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科学故事打造全民科学家偶像

文/王振中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
作为网民主力军的学生,有相当部分将明星、网红、游戏玩家等视为崇拜的对象。

虽然崇拜偶像亦如图腾在人类社会由来已久,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然而,如今狭义上的偶像群体,却越来越盲目地指向娱乐圈、游戏圈。

客观地讲,偶像流行是一种具有正反两面功能的社会现象。正面偶像能够给予“粉丝”积极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如投身社会公益、励志积极奋斗。但部分偶像的虚假人设、塌房事件,导致政府、社会、家庭都非常担忧“颜值即正义”“挣钱是王道”等思想会沉渣泛起,推波助澜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面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宏伟目标,树立能够提供强劲源动力的、充满正能量的全民科学家偶像,广泛和深入传播科技和科学家的故事,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骄傲和社会的重要关切。

有研究表明,科学偶像故事传播能够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未来成长道路产生显著良性影响。很多科学才俊都是从科普书中感受到了科学家的魅力和宇宙的奇妙,进而走进科学的殿堂。

但是,有关科学与科学家的新闻报道关注热度始终不高。例如,上海在9月29日揭晓了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阅读该报道和转发的人数屈指可数,并且有多位读者把一位获奖科学家错认为篮球明星乔丹。打造全民科学家偶像的道路依然漫长和艰难。

加强科学资料搜集的系统性、整合性。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科学家的故事能感人、能励志,还需要系统地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上海而言,除了黄道婆、徐光启等具有上海地域属性的科学家,还应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发掘与上海有交集、有故事的世界级科学家,在上海的科创文化建设中,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科学家故事。

增强科学家故事传播的趣味性、广泛性。科学并非大众刻板印象中那样的枯燥乏味。一如当今短视频传播中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不科学啊”等网红科普账号,短小精悍、趣味横生的科学知识让很多人从中发现科学之美,而且普通老百姓既能看得懂也能听得明白。我们需要传递的是“科学是一件很有趣、很酷的事情”,还要让大家意识到“科学家是一个很荣耀的职业”。

增强科普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年代性。据一项“我的科学偶像”调查中,得到提名最多的两位偶像都是虚构人物——《生活大爆炸》的Sheldon Cooper和《名侦探柯南》的灰原哀。或许我们还可以顺势而为,利用虚拟科学偶像的完美属性,进行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影、网络、游戏等全覆盖式的科学知识宣传,打造属于本土的科学流行元素、科学联名潮品、科学形象标杆。

增加科学知识价值报道,形成尊重人才和知识的良好氛围。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定力、静心与专注,让科学家成为偶像并非需要如饭圈文化般的“应援”与“打榜”,但是“科学家通常收入平平”已是太多人对他们认知的标签。在此次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上,中国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诞生——1000万人民币的科学大奖。虽然这无法与明星动辄上亿的年收入相比,但已足够彰显国家和社会对科学家的重视和关爱。我们期待未来像科协奖这类高水平科学大奖会举办得更多、开展得更广泛,相信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并从内心尊重科学的力量与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的一项对北京中小学生偶像情况的最新调查中,科学家以28.1%的投票率位居榜首,释放了一道积极转变的闪亮信号。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出成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技术突破要成爆发之势亦不可能轻易获得,全民科学偶像的形成自然也无法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量变终将引起质变,只要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百姓喜闻乐见的全民科学偶像定会在不远的掌声和鲜花中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偶像全民科普 全民·爱·阅读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大众偶像睿士(2021年12期)2021-12-16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2期)2021-05-06偶像报意林·全彩Color(2020年1期)2020-12-02科普达人养成记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一场全民答题狂欢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科普漫画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7年12期)2018-01-20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8期)2016-08-22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4期)2016-08-22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就业与保障(2015年10期)2016-03-11

推荐访问:新时代 全民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