命节度使且侯希逸不久之后即以节度使身份活动来看,朝廷在此安史之乱正酣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承认了这起自立军帅的行为,且时隔不久就授予了侯希逸节度使旌节。(2)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元二年(761)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击史朝义范阳兵”,因此朝廷授予侯希逸节度使旌节至少在此之前。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上元二年五月条,第7232页。

(二)山南东道推梁崇义为帅与朝廷以其为节度留后

广德元年(763)正月,因程元振陷害,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知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在流放途中被赐死,该道分戍诸州的军将奔归襄阳,“(右兵马使梁)崇义自邓州引戍兵归,与(左兵马使李)昭及副使薛南阳相让为长,久之不决,众皆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遂推崇义为帅。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9]7260-7261。“朝廷以襄州荐履兵祸,屈法含容,乃授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姑务息人也。”[10]1954因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且上年玄宗和肃宗先后离世、代宗即位不久,朝廷无力发兵讨伐,这是所谓“上不能讨”“姑务息人”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来瑱名将……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1]4762。朝廷因程元振等人之诬陷而诛杀来瑱,给了诸方镇消极勤王的由头,朝廷不得已接受山南东道现状,以消弭方镇的对抗情绪。即使如此,朝廷也没有立即承认梁崇义为节度使,而是给了他“节度留后”的名号,这是方镇第一次没有节度使却有留后,且留后的任命来自朝廷。胡三省对此解释称:“唐藩镇命帅,未授旌节者,先以为节度留后。”[9]7261也即认为留后梁崇义是实际的军帅。《资治通鉴》没有记载朝廷何时授予梁崇义旌节,在此之后都是直接称他为节度使,两《唐书》本传更是没有以梁崇义为“节度留后”的记载,而是直接称朝廷授予他节度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朝京师,分命诸将戍福昌、南阳。来瑱被诛,戍者皆溃归。(梁)崇义时在南阳,统归师径入襄州,与同列李昭、薛南阳相让为长,不决。诸将请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遂推崇义为帅。宝应二年三月,崇义杀昭与南阳,以胁众心,朝廷因授其节度焉。[1]3489-3490

瑱自襄阳朝京师,分诸将戍福昌、南阳。瑱诛,戍者溃,崇义自南阳勒众还襄州,与李昭、薛南阳相让为长,众曰:“非梁卿不可。”遂总其军,杀昭及南阳,胁制众心,代宗因即拜节度使。[6]6374

殷桃是重庆人。她跟金星诠释重庆女孩和成都女孩的分歧,都说“好烦”,成都女孩是嗲嗲的撒娇的,重庆女孩,她是真烦,“语气十分干脆。”

《资治通鉴》与两《唐书》对整个事件的记载稍异,但基本可以断定其史料来源相同,两《唐书》不记载任命梁崇义为“节度留后”的细节,可能的原因是梁崇义任留后时间很短,朝廷很快就任他为节度使。在此之前,有留后必有节度使,胡三省所说的“未授旌节者,先以为节度留后”没有出现过,胡三省视之为平常,而其实这是留后制度的重大改变。

(三)平卢军自立李正己为军帅与朝廷以其为留后

永泰元年(765),已从平卢浮海南下扎根淄青的平卢军再次发生变乱。

李正己,高丽人也。本名怀玉,生于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即其外兄也,用为兵马使。正己沉毅得众心,希逸因事解其职,军中皆言其非罪,不当废。会军人逐希逸,希逸奔走,遂立正己为帅,朝廷因授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赐今名。[1]3534-3535

平卢军人驱逐侯希逸,立李正己为帅,此处所引《旧唐书》李正己本传称“朝廷因授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册府元龟》的记载是:“永泰元年七月,以郑王邈为开府仪同三司、充平卢淄青节度、度支营田等大使。先是,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为副将李怀玉所逐,希逸奔于滑州,上疏请罪。特诏赦希逸罪,乃以郑王邈为大使,令怀玉权知留后,姑务息人也。”[10]1954以往亲王遥领节度大使的惯例是,“其在军节度,即称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3]1435,虽称“副大使”,但领有节度使的“节旄”。(3)《资治通鉴考异》所引“后唐开成二年七月敕”称:“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其未落副大使者,祗言节度使。”后唐所谓“本朝”即唐朝。依本条敕文判断,在镇知节度者虽称“副大使”,但朝廷也是颁授其以“节旄”的。这是副大使与“留后”诸多不同之处的重要一条。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景云元年十月条,第6774页。李正己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的时间不详,但应该就在他知留后之后不久。但是,李正己以“知留后”作为节度大使在方镇的代表,其留后的任命并非来自节度使郑王邈,而是朝廷以诏命的形式发出,说明他从朝廷获得了对平卢军的处分权,而不是受节度使之托“留主后务”。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旧唐书》李正己本传直接称朝廷授李正己为节度使。(4)《新唐书》李正己本传的处理与此相近似:“军中皆言不当废,寻逐希逸出之,有诏代为节度。”也省略了“知留后”的过程。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三《李正己传》,第5989页。朝廷在无力讨伐的情况下,不得不妥协折中,容忍方镇自立军帅之举,但又不愿轻易授予节旄,而是以其为留后,虽然时隔不久即任命留后李正己为节度使。

