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3的演奏分析

李 佳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生于维也纳一个普通家庭,其祖父是个农民,其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进入维也纳宫廷寄宿学校学习,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先后担当了唱诗班的歌手、管弦乐队的第二小提琴手、第一小提琴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舒伯特接触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匠: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对其音乐创作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10年,年仅13岁的舒伯特问世了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G大调狂想曲》。随后,他完成了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的创作。1814年,为免服兵役,舒伯特进入父亲的学校担任助教,并在此期间进入创作巅峰。1815年仅一年的时间,舒伯特创作了145首艺术歌曲,包括广为人知的《野玫瑰》《魔王》等。同年,他还相继创作了《bB大调第二交响曲》和《D大调第三交响曲》。

1818年,舒伯特辞去教师职务,开始全力投入音乐创作。这一时期,舒伯特生活穷困,仅靠微薄的稿酬和朋友的接济生活。1824年起舒伯特出版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猎面广泛,如:声乐套曲、艺术歌曲、合唱曲、歌剧、轻歌剧、戏剧配乐、宗教音乐、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作品及众多其他作品等。1828年,在纪念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舒伯特举办了自己人生仅有的一次个人音乐会。同年11月,舒伯特因病去世,年仅39岁。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充分吸纳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髓,并运用器乐多样化的形式,表现诗一般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他坚持古典音乐传统严谨的音乐结构,但又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等变化的多样性,将抒情的格调诗意地描绘出来,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家。由于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被誉为“歌曲之王”。

(一)即兴曲定义

即兴曲(Impromptu),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带有即兴创作性质的抒情器乐曲。其篇幅短小,曲式结构简单完整,形式自由,旋律抒情性强。即兴曲常采用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等规范化的形式,大多为钢琴独奏曲。

(二)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及主要特点

舒伯特创作的即兴曲共有两组(Op.90和Op.142),每组四首,共八首,由钢琴演奏。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八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也可看作两部规模庞大的钢琴组曲。两组作品均创作于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是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即兴曲的形式虽不是舒伯特首创,但舒伯特创作的两组即兴曲,将即兴曲这一体裁形式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舒伯特生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其作品革故鼎新,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模式,又对其做出了新的探索与发展。综合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其即兴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歌唱性的旋律

受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舒伯特的即兴曲旋律极富歌唱性。纵观八首即兴曲,多数作品的主题朗朗上口,旋律抒情优美,且在人声能够演唱的音域之内。他使用极富歌唱性的旋律表达诗意的情怀。

2.色彩丰富的和声

和声的变化是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重大突破。[1]舒伯特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方正、规整的和声运用,充分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属七和弦,但同时又进行了富有诗意的创新,在和声中使用大量的调外音,并充分运用转调、离调等创作手段,让和声的色彩大大的丰富起来,作品的立体感也更加强烈。

3.强烈的节奏感

舒伯特对节奏的运用十分自由多变。他善于运用连音、切分音、复附点,喜欢突然地布下装饰音,同一首作品内伴奏织体丰富多变。同时,舒伯特也善于运用强拍错位,不均匀节奏,连续重音等方式,给人强烈的冲击感。

即兴曲Op.142是舒伯特即兴曲中的第二组,由四首小品构成。其中第三首,又称《bB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即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演奏最为广泛的一首。[2]其主题为bB大调,4/4拍,变奏曲式结构,全曲由主题和五个变奏组成。

(一)主题

主题一为bB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A乐段由两个大乐句构成,右手围绕bB大调主和弦演奏极富歌唱性的单声部旋律,线条明亮干净,左手为平稳的八分音符半分解和弦行进,支撑感极强。演奏时,右手的主题乐句要注意连贯,使用手臂的力量,将一次发力连贯运用于完整的乐句,第1小节的半跳音可使用“点”的方式,强拍点得深一些,弱拍点得浅一些,四拍之间不要重复发力,保持长线条乐句的连贯。左手的旋律同样以长线条演奏,每小节第一个根音为重音,给予旋律声部有效的支持。第二个乐句的旋律由单音转变为八度音程,和声加厚,力度也相应加强,音乐效果要演奏得更加宽广。

B乐段的旋律由持续的三和弦行进构成,和声效果更加浓郁。#F的加入使得旋律变得温暖,第10小节倚音的加入让旋律显得更加灵动。在这一乐段的演奏中,手臂的重量已满足不了音乐的需要,进而要使用腰部的重量,将第一个和弦弹深、弹厚,弹出共鸣,将重心充分放至指尖,做到三个和弦的深度统一。倚音的演奏要运用指尖的重量,弹得轻盈干净,展现灵活之感。整个B乐段的力度由mf逐渐减弱,到最后的pp,力度逐渐弱下来,但触键深度始终不能减,弱的力度要演奏得深,始终保持音乐的厚度。整个第一乐段的演奏难度在于维持乐句的连贯和身体重量的运用,将清澈干净与温暖浓郁的不同效果充分表现出来。

