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

陈海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①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2017 年05 月03 日),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5/03/c_1120913310.htm。。”高校法学专业是社会高质量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阵地,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政法相关工作,因此将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学专业教学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组织或社会群体,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进行思想与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教育活动,对提高社会道德规范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引导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这是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亦是个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法学专业教育而言,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可以正确引导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后续专业教育实践做好准备。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法学教育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法律专业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并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知法、守法、用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二)法学专业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道德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需要广大社会主体自觉遵守相应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相比我国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而言,道德可谓上层建筑,即社会主体的主观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够更好地规范社会主体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对道德相关法律而言,法律可以被定义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事实证明,诸多社会事件可以实现道德手段干预,然而通过法律法规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约束。在我国实施法学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法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实施法律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其中思想素质教育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基础[1],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深刻认知自身承担的使命与社会责任,才能在法律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三观塑造和教育,从被动化的学习思想,转化为积极主动认知和学习。可见,在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法学专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在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之后,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遵守法律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长期以来,高校面向法学专业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课程之间呈现出严重的脱节,对高校培育德法兼修的高质量法学专业人才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进入新时期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并非理论课教学的专职任务,亦是各类专业课教学必须承担的育人责任。对此,通过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弥补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割裂的现状,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政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对于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与道德观。总而言之,基于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积极探索法学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路径,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2]。

(二)有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良好职业道德

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是高质量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所培育的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力量和支撑。因此,在高校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公平正义的法律思想和意识,更要引导其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品质,继而在日后就业过程中,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若在法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仅注重传授法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品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培育,必然会阻碍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达成。我国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目前已经相对完善,这些规章制度对社会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更需要高质量法律人才,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职业道德与素养亦处于形成时期,将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传授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继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维护国家法律、具备较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高质量法律人才。

(一)拓展思政教育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载体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规范性与渗透性。开展法学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需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习特点,立足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应深挖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在关联和契合点,以辩证思维厘清二者的育人关联性,继而促进专业教学的规范性与思想性协调统一发展。以法学专业教学中以“刑罚目的”探讨为例,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刑罚理论是混合理论,其中涵盖多种思想。当前法学专业学生普遍更认可刑罚的惩罚功能,却忽视其本质存在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带领学生共同认知与分析刑罚混合理论的过程中,应突出绝对理论的核心地位,将一般预防理论作为辅助。只有这样刑罚才能发挥惩罚犯罪者的功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平感与正义感[1],并对其他人形成一定的震慑,降低社会的犯罪率。同时,通过改造犯罪行为人,重新构建其思想价值观念,纠正其错误的思想理念,继而使其改邪归正重新回归社会。对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把握刑罚的惩罚与教育功能本质,认知二者的差异与关联性,继而合理把握尺度,正确认知刑法的社会保护价值,在多元思想中权衡、探寻刑罚的真正目的。预防社会犯罪、教育犯罪行为人、惩处犯罪分子等,均是我国刑罚惩罚的方式。通过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润物细无声形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与意识,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高度。社会实践是法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法律是基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情总结而制定,例如我国刑法学中对过失的判断,虽然形成明确法律条文,然而如何在实践中操作,对于行为人的预见能力怎样判断却并未详细阐述。对此,在法律专业术语中,形成“平均人”这一标准,依据一般人能否预见行为、行为后果,来对行为人的预见性能力进行判断。若法律法规和生活准则,赋予一般人预见义务,则需要行为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其中生活准则指的是生活经验与判断。所以,在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特别是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同样有可能面对不公平、违法事件,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形成客观理性的职业认知。总之,社会实践是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高度,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解决社会问题能力。

第三,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路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助推法学专业教育改革,亦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提供诸多便捷,亦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因此,在实施法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网络环境,使其能够快速辨别网络平台中的虚假与低俗信息。这也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去伪求真基本能力。与此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与信息技术手段,以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此外,注重网络教育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及时筛查信息传播情况,剔除虚假、低俗的信息内容,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健康绿色的学习空间。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法学专业教学方法

第一,多样化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法学专业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以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使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深化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平等的师生地位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继而塑造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与自信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入案例教学法,丰富多样的司法实践案例,在不同条件约束与限制下,产生的判决结果有所差异,厘清案例蕴含的核心原理,方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法学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运用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追求的结果是还原法律的客观与公正,而非得出与法院判决相一致的结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还原具体案情,分别由不同学生扮演审判长、法官、律师、当事人等多个角色,将案情整合为适用于课堂模拟审判的案例,促进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出社会实际情况、感悟复杂案件中的社会现状、体悟当事人维权之路的艰辛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不同视角下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对学生形成深刻启发,多视角案例分析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培养目标[3]。

第二,以法学实践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德与素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并非掌握多少法律知识、是否通过法律职业技能考试,而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才能在日后参与工作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法律的客观性,维护国家法律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法学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案件的机会。例如由法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案件审理旁听,置身于真实的法庭环境中,认真聆听当事人、法官、律师所表述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深刻启发和感染,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高校开设法律诊所,由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帮助更多处于弱势的当事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培养法学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对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思政教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此,必须加强法学专业教师思想引导与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其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一方面,法学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心理障碍问题,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高校需做好法学专业教师专项培训,即夯实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积极展开协同育人,促进两支育人队伍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备课、开发教材、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等,为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促进法学专业教师积极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构建线上交流渠道,听取思政教师的教学建议,努力弥补自身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展,达到理想化的协同育人效果[4]。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将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法兼修的高质量法学专业人才,着力推进我国依法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法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化工程,需多方参与、协同配合,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具备法学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成为契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质量法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思政法律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大学书法(2021年5期)2021-11-04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法学专业教学探究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3期)2017-08-13法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1期)2017-02-08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