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舒 畅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方向。2022年3月,教育部介绍了三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进展成效,提到高校的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应是更加接地气具有地域特色,彰显新时代精神的“大思政课”格局。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的发展轨迹,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因此,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和拓宽高校思政课授课内容和授课渠道,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色档案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光荣历史,饱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值。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强调,“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2]”,通过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的精髓,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新时期的红色档案管理工作者更应肩负起时代使命,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知识管理、存史资政向文化育人方向转型,充分发挥红色档案得天独厚的文化育人价值,探索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新路径。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很早就已提出,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特别是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存在着红色档案资源分布的孤立性、思政课教师的档案利用意识不强等问题。

(一)主体——红色档案资源利用意识的薄弱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但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多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大学阶段必修课程,形式多以灌输式课堂教学,难以真实、生动地展现红色革命历史。红色档案资源是对红色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但多数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往往形式单一,与现有五门思政课程的融合度较低,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式传授,缺乏系统性和代入感,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共鸣,对其背后的红色精神领略不透。

(二)客体——红色档案资源的孤立性。红色档案资源多数是保存在档案馆,被保管起来的红色档案缺少馆与馆之间、馆与外单位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系统性研究,多是孤立性的存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中,导致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不充分。特别是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完善,思政课教学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多是拿来主义,“以静态、单一、视觉为主,未能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将静态转为动态,由单一变为多样,把视觉转为全身心融入[3]”,才能加强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课后的育人效果,但实际的利用多是单一式、片面化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较少。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格局的打开,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包容性要求更强,红色档案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更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真正发挥出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使命。

(一)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情怀的时代要求。红色档案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记忆,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切实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砥砺初心使命。有助于发挥红色档案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厚植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注入红色档案资源的思政课教学是向大学生传播道德规范、传递知识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走进红色场域、宣讲红色故事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引导,为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大学生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四个自信”,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三)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有力举措。“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反思历史、学术探讨之名,表面上看似否定历史,实质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5]”,这是境外敌对势力试图从意识形态上瓦解中国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表现。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无时不在的网络环境之中,境外敌对势力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歪曲捏造的不实之词,迷惑大学生思想,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极其容易被网络舆论误导,产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负面思潮。因此,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感召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初心使命,从根本上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

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引领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党性修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下面以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为例,探索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路径。

(一)挖掘教学素材,依托红色档案资源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是2020年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大学阶段必学课程,为了使思政课内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在开课前,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档案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校内集体备课或校外交叉备课的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展现红色档案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是用好校内集体备课模式,校内思政课教师在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和了解红色档案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思想诉求和授课形式需求,打造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思政课堂,例如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校中医药专业特色,举办了“中医药发展的百年历程”红色史料校园展览,将学生课堂搬到了现实红色场域,学生可切身感受到中医药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百年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二是挖掘校外交叉备课资源,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与校内思政课教师备课和授课,充实思政课教师师资库,例如与省档案馆合作,聘请省档案馆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将其编辑出版的《红色记忆——中共满洲省委档案文献图集》、拍摄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档案》短视频等鲜活的红色教材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鲜活的红色历史故事中,提升思想觉悟和历史使命感。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现代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注重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多渠道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红色档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一是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线上教学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例如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举办“同上一堂课,一起向未来”云端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领航·名师名医导航·优秀校友助航”新生适应计划系列报告会,思政课教师通过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有机结合,突破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为更好地制定自己人生规划指明方向,学校的云端思政课活动也成为辽宁省一体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二是开设线下游学路线,“以红色资源区为校外实践基地,把红色基地转化为现场体验场所,让学生重走红色路线,走进红色革命老区,走进革命纪念馆,走进革命英雄的精神世界,接受心灵洗礼”[6],充分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开辟学生校外思政课教学游学路线,创新和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获得感。

(三)强化实践育人,打造具有红色档案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属地档案馆、博物馆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实践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近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实施了强化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项目,多措并举,打造具有红色档案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实践基地建设,让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走进红色场域,不断强化学生的红色实践锤炼,截至目前,学校分别与省内的雷锋学院、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满洲省委旧址、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挂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与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协会共建签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的洗礼,坚定信仰,不忘初心。二是注重优质资源的引入,与优质院校建设联建共创项目,利用周边典型院校和思政课教学案例等优质资源,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开展联建共创项目。例如学校借助辽宁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辽宁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质资源,与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联建共创项目,双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合作共建,进一步充实学校思政课教学力量,为学校打造具有红色档案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创造条件。同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共建协作单位。三是开展体现红色档案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专题工作坊,组织“课程思政”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打造出具有红色档案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四)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树立红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动力,利用红色档案资源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形成学习与生活相协调、课上与课外相统一的红色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红色档案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并且立足学生、结合院校特色,开展多元化的红色文化创设。一是立足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教师宣讲团和研究生明理宣讲团,承担“四史”校园宣讲工作,在学校最显著的位置挂上展板,采取“订单式、面对面”的宣讲方式,为全校师生讲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历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组织师生开展“学党史·做时代新人”开学第一课主题升旗仪式和“青春放歌颂党恩”大合唱比赛,通过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二是立足专业特色,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学校按照《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与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共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文化等红色资源,探索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增强大中小学学生红色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我给资源分分类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0年4期)2020-06-08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当代贵州(2018年28期)2018-09-19

推荐访问:路径 融入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