(二)变奏Ⅰ

变奏Ⅰ为bB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与主题相比,变奏Ⅰ的旋律能够明显听出主题的影子,但旋律由附点节奏构成,更加灵活流畅;
和声变得单薄干净;
节奏型也更为丰富。乐段A与乐段B没有明显的素材区别,但在调式上略有变化。

整个变奏Ⅰ整体上的音乐效果是灵动飘逸的。在A乐段中,右手同时演奏了两个声部。旋律声部仅由右手的4、5指在高音区演奏,其他手指在中音区轻轻衬托出装饰效果。这对右手的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演奏时,右手需要以手腕为轴心“转”起来,将力量在手的左右两边不断传送。4指和5指和演奏要连贯,下键要轻盈,触键要深,把音乐的横向大乐句表现出来,轻盈而优美。其他手指在演奏时注意放低重心,声力达指尖,演奏得弱而集中,深沉而内敛。左手的伴奏同样分为两个声部,一个是低沉的根音构成的旋律,另一个是切分节奏构成的摇曳的音响。演奏时,左手同样要注意力量在手掌两侧的传送,脑海中的旋律要非常清晰,通过力度的对比将两个声部清楚地演奏出来。

B乐段延续使用的乐段A的素材,但加入了大量调外音的使用,使得和声色彩明显丰富,左手加入的双音的演奏,也使得音乐的立体感也更加强烈。演奏时,为突出色彩的激烈变化,力度可以明显加强,并通过渐强、减弱的力度,将旋律的上行、下行表现得更加鲜明。左手的双音可有意加大力度,突出其音响效果。

整个变奏Ⅰ作为主体的延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演奏时既要将主体旋律充分展现出来,又要弹出变化、弹出特点,对演奏者驾驭键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变奏Ⅱ

变奏Ⅱ的调式仍为bB大调,4/4拍,二段体。变奏Ⅱ的旋律较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和临时变化音,节奏型也愈加丰富。两个乐段中,旋律在左、右手不断穿插,变化多端,但仍不失歌唱性。

在A乐段中,右手的旋律流畅,密集的节奏让旋律婉转多变。演奏时,右手要均匀用力,用连续的力量将婉转的音调表现出来。节奏越是密集,演奏的线条就越是要长,力量给的越是要均匀。回旋音的演奏要使用指尖的力量,演奏得轻盈而清楚。三十二分音符的弱起要有足够的推动力,将旋律充分的舒展开,使用大臂的力量进行推动,增加音乐的张力。左右依旧延续了切分节奏的伴奏型,四分音符要弹奏得稳定而深沉,为多变的旋律起到支持作用。

B乐段伊始,旋律由右手转移到了左手,这是全曲第一次由左手担当旋律。旋律的瞬间低沉要求触键十分深厚,将低音区的声音魅力充分展现。左手在演奏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大臂甚至腰部的重量,5指需演奏得格外深沉,将旋律音的下行级进弹清晰,音乐弹宽广。11小节处,右手将旋律接回,马上要演奏得明亮而有朝气,与左右的低沉形成鲜明的对比。13小节起,右手骄傲而自信地在高音区歌唱,音域越来越高,要演奏得自由而洒脱。段尾持续的跳音下行让旋律逐渐回到低音区,归于平静,对于与变奏Ⅲ的衔接做好准备。

整个变奏Ⅱ的演奏还需注意的是踏板的运用。在左右手交替演奏旋律时,踏板的运用要有所变化。右手演奏旋律时,踏板踩的可以稍深一些,而左手演奏旋律时,为避免音效浑浊,踏板点到为止。

(四)变奏Ⅲ

变奏Ⅲ的调式转为低沉的bb小调,4/4拍,二段体。调式的突然转变让音乐变得阴郁。右手的旋律变为厚重的八度行进,左右的伴奏音型转变为三连音,并持续运用三和弦行进。左手和右手的共同变化让音乐显得厚重且阴郁。左右手节奏的错位也使得音乐富有动力,充满戏剧性。

