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路径研究

于忠武,范锐彦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模范,赞扬劳动创造,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并总结了其深刻内涵。进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技能人的技术要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劳动素养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更是从立法层面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探究三种精神培育路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在“中国知网”以“劳模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共有131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94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3篇。在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论述的增多,研究论文数量也随之上升。职业教育领域内关于劳模精神的研究成果理论深度不断深入,从研究主要内容和方向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研究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如陈令郎关于《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
二是注重研究劳动模范精神的内涵、价值和理论基础,如吴千涛的《劳动模范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
三是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课的融入,如李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劳模精神的研究》。

图1 CNKI“劳模精神”发文变化

在“中国知网”以“劳动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共有136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88篇,学位论文29篇,会议1篇。在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后,自2018年起,关于劳动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数量开始出现,并呈上升趋势。从研究主要内容和方向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培育劳动精神及培育路径研究,如王健龙《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二是聚焦于劳动精神内涵与内在逻辑,如程德慧《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等。

图2 CNKI“劳动精神”发文变化

在“中国知网”以“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共有7081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4877篇,学位论文402篇,会议92篇。在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关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2012年。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此,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上升。关于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顶峰,2020年开始有所下降。从研究主要内容和方向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匠精神内涵及应用价值,如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
二是侧重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如管克江《德国的工匠精神》等;
三是工匠精神的现代应用方法研究,如任寰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等。

图3 CNKI“工匠精神”发文变化

在“中国知网”以“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共有56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33篇,学位论文14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关于“三种精神”的研究开始于2017年,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讲话后,2021年关于“三种精神”的论述出现大幅上升趋势。从研究主要内容和方向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三种精神”的内涵及价值意蕴研究,如韩剑颖《职业教育视域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五育内在逻辑探析》;
二是“三种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研究,如刘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图4 CNKI“三种精神”发文变化

目前而言,对于“三种精神”的研究各个学者都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析,但是针对“三种精神”的融合培育路径综合性研究还比较匮乏,如何融合培育“三种精神”,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一)“三种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培育路径

1.设计“三种精神”育人体系

“三种精神”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做好“三种精神”顶层设计,把培养“三种精神”纳入教育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统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新生来讲,要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在大二大三年级向更高层面跃升,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始终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践机会,制定培养“三种精神”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逐一实施。

2.融入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实践等活动中融入“三种精神”。例如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结合,打造“三种精神”培养专题课程,设立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科学解构“三种精神”中思政要素,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1)融入教学方法:创立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以此为基础,构建虚拟劳动场景,开展案例讨论、小组研讨、问题研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兴趣,探讨“三种精神”在实际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意义。

(2)融入教学内容:以专业课或基础课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契合点,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和行为准则。

(3)融入考核内容:增加对劳动周的实施效果考核,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等。

(4)融入课程目标的系统构建: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劳动教育标准,对每个班级都有清晰的劳动教育目标,确保教育教学有针对性、系统性。

(5)融入课程资源的系统建设:教学是劳动教育的关键一环,但仅仅依靠教学往往不够,需要建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视频案例、课程动画、情景剧等资源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3.建立案例库(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

(1)培养目标的融合

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将“三种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制定“三种精神”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铁路及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公司、质量监督部门等。以铁路及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为主,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BIM 技术、测量放线、材料检测、工程监理、内业资料整理、施工组织设计及编制工程概预算等工作,承担建筑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工作,建筑工程施工指导及质量检测工作,并且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遵守劳动纪律的较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中的素质目标明确“三种精神”的不同要求,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伟大的正确观念,传承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培养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追求,将职业素养与“三种精神”紧密结合。三是将课程目标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含劳动素质目标)。

(2)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梳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分为项目、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

2)梳理职业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可融合点。例如在任务1《组织岗位设置》中,注重对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教育,强调劳动不分贵贱;
任务2《设施设备管理》和任务3《质量管理体系》中强调规范操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明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必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打造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

3)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例如,在任务1《组织岗位设置》中,可以增加问题探索,探究劳动力是否会根据工作岗位不同而产生区别,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成长,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结合,发挥“三种精神”育人作用。

4)教学效果评估:“三种精神”与教学的融合是否实现,还需要构建可评价的指标。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估中,增加了实施效果评估,包括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劳动意识。例如,在培训评估表中,增加了施工程序规范化、与团队成员合作、课前培训准备、课堂认真听讲等内容,以检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否尊重工人、遵守劳动纪律和岗位规范,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同时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同时,引入多方评价,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

