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探索

戴 民, 张 青, 吴 盛, 杨卫敏, 余 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研究所),上海 200240)

科研设备是指在科研工作中所使用的价值高、专业性强、精准性高、功能多样的检验、测试、分析仪器设备[1]。科研设备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是提高科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支撑[2-4],同时也是医疗机构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医疗机构科研实力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6-8],实现科研设备共享[9],提升科研设备利用率与应用水平是国家和各地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效益的重点[10-11]。国家、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曾先后提出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12]。国内高校已逐步实现了科研设备共享的局面,而作为医疗机构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科研设备共享机制[13]。现以公立专科医院科研设备管理及共享使用现状为研究内容,探索具有一定普适应用价值的科研设备共享管理机制。

1.1 医院基本情况

研究样本医院选取是一家公立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型医院,通过建设符合国际伦理规范的科研数据平台,整合生物样本库、影像数据资源及科研临床数据库,以支撑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应用转化研究平台发展,并通过医联体和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将优质医疗和科研资源辐射影响领域内合作医院、高校科研院所。样本医院的科研发展模式,在公立医院科研发展中具有普遍性。

截至2020年底,样本医院各类科研设备416台,占全院设备固定资产总值的54.97%。作为公立性质的专科医院,其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设备购置投入的来源主要是年度财政预算、医院自筹资金、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继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医院上级管理部门发布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要求,提出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和成果应用。医院设备管理团队深化管理,加强临床检查诊断治疗设备的使用率检监测,同时与科研主管部门共同推动探索建立科研设备管理与共享机制。

1.2 医院科研设备使用基本现状

对医院2019~2020年单台20万元以上科研设备使用时长的常规监测,发现如按每月20个工作日每天8 h计算,设备使用率平均仅为21.4%,该数据利用设备管理部门定期传统走访问答形式获取,存在一定的记录缺失或主观推断,也无法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统计。除此之外,了解到部分科研设备使用率偏低的问题主要在于:基于特定科研项目匹配购买的设备,在项目结束后出现闲置状态;
人员流动造成设备闲置;
不同课题组重复购置设备,未形成差异化配置;
设备信息缺乏共享;
设备故障未及时修复等。

为解决科研设备管理与共享使用中的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研提升科研设备共享使用的机制,以及探索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更为高效的科研设备管理。

1.3 调查研究

采用专家深度访谈,对医院16个专职及双聘课题组,4个市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及5个特定功能研究平台的负责人,进行开放式访谈。定性调研访谈专职科研团队负责人,就科研设备使用管理及共享机制的制度建设,进行专题访谈,主要关于设备采购论证、成本核算、使用率评估、与绩效挂钩等方面。

调研问卷设计针对科研设备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并通过问卷星在院内以非实名方式收集问卷,问卷调研共收集到38份有效问卷。

在采集的38份来自不同岗位的医院职工的问卷反馈中,高达92%的人员赞成推广科研设备共享并愿意使用。受访者通过多项选择,认为推进共享机制的方法主要有:完善平台功能、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等(见图1),同时共享平台应具备预约、使用记录跟踪、培训等功能(见图2)。针对受访者反馈的结果制定以下探索路径。

图1 推进共享机制途径的重点工作

图2 共享平台应具备的功能

2.1 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建立设备共享机制最基本的保障,医院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优势,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相关部门需要把科研设备共享作为单位的考核标准和目标。购置设备仪器时,将设备成本以及使用率、维护费用等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审批购入设备。

由于医院缺少相应的运行制度作为保障,导致使用部门设备共享积极性不够,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此外科研设备的运行经费不足,尚未形成合理的服务补偿补贴机制,缺乏统一开放使用的科研收费标准,科研设备考核没有强化共享服务的指标,缺乏约束力。

对此,研究团队协同医院管理部门梳理科研管理、设备购置、财务运行等条线制度,从管理、使用、绩效等方面对制度进行修订。将科研设备共享作为采购前论证的一项指标;
设置设备开放共享作为绩效评价目标之一;
要求20万元以上的设备必须纳入共享平台;
制定设备共享使用的补偿性收费标准等。

2.2 建设物联网平台

通过物联网平台搭建实现设备的预约(审批)管理、安全准入、上机在线管理、使用收费、数据统计、绩效考核等功能。

(1)现场勘查。主要进行实验室环境、入网设备、服务网络、服务器、网络布线等情况勘查,确认现场环境是否符合服务器和软硬件终端的安装要求。

(2)安装部署。根据勘查结果制定部署工作计划,服务器网络情况符合部署条件后,进行服务器的安装和调试,完成后进行人员和仪器信息的初始化信息录入,之后再次对预计入网仪器进行环境监测,为符合安装条件的仪器进行软硬件终端安装和调试。