以上三例方镇自立军帅之举,发生在安史之乱时及平息之后不久。因变乱发生在方镇内部,并未危及朝廷的统治,因此朝廷的处理是尽量平和,以免触发方镇新的叛乱。具体处理方式是,朝廷基本承认方镇自立军帅,但又不直接授予旌节。平卢军杀已故节度使之子自立军帅,朝廷以其为节度副使;
之后山南东道和平卢军再度自立军帅,朝廷以其为留后。无论是哪一种,朝廷最终都是满足方镇的要求。不过留后相对节度副使而言,离方镇的要求近了不少。“未授旌节者,先以为节度留后”的情况看似平淡无奇,却为后来强藩自命节帅而又避免与朝廷冲突留下了后路。“迹其厉阶,肇于此矣”,后之方镇自命军帅者,纷纷以此为榜样,自立留后以邀求节旄。

(一)朱希彩兵变“自称留后”

唐宝应二年(763)初,随着史朝义自杀和安史旧部请降,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朝廷苦于兵革已久,无力清算安史旧部,只能基本以其原控制地盘进行安置,其中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即“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9]7259-7260。大历三年(768)六月,幽州发生兵变,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及其弟朱滔杀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留后。现将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对此事的记载移录于下。

(李)怀仙大历三年为其兵马使朱希彩所杀。希彩自称留后。[1]3896

大历三年,麾下朱希彩、朱泚、泚弟滔,谋杀(李)怀仙,斩阍者以入,希彩不至。黎明,泚惧欲亡,滔曰:“谋不成,有死,逃将焉往?”俄希彩至,共斩怀仙,族其家。希彩自称留后。[6]5968

六月,壬辰,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昌平朱泚、泚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称留后。[9]7320

诸史对该事件的记载详略不同,但大致经过无异,且都称事件的结果是“希彩自称留后”。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方镇军将第一次自称留后。朱希彩兵变的目的,是取代李怀仙为节度使,但朱希彩与侯希逸、梁崇义、李正己不同,没有称节度使而是“自称留后”。之所以如此处理,不是为了“留充后务”以等待朝廷另外任命节度使,而是梁崇义、李正己被军将推举为军帅后,朝廷先以其为留后然后命之为节度使的整个过程对他有所启发。这样既不会过于冒犯朝廷的权威,又能达到自立军帅的目的,因此将“自称留后”作为手段以邀求节度使旌节。

朝廷应该非常清楚朱希彩的目的,但又不甘心轻易遂了其心愿,因此同意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派兵讨伐,结果被朱希彩所败。在此情况下,朝廷不得不重新处理:

朝廷不获已,宥之,以河南副元帅、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为幽州节度使,授希彩御史中丞,充幽州节度副使,权知军州事。诏缙赴镇,希彩闻缙来,搜选卒伍,大陈戎备以逆之。缙晏然建旌节,而希彩迎谒甚恭。缙知终不可制,劳军旬日而还。寻加希彩御史大夫,充幽州节度留后。十二月,加希彩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卢龙军节度使。[1]3896

朝廷在武力讨伐失败后,转而派遣王缙赴幽州节度使之任。在此之前,王缙曾任“河南副元帅、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由此可见朝廷对幽州镇的重视。但朱希彩对王缙被任命为节度使而自己只是节度副使权知军州事不满,因为权知军州事只是在节度使到任之前代为处理军州事务,节度使一旦到任,他将恢复节度副使的身份。节度副使“副贰使”[11],在方镇使府的文职僚佐中地位崇高,但朱希彩作为“幽州兵马使”(5)兵马使为方镇常见军职,适用于各级军事单位,其最高者为都知兵马使,也是适用于各级军将的。见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4—96页。从朱希彩所任兵马使冠以藩镇名号“幽州”来看,他应该是藩镇的都知兵马使。,在方镇军职中的地位本来就仅次于节度使,因此朱希彩不会满足于“充幽州节度副使”。王缙对此应该也非常清楚,因此迅速离开幽州这个是非之地。王缙离开后,朝廷“寻加希彩御史大夫,充幽州节度留后”。朝廷在朱希彩“自称留后”之后,几经折腾,还是任命他为留后。朱希彩名义上是节度使离镇时代理方镇事务,但之后王缙没有再回到幽州,朝廷也没有再任命他人为节度使,而是在半年之后任命朱希彩为节度使,因此留后朱希彩就是幽州实际的军帅。朱希彩以退为进,以“自称留后”达到了邀求节度使旌节的目的,朝廷对幽州用兵和另外委派节度使两种手段都被朱希彩轻松化解。

