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

孟庆凤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街道办事处

非遗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都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科学的落实,以此让非遗文化得到持续的发展。

2000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程正式启动,不仅完善了有关组织架构体系,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设定具体的节日和项目,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现状来看,传承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传承难度较大。传统舞蹈作为非遗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其的传承是现阶段重点内容。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断努力下,非遗文化的受众层面不断扩大,目前正处于持续、科学稳定发展的阶段。从2017年开始,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后,非遗拥有更好发展的传承平台,但具体的建设情况还有待完善,以确保传承传播成果得到具体落实。每一个非遗项目中都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兼具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加强对其的开发可以让项目地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产业、旅游产业、教育行业都是当前社会经济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非遗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这些行业充分汲取文化内核,经过创新创造开发设计出来全新产品、全新活动、全新课堂。从实际效果来看,将这些产业和非遗文化相结合,能够产生绝佳的效果。对于一个产品、活动、教学科目而言,文化上的归属最为关键,将非遗文化注入其中,对数字化产业、旅游产业、教育行业以及非遗文化而言是一种双赢。新时期,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推出了全新的传承保护理念,不仅是要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保护,也是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精神内核,将其和旅游业、文创业、服装业等不同行业进行有机融合,借助非遗文化中的特殊元素,打造出更具特色的行业发展角度。

从目前来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推出了多项举措,也展开了专项调查,推出了多个专项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手段也在不断优化。从目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来看,项目范围较广、含金量较高,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非遗文化也拥有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并不完善,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展开多元分析。首先,不断完善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现行的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创新、优化,传播活动开展次数有限,能够覆盖到的非遗文化也相对有限。很多非遗文化活动缺少系统科学的组织,专业性相对较低、专业程度较弱,还需要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的综合情况,展开全面系统分析,以此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度。其次,不断挖掘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现阶段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相对浅显,还需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发展轨迹、发展方式,和传承人进行深度沟通、探讨,从发展轨迹中找到更加适合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路径,更具针对性地保护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得到真正地传承。最后,不断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中国的非遗文化较多,覆盖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新时期,想要强化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就要不断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明确其真正的发展需求,找到最为合适的发展方向,明确非遗文化的发展特点。基于此,进一步优化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独特的文明,但在漫长的岁月发展过程中,非遗文化、非遗产品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市场领域中淡化,很难再次得到人们的青睐。在此背景下,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为了保护国家文化,近年来,推出了诸多不同的非遗文化保护政策,也开展了诸多活动,力求缩短非遗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非遗更好地进入市场,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新时期可以依托信息产业、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开展相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找到全新的保护和传承载体,从中国文化体系层面来看,可以有效增强文化自信,保证中华文化体系的完整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遗文化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些舞蹈、音乐、戏剧、曲艺、杂技等非遗技术都在地区旅游活动中得到体现,这些非遗文化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表演舞台。另外,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也在旅游产业中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渠道,包括泥塑、剪纸等手工类非遗文化也和旅游产品、旅游周边相融合。从过往的融合发展情况来看,旅游文化和非遗文化的融合,可以让非遗文化得到深度传播,但在新时期,还需要进一步加深非遗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渗透。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到非遗文化,进一步创新非遗文化开展形式,创新设计出诸多不同的非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出非遗旅游,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提高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深度和广度[2]。比如:某城市在发展旅游产业中,打造出非遗旅游线路,推出相应的非遗旅游线路,包括:非遗艺术馆、非遗体验馆、非遗展览馆等。以非遗诞生地为核心,借助当地民众和非遗传承人的力量,让游客更加具象化、立体化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对非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相比较过往的非遗旅游合作模式来讲,这种系统化、规模化的旅游线路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播效果,将非遗文化完整呈现给游客。以潮汕地区为例,当地的湘绣、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较高,在当地有一定民族文化基础,建立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且组织社区非遗文化活动,打造出良好的文化基础,随着本土文化的完善和优化,游客在其中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当地还成立了非遗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形成了完善的文化研究队伍,并且以研究中心为核心,打造出了非遗文化园区,不断优化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吸引诸多文化企业入驻,开辟出多元化的旅游文化活动,以此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和旅游业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核,找到最具价值的宣传点,设计成报纸、杂志、短视频等不同的传播媒介,搭配相应的旅游活动可以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二)非遗文化和教育行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和教育行业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的重点,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这一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全面认识,学校以非遗文化为基础开辟诸多不同的非遗文化兴趣课堂,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义务,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强化民族文化自信。除了可以开设全新的非遗兴趣课堂之外,还要让非遗融入常规性的教学活动中,比如:竹竿舞和体育课的融合,湘绣、木雕和美术课的融合,地区民谣和音乐课的融合,不同地区的学校要从地区非遗文化入手,打造出特色化的非遗课堂文化体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非遗保护小分队,借助研学培训活动深入调查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以潮汕地区为例,潮汕地区的铁枝木偶戏、普宁英歌舞等在一些学校形成了专门的表演团队,学生表演团队不仅会参与校艺术节活动,还会参与一些地区表演活动和省级、国家级的表演[3]。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艺术馆,参与体验非遗文化,让学生深入体验非遗文化,在接触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周、非遗文化展,构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年文化氛围,让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非遗和教育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还可以形成专项培养教育,对于非遗发展现状而言,继承人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对继承人的培养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鼓励更多的人投入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中,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范围,让非遗文化的完整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从目前来看,传承人年龄较大、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很有可能导致非遗文化日渐消失,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承基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研修和培训课程工作,让更多的人才成为传承人,找到非遗文化全新的发展道路。