A乐段中,右手的演奏要深沉,充分运用小臂带动大臂,大臂带动腰部,将和弦弹深弹透,在演奏的过程中,避免将乐句割裂,注意乐句的横向连贯性和歌唱性。和弦上行时注意通过增加触键深度来加强力度。同时,右手在演奏时还要注意细微的力度变化,如渐强减弱等,避免持续的大力度在听觉上产生疲劳。左手每小节第一个音要弹得深受,起到烘托支持作用,三和弦行进要将重心放低,用指尖的力量让三个和弦音保持统一,在演奏过程也要注意左手横向的连贯和旋律的变化。只有左右手各自清晰地表现出来,才能较好地配合。第8小节起,左右手旋律共同移高八度演奏,音乐由之前的低沉转变为柔和。这一部分的演奏触键可以稍浅一些,但仍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和歌唱性,充分运用大臂和腰背的力量,一次发力完成一个大乐句。

B乐段的旋律回到了中音区,音乐再次变得深沉起来,触键要再次加深,pp的力度弱却不能虚,让每一个和弦掷地有声。

整个变奏Ⅲ要充分运用身体的重量控制音乐,将钢琴的共鸣展现出来。

(五)变奏Ⅳ

变奏Ⅳ的调式转移到了bG大调,4/4拍,二段体。回归大调式,旋律重新变得明亮怡人。附点节奏的大量运用是变奏Ⅳ的一大特点,左右手的节奏继续延续错位的特点,让音乐富有动力。

A乐段伊始,旋律出现在左手,连续的附点节奏给予音乐摇曳之感,演奏时注意左手要用力均匀,重心在手掌之间控制自如,突出1指的最高音。第5小节起,旋律交接到右手,旋律由单音演奏变为八度演奏,需使用大臂的重量,让声音更加通透开阔。和弦之间注意充分抬起手臂,将力量用手臂连接起来,形成连贯的乐句。

B乐段延续使用A乐段的素材,但加入了和弦外音,产生了离调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时,要注意通过力度的变化展现不同的音乐色彩,表现出丰富的和声效果。

整个变奏Ⅳ充满动力,需要手臂力量控制得十分自如,最终将音乐推向高点,为接下来的变奏Ⅴ做好准备。

(六)变奏Ⅴ

变奏Ⅴ为全曲最后一个变奏,调式回归bB大调,4/4拍,二段体。旋律由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构成,流畅华丽,倾泻而下,对手指的跑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乐段中,右手旋律在高、中音区交错跑动,十分自由流畅,演奏时要注意手指贴住键盘,不要抬得太高,力量控制在指间,第4小节反复下行处,用大臂的重量将每组下行的最高音充分弹出,注意展现出婉转的旋律变化。左手依旧使用了节分节奏,演奏时将四分音符弹实弹稳,对旋律起到支持作用。

B乐段中,旋律的行进转移到左手。由于音区较低,演奏时,左手可比右手多用上大臂的重量,将低音区的深沉感弹出,右手的和弦力度要加强,将整个音乐的气氛托起。第12小节处,左、右手一呼一应,需弹出交流之感。最终,音乐在右手华丽的跑动中逐渐减慢,音区降低,准备归于平静。

快速跑动是变奏Ⅴ的演奏难点,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由慢到快,逐渐提速,切不可为了追求速度而不顾音乐的连贯性和美感。

(七)尾声

全曲的最后是一段9小节长的尾声,bB大调,4/4拍,音乐素材与主题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速度由主题的行板,变为了慢板,象征着全曲即将结束。演奏尾声时,要注意保留主题的温暖之感,用身体的重量连接每一个和弦。同时,尾声的演奏要比主题更加深沉,下键后要充分放松手臂,将余音展现出来,弹出意犹未尽之感。

即兴曲Op.142 No.3是舒伯特即兴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这首作品不仅充分展现着舒伯特即兴曲的主要特点,在演奏上也对指尖、手腕、手臂、腰背的力度控制以及旋律、和声色彩的表现上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练习的过程中,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同时,对于舒伯特音乐特点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加强。

注释:

[1]李云洁.舒伯特即兴曲的音乐风格和特色[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06):87—89.

[2]冉楠楠.舒伯特即兴曲的艺术特征——以《降B大调即兴曲》为例[J].艺术研究,2014(04):32—33.

猜你喜欢 舒伯特大调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锦绣·上旬刊(2022年2期)2022-05-16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乐器(2021年2期)2021-09-10G大调随想曲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视唱练耳与钢琴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17期)2018-09-17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10期)2014-04-08觉醒的舒伯特时代青年(上半月)(2014年1期)2014-01-24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环球时报(2012-02-13)2012-02-13舒伯特的小夜曲青年文摘·上半月(1984年6期)1984-11-01舒伯特与《摇篮曲》青年文摘·上半月(1981年2期)1981-01-01

推荐访问:舒伯特 即兴曲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