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观的基本要义

景 艳,王祝福

(1.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所谓人民观,就是对人民的总体认识和全部观点的总和。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语境中,人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生成的人民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认识和政治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了人民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独特的政治智慧。习近平人民观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在观念上的一个重要表达。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任何一种思想观点总是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实践的观念表达。习近平人民观既根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根源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的历史清醒。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又成功地战胜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动;
在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的同时,致力于构建国内大循环,并构建起新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先后进行了以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等,推动了党在思想上的团结进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上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习近平人民观形成的基本依据。

一种观点之所以成为一种主流,总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不同于此前认识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在思想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思想认识的方法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系列的认识,比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这些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的原理性认识。在新时代,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些认识,并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表达和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容体系包括了“十个明确”的基本论述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充溢其中、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习近平人民观。这是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殿堂的庄严成员的资格凭证。习近平人民观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在新的实践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些原理性认识。梳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理论创造,习近平人民观的基本要义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观点。这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是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懈思考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和漂亮的表达,它是实践着的观念和观念中的实践的结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回答人民是什么的问题,是从人民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对人民这一根本概念的抽象把握。这一认识是习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习近平讲话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512习近平曾强调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139

现代国家构成的三个要素就是土地、人口和主权。人口当然并不就等同于人民,但人民可以看成是人口和主权的结合体,人民是这样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现实表达者和直接肯定者。黑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即国家并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国家是建立在精神基础上的。这个话乍看似乎是唯心的,但其实它是深刻的唯物的表达。它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认识,现代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原则基础之上的。这个原则无一例外都会表达为人民主权原则,虽然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其真实性并不相同。在马克思那里,人民和国家是辩证存在的,是同一性的存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因为国家就是一种政治制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国家制度只能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它意味着“人民的自我规定”[3]。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既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共产党唯物史观的明确宣示。人民之于江山,中国古代思想家早有清醒的认识,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继承的内容。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4]民本思想当然不是现代思想,不是民主思想,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智下愚不可移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历史的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新政治的最充分的特征。列宁也曾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5]57。他还讲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5]57“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6]

正是从这种思考出发,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他提出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还强调:“‘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里,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三位一体的。正是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40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一致性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也是其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地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回答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问题,可以说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的表达。这一思想是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0]40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还明确了新时代的五大内涵,其中之一就是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关于时代问题,列宁曾经指出:“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即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11]列宁这里说的所谓时代,是哪一个阶级成为时代中心的问题,是哪一个阶级决定着时代主要内容、决定着时代发展主要方向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所在,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向、主要特征也因此而明确。这种认识充分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党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长期要求。但这是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角度来强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根本地位始终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性思考,虽然经济建设并不必然就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充分条件,而更多地表现出必要条件的特点。所以,邓小平才念兹在兹地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2]

“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相互重合的地方,但也有大不一样的地方,它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所谓庸俗经济学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其为社会主义,充分发达的劳动生产率和极其充沛的物质财富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因此而带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更应该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逻辑之所在。而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求着也体现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多少和程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从而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和逻辑也是复杂并存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中国社会也因此而发展进步。但一旦市场和资本发挥作用,效率和公平的悖反问题就会呈现出来,顺带着“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也逻辑地表现出来,社会对此不可能放任不管、置之不理。卡尔·波兰尼曾指出“资本权力”带来经济政治的分离,带来市场脱嵌于社会。波兰尼认为,市场、市场经济的演化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由嵌入到脱嵌的过程。随着市场从社会中“脱嵌”,社会成为市场社会并呈现混乱甚至解体的危险。人类社会之所以没有被“脱嵌”或失控的市场所毁灭,是因为在市场不断扩张的同时,存在一个旨在保护人、自然和生产组织的“反向运动”。在卡尔·波兰尼看来,社会主义其实正是把市场的扩张控制在某种确定方向上的一种“反向运动”。当代中国的实践当然不可能是这样一种模式的简单再现和复制,但问题的一面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而已经发生的一些事实也需要修正和纠偏。在社会主义的制度环境中,资本的逻辑、效率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总归是有边界的,劳动的逻辑、公平的逻辑、人民的逻辑也总是倔强地要求着自己的权利。所以,在党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反复看到这样的表达:“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表达是人民中心的逻辑而不是资本中心的逻辑。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出发,习近平提出“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既注重保障资本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增殖和发展,更注重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1]220“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还包括了如下认识观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国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等。

在习近平这里,“人民至上”有时的说法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它回答的是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这一说法最早出自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53-54在这里,“人民至上”是人民安全的同义语。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没有人民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面对重大疫情,党和国家旗帜鲜明地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实,在此前此后习近平都给出了相似的表达,虽然角度不太一样。习近平讲过,“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0]52又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这样讲:“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139他还说,“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些说法从党和人民的关系出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1]53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庄重地重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9

强调“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深切回顾,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再确认。用习近平的话来讲,就是要搞清楚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0]52他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0]53习近平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8]15-16因此,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清醒地认识到它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应该说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习近平强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0]40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掷地有声地宣示:“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这个话,习近平又重复多次[1]9。

强调“人民至上”,也是强调人民的裁判者地位。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是对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作为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回答。这句话的内涵应该就是习近平讲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8]28习近平指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尊重历史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系列的新的话语表达,比如讲“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比如讲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他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就是要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锻造得坚强有力,使党始终成为植根人民、无坚不摧的强大政党。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高度赞扬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13]又比如讲“国之大者”。2021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面对山村的父老乡亲们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14]。这些话语概念都指向共和国的根基、党的根基,指向人民。

习近平人民观融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贯穿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习近平人民观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底层逻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直接理论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历史主动、摆脱历史周期律的客观必然要求,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观念自觉和伟大力量之所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要义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