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张健 伊春职业学院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当中,不同学制、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职教育系统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样还要求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教学的主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美术作品鉴赏课在教育系统的作用逐渐凸显,但是教学现状仍不太理想,其课程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所以如何缩小差距,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系统的研究重点。

(一)激发学生创造和想象能力

创造和想象能力能够为教学带来巨大的能量。想象能力的活跃性是决定创造空间的关键因素,其能够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推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创造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时间引导学生用感官去感受,即用眼看、用心观。例如,在对富有山水诗情画意的作品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播放优美的古典乐曲,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让学生能够被作品中的景色所吸引,同时陶醉在乐曲当中,进而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产生丰富的想象;
或者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影视片段,重现当时西欧时期的战争景象,引导学生通过战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所以借助美术作品鉴赏课,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坚持自己的观点,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纳入到了教育目标当中,人文素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美术作品鉴赏通常需要师生透过作品联系人文历史、作者经历。例如在鉴赏国画时,教师可以在展示过程中搭配古典乐或者借助古诗词,抒发学生对古诗词和国画的联想;
在介绍画家时,可以通过引入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通过多元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感受作品。在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美术作品能够将美术学习转化为文化学习,在鉴赏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正确看到美术与政治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三)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模式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相对较低,心智也尚未成熟。在单纯、自然的内心世界当中,学生对外界的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系统当中,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并帮助他们塑造优秀的人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术作品鉴赏课能够引导学生从作品世界审视真实世界,并且优秀的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视觉冲击过渡到心理冲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一)课程设置分布不均匀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更愿意将教学焦点放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忽视艺术课程的设置,导致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也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标,照本宣科地“讲”课件的教学模式。同样,由于学校的忽视,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无法正确看待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与美术鉴赏课程产生了距离。美术鉴赏课程作为一堂陶冶学生情操,带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课程,在师生漠视的态度下,逐渐变得“黯淡无光”。

(二)教学模式欠缺合理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教师较为重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所以会仔细讲解作品内涵、文化底蕴、美术基础等知识,而针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美术教师则经常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采取课件展示、板书等教学模式,将鉴赏课程内容由书本展示过渡到课件展示。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均无法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性不足,无法对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此外,“教条化”也是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所出现的问题之一。“教条化”是指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工作,形成一种对美术作品鉴赏引导的“套路”,这种“套路”的流程一般都是以教师对作者的背景、内容、表现形式进行介绍为开始,这种“带领式”鉴赏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鉴赏课程的特色,鉴赏结果千篇一律。

(三)教师鉴赏素质水平不足

教师鉴赏素质水平是影响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从教师素质方面进行分析的话,部分高职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有所欠缺的。在信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美术教师秉着“吃老本”的心态,鲜少学习优秀、先进的知识,导致其自身教育观念十分落后。而美术鉴赏课程本身是一门极具综合性质的课程,涵盖内容广泛,其中包括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内容,并不只是单一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若美术教师没有强大的知识结构为支撑,是难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客观认识的。

(一)引导学生树立鉴赏理念

高职院校虽然与普通高中的性质有着明显区别,但是其教学模式延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却不在少数,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了文化课之外的课程的教育意义。对于美术作品鉴赏课,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作品鉴赏课不需要受到考试的束缚,所以经常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迫在眉睫的。

(二)升级和改进教学范式

传统的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作品的内容、语言、色彩、构图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教学范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因此,为了突破理论式教学的局限,升级和改进教学范式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趣。多媒体作为直观性较强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通过播放影视资料、背景音乐、鉴赏课件等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鉴赏美术作品;
第二,突破“生硬式”教学,积极活跃课堂氛围。高职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打破课堂中生硬死板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主动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美术作品的看法,以此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三)提高教师自身鉴赏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种直观的因素,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重视美术作品鉴赏课的重要性,加强对美术作品鉴赏的研究力度。美术作品鉴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审美能力的课程,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感染学生。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丰富自身美术知识结构。美术作品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并且积极归纳不同流派美术作品的异同,以此为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积极参加美术教研活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通过积极参与美术教研活动,能够借鉴优秀教研工作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并从中挖掘出适配的教学亮点,为打造符合自身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一)现代派美术作品特征

20 世纪开始,欧洲美术逐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在后印象派的基础上,美术流派与艺术风格有了重大突破,现代派逐渐主宰了画坛。西方现代派美术作品的创作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其融合了政治元素、经济元素、文化元素和哲学元素,通过对比以马蒂斯、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量的野兽派的美术风格,和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艺术风格以及后来的未来派、立体派的艺术风格,彰显出了以下几点特征:

1.怪诞变形

为了追求虚妄与假象,现代派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主观精神与艺术主张。而表现主义的画家在表现现实世界事物时通常会采取变形的手法塑造出怪诞的形象,例如为了表达“陌生化”和“离间”效果,将幻觉、梦境、神话、地域、天堂、人间、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交织,打造成一种亦真亦假、如痴如梦的场景的情节。

2.时代环境淡化

通过对比现代派美术作品的内容和特性发现,现代派美术作品普遍体现出了时代环境淡化的特征。并且,画作中的内容虚实参半,部分画家笔下的世界只是自己虚想而成的抽象图画,并不具备现实世界的事物表现。

(二)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建议

1.加强作品形式语言认识

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内,除了美术专业的学生之外,部分非美术专业学生有着自身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不足,或者对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例如面对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够从人物肢体、色彩明暗等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但是却忽略了作品的材质、肌理等要素,而材质与肌理往往是现代派时期美术作品创新性特点的表现。现代派的美术作品和传统美术流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形式语言是有所不同的。现代派美术作品的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是综合性的,其用形式语言表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整体,比如完美的结构、准确的构图比率、和谐的色调等。其在作品中常常利用肢体语言、颜色搭配和结构等造型元素突出创作主旨,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都带给人一种和谐且完整的画面感。

