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识别

林德明,韩瑛瑛,康旭东,董伶俐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3)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旋律。高校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前所未有之机遇与挑战,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自2015 年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以来,在取消报备报批程序,充分下放自主权、放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提高成果完成人收益等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体制壁垒基本破解,政策效果基本显现。但是,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效率仍然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困境:其一,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统计数据主要以技术转移合同为主,整体的转移效率仍不高;
其二,科技中介服务并没有在技术转移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其三,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明显,社会资本参与不积极。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更多的是由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特点决定的,高校在管理制度上缺少风险的防火墙,高校和发明人在进行专利技术转移时无法确定有效边界,即使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放不开手脚,例如调查问卷显示高校教师对亲自创办和经营企业都有较大顾虑[1];
此外,企业、社会资本和中介机构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没有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很难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从所在单位合同额500万元以上的专利技术转移来看,基本都是在专利技术转移之前就已经与企业有了深入的合作,在风险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成功的。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途径,尤其是国际知名高校通常采用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2]。进而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破解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周凤华等[3]认为研发人员的质量是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主要决定性因素。Feng 等[4]认为技术转移办公室的社会关系资本越大,转移效率越高。概括来看,国内的研究普遍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归结为政策限制、激励政策、专利申请质量等制度因素[5-9],国外学者普遍关注于与产业界的联系、技术转移办公室、市场激励措施、技术转移具体阶段、技术转移服务团队等市场因素[10-15]。此外,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检索发现,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的,关于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研究凤毛麟角。李攀艺等[16]揭示出道德风险可能导致高校专利转化的低效;
王立英等[17]结合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专利技术转移的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
Dechenaux等[18-19]认为道德风险、风险共享以及逆向选择都在大学的发明许可中发挥作用;
范瑞泉,黄林军等[20]提出关联交易风险防控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高校应做好关联交易风险防控工作;
Liu 等[21]认为高校混合所有权改革需要防范技术转移中的法律风险。总的来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并不多,总体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缺少以高校为视角,指导高校管理实践的研究。

随着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制度障碍的逐渐破解,风险带来的制约被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明确不同类别下的风险内容及其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深化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理论认识,反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管理实践,为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专利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多元主体的参与决定了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是一项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最集中的体现是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涌现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首先,涌现性体现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由出让方(高校)、受让方(企业)、发明人(科研人员)、中间方(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等)等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由知识、市场、资金等各个系统要素聚集交互完成的,主体行为通过要素聚集达到技术转移的目标。系统中主体的行为,要素的变化都会对技术转移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然后,复杂性体现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各个参与者和要素之间具备典型的非线性关系,专利技术不同于普通商品,很难通过直接的介绍或直观的观察有所了解,专利技术的交易双方存在交易标的信息上的不对称性;
参与技术转移的个体具有序的多样性,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工作目标都有所区别,需要在技术转移的管理机制上协调控制。

最后,不确定性体现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面对着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政策变化、科研团队、市场环境、技术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技术转移失败或者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且一项专利技术从试制、中试、产品到产业化经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历程,每一个环节也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涌现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些基本属性决定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具有非常高的风险。例如高校承担着定价不准确、关联交易、国有资产流失等管理方面的风险,发明人承担着技术不成熟、疏忽引起的职务过失等研发方面的风险,企业承担着实施成本高、配套技术不完善等实施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严重制约着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也就是说,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是由专利技术自身特点和技术转移活动规律决定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影响因素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针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可以给出以下定义,在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由高校、发明人、受让方、实施条件、资金投入等内外部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转移中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及其潜在损失的大小。也就是说,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能否达到目标受到内部因素、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参见图1 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分别包括出让方的管理制度、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等内部机制,受让方的技术吸收能力、风险投资、实施条件,以及政策、法律、文化等外部环境等方面。在这里,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看成是围绕专利技术,高校(出让方)、企业(受让方)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基于系统的视角从因素到整体的涌现性出发,梳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客体以及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主要是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中的法律风险如确权方面的风险、保护过程中的侵权与被侵权风险等,技术风险如技术的新颖性、泄漏及不成熟风险,经济风险如无形资产定价、成本核算和转化资金投入失衡等风险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非常分散,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国内外关于高校管理技术转移的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国际上更多地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主,而国内仍然依据各类统计数据,缺少对高校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这导致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所以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地分析识别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并按照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归纳,全面认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规律与特性。扎根理论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扎根理论操作流程

扎根理论方法是科宾等[22]1990 年提出的质性研究方法,可以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按照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遵循理论抽样、反复检验等扎根研究准则,直接从相关人员的访谈获取观点,以人工编码为主,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完成产生概念,生成理论,构建理论的过程,识别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 所示。

3.2 样本选择

为了紧密契合本文的研究背景,实现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有效识别,选择的受访者来自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参与人员(管理部门、科研团队、受让企业),共选取了35 位受访者为样本,包括管理部门5 人,科研人员20 人,其他专利代理和服务机构5 人,企业管理人员5 人。样本受访者学历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从事专利技术转移相关工作年限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访谈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受访者认为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的因素,主要的问题涉及:所在单位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否完善?如何评估专利的价值?您是否在转移过程中邀请专门的评估机构?您是否会在技术转移前考察专利的法律稳定性?您比较看重受让方的哪些指标?等等。在访谈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受访者对所提问题的直接回答,而且要引导访谈者围绕提纲和捕捉出来的概念范畴来进一步介绍,根据访谈进度、效果与访谈重点进一步追踪提问,在访谈结束时,记录好访谈者所述内容,有效排除不诚实回答及冲动作答。

3.3 开放式编码

通过深入访谈,我们获得了35 份访谈记录。在第一轮访谈结束之后,我们对访谈记录进行了核查,以确保选择的访谈对象反映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真实性。以30 访谈记录作为原始编码分析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识别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其余5 份访谈记录作为扎根理论鉴定结果的理论饱和测试材料,并作为鉴定和汇总结果重新验证的依据。