(三)非遗文化和信息行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和信息行业的融合发展,是非遗文化未来的必经之路,从中国非遗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各个地区的非遗文化涵盖的内容较多,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难度较大,将信息管理技术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非遗文化中涵盖了诸多文字信息,保存难度较大,但利用录音、录像、电子书等方式可以进行更好地完成存储工作,这些资料的保存,可以让非遗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拥有全新的宣传推广媒介和渠道,借助短视频平台、网络视听平台都可以进行传播,通过直播、纪录片、综艺等方式宣传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融媒体时代给非遗文化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一些手工艺品可以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展开销售,如:陶埙、木雕、湘绣等非遗文化都可以在电商平台展开不同形式的售卖活动,以此提高经济保障,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在这些电商App平台上可以购买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手艺,打造出了特色化的非遗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可以配合VR、AR方式进行全新的展示,如:敦煌壁画在抖音平台推出的虚拟人物“天妤”,以及最近的数字藏品活动,都可以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广,全面介绍敦煌的背景历史文化,让社会大众全方位零距离地了解非遗文化。非遗和短视频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抖音、B站等平台成为非遗传承人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传播效果突出,根据不完全统计,非遗相关的短视频浏览量超过1亿,得到了近7000万的点赞[4]。另外,非遗还可以和动漫、游戏进行合作,通过这些现代化、潮流化的传播模式,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比如:罗浮山百草精灵这一三维动画就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通过这些全新的方式,可以让社会大众更加具体地了解罗浮山文化、中医文化、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和信息行业的融合远不止于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完成保存非遗文化内容,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未来还需要不断提高非遗文化在信息行业内的融合程度,借助高新技术行业带动非遗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非遗文化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非遗文化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进行联合发展,比如:零食、饮品等餐饮零售行业可以和非遗文化合作,设计出多元化的非遗外包装,通过这种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衣服、包包、美妆等行业也可以和非遗文化合作,设计出含有非遗文化元素的产品进行销售。非遗文化中含有诸多内容,这些都可以自成一体,打造出全新的发展业态,以此不仅可以解决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还可以解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5]。比如:湘绣作为非遗文化,可以自己创立服装品牌,油纸伞也可以自行创立品牌进行发展,非遗可以和汉服产业合作,以此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和这些产业、行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渗入日常生活中,让群众对非遗文化产生全新的认识。比如:木雕、纸雕都可以和家居行业合作,将这些雕塑艺术融入家居装饰中,潜移默化中传递非遗文化,此举也可以提高品牌本身的文化内核,借助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保护非遗文化,强化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吸引更多的群众投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逐渐步入正轨,整体的工作效果不断提高。非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外贸传播到国外,实现全新的文化输出,强化传承效果。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体现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城市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在建设公共设施中需要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以此提高城市文化建设质量。从目前来看,城市建设工作中可以融入非遗文化内核,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地标性建筑,以此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传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非遗内容涵盖了工艺、美术、医药、戏剧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实现多方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非遗文化发展体系,强化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实现高质量的非遗文化传播和保护。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存在,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始终都面临着传承的考验,新时期国家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找到全新的出路,以此提高传承和保护效果。社会、学校乃至个人都要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投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让中华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融合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疯狂英语·新阅版(2022年2期)2022-03-17《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Tough Nut to Crack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中外文摘(2017年19期)2017-10-10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声屏世界(2015年3期)2015-02-28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年6期)2014-08-28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推荐访问:新时代 文化遗产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