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播新闻更鲜活——发挥音响魅力

■安徽广播电视台:孙蓓玲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进行声音传播,是一种声音媒体。广播历来被人认为声音的隶属,声音作为广播媒体唯一的信息承载符号,是决定广播新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精准恰当巧妙地运用音响才能让新闻更为真实、报道更为鲜活、人物更为丰满、立意更为深远,这样广播新闻的生命力才更强。其实随着广播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全国各家电台的采访设备都越来越先进,大部分广播采访设施和音响编辑处理软件系统也已经全面更新换代,实现了数字化,这就给编辑记者在挖掘丰富的音响素材上更大的发挥空间,一方面采集更为便捷,另一方面编辑处理更为多样化。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使得编辑和记者可以更好地处理好自己需要的采访音响素材,使得新闻报道更为丰满和形象。

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增多、报道经验的日益积累、录音及剪辑设备的逐步精良,录音采访已经成为广播新闻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条没有现场音响和采访录音的广播新闻给人第一感受是单调乏味和苍白无力的,特别是现场报道、系列报道和新闻专题,缺少了音响,就如同缺少了灵魂,完全没有发挥出广播特色。因此,对于一篇广播新闻报道来说,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采访音响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缺失的,对于提升广播新闻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声音用的好,就能让一则新闻更为鲜活,富有画面感,栩栩如生;
反之,如果声音很平淡,广播新闻就会变得平淡无奇,味同嚼蜡。充分利用好“声音”,充分展示广播特色,赋予报道更多的生命力,是每一位广播新闻从业者必须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广播新闻是声音的艺术,录音报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恰如其分地使用音响,能够有效地提高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吸引力和感染力,用声音充分调动听众的感官和想象力,给他们塑造一个有“声”有“色”的新闻场景,这样才能成为广播新闻中的“神来之笔”。

1.1 现场环境音

所谓的现场环境音,是指新闻事件现场中自然产生的音响。比如说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公园里的鸟鸣声,夏季夜晚的虫鸣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笑声等等。现场环境音一般只在特定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场景下才会出现,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响,也是经常运用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音响,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有效地展示新闻事件的空间环境特征,让新闻的信息量更为丰富,而且凭借着客观的写实性和某些音响的独一无二性,可以给听众带来如临现场之感,迅速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同给他们呈现出了鲜活的现场画面。

第二,能够有效地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引发听众的共情,引导听众深入探索,去体会和感受受访对象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第三,能够有效地塑造一种氛围,或紧张,或幸福,或欢快,不管是什么样的现场氛围,都能够快速地感染听众,增强新闻的故事效果。

比如说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很多报道一开头就会加入很多来自新闻现场的音响,这种独一无二的、画面感十足的音响,能够有效地呈现出事件现场紧张的气氛,一开篇就能够用声音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快速调动听众的情绪,作品的真实感、现场感不言而喻。

1.2 人物同期声

同期声是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用设备记录的真实声音,同期声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能够快速地展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面貌,在广播新闻中使用,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远远甚于记者和播音员的解说,更为形象、生动、自然和逼真。新闻人物的同期声往往都是能够充分展现其语言和性格特点的,往往能够传达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比如说一名个性爽朗的人,也许他说起话来,就是非常直接,直奔主题;
一名有文艺色彩的人,他的语言可能就较为含蓄优美;
孩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奶声奶气;
老人的声音饱经沧桑,不乏睿智……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信息量,绝不是旁边或解说词可以传递的。

1.3 背景音乐声

背景音乐声是一些新闻专题类报道中经常会使用的音响,主要是为了突出效果、烘托气氛而加入的一种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地渲染氛围,调动听众的收听情绪。背景音乐包括纯音乐和歌曲两种。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对于音响作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些纯文字的新闻作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如何在新闻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声音元素,使其听感越来越丰富,充分满足听众的感官需求,这也成为诸多广播新闻从业者研究的问题。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声音,是最能够快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的声音元素,能够让单调的声音一下子变得更为栩栩如生。