开放式编码是将所有的访谈原始资料分散,然后对访谈原始内容进行分析、提取、编码、标注、逐句登录,确定概念类别,实现访谈内容的概念化、分类化的数据集成过程。访谈结束后,我们整理了1 000 多个原创句子和相应的初始概念。我们从数据中抽象出21 个概念类别(a1~a21)(见表1)。为了避免理解偏差,尽量使用受访者原话以提炼范畴。

表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访谈通过开放编码导出的概念和类别

3.4 主轴编码

根据主轴编码的步骤,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得到更严格的主分类。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开放式编码获得的独立类别之间存在一些潜在的逻辑关系。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它们重新分类,从而得到三大类。遵循“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分析框架的相关研究,分析认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前包括技术本身特性、发明人、让与方带来的风险,技术转移过程中包括技术本身特性、让与方、受让方、利益相关者等第三方带来的风险,还有在转移之后技术本身特性、发明人、让与方、受让方多方主体可能带来的风险。

3.5 选择性编码

根据选择性编码的步骤,采用主轴编码的方法来确定主要的分类,进一步梳理范畴间关系。通过分析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找出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范畴之间的反复比对可概括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内容的三个方面。本文的核心范畴是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描述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其中包含各种脉络条件,进而构建基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模型。通过选择性编码进一步获得了三个主要类别(A1~A3)(见表2)。在编码过程中,我们与专家讨论了理论和实践,以避免主观偏见和预先确定的结论。

表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访谈通过选择性编码导出的类别

3.6 理论饱和性检验

在完成上面编码之后,再进行理论饱和性检验。在编码结束后,随机选择高校未参加访谈的10 名教师继续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谈话内容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编码结果表明,该过程没有引入新的类别,已有范畴之间也未产生新关系。编码结果表明,该过程没有引入新的类别,也证实了核心类别“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这表明模型是饱和的,因此可以停止采样。

通过对访谈数据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检验,一共可以识别出高校技术转移的21 个风险内容。按照“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Y轴),技术转移的过程(X轴)构建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的二维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的一些风险可能贯穿于技术转移的整个过程,具体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包括:

(1)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贯穿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专利转移的整个过程中,具体的法律风险包括专利转移发生前的专利有效期的风险、无效的风险、学术道德失范的风险、专利成果归属的风险,以及转移过程中签署合同的道德风险,转移完成后专利被侵权的风险、证据保存的风险。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 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 年,超过这一期限,发明和技术创新将被置于公众领域,在剩余有效期内未必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收益,并且技术转移需考虑专利被授权后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被无效的可能性。此外,在专利技术转移后之后,一项专利有可能被别的专利侵权,能否较容易地判断出该专利被侵权,直接关系受让人的权益,而且出让方可能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对专利技术转移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2)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技术风险。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技术风险是专利转移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转移风险,具体的技术风险包括专利转移发生前的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新颖性的风险、技术可转移价值的风险,以及转移过程中技术可转移价值的风险、技术泄密的风险、配套技术的风险,转移完成后技术吸收能力的风险。在技术成果的构思和产生阶段很难对成果中技术的适应性、先进性和收益性作出准确的预测,具备新颖性的专利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同样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市场对新事物有一个适应过程,技术诞生初期并不容易被市场接纳。加上技术受让方可能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技术条件尚未成形等导致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吸收专利技术。此外,专利技术转移往往需要其他相关技术或工艺过程的支持,企业是否拥有必要的配套技术将新技术成功整合到现有系统中,这也是影响技术转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3)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经济风险。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经济风险是影响能否完成的关键核心因素,具体的技术风险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无形资产定价的风险、成本核算的风险、资金投入的风险、关联交易的风险、竞争情报获取的风险、中介业务能力不足的风险、净收益分配的风险。科研人员往往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市场的把握明显不足,加上高校作为出让方难以对知识产权的实际支出进行准确计算,可能导致低价转让,或者转让价格不合理。在转移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转化失败的投入风险,中介服务不够严谨,不够专业,导致转让双方无法充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转移完成之后,对成果奖励分配标准把握不严格、评估不当可能使技术成果发生贬值,甚至引起科研团队内部的矛盾导致技术转移失败。

图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模型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瓶颈问题。在深入全面调研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过程,归纳演绎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其中法律风险包括专利剩余有效期的风险、无效的风险、学术道德失范的风险、成果归属的风险、合同中的道德风险、被侵权的风险、证据保存的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成熟度的风险、技术新颖性的风险、技术可转移价值的风险、技术泄密的风险、配套技术的风险、技术吸收能力的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无形资产定价的风险、成本核算的风险、资金投入的风险、关联交易的风险、竞争情报获取的风险、中介业务能力不足的风险、净收益分配的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建议分别从法律、技术、经济三个维度进行风险防控,针对法律风险建立健全高校的专利披露制度、做好专利技术转移前的权属调查、建立全面合同审查机制、构建完善技术转移全流程管理支持体系等;
针对技术风险鼓励科研团队以需求为牵引进行技术选题、完善中试平台建设、加强专利信息服务等;
针对经济风险高校应重点关注转移的定价方式、规范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行为、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等。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编码专利 永磁同步电机防退磁专利技术综述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论我国国防专利技术军地间转移时的保密制度完善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7期)2022-08-06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防爆电机(2022年3期)2022-06-17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汽车工程师(2021年12期)2022-01-18生活中的编码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12期)2021-12-30《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汉字汉语研究(2020年2期)2020-08-13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Genome and healthcare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3期)2018-11-29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年7期)2007-08-09

推荐访问:扎根 专利技术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