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刘芳惠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总则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巩固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果,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要求。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面临现实困境。分析农村基层党建面临诸多问题的症结点,探究把农村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际效能的实践路径,已经成为迫切且重要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农村地区每经历一次变革、每获得一次发展,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同时,农村地区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也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的关键经验,也是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关键。

1.1 “经验”的关键点“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1]。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当作重要使命。中国农村从被压迫,到获得土地所有权,再到共享农村发展成果,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都起着领导核心的关键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的实践进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的现实矛盾都有精准的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掌握土地所有权,农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困苦。党确定实行土地革命,让农民群众获得土地所有权,解决了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中国共产党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人民群众享有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负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工业、教育和医疗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面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原来的分配形式,农民交足公粮之后,余下都归私人所有。这种分配方式使农民群众获得了实际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产业、生态、乡风、社会治理体制和生活水平方面,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农村社会在计划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结合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力。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是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之后得出的正确经验。

1.2 “前进”的关键点“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农村社会治理出彩,是农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2]。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形式,提高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实际效能,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事业。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事业,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农村在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农村的社会矛盾表现也较为突出。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
农村群众的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化,群众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宗教势力试图使群众的思想偏离社会主流思想,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艰巨挑战。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形式,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需要凝聚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过程,也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向更深层次推进的过程。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事业,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保证党的事业长久稳定发展。当前农村发展阶段,存在着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的情况,忽视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影响了农村发展。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改善党群关系,利于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对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建设面临思想、组织和效能上的挑战。找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问题的症结点,对于提升农村基层党支部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能力,十分必要。

2.1 思想症结: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出现认知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思想层面的问题起着深层次的作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症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突出政治功能和强化服务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3]。农村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在基层的力量,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也是党与基层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引领乡村发展的必然举措。长期以来,基层党支部普遍存在重视完成经济任务、政治任务,忽视自身建设等现象。认为基层党建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依赖于上级部门的指示,在实际党建过程中敷衍了事,走过场、重形式。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基层党组织及党建工作存在误解。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开展学习“四史”等系列学习活动、读文件、传达精神等,只是应付上级要求的“虚功”。这种看法是片面且狭隘的。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要重视学习科学的理论,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用科学的理论指引实践,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及时了解惠农政策,把握国家农村发展创造的机遇和便利。基层党建的形式多样,并非只空谈理论,不关注现实状况。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看到基层党建实践经验的交流学习对于实际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需要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着手,纠正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的错误认知,为提升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农村发展的能力打牢思想根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有实力带领乡村振兴实践的力量。

2.2 组织症结: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结构性误区“乡村发展滞后使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4]。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现阶段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种关系上,即留村党员与流动党员、留村党员与现任村干部、基层党组织与群众。

第一,留村党员与流动党员的关系。党员外流致使留村党员空心化、老化。流动党员主要指外流的农村中青年党员,留村党员则是留守在农村的党员队伍。现阶段,农村的中青年依然是处于大量外流的状态,留守在农村的群众大部分是老人、中小学学生和少数靠农业谋生的中青年。农村缺乏中青年,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青年,这一现状导致农村基层党支部更新党员队伍缺乏青年人才,缺乏新鲜血液,使得留村党员空心化、老龄化。目前,部分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时普遍存在发展的对象年龄偏大、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问题。

第二,留村党员与现任村干部的关系。留村党员老龄化、空心化的现状,不可避免地存在基层党员干部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足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需要的问题。留村的年轻党员数量少,选拔出的党员干部新生力量明显不足。老龄党员的学习能力普遍跟不上时代潮流,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有限,其自身也难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乡村振兴是国家规划的战略目标,是有明确时间和进程计划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缺乏引领带动的可能性。

第三,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其能力不足以实现农民利益诉求。“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整必须回应乡村社会发生的新变化,直面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新问题”[5]。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矛盾有了新的变化,农村的人民群众对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现状要求农业农村实现快速发展,使农村群众满足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此现状,国家制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在21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实现目标,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呈现出能力不足,缺乏活力的问题。这需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党员干部的问题意识和领导能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

2.3 效能症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实际效能欠佳“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6]。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表现出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

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呈现出弱化的现象。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以及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两委”功能分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偏重于完成政治任务。村委会偏重于服务经济和社会生活。在实际工作中,村委会虽然要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但是更偏重于发展乡村经济,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各种生活问题。村委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受到冲击,呈现出功能得不到充分实现的现象。相对应的村党组织的思想领导力和组织发动群众的功能也因此被弱化。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呈现出虚化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并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树立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也试图用实际行动来服务群众,但是受限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只能解决一些例如群众纠纷等生活问题,在乡村经济发展和政治引领方面的关键工作,难有成就。

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功能不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号召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要坚持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由于政治领导和服务群众两方面功能不强,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权威和影响力,直接导致凝聚群众力量的效果不佳。

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要理论联系实际,以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为实践导向,用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建的成效。要着重从思想上着手,充分依靠群众,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人才和创新难题。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村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

3.1 思想着力点: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7]。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只有加强其思想建设,使观念上层建筑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一方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超前思考的能力。在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和城市的党建工作也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把开放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乡统筹党建的实践中。组织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加强城乡基层党员干部交流学习。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去当地党校听权威专家授课,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加强“四史”学习,深刻领悟革命前辈的一心为民、踏实工作的优良品质。使基层党员干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同时,培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

另一方面,破除党员干部的思想误区。部分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存在误区。通过专家讲座、交流学习以及红色景点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的意识。通过经验交流会、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帮助基层群众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本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推动力。