(二)朱泚兵变“权知留后”

朱希彩经兵变坐上幽州节度使之位才四年,幽州再次发生兵变:

(大历)七年,诏授幽州权知留后朱泚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幽州卢龙军节度留后。泚初隶幽州李怀仙为十将,改经略副使,朱希寀杀李怀仙,自为节度,以泚宗姓,甚委信之。希寀为政苛酷,人不堪命,竟为孔目官李瑗所杀,仓卒之际,未有所从。泚营在城北,弟滔主衙内兵,亦得重心。滔变诈多端,潜使百余人于众中大言曰:“节度使非城北朱使莫可。”众既无从,因共推泚。泚遂权知留后。遣使奉表京师,遂有是命。[10]1954-1955

本次兵变可看作朱希彩兵变的延续,只是朱泚、朱滔兄弟从上次的协助者变成了本次的幕后主持者,且兵变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取幽州节帅之位,而非与朝廷分庭抗礼。因此,在幽州众兵将的推举下,朱泚兄弟的身段比朱希彩当年更为柔软,没有自称节度使,也没有自称留后,而是以“权知留后”的名义,派遣使者到京师说明原委。自安史之乱平息以来,“李怀仙、朱希彩与连境三节度,名虽向顺,未尝朝谒”[1]5386,朱泚此等举措,深得朝廷欢心,遂授其“幽州卢龙节度留后”之名号,次年三月正授节度使。(6)留后的“留主后务”功能并没有随着“邀命于朝”功能的产生而消失。朱泚在被任命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后的第二年到长安朝觐,上表请留京师,代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以滔试殿中监,权知幽州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后“以功加检校司徒,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朱滔权知幽州卢龙节度留后,代其兄“留主后务”,很明显是朱泚的意思,但得到了朝廷的同意。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朱滔传》,第3897页。

平卢军与山南东道的先例表明,自立为节度使后,朝廷碍于兵力有限等原因只能隐忍,虽然最终会授予节度使旌节,但也会经历“先以为节度留后”再授予“长安本色”(7)光化元年(898)三月,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击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以其子守文为留后并向朝廷请旌节,朝廷不许,刘仁恭向中使表明态度:“旌节吾自有之,但欲得长安本色耳,何为累章见拒。”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光化元年三月条,第8635页。的过程,朝廷从该过程中获得尊严。方镇既然只求旌节而无意叛乱,也就通过“自称留后”与朝廷交易,第一场交易就在幽州达成。幽州之所以自立留后,明显是受之前朝廷对平卢军与山南东道自立节帅处理方式的影响,而从此次幽州兵变开始,其他强藩大镇军将为了达到求取节钺的目的,往往自称或被推举为留后。(8)如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惟岳自为留后;
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节度使陈仙奇,自为留后等;
晚唐时期,朱温、李克用等强藩大镇获取州镇之后,还有表请属下将佐为留后的情况。但朝廷因自身实力强弱等原因,不一定每次都会允从其请。从幽州朱泚兵变开始,又有了自称“权知留后”的举措,这相对径直称为留后要更为柔和,使得朝廷也更有尊严。朝廷“先以为节度留后”的目的,本是为了遏制方镇自立军帅的风气,但在没有强大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其目的基本没有达成,反而成了被方镇利用的工具,朱泚兄弟以恭顺始而以僭窃终,就是很好的证明。

安史之乱后,方镇遍于天下,且即使是为对抗河北强藩而设置于内地的方镇也屡现跋扈,自立军帅,朝廷往往先命之以留后,然后正授节度使旌节。方镇在无意与朝廷过度对抗的情况下,乐于接受这套程序,自立留后或先“权知留后”,等待朝廷的承认,继而获得朝廷正授。留后由“留主后务”变成了方镇“邀命于朝”的工具,朝廷被动参与这一过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留后“邀命于朝”功能的形成,反映了唐代经历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的管控能力大为削弱,而掌握“土地、人民、甲兵、财赋”[6]1328的方镇成了地方的实际掌控者。到了晚唐五代,“留后”演变为方镇“牧伯”,北宋时期更是演变为纯粹的武官品位[8]75-83,这又是当初的“留主后务”和“邀命于朝”者都始料未及的。

猜你喜欢 幽州节度使朝廷 品悟经典小读者之友(2020年11期)2020-12-23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北方论丛(2020年2期)2020-03-18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10期)2019-11-0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9年2期)2019-02-18辽代节镇体制研究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1期)2017-02-17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人文杂志(2016年1期)2016-05-31论辽朝南京路建制黑龙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目不识丁儿童故事画报(2014年1期)2014-03-31战马学生天地·初中(2014年1期)2014-02-17

推荐访问:唐代 试论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