针对现有的仪器情况,提出多种仪器的控制方式,针对有电脑配置的仪器安装软件客户端,针对无电脑配置的仪器安装智能电源控制器或大电流电源控制器,通过控制终端实现大型仪器的使用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并做相关的处理。通过仪器终端可以掌握仪器的运行现状,实现对仪器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软件控制终端具有实时监控功能,仪器管理员可以远程查看仪器操作界面,确认仪器软件运行状态。对无法使用软件和电源硬件控制的设备保留线下预约管理,补登记设备使用数据。

2.3 加强制度宣传及培训落实

根据调研问卷反馈,71%的受访者认为预约界面方便快捷、上机时间保证是提高平台使用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自平台上线,就安排专人负责共享预约平台的信息发布、后台维护,实时更新热门资讯,回答并快速处置运行中的问题,确保使用通畅。

组织科研团队学习科研设备共享管理制度,实践物联网平台操作使用。科研团队可及时直接查看发布的设备信息、服务指南、培训资料、政策动态、规章制度等。此外,在宣传部门的配合下定制宣传海报向公众推广中心的科研共享平台。

在制度保障及系列教育培训后,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打破院内各课题组之间科研设备信息不对称的顽疾,各科研团队可横向预约使用其他课题组的设备。6月开始逐步将首批18台设备纳入平台,后续2个月又陆续将设备逐一纳入平台统一管理,研究团队在2021年6~8月对平台进行试运行。6月份系统运行数据18台,采集使用总计时间为2707.84 h,自主操作总计188次,技术服务提供总计200次。7月系统运行数据35台,采集使用总计时间为3504.6 h,自主操作总计366次,技术服务提供总计428次。8月系统运行数据32台,采集使用总计时间为3684.56 h,自主操作总计407次,技术服务提供总计355次。相较于6月份,7、8月份采集到设备使用总计时间、自主操作总计时间、技术服务提供总计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见表1)。同时,由于不同使用状态的设备新增纳入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客观地反映了科研仪器设备实际的使用现状。

表1 纳入监测科研设备使用基本状况

管理系统上线,将设备纳入实时管理,随着平台数据积累,以及结合设备软件及硬件监测控制器所产生数据的实地核查,将逐步规范科研设备操作与使用,培养共享预约的习惯,由此促进科研设备利用效率指标的持续提升,也将有助于如实、即时地反馈设备使用时长波动,及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方案。

此外,6~8月系统运行期间共有40台设备被监测到有使用记录,对比该40台设备共享方案实施前后的使用时长,并将使用时长分为0~5 h、5~10 h、10~20 h、20~50 h、50~100 h、100 h以上这6个区间进行整理(见表2)。分析数据发现使用时长在0-5 h区间内的设备数量占比呈下降趋势,而使用时长在100 h以上的设备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说明纳入平台前 后,设备使用时长有明显的上升。

表2 科研设备使用时长对比表

综上所述: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设备管理系统的依赖程度和熟悉程度正在逐步的增长。且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设备整体使用率已获提高。

随着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管[14],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机制,遵循管理部门所要求的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权责一致原则[15]。对于现有科研设备资源的集中管理,从需求调研、制度建设、物联网技术平台搭建、培训宣讲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了科研设备共享管理制度与机制举措的落地实施[16],并一改传统人力现场核查的办法,实现物联网远程实时掌握设备使用状态,提高了科研团队充分利用科研设备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意识。未来通过平台化建设,与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考核及绩效考评挂钩;
通过数据分析,指导科研设备预算资金安排、设备购置、跨团队调转使用;
逐步完善在线培训考核、费用结算、数据安全加强的功能。

基于科研设备管理实践调研,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及管理实践中持续改进。①科研设备的共享使用仍处在探索阶段,科研团队对于新的管理机制在熟悉与适应过程之中,导致量化数据,如历月设备平均使用时长,具有一定的波动,有待在未来通过持续培训及现场核查等工作,完善系统的使用;
②项目研究因为设备总数量有限,数据统计分析,以描述性统计为主,随着数据的逐步积累,可以考虑采用更为复杂的统计模型,对科研设备共享使用及使用效率等指标,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③对使用效率进行了量化评估,但尚未整合绩效数据,如科研产出、成果转化等指标,须在持续研究与实践中加强与完善。

项目研究探索形成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研设备集中管理,及所建立的预约共享机制,对于目标建设成为研究型医院的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也具有未来进一步完善拓展与深化应用的空间,可供医院管理同行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医院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4期)2022-10-08《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4期)2022-10-08《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3期)2022-08-12《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2期)2022-08-11调试新设备当代工人(2020年13期)2020-09-27萌萌兔医院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5期)2016-05-14认一认娃娃画报(2009年9期)2009-09-14视听设备行情现代计算机(2009年6期)2009-08-22

推荐访问:科研 机制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