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写生期山水画绘画语言研究

谭冬源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文化背景

李可染自幼习画,13岁拜师钱食芝学习中国山水画,主要师习王翚山水画中传统笔法,墨法。1929年成为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受油画教师克罗多的指导,创作许多写生作品,学习大量的西方技法;
同时林风眠中西交融,打破传统的思想对日后李可染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李家山水”打下基础。1946认识了齐白石并在翌年春天拜齐白石为师,在这相随的十年期间,他学到的是齐白石中国画笔墨的魂,行笔较慢的笔墨表现形式,其次是简洁的画面语言表达情志。同年与黄宾虹结识,在与黄宾虹的学习上并没有全盘吸收,在黄宾虹的墨法上创新出“揉墨法”,墨法中带有擦笔的笔法,加深层次的渲染,让墨色更加苍润。[1]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十年期间四次长时间的写生经历,是他绘画语言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时期,写生为李可染形成独特绘画语言提供新思路,是他绘画语言形成的重要手段,是他风格形成的最为关键原因。

(二)时代背景

李可染绘画语言的形成与当时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李家山水”。20 世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代,在文化方面,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就文艺工作者特别指出了“文艺作品给谁看的”的问题;
改造旧文艺即已经提出,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式化的中国画失去昔日的辉煌,人们开始追求西洋画,艺术市场要求画家们不得不做出改变来顺应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院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专业被放置美院中可有可无的位置,中国画的何去何从成为一道难题。这期间,李可染不断地思考中国山水画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经过不断地探索,开启了他行程数万里的旅行写生,在原有绘画语言上,融入西方的写实手法。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推动着李可染先生的绘画语言做出改变,推动了李可染极具个人特色绘画语言形成,同时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形式的革新。

写生期是李可染绘画语言形成的关键期,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中国画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勃勃生机。先生的绘画语言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之前师承传统累积期;
1950年至1960年深入自然写生实践转折期;
六十至八十年代成熟期;
前期基本功地积累,为写生期的绘画语言进而得到进一步升华提供了有利前提,本章节结合写生期的作品分析其绘画语言[2]。

(一)光、墨与色彩的丰厚表达

在中国画历史上光的运用未能成为气候,画家们在光的运用上都是简单的用白做简单的处理,能将光、墨与设色结合运用是李可染独特的绘画语言。

李可染将西洋画家善用光线的特点,运用到传统山水画中,采用强烈的侧逆光,雄浑厚重的积墨法,追求远看的效果,画面层次十分丰富,在墨韵淋漓之中,透出变幻不同的光斑,使浑厚画面透出无比的空灵。李可染用光来表现山峦的轮廓纹理、树木转折层次,自然界山峦树木是凹凸曲折的,在光线的照射下,通过用光表现出来,有龙蛇盘旋在画面的感觉;
画面的留白是有意识的,将西洋画的明暗调子放入山水画中,通过光与墨法的浓淡来表现,将画面的主次关系分出来,比如瀑布是第一主体,用明暗来说就是最亮的,树木,山峦,岩石一次变暗,用墨色压下去,若将山峦留出空白,主体就不明确;
山峰,岩石用墨团或墨块来体现,加重对树林,村民及房屋的表现。传统的墨法在逆光的加持下多了几分色彩,使得画面灵动,具有光泽,不死板。借作品《长征》(图1)(1959年)《泰山日出》(图2)解读墨与光在画面呈现地效果。

图1 1959年《长征》

图2 1957年《泰山日出》

从两幅作品可以看出李可染不再追求细枝末节的描绘,层层用墨,画面整体感较强;
近看画面黑似一片,不见树林与山石错综复杂,远看每个元素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厚重的笔墨下藏着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长征》画面中近景岩石用墨块渲染,块面厚实稳重,远处的山用淡墨处理;

红军前进的山路被山岩的积墨映衬得明亮无比,暗示着红军长征走向光明;
逆光融入到墨法中,上空的留白与幽暗的山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山峰边缘的淡墨与山体的浓墨,呈现出逆光感,且增强了山体体积感;
整个画面用青绿在山头,远处的山用稀疏的淡绿来表达。《泰山日出》中间岩石部分,画面山体以淡墨为主,树木用厚重的浓墨,则体现了远近关系;
树木处在逆光中,树梢的留白,树之树叶强化了逆光关系;
画面顶端是太阳照耀,厚重的朱红色,为强调霞光,下部山体部分被淡涂上红色,部分树干也用红色薄涂,层层渲染,加强了画面的光感,同时加强了自然的真实感。

李可染用光与墨来强调画面的厚重感,山岩体积感,强调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光亮效果,色彩的加持下传达给观者纯粹的自然景观,一股清新秀丽之感跃然纸上,特有的语言把接近人们心中的自然搬到宣纸上,景、情与素朴自然的内在联系,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无限的生命力古法与西方技法的高度融合,使画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三元素的灵活运用,是李家山水特色之一。

(二)笔法

中国画自古强调笔法的重要性,李可染曾说“我与齐白石、黄宾虹二位老先生的接触,最大的启发是笔法” 。[3]同齐白石学习十年间,主要学习用墨与用笔,作品就可以看出受齐白石影响,他用笔干脆简洁,收笔利落;
同样用笔方面离不开黄宾虹的指导,作品中能体现出笔在墨法中要留得住,要沉厚;
受两位老师影响下,他吸收了两位的笔法精髓,在自己不同的见解下他在坚持中国画古法钩、勒、皴、擦、点的基础,画面还运用了西画中硬笔和素描的效果,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笔法。他的笔法强调平、圆、留、重,在此基础上强调笔法的变化。[4]笔法刚健,画面中的线条刚健有力,又不失圆润,刚健中带含蓄;
笔法善用中锋与侧峰,有方折变化;
在墨法中加入“擦”的笔法,这不仅是为了补充皴法,擦的笔法加强画面物体的体积感,侧面更是体现出明暗调子,虚实和笔法的变化。借作品《西湖茶亭》(图3)(1956年)解读笔法在画面呈现地效果。