比如说,在写祖国的变化时,不妨插入一些爱国歌曲;
在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时,可以在旁白时加上一些大气磅礴的背景乐,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增强传播效果,让新闻变得更有温度,一下子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乐只是对新闻的一种补充和铺垫,切不可运用过多,也不可盲目运用,只可以使用片段,防止喧宾夺主,影响新闻本身的表达。

将音响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新闻中,绝非易事。当我们拿到来自于新闻现场的大段音响素材,我们会纠结于究竟选择哪一段;
在选好典型音响后,我们又要开始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段音响究竟该与新闻作品如何结合呢。以上种种,都是广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考验着采编人员的新闻素养,也考验着他们的文学素养。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新闻采编经验,下面我将结合如何更好地发挥音响魅力,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2.1 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虽然说在网络时代,留给传统媒体采编人员采写新闻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必要的访前准备还是必须的,特别是一些重大主题新闻的采访报道,由于其新闻题材较为重大,新闻事件较为复杂,如果相关人员事先没有做任何准备,很可能到达现场后,收集不到特别具有典型性和新闻价值的音响素材。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心理、设备和选点等方面。

首先,一定要对采访有心理预判,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和语言表达水平,由于广播新闻仅依靠声音传递信息,如果采访对象的普通话水平不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欠缺,即使勉强录下了同期声,可能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效果会很不好,反而会使一篇报道“扣分”。所以,记者一定要与采访对方提前沟通,规避此类情况发生,必要时可以更换受访者。如果这名受访者非常重要,不可替代,那么就更要提前拟定采访提纲,让他充分准备,避免采访现场的“冷场”。

其次,检查好录音设备,确保电量充足,录音功能完备,如果遇到大风天气,防风罩必不可少,掌握现场录音的技巧,不会出现音量过小或杂音过多的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声音素材本身的清晰度和可听性。

最后,提前“热场”。所谓的提前热场,就是在采访时要提前赶到现场,观察场地,找到最具代表性,能够表现新闻主题的现场音响录制点,排除其它音响的干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采访都留给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充足的准备时间,因此,作为相关人员,必须要在平时养成较高的新闻采编素养,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好准备,为收集优质音响素材打下基础。

2.2 全程录音

这是笔者在长期的一线采访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也是很多广播记者忽视的问题。可能有人会问:一条成品的录音报道也就几分钟,录下的大部分音响素材都是不能用的“边角料”,还需要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开着采访机,录下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音响素材吗?我觉得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其实全程录音就是一个深入采访的过程,记者用手中的采访机,认真地记录下采访对象说的每句话,现场的不同音响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地思考,逐渐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提问;
随着与采访对象的深入交流,大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熟络,原先的陌生感逐渐消除,也容易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与此同时,在长时间的交流中,很容易会出现一些精彩但难以重现的语言和音响,如果等这样的音响发出后,记者再来开机补录,可能为时已晚。

2.3 让普通群众置身于录音现场

现代广播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用音响说话,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感。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如何激发?让普通群众置身于广播新闻的录音现场,让他们成为受访者,通过广播来发声,发表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这种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不仅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极大的传播满足感,而且可以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给听众更强的互动感。

笔者在一些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采访编辑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对普通群众录音素材的收集和使用,以普通群众作为主角,让他们充当整篇报道的血肉和灵魂,重视他们的参与,把话筒递给他们来发言。这样的新闻稿件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老百姓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们也是正在收听这条新闻稿件的听众的代表,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心理和情感共鸣。

2.4 善于回听和初选音响

新闻采编人员在经历现场采访后,可能会采集大段的现场音响,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里面既有精彩纷呈的音响素材,也是平淡无奇的录音资料,我们不可能全用。因此,新闻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回听的初选音响,去粗存精,去劣存优,将大段的录音素材进行初步剪辑,供下一步写稿使用。实际上,回听和初选音响,也是记者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再一次回忆思考、入脑入心的一个过程,是下一步写稿的前提和基础。