(二)“三种精神”融入学生活动的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将“三种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与校园文化建设、校规校纪制定、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班级活动等工作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优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弘扬“三种精神”。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塑造学生价值观念、提升精神品质的重要管理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言行都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产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应是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特色,把培育弘扬“三种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把工匠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在超级校园App开通“津铁工匠”“匠心筑梦”等专栏,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开展研究、培育和践行“三种精神”的重要阵地。

2.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丰富高职院校大学生“三种精神”铸魂育人的内涵。通过制定校章校规、学生管理与实践、考核与评价等规章制度,将“三种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中。例如天津铁道学院将劳动周纳入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内容,加强劳动教育,从制度上保障实施效果。

3.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以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适时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的作用,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推动“五一劳动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主要功能定位是培养高职劳动教育高水平师资,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更好地带动学校“三种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4.丰富学生活动

以“三种精神”为背景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丰富学生生活,还能有效搭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从而成为我们日常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1)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参观博物馆、鼓励创作关于劳动精神的作品等形式,感染、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劳动信念,增强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自发与自觉相结合、个体与组织相结合、单一与丰富相结合的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三种精神”,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理解“三种精神”。开展经典职业案例分析、敬业劳动者共性调研、大国工匠经典案例赏析等活动,邀请专业课、实训课老师协助开展实践教育。

(2)组织技能竞赛月

通过设计“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在实施技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元素,实现育人载体的全方位联动。每年组织技能竞赛月,组织鼓励学生全面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主动钻研技能奋力拼搏、追求卓越。

(3)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三种精神”无论是从内涵还是生成逻辑来讲,都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离不开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把握学习与职业的相互关系,注重以“三种精神”为目标,结合专业属性和学生特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4)组织社会调查

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劳模、工匠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如何正确树立劳动观,无论对学校还是个人都极其重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调查和思考,对当下涉及就业、劳动等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例如如何判断未就业或就业缓慢的“啃老族”和“待命”群体的现实无助感和价值偏差,通过实际调查,了解正确就业观念如何建立,牢固树立劳动创造未来的理念。

(5)重视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在学院的管理和指导下,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社团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意识强、政治意识强、精神面貌积极的大学生。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社团在培养工匠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拓展和提升技能培训,将“三种精神”传播到每一位学生。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和策划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通过学生社团塑造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开展班会团课

开展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班会团课、专题讨论等,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素材,一是将“三种精神”融入学生自我思考,使学生从个人价值实现角度,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大局观,引导学生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深切关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将“三种精神”融入道德观念,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职业素养;
四是将“三种精神”融入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注重劳动规范。

(三)“三种精神”融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培育路径

学生社会实践是培育发挥三种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是开拓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场地,丰富实践教学环境。结合教学目的,科学选择实习地点,精心设置实习内容、宣传方案和安全教育,建立优良的教学体系,建设专业的教学队伍。二是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系统规划和有效开展高校师生社会实践研究,丰富包括普法宣传、扶贫教育支持、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在内的全套社会实践体系,探索三种精神在社会课堂上的延续,实现学生成长的反馈。三是校内校外双向并行。通过学校实践和校外实践,双向平行教学。通过学校教学,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认识,同时,通过校外实践,内化“三种”精神,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了解其本质。

1.丰富实践教学环境

一是制定新时代“三种精神”育人制度。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做到课内教育、课下延伸、人人实践、处处见效。教、学、工、管、合作企业既要畅通合作机制,又要凝聚共识,画好“同心圆”。二是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础环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引领,构建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训过程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三是健全校外实践教学应用性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通过企业专家兼职授课,将现有职业理念、劳动观念传达到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三种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环境,依托学生社团围绕“三种精神”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青少年创作大赛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各种志愿服务,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通过文化作品,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艺术魅力。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讲堂”“我向劳模学习”“技能大赛”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企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以多形式、趣味性增强辐射渗透,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3.校内校外双向并行

通过学校实践和校外实践,双向平行教学。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校内文化、课程、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认识,在学习中感悟“三种精神”;
同时,通过校外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内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三种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勤学苦练,用于创新,敢为人先,成为一个岗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榜样,“三种精神”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通过校内校外双向并行,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内化“三种精神”。

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实施“十四五”规划,我们需要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对当代青年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要求日益突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时代的重音,更是学生个体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三种精神”既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高职院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路径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融合课程教学,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三种精神”必须渗透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实践等方方面面;
二是融入学生活动,密切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活动、班会等,并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
三是融入社会实践,应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环境、丰富社会实践内容,系统规划并有效开展师生社会实践研究,丰富一整套社会实践体系,包括法律宣传、扶贫、政策倡导等志愿服务,探索 “三种精神”在社会课堂中的延续,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反馈。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培育 动物“劳模”竞选大灰狼画报(2022年5期)2022-08-06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推荐访问:精神 劳模 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