3.2 群众着力点:以人民为中心,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8]。农村基层党建要培养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一,培养基层党员干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意识。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广大基层农村群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阶段的农村生产力状况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国家为适应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做出的努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改变观念,认识到农村群众是基层干部的服务对象,要努力实现共建共享,服务好广大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二,培养基层党员干部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意识。农村基层党员要学会从广大群众中汲取乡村振兴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在实践层面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以及可接受程度指定具体化、可践行的政策措施。乡村振兴的实践必须依靠农民群众。一方面,把农村基层党建活动深入到农民百姓家,传播国家先进思想和最新政策,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党员干部牵头,分区负责培训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领域的专家、技术能手,普及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激发农民创造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监督党员干部的行为,防止农村出现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和违法乱纪活动。

第三,培养基层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既要让最广大的农民群众感受到环境、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切实享受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还要让农民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的分配,共享乡村振兴的经济成果。将农村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际效能,使我国的农民群众生活更富裕,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3.3 人才着力点:以人才为核心,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短缺难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四个伟大’的内在要求,关乎乡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9]。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短缺的难题可以从流动党员、留村党员和普通群众3类群体入手,破解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力量。

第一,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捆绑管理。“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0]。这部分党员力量大都是年轻力壮、有青春活力的优质青年。鉴于此现状,可以建立流动党员联络制度。由当前村党支部成员对外流党员实行一对一联络,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现实动向。流动党员定期向村党支部进行思想汇报,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的重要党日活动。尤其是距离本村较近的外流党员,应定期回到所属村党支部汇报思想和动向。农村基层党支部可以增加与外流党员的联系,加深外流党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吸引外流党员回归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也要听取外流党员的优秀建议,以便于解决本村发展过程遇到的难题。

第二,发掘乡村内部的优秀力量,吸引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最大限度地吸引本村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为基层党组织新陈代谢提供新鲜血液。在发掘在村定居的优秀青年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吸引非党员的大学生村官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为基层党支部增添新鲜血液。这就需要升级县镇党委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和待遇,对做出重大成绩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奖励,吸引优秀青年加入基层党支部。

第三,加强对留村党员加强教育,提升基层党支部集体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党支部成员政治引导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加大对党支部成员的教育和培养。近年来,“互联网+党建”的平台日渐成熟,有关党建的网站、App和公众号逐渐兴起。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组织本支部成员加强学习。积极开展线下学习和交流,通过上党课、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线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形式,加强对党支部成员的教育。同时,加强对学习效果的监督检查,实行学习积分制,把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具象化,并进行相应的奖惩。

3.4 创新着力点:以创新为手段,提高农村基层党建智能化和实效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在信息化时代,把“互联网+党建”技术应用到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中,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的模式,最大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效性。

第一,完善平台。平台设立主要是满足对于国家政策上传下达、扩大党员活动参与面、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平台主要包括上传下达功能,即传播国家相关政策、宣传村党务政务工作;
扩大党员活动参与面功能,即在线上发布党课,开展党员学习活动。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平台向群众展示,加强群众对于村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凝聚村民力量;
听取民意功能,即便于村民发声,表达自己意见建议的论坛,以便于更广泛更实时地了解民意;
服务群众功能,即提供便民信息和生活小贴士等板块。

第二,结合实践需求。要把农村党建工作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把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党建引领力,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员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村党支部成员信息全覆盖,对党员按区域进行划分,做到对于本村党员信息一目了然。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平台上必须凝聚各类组织中党员群众的力量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开展实际工作,整合各类基层组织中的党员到群众中开展党建志愿活动,广泛听取民意,凝聚党员和群众的力量,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而努力。

第三,健全互联网平台秩序规范机制。建立舆情管理机制,确保党建平台始终保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实时、真实的信息;
建立交流互动机制,通过线上听取民意和线下了解民情相结合的方法,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线上、线下2种途径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建立奖励机制,表彰村党组织、村委会干部以及其他各类基层组织中的优秀干部,表扬有先进事迹的村民群众,并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使“互联网+党建”的形式更加科学,成为一种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形式,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中发挥关键平台的作用。

3.5 制度着力点:以制度为保障,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制度规范是党组织领导科学化与高效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长效化的必要条件”[11]。乡村振兴的实践要吸取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促进乡村振兴的相关制度,保证乡村振兴伟大实践长期稳定发展。

3.5.1完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最紧要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在产业方面,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脱贫产业,使当地经济达到脱贫标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继续发展壮大这类特色产业,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建设方面,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建设生态工程,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需要建设环境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经济。在乡风建设方面,开展文化活动,完善文娱活动设施等。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之外,完善财政保障制度必不可少。政府财政优先应用于乡村振兴,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确保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3.5.2 建立帮扶长效机制。2020年我国摆脱了绝对贫困,紧接着国家重点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没有消除相对贫困。减小相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改善较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在区域发展方面,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
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强保障性扶贫;
在工作重心方面,加快乡村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组织领导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群众力量,让人民群众来检测脱贫攻坚的成果。

3.5.3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具体、客观、可行的评价细则,作为上级党政部门考核乡村“两委”乡村振兴实践成果的标准。重点检查农村基层党支部对于国家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对于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福利是否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等问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监督检查本村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作风,发现“问题干部”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上级政府和村“两委”依据实际情况奖励先进,惩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现阶段,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政治生态获得了空前的改善,乡村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生态环境也在探索中得到初步改善。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支部的综合能力,使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各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乡村必将实现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组织 党员干部新书架党员干部之友(2022年3期)2022-03-13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创造(2020年11期)2020-03-19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推荐访问:进路 新时代 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