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柴烧的艺术之美*

谢雨芹

(南平市建阳区茶盏留香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多为小口底,有的形状如漏斗,而且大多圈脚且圈脚较浅,足根常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略斜,一些是实心的(主要是小圆碗)。造型简单厚实,手感普遍厚重。建盏分为4 类: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每一类都有大、中、小之分。小圆碗属于小聚拢碗的范畴。开碗:口沿外,唇尖圆,腹壁斜直或微弧,腹部浅,腹内收。浅环。形如漏斗,俗称“竹帽碗”。

建窑黑釉是一种含有较高铁元素的灰釉料,其生产工艺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其粘稠度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容易在高温下流动,故在玻璃器体壁下容易产生挂釉,而釉面的边缘较薄,呈深褐色,有点像光口。建窑黑瓷器胎质的基本特征是:横截面为黑色或灰色,这是由于高含铁量所致;胎骨厚而坚硬,敲击时有金属的声音,故名“铁胎”,手感沉重;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的砂粒,因此它的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并且在裸露的地方会感觉到更多的粗糙。从烧制工艺上讲,建窑的黑釉是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进行的。建窑的黑釉建盏(见图1),由于其质地较厚,且内部有细小的孔洞,以利于保温。

图1 黑釉建盏

建盏最鼎盛的时代是宋代,贯穿南北宋,建盏是最上等的茶具,富贵人家争抢,文人墨客唱诗玩乐。在那个时候,有名的学者们都有很多的诗句来赞美。比如“兔毫紫瓯新”、“建安瓷鹧鸪斑”、“鹧鸪斑吸春露”等。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此处东坡所用的是兔毛斑盏,据推测为早期建盏,其纹路较细,呈块状,尚未达到兔毫的水平。但喝茶时,配上一杯浅绿色的茶水,就足以让人喝上一口,感到春天的气息而倍感惬意了。自元代以来,点茶因饮茶方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其优越性,到了明朝,点茶已被冲泡取代。建窑逐渐转向了青白瓷,到明代才逐渐熄灭。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好事者换算下来,曜变斑建盏价值700多kg黄金,油滴斑建盏360多kg,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kg黄金。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从19世纪初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到建阳考察,甚至学习制作建盏,并对建盏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对建阳城的发掘工作就已展开,2001年建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传统的茶艺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而文化的复苏,也使得人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更加重视。

柴烧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烧制方法,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烧制时用瓷胎覆盖,因其用木材,又可称之为木烧。该方法使木灰与火焰隔离,防止其与火焰直接接触,因而能保持釉面的原貌,在木烧过程中,人为可控因素很少,所以一般难以达到很高的成品率。而且在烧制工艺中,民间流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在建盏烧制时,因为混合了木灰、土胎、火候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最终形成的釉面纹路十分自然,外观也十分雅致,充分体现了回归自然的艺术美感。中国人相信,所有的陶瓷都要清洁、整齐。窑主们发明了匣子,千方百计地把陶器和灰泥分离,以达到表面的平滑。工匠们毫不犹豫地将那些铁点、变形、落灰的工具全部打碎,保证了成品的质量。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一件形状不规则、落满灰尘的瓷器,就是一件残破的艺术品。木烧建盏最大的魅力,除了“出窑万彩”的艺术之美外,更在于它的烧制工艺之高超。每一件,都是“无对”和“无双”。每一件柴烧建盏,不管是釉色,还是釉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就算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1]

4.1 珍贵难得之美

柴烧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制作工艺,其制作工艺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在制作过程中,火候的难度极大。所以,在烧制过程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些错误,要想把一件好的建盏拿出来,就需要对制作过程进行把控,特别是建盏的材料、温度、施工的步骤。而且这些木材都是精挑细选的,在这种极度干燥、极度潮湿的地方,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所以是最不易碎裂的,质地精美,色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深,如同美酒。不过这东西的珍贵之处不在于材料,而在于其制作手法。同时,柴烧建盏的艺术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有人说,陶艺是土与火之艺术,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建盏工艺者,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再以此为基础,以艺术的处理、审美的创造为出发点,以“火”、“土”为艺术形式,展现出一种“天然之美”。越有名的瓷器,越能彰显出这种美感,越有价值。他们将土和火的技艺运用到了极致,凡是能用瓷器来表达的,都可以做到,比如定窑瓷器。日本人最喜爱的是闪光,其次是油滴,最后是兔毛。从16世纪初期日本室町幕府《君台寺》中记载的有关记载可以看出,此物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其价格为万匹。一滴,就是5 000元。一根兔毛,就值3 000元。因此,日本人在古代就充分认识到了柴烧建盏的珍贵之处。[2]