(1)美术语言

从点、线、面、体的概念鉴赏现代派美术作品可以看出,现代派画家对事物的表现通常会喜欢利用简单的形式语言,例如,用圆圈表示果实、丰收、阳光和母性,而用支离破碎的线条表示痛苦、战争、灾难等。结合现代派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这幅作品利用夸张的线条、扭曲的透视体现出了女人的痛苦。所以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此类作品时,可以借助图形分析概念,将作品中的形象轮廓、结构轮廓进行概述,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或破碎的线条开展速写,以此体会美术语言的应用。

(2)色彩

而从色彩的角度出发,美术语言色彩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形式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19 世纪之前,西欧的美术作品主要以固有色为主,尤其是古典主义的美术作品,部分作品为了保证形体的完整性,会选择抛弃部分色彩,选用素描关系来呈现。而现代派色彩与古典派色彩相比,则增加了条件色和表现形式色彩的运用。例如蒙克的《呐喊》中就利用了大面积的蓝色表现出急促、急躁和压抑的情绪;
而马蒂斯的《舞蹈》中则运用明亮的色彩表现出单纯的情绪;
梵高的《星空》和《向日葵》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色彩价值,表达出强烈的个性和情绪。

(3)材质与肌理

材质和肌理作为美术作品的基础要素,在鉴赏过程中是大部分学生所忽略的一点。现代派美术作品中除了对传统油画色彩进行了大量运用,纸制品、木制品、陶瓷等也成为了特殊材料,被大量运用到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之中。波洛克在创造大幅画作时,在漆桶中装着大量的绘画颜料,将颜色直接淋泼在了画布上,各种色彩随着画师的动作而自然流转,从而产生了自然的肌理;
立体主义的风格作品则喜欢将实体置于画作中,使画面和实体相互融合,进而显示出独特的材质感,例如劳申伯格的“综合绘画”就将树胶、水彩、铅笔、剪纸画、油墨、布等元素都运用都在了作品当中。

因此,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为了引导学生从材质和肌理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鉴赏,可以通过安排特殊技艺手法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各种工具来介绍绘画技艺,例如吹、盖印、吸附、拓印、泼墨等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材质工具可以产生的不同肌理的艺术效果,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加强美术作品内容理解

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通过美术形式语言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之外,更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艺术表现手法考虑美术作品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尽管现代派美术作品创新性、艺术性和个性十足,但是现代派美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的文艺现象,其和当下社会背景中的文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派的产生受到了国家政治背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人民群众、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并且大部分现代派美术作品都对文化事项和文化现象做出了嘲讽。

从现代派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出发,该流派的美术作品一般是圣经故事、历史人物或者故事情节的一种再创造,作者借助故事表达出对现实、文化的看法。通过剖析现代派美术作品的主体内涵笔者发现,其中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体内容有暴力(战争、军队)、自我意识(自恋、孤独、怀旧、恐惧等)、人与自然环境、心理学与欲望等,而与族群社会文化生活有关联的主体有宗教、哲理(时间、空间、物质、历史等)、民族情感等。基于此,高职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需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从学生具体的创作分析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分析艺术作品形象,要求学生从形式语言、主体内容等方面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鉴赏之前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以往作品风格、社会背景等,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价值理解,使学生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语言与内容的关系。例如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鉴赏中,除了从结构、光影、色彩的角度进行鉴赏,更需要结合《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进行鉴赏。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 《格尔尼卡》 的诞生背景:20 世纪30 年代,毕加索受到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在国家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出了 《格尔尼卡》。画面中应用大量黑、白、灰的颜色和线条,表现出了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暴行。毕加索以自身强烈的信念感和正义感,通过《格尔尼卡》表达出了对德国军队的不满,和对法西斯兽行的强烈谴责。《格尔尼卡》结合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出了痛苦、苦难和兽性。通过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意义。

3.加强美术作品文化意蕴解读

文化意蕴是对美术作品精神层次的最高要求与反映,它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其同样也是社会、时代、精神的写照。在高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结合不同作品可以从形式美、个性美等角度出发进行鉴赏。

(1)形式美

随着现代派美术作品的发展,古希腊美术的成熟彰显出了人性美,《米罗的维纳斯》 便是成熟美的一种体现。从构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米罗的维纳斯》是“黄金分割率”的典型应用;
而从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维纳斯庄严肃穆、端庄沉井、平和亲切,表现出了平民的伟大,体现出了人生的美好。

(2)个性美

从个性美的角度出发,个性作为色彩的闪光点,许多现代派美术大师都喜欢将自己的个性与作品相融合,例如梵高和毕加索。梵高一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美术教育,全凭一腔热血就将自己投入到了绘画事业当中,从梵高早期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出,其表现手法相对还较为单一,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将开始纯黄色涂抹在画布上,彰显出了纯粹的“自我”。而和梵高相比,毕加索的一生则是辉煌的,我们可以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看出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例如在《亚威农的少女》中,毕加索抛弃了自然物体轮廓、体积等元素,运用了几何学来创作作品,使立体主义在画坛上站稳了脚跟。

基于此,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程需要教师结合不同作品的思想情感、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去主动调查、搜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和创作观念等内容,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无疑是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教师因素、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首先需要重视美术作品鉴赏课的重要性,并从课程设置、教学范式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基于此,本文最后以现代派美术作品鉴赏为例,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可以为各位学者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猜你喜欢 现代派美术作品美术 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主持人语广州文艺(2019年10期)2019-10-22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16年2期)2016-11-02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09年4期)2009-08-19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09年1期)2009-03-24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现代派绘画教堂尝试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06年4期)2006-04-29

推荐访问:美术作品 鉴赏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