2.5 根据音响确定稿件主题,谋篇布局

有一些新闻采编人员在创作新闻稿件时,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按照采访记录,先写出大致的文字稿,然后再去剪辑几段录音放进去。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广播录音报道最大的魅力,就是现场音响,来自于新闻现场声音的精彩和丰富,是主持人或记者后期的配音无法比拟的,很多音响中能够传递的附加信息也是文字无法描述的,因此这种文字为主、音响为辅的稿件写作模式,是不能体现广播的声音魅力和艺术特色的。

笔者在后期使用音响素材时,会突出音响的主体地位,首先选定要使用的音响素材,其实广播记者全程采访的音响,本身就已经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主体,完全可以串联起整篇稿件。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音响来确定稿件主题,然后把音响作为树干来串联起全篇文章,将解说文字作为树叶来进行补充,这样才能主次分明,让音响和文字契合的更为自然,贴切,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示新闻事实。

2.6 善于使用典型音响

所谓的典型音响是指能够有效地突出、强化新闻事件和升华主题的录音素材,是最能够表现新闻主题,展示事物特色与个性的音响。一段精彩的典型音响,往往可以胜过千言万语,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立体感和真实感,让新闻主题得到提炼和升华,而且还能够迅速地调动听众的收听兴趣,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一般来说,典型音响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的现场音,比如说一些只有在相应的新闻现场才会发出的声音,比如说一些救灾现场,要想生动形象地展示救援现场,就必须用音响还原真实的现场,在这种新闻中,后期的文字是苍白的,而那些在现场中自然的声音,才能够直击听众心灵的。还有一种就是采访对象的一些闪光话语。近年来数字录音技术的普及化运营,使得广播记者能够真实地高质量地记录被采访人的声音以及当时的对话实况,记者需要仔细地挑选其中一个富有个性的精彩语言,通过广播新闻传递出来,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示一个生动鲜活的新闻场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7 善用压混

音响压混是广播新闻在制作音响报道时的一个常用手法,能够有效地增强新闻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虽然压混已经被普遍使用,但是压混究竟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就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广播新闻作品中压混只压了几个字,听众刚刚才听到现场音响,还没有产生代入感,结果压混就结束了,完全起不到效果。

其实压混的使用是需要注意技巧的,不能只是在形式上简单地模仿别人,而是应该在充分把握作品脉络的基础上,在场景转换、人物出现等节点上巧妙地使用,这样才能让鲜活生动的现场音和解说文字相得益彰,给听众构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新闻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走近听众的内心。

2.8 引入音乐、歌曲等做背景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也是目前很多新闻作品的常用做法。故事化表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新闻更好听,因此,在新闻编辑制作过程中,改变单一的播音员或记者播报的录制模式,将更多的声音元素融合进来,使用音乐、歌曲等做背景音,不仅可以让新闻变得更好听,内涵更为丰富,而且更容易触及人心,产生更好的传播力。

如果说声音是广播的生命,那么精选的音响就是广播新闻的灵魂。没有音响就没有广播新闻,优质的音响才是广播新闻的“神来之笔”和“点睛之作”,声音的魅力是无穷的,能够充分激发听众的想象和美感。选材得当、精彩优质的采访音响可以让没有文字和画面的广播新闻“鲜活生动”,把一个个新闻现场或新闻人物用声音的艺术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听众面前,让人们听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新闻现场,感受到一位位个性鲜明的新闻人物,让广播新闻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猜你喜欢 音响录音听众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9期)2021-11-05倡导让音响与精致生活完美结合 西安阿波罗音响正式开业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Funny Phonics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21年10期)2021-03-08田野里的音响阅读(低年级)(2021年10期)2021-03-08funny phonics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20年10期)2020-12-09Listen and Choose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20年5期)2020-07-27Listen and Color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19年9期)2019-09-10好太太都是好听众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听众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8年2期)2018-03-13诚实音响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6

推荐访问:鲜活 音响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