4.2 “不完美”之美

柴烧建盏的不完美也是其中的艺术之美,天然的黑釉乍一看并不起眼,但令人越看越喜欢,这就是柴火的魅力所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有多精致,因为它与那些釉色斑斓的瓷器相比,显得很“朴素”。建盏的生产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机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使得建盏的产品具有独到之处,很多柴烧建盏的制作者,都会在制作过程中,将其融入到制作的过程中,以自然质朴为指引,使每一件建盏都能展现出天然的纯朴,大自然的巧思。同一窑制出的产品,其釉色也会有很多不同的不稳定因素,而且色彩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夸张[3]。在釉面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推崇对称之美,从阴阳、天地、男女之说便可看出,所以,从外观上来说,对称是最好的。但是大多数的柴烧建盏并不完美,就像油滴建盏,形态圆润,光色渐变,但在制作过程中,油珠的大小很难掌握,大多数成品的大小也各不相同,会不会是残次品、不完美、有瑕疵、缺少艺术性的缘故。从当代审美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当代审美观念中,美是千变万化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各种美,尽管还不完整,却是一种美,一种不完善的美。这也是一种对比,相对于“完美”、“不完美”的建盏来说,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类审美的尊重,更多地体现了大自然的美感。

4.3 釉色之美

在制作过程中,经常会有一套特殊的烧制方法。一缕缕的木炭,一缕缕的被吸入了鼎中。如此,才能使整个建盏的形体形成反差。很明显,这是一种自然的掉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温度会变得更高。令人难忘的温暖色彩、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魅力,使得柴烧建盏的整体造型更加自然。而建盏在被完全点燃之后,就会化为飞灰,这些飞灰会顺着气流流入建盏,在高温的作用下,融入到了建盏之中,使得这件作品的色泽更加柔和、柔和,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更有感染力,更有吸引力。建盏的柴火,讲究自然和偶然,所以其颜色的特点和韵味,也是纯真自然,这一独特的美,让人赞叹,更能充分地展现建盏。因其天然的、艺术的美而受到世人的青睐。柴烧建盏的釉质和种类都比较丰富。这些木制的茶杯,就仿佛是一幅崭新的画卷。其色彩艳丽,富有艺术想像力,精巧绝伦,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意蕴。琉璃之美,是建盏独特的美,也是最迷人的,相比于青瓷、白瓷,建盏的釉色更加浑然天成,就像黑釉,虽然是黑色,但并不暗淡,反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建盏不是纯色,而是五颜六色,就像是每一个建盏的后面,都长着一只手,用一种奇异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幅自然的图画。最后一幅,则是一种像是颜料一样的颜料,在光线的照耀下,变得非常透明,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种超越了传统色彩的,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4.4 层次之美

建盏木炭的制作必须要和实践的操作相结合,因为木料在添加的过程中,火势会越来越大。当温度在1 300℃左右时,釉料就会开始流动,最终的线条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木柴是没有办法稳定掌控温度的,必须要不断地调整温度,并且不断地加入木柴。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建盏的表面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形成各种花纹,如图2所示。随着温度的改变,这些变化会使建盏的表面呈现出均匀、致密的质感。也唯有手艺精湛的工匠,才能将这种层次的感觉控制得恰到好处。因此,层次之美是建盏区别于其他陶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2 建盏表面的呈现的各种花纹

4.5 纹理之美

因为天然条件的限制,火候、湿度都无法精确控制,烧制的时间完全是由手艺高超的工匠们自己去琢磨,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成功率也不高,因此,在古代,建盏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而经过木烧的熏陶,建盏有了特殊的纹路,有了特殊的釉色,有了一种特殊的韵味,一笔一划,都是造化之作,而因为柴烧的巧合,使得建盏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生命力。正是柴烧建盏的神奇之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科学能够解释建盏的结构,哪怕工匠再怎么喜爱,也无法真正地了解建盏的精髓,建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神秘与魅惑的女子,她的每一朵花,都代表着她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艺术的极致诠释。[4]

4.6 文化内涵之美

宋人喜欢建盏,就得要在太阳下看,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精美的纹路;而现在,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轻松地走进去,但走出来的时候,却会被晃得头晕目眩。建盏的美丽,宁静却不张扬。这是一种不是五颜六色,也不是波涛汹涌的美丽,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只是静静地站着,像是一位少女,等待着欣赏建盏的美丽。谁都知道,这种美丽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然,真正的美丽,才是最好的,而像耀变、异毫之类的旷世奇作,更是需要上天的眷顾。难怪宋徽宗那样的文质彬彬的帝王,都会对她青睐有加。人们在香气缭绕中,有片刻的空闲,抚摸着书架,思绪与历史相通,吟诗作对。突然,你会发现,800年前,那些著名的大师级人物,就是拿着这些东西,喝着茶,看着世界。如今世易时移,虽然一切都变了,但他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这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用法器来代替。建盏在几百年前失而复得,在窑里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建盏的福气,也是今天人们的福气。不管有没有鉴赏,建盏都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至少,在我们品评宋词的时候,也能端起一杯同样出色的宋代建盏,品一杯清茶。文化的瑰宝,讲究的就是传承。

猜你喜欢 建盏釉色艺术 如意宝藏(2021年12期)2022-01-15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名家名作(2021年6期)2021-07-06矢志传承 探索创新—归隐山林,只为做出一只舒服的茶盏名家名作(2020年12期)2020-11-22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9期)2017-09-22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期)2017-06-27龙泉窑三问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期)2017-06-27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推荐访问:之美 艺术 建盏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