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风貌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张家界市牧笛溪村为例

晏 丽 杨雨松 梁媛媛

(1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2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发展进入了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村落因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稀缺的景观资源,吸引各个地区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中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民族遗产,也是当前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旅游开发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存在居住空心化、商业过度化和特色同质化等现象,破坏了原有文化生态,本土性和多样性缺失,乡村景观特有的自然风光、乡土风貌和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村落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1-4]。其中,孙莹等[5]以广东省263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用ArcGIS、GWR模型、网络爬虫技术等现代地理学分析工具与方法,解析了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与影响因素;
朱祎珍[6]以福建三明岩前忠山村村落景观为调查对象,筛选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因子,构建传统村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评价体系,对忠山村村落空间景观进行综合评价;
高 璟等[7]借鉴吸收了文化地理学三层文化体理论,建立了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陈兴贵[8]对传统村落振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黄海燕等[9]以肇庆广宁里仁村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将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与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相结合,发展农旅双链,打造城市公园,积极主动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促进村落与城市协同发展。陈 铭等[10]以安徽歙县渔梁村为例,探讨了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策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时空分布、景观资源评价、保护策略与旅游开发等层面。张家界市永定区牧笛溪村因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的播出及网络媒体的报道成为网红打卡地,作为典型的土家传统村落,至今仍然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承众多民俗文化遗产,对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生产、交往等相关活动有巨大价值。然而,随着传统村落的进一步开发和客流量的增大,牧笛溪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文化景观保护不全面、多元化文化遗产景观逐步消失、村落风貌景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张家界市牧笛溪村为例,探索了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风貌景观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为张家界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1 村落环境

牧笛溪村又名庙岗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四都坪乡,距市区84 km。东与沅陵火场乡上寨村交界,南与火场乡赵家峪村相邻,西与四都坪乡和平村相连,北与大坪镇接壤、与石长溪林场相连。该村是以土家族聚居为主的自然村,全村总面积约16.4 km2,林地13.33 km2,耕地0.8 km2。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189户724人,人均收入7 500元。该村2016年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再次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举办过两届九十九弯土家“守秋汇”。自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 000人次。

1.2 村落空间格局

牧笛溪村村落空间分布保持着原始山地村落形态,空间层次分布特征明显,同时整体空间形态比较丰富。村落整体空间布局沿山地地势分布,大致中间低、两边高,建筑多分布在山坡地带,呈层次分布。村落内部主干道路以及数条支干道路联系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峡谷的分布,整个村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趋势。

1.3 村落建筑特点

牧笛溪村是比较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村落,也是湘西地区现存最大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落,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覆顶,朴素的花格窗,屋檐悬空,木栏扶手。“一”字形或围合成半封闭的房屋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私密的家庭院落空间,主要用于家庭晾晒谷物。房屋基部堆积石头,院落地面平整,形成较为舒坦的地面踩踏空间。房屋构造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多坐西朝东或坐东朝西,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作火坑,后作卧室。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1.4 村落文化遗产

牧笛溪村物质文化遗产有古建筑66栋、古巷道32处、古桥3座、古树百株左右。其中,古建筑多为土家木质楼屋——吊脚楼,依山而建,沿缓坡层次分布,古意盎然。最古老的吊脚楼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历史悠久。村落中祠堂在融合了地方特色基础上,吸收了徽派建筑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打溜子、土家织锦、糊仓、九子鞭舞、土家婚俗、土家葬俗、贺梁、安家神等;
传统体育项目有打三棋、打飞棒、跳房子、踢毽子、滚竹圈、扁担劲、抵杠、摔抱扭、空手捉鸡、背媳妇赛跑、打磨秋、打陀螺、高脚马、舞板凳龙等;
劳作娱乐有扬叉舞、连架舞、开荒、薅草歌、山歌对唱、抬木号子、狩猎梆子等妙趣横生的歌舞习俗。

2.1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缺失

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乡村类型和文化载体,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利于凸显农村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法定依据,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目前,牧笛溪村尚未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村落风貌景观保护与发展缺少法定依据和整体性指导,致使牧笛溪村成为空心村,产业发展乏力,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文化景观保护不全面、多元化文化遗产景观逐步消失、村落风貌景观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

2.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牧笛溪村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商场、餐饮店、酒店、医疗卫生、公共厕所、供水设施、排污管道、消防设备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失;
公交站台、休闲座椅、垃圾桶、路灯、洗手池、雕塑、标识标牌、绿化等配套景观设施不完善;
道路交通体系和旅游组织路线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划,旅游旺季时,因为村落道路狭窄,导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无法满足当地人和外来人员的正常生理、生活和精神需求,制约了村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影响了村落原始风貌景观的活态保护。

