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工作建议

文/应澎

2020年初,党中央提出了“六保”政策,稳定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可见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就业作为我国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相比去年874万人再创新高,同时,仍有不少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在求职。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今年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特殊时期如何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研究重点[1]。

(一)就业环境严峻

从去年开始,我国经受住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考验,虽然已复工复产,经济正在稳步恢复中,但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对我国招聘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企业招聘规模缩小、外出实地实习难度增大,给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毕业生求职周期拉长,再加上2020届、2021届大学生就业情况叠加严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差别大,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使用人单位选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随处可见,真正有用的、有效的招聘信息却较少。一些公司打着招聘的幌子,通过发布招聘信息,搜集求职者的信息,然后转手卖掉;
还有一些公司利用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态,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先提供吸引眼球的丰厚待遇,以办理入职手续需要交各种岗前培训费用为由收取费用,一旦收取完就销声匿迹,这些因素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件频频发生[2]。

(二)自身能力不足

企业招聘引才方式发生转变,很多企业从线下走向线上,许多高校毕业生对网络招聘平台线上求职的流程并不熟悉,尚未适应线上求职的模式,没有及时调整面试策略,导致线上发挥情况不佳。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不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不牢固,在求职过程中不具备竞争优势。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实践能力却较差,经验欠缺。除此之外,一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试图通过造假的方式获取一些荣誉证书以及证明材料,这些对学生的个人信誉将造成了极大损害,甚至会被记录到诚信档案里,影响今后的工作与生活[3]。

(三)自身定位偏差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时代,本科学历已不再稀缺,但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就业、择业意识,认为本科学历比较有优势,期望比较高,却忽略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想要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不愿去一些三四线城市就业,再加上要求太多太高,希望的薪资待遇不能与个人的能力相匹配,导致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毕业生和企业总会有一方不满意。另外,部分高校毕业生或家长想一步到位,无法认清激烈的就业形势,不能对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执着于公务员、事业编或国企、央企,对中小企业不感兴趣,因此会错过一些不错的就业机会,导致学生“剩下来”。

(四)就业指导方式单一

高校普遍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两门课对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的指导,但无论从课程的课时量,还是课程的内容,都比较单一,涉及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职业目标设定、制作求职简历和面试技巧等,更侧重于课堂上教育,缺乏课后跟踪式、“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实践得少。在针对大班教学时,由于面临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授课内容也要有相应的适配。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差别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授课内容千篇一律,不能做到全面与深入,无法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4]。

(五)师资力量薄弱

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它的流动性比较大,一般会在工作几年后转到教师岗位或行政岗位,对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十分不利,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的待遇一般,虽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里明确表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以有专业教师与行政管理职务两条路选择,但是辅导员在这两条路上都不占优,岗位前景不是很明朗。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解决待遇和发展前景等问题,才能留得住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中的中坚人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依靠高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参与,但事实却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一)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但不稳定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并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国家、高校、企业和毕业生等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持续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仍然出现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不稳定现象,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而盲目就业,有些学生没有结合个人专业和兴趣而随便就业,有些同学是在家人的安排下被动就业,这些现象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在刚步入社会找工作时匆忙就业,没有提前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做系统的规划,导致就业后不久发现岗位不适合自己,进而会选择跳槽,甚至“裸辞”,无法有效和充分地就业,这种就业不稳定性的出现对于学生本人和企业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到企业工作时,需要更加注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能否学习到东西,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二)就业方向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居高不下,整体呈上涨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促使大学生就业方向变得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就业选择多元化和就业地点多元化两方面。一方面,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毕业生除了传统的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有的毕业生利用个人自媒体平台与生产商合作,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为家乡产品代言。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对于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部分毕业生不再一味盲目地扎堆于一二线城市找工作,工作地点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及部分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或者“三支一扶”,到我国的基层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就业[5]。

(三)选择继续深造意愿加强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研究生纷纷扩招以及一些企业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不少毕业生为缓解就业压力纷纷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377万。选择“慢就业”,主要是因为个人竞争力不足,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不具备优势,所以通过继续深造学习来提升自我能力,另外,对一些“出身不好”的毕业生,同样是希望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学历背景,从而在就业时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提高求职成功率。

(四)毕业生和企业存在供求矛盾

针对近年来线下招聘岗位数量减少等情况,教育部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扩大线上招聘数量,即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然而,毕业生与企业还是存在一定的供求矛盾,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却面临招不到员工的窘境,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部分企业又招不到人的矛盾。其中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与企业相互“看不上”,毕业生没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想要舒适安逸环境与高薪,而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更多的锻炼来提高能力,目前他们的个人能力还达不到用人标准,所以双方出现了供求矛盾。

(五)灵活就业趋势显著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和自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了一批灵活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电商、零售业、供应链以及共享经济等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鼓励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降低灵活就业门槛,同时面向各类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等多样化就业服务和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该方案的制定,对于毕业生灵活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时,灵活就业岗位可以提供一定就业机会,避免其长时间处于待业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想要更宽松的工作环境,不喜欢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住,喜欢无拘无束,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也可以自己安排,因而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一)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搭建云课堂,让学生在家也能开展学习。同样,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能断线,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授课工作以及课后答疑。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学生发送各类网络招聘信息,做好各地的招聘活动、各行业的招聘信息的搜集,实行针对性的传递,提高学生辨别招聘信息真假的能力,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双向求职的机会,同时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做好学生后续求职过程的跟进服务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建立“个人—宿舍—班级—教师”四级快速响应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每位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时刻与毕业生、家长保持联系。对毕业生的去向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情况、签约情况等,做好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答疑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鼓励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结合自身情况,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要树立良好就业观,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先积累工作经验,不要过度执着于某个工作,错失其他工作的机会;
帮助毕业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要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找到差距和问题,在下一次求职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三)精准推荐就业岗位

做好毕业生求职意向的前期统计工作,实行“一人一策”就业指导方式,加强精准指导和个性化服务,根据毕业生个人的求职意向推荐合适的岗位,解决毕业生找工作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同时收集好求职信息反馈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找工作难的问题。高校要及时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解读,确保毕业生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积极创业、参军入伍、面向基层就业,如乡村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要及时开展针对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宣讲会,让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高校要积极推动校友会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高校与校友会联动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新的动力。根据校友企业的招聘需求,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内推形式直接推荐给校友企业,从而增加求职的成功率,缩短毕业生求职的时间。此外,也可以利用校友会平台发布就业困难的学生简历,拓宽毕业生求职渠道。

(四)开展就业帮扶培训

“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培训,比如简历修改、面试环节模拟等,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同时,利用校园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求职指南”“面试技巧”,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提醒毕业生增强防骗意识,主动防范招聘陷阱,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毕业班的教师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做好就业咨询工作,根据学生意向进行线上线下“一对一”指导以及团体辅导,密切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健全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精确掌握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信息及就业创业意向,实时跟踪就业动态,提供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确保贫困家庭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好业,这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五)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态度等方面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直接关系到其培养的学生今后能否顺利就业。要充分挖掘高校内部的人才资源,通过培训选拔出一批出色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同时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导师、专家以及校友,来充实这支教师队伍,通过校内外教师资源的相互补充,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与时代接轨,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特点,给毕业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
要增加就业指导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经费,鼓励就业指导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为同学们提供多样的课外实践、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总体而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找工作难度大、失业率高、流动性大。因此,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及时、密切地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有利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4期)2022-10-11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2022年1期)2022-01-28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1期)2018-05-30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职业(2016年7期)2016-07-15

推荐访问:浅谈 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