图3 1956年《西湖茶亭》

《西湖茶亭》采用平远视角,截取风景的一段,构图严谨,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岩石传达浑厚的力量,依山而建的村庄是画面的点缀。在墨法的层层渲染下增强了山体的厚度,厚重的墨法上,可以看到笔法的痕迹,多以散皴和墨法中的“擦”笔组成,散皴是素描中上调子的笔法,擦笔对应素描中揉的笔法,增加画面的透气度,不显得呆板;
光线照射处,多以折笔为主,线条干脆有力不拖泥带水,加强岩石的结构感;
整个山体的边缘线以“勾”的笔法为主,实与虚的表达在光线照射与否下进行变化;
村庄与山的界限用淡墨进行虚化,树木则是用墨块来体现,这是符合人的视觉关系。

总的来说,李可染写生时期的笔法语言是在继承传统古法与黄宾虹、齐白石的笔法精髓之上,不套用公式化的笔法,经过对景写生,用块面的笔法表现景的结构,强调丰富的笔法变化,笔力苍劲、气象沉雄整体感跃然纸上。笔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归结于李可染的写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他深入自然用心观察对象,提出“采一练十”,大量的写生实践。

(三)经营位置

构图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的另一种说法,山水画的创作,首先就是要把握好全局布置,它直观地表现画家创作意图以及意境。构图创新需要打破原有原则达到山水画的焕然一新,李可染想到直面山河,对景写生。它采用“满幅构图法”构图方式,即画面饱满,留白较少,满而规整,笔墨反复叠加;
画面多用全景式构图,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远景和中景铺至画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强调画面整体感,主次明确,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主体;
利用穿插,加深画面的纵深感;
采取“深远、平远、高远”,不限于任何一个角度,使得有的构图角度奇特,同时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让观者身临其境。[5]借作品《泰山日出》《嘉定大佛》(1956年)解读构图在李可染画面的呈现。

《泰山日出》直接描绘日出景色,整个篇幅较大,画面以全景式竖构图 ,俯瞰视角,气势恢宏,画面饱满。将日出,云海,岩石,树林,人物,石梯堆砌在一个画面中,画面最顶端是即将升起的红日,朝霞照耀着整个高山的顶部,高山下是一片密林,密林下有一条依山势蜿蜒的石阶路,三个人正在沿石阶在攀岩,旁边的亭子若隐若现,一半好似藏在树林里,红色的柱子是画面的点缀,登山者正在短暂休息,画面显得晨曦宁静同时不失泰山的壮观。画面是一个不断往里延伸的空间关系,山岩通过远近大小、前实后虚及山峰间的相互遮掩来体现前后关系,远处日出处的山峰形似圆锥,中景树林将前面几颗仔细刻画,树叶团簇在一起,后面的树简单用墨表现,淡墨表现树叶,密林中的石阶路通过透视来表达向里延伸的感觉,画面的近景留白较多,通过留白表达画与画外的空间感。整个画幅气势磅礴,但又不失真,带给观者真实感,安静的气息从画面自然流露,带入观者走进画中。

《嘉定大佛》是四分三侧面的透视,顶天立地的构图,大佛高度好似与画家齐平。大佛几乎画满了整个画面,依山而坐大佛高大与庄严无尽显现在眼前,旁边的石梯上有驻足停下来观赏的,有扶梯向上走的,有相互交谈的人,都是为了站在最好的观赏角度观赏大佛;
后面山峰的刻画更好地表现了大佛的高大,岩石的黑与大佛的白对比强烈,把大佛进一步向前推,周围了树木、河流、船只丰富了画面,同时突出主题。画面没有为了营造大佛的高大,失去真实性,反倒借助周围的自然环境,营造了写实性。

以上面作品来说,李可染的构图特征主要有画面饱满,主次明确,整体感强,强调画面纵深感;
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画面写意与写实完美结合。

李可染是继黄宾虹之后中国画新的开拓者,在属于他的时代通过写生探索了属于他的绘画语言,属于中国画的语言,更好地向世界证明中国画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活力。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艺术准则,“打进去”是要感悟前人技法,不断练习,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打出来”是在打进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超越古人,形成自己的语言[6]。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加上李可染自身的中西绘画学习经历,他革新成功是必然的,不局限于中国画风格层面的革新,以中西结合的一个新视角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写生时期李可染的绘画语言特点主要有墨、光、设色的运用,层次丰富;
用笔有力,融入素描笔法;
构图完整,主次分明,强调空间感;
这是李可染长期写生总结的宝贵经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外来文化在中国土壤上开花,为现代学习山水画的学生提供了宝贵财富和新的创作思维。

猜你喜欢 墨法李可染笔法 ——李可染画院院展">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中华书画家(2022年1期)2022-01-22——李可染艺术精品展">河山有君
——李可染艺术精品展中华书画家(2021年11期)2021-12-05等不及的收徒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35期)2021-09-13等不及的收徒做人与处世(2021年5期)2021-06-01品读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21年11期)2021-03-17几多笔法写思情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8年1期)2018-03-07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左传》笔法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6年5期)2016-05-10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推荐访问:山水画 写生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