2.3 多元化文化遗产景观逐步消失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牧笛溪村落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特色制度等都被逐渐同化。近年来,村落保护只注重对村内土家吊脚楼建筑群的保护,对于村落中的古巷道、古桥和古树名木、传统技艺、民间艺术、音乐舞蹈、传说故事等众多文化遗产缺乏关注及保护。例如,对古巷道的历史、面积、功能、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建筑形式、空间尺度、传统风貌特色及现状,古桥的历史、功能、制作材料和工艺、造型特点,古树名木的种植年代、树龄、用途等相关信息缺少记录;
传统技艺、民间艺术、音乐舞蹈、传说故事等众多民俗文化遗产也没有进行梳理。忽视多元化遗产景观保护意识,致使古巷道、古桥、古树名木和部分民间艺术、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2.4 传统村落风貌景观特色不明显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历史性和增值性,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牧笛溪村作为网红村落,除了古朴的土家吊脚楼和优美的梯田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他文化遗产并没有让游客留下记忆。究其原因,牧笛溪村的旅游开发过于强调土家建筑的外观形式,借助电视剧中的场景和角色,将建筑过度标签化。然而,土家建筑形式与地方土家建筑无异,忽视了牧笛溪村多元化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对村落风俗民情、传统劳作方式、民间艺术、传统技艺、音乐舞蹈、传说故事等文化景观缺乏梳理和挖掘,致使传统村落风貌景观特色不明显。

3.1 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当前,牧笛溪村应加快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的原则,并形成整体的实施方案。首先,对村落中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翔实的调查,并建立档案。其次,对传统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与价值进行评价,对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对传统村落的威胁程度。再次,依据调查与评价结果,明确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管理规定。最后,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3.2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良好完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村落现代化发展的体现,除可以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外,还能提高村落自身的游客接待力,改善村落的人居环境,促进牧笛溪经济的长足发展。各项设施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村民和游客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避免对本土景观造成过大破坏。根据牧笛溪村落现有情况,建立给排水、环卫、消防、防灾减灾工程等基础设施;
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标识标牌、停车场、商场、餐饮店等旅游服务设施;
建立文化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重打造道路上的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区域性服务能力,合理规划村内旅游线路,增设游步道,沿路设置标识标牌、导览图、垃圾箱、公厕等服务与景观设施。满足当地人和游客的生理、生活及精神需求,促进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多元化文化遗产景观协同保护与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祖辈智慧的结晶,直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历史、社会、科技、审美等多重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物质景观的保护,更是文化氛围、历史风韵、民俗风情的传承和保护。牧笛溪村拥有较多的古建筑、古巷道、古桥、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打溜子、土家织锦、糊仓、九子鞭舞、土家婚俗等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因此,村落保护时应统筹兼顾,对民族特色显著、数量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对该村落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发掘和研究,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增强游客的民俗体验感,对具有典型性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3.4 打造具有传统土家特色的景观村落

长期以来,牧笛溪村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种植业以黄桃、水稻、黄豆、青钱柳等农作物为主,养殖业以猪、鸡、牛等牲畜为主,人均年收入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居民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土地闲置,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因此,牧笛溪传统村落风貌的活态保护关键在于农业与旅游的三重融合,以农业为基础,在保证村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前提下,打造游客可玩、可赏、可学、可体验的宜居宜游的农文旅景观村落。牧笛溪村可结合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休闲农业基地,以牧笛溪为轴,两岸合理发展农业,营造美丽的自然田园景观,将农业种植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农业科教与旅游功能融于一体。同时,挖掘土家族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形成民俗产业,促进民俗技艺传播和传承,并结合讲述、表演、游客参与等多种形式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游客对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体验感,逐渐形成具有传统风貌土家特色的农文旅景观村落。

牧笛溪村拥有丰富的物质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原始风貌特征鲜明,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拥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是当前缺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指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村落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人居环境改善不明显;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过于强调建筑外观,古巷道、古桥、古树名木、土家织锦、土家婚俗、滚竹圈、扁担劲、山歌对唱等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应加快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设施,提高传统村落吸引力;
梳理和挖掘多元化文化遗产,使多元化文化遗产景观协同发展,增强游客体验感,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农文旅特色村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崇尚自然、追寻返璞归真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为迫切,乡村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愿望最直接的方式。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活态保护途径之一。一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原始风貌吸引外地游客蜂拥而至,然而受外来观念及现代文明的干扰和入侵,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正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传统村落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现代化进程。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矛盾,促进原始风貌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村民收入,寻找传统村落原始风貌保护的最佳途径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牧笛土家风貌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文化产业(2022年8期)2022-04-13包裹的一切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45期)2021-01-11你看不见的远方江南诗(2020年3期)2020-06-08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广西教育·D版(2019年1期)2019-03-13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三峡论坛(2018年4期)2018-09-10黑猫探长的秘密故事大王(2018年8期)2018-03-14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牧笛小调》南风(2017年14期)2017-05-12库车城市风貌丝绸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风情风光都醉人新少年(2015年5期)2015-07-10

推荐访问:张家界市 牧笛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