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张铁壁,郗艳梅,张鹏程,宫翔,刘辉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机械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

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面地发展,使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协同育人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最初的概念即“合作教育”,认为政府在高校和企业合作教育中具有监督协调的功能。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逐渐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校企、校际、校所及中外联合办学等活动日益增多。2012年8月,教育部、中科院在北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2013年12月,教育部、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召开“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育人理念。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1]。

高校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在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合作办学育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到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向深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发展,逐步从理论研究向社会实践迈进。很多学者从协同育人的含义、模式、机制、课程与教学建设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如在协同育人模式上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分成了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等组合形式;
按主体的参与数量划分为双元和多元制协同育人模式;
按合作内容分为基于合作项目、基于实践基地、基于教学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2-5]。而协同育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方法,依旧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缺乏动力,存在合作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各种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建立多元主体育人机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要以全局视角对各主体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优化,并指导实施路径和策略部署。育人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二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就是从学校、政府、产业、社会、家庭等主体入手,构建多元主体育人模式,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格局。

2.1 学校育人

坚持学校育人作用,成立新工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多元主体会议,以决策重大事项,整合多元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建设开发与育人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模式,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德育模式、体育模式,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大校内外实践场地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各类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吸引优秀企业、行业团体和成功人士捐资助学,多方筹集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共同参与助力新工科高校育人模式建设,形成多元主体有效协同、社会深度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政府育人

政府对协同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宏观管控、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统筹谋划、综合协调、信息服务和监督考核等职能。首先,政府在多元主体逻辑关系上具有先导性,需要明确各方协同育人的权责利[6-8]。其次,政府在功能上具有主导性和引导性,地方政府在人才共用、税收调节、资源共享、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企业、产业政策倾斜,引导各方主体有效协同,确保多方利益,从而调节育人各方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

2.3 社会育人

社会教育是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但社会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尚未确立其应有的地位,更没有被作为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立的教育形态来独立实施和运行,而主要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2.4 产业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开展“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共建实验室、创新中心,研发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等。使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聘请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校任职,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企业、科研院所实践锻炼,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壮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实现校企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人才共育[9-11]。

2.5 家庭育人

在多元育人模式中,家庭育人不可或缺。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极大,体现在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要让家庭教育成为多元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

3.1 学校主体内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

随着我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越来越清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逐渐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入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专业课程蕴涵课程思政功能和属性,既突出思政课堂,也彰显了课程思政。

(2)执行学生导师制度管理。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导师制。每位教师每年对接3至5名新生,四年共对接12至20名学生,负责其从入学到离校在校期间的一切事宜,如就业规划、专业认知、能力培养、职业咨询等,由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协助导师完成传帮带工作,从而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有效指导,体现了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3)举办各类实践活动。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学创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梦行”“机电科技创新社团”。通过各类竞赛,将学科专业教育和个人能力素养贯通融合、无缝衔接,从而实现以教促知、以知促行[12],不断优化完善,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果。

(4)校园文化育人。从管理和文化入手加强学生教育,结合党建、团日活动,开展各类校内外志愿服务实践,如参观烈士纪念馆、爱心献血、爱心捐衣等。各团支部开展勤俭节约、我与祖国共成长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以“智造者”微信公众号为平台,重点打造“智造家”文化系列活动,将校园打造成“五度空间”,营造了温馨、安全、舒适、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3.2 学校与其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

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强调学校育人的主体本位作用,联合政府、产业、社会、家庭,共同协作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比如我校与沧州市政府合作,省市共建河北省机械手控制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我校与东光、沧县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校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建了22家产业基地,目前已经成功建成1个市级大运河研究院、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机械系成立了沧州机电产业学院。我校在与科研院所合作育人过程中,与沧州高端装备研究院共建孵化园和创新中心,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同时为企业人员提供来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我系目前建有10个校内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各类基础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孵化园、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积极与多元主体开展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践基地,其中涉及京津冀的大规模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2018年以来,依托机械类专业群成功申报了河北省工业机械手技术创新中心,与企业共建工业机械手研发中心、共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13-14]。

我系大力倡导家校共育。自2017年暑假以来,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大家访”活动,每个专业实地走访学生不少于5%,并采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坚持开展“大家访”。通过家访全方位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发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家长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同时得到许多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宝贵建议。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随着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入,在校内使教师形成育人合力,强化校内教师协同育人,提升新工科建设育人质量。加强校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发挥政府、产业、社会等多方合力,推进当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政府制定政策、投入资金、法律保障到位及搭建各类平台;
产业参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与引领;
家庭积极参与,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多元主体联合,推动新工科高标准育人大平台落成,深化多方融合,打破教育界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开端。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育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9期)2022-11-02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上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7期)2018-05-22

推荐访问:工科 育人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