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实现路径

王紫潇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居于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社会意识重要表象形式的红色文化,无论其产生的内容还是呈现的形式,都必然与新中国的社会进步同向而行,与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同频共振,体现着时代的诉求和人民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红色文化蕴含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为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更构成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聚焦于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精神内核、价值导向及社会辐射上的同质性,提出了“支撑说”“动力说”“安全说”等不同界说,认为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强化和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着重要作用[2]。作为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孕育而生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为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沉淀精神力量,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巨大功能与作用。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秉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阐扬红色传统为基本准则,发挥其强大的实践功能,为建设文化强国积蓄力量。

在众多色彩谱系中,红色铺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亮丽的底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态,红色文化也凭借其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详尽记录并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革命史、改天换地的建设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史、惊天动地的复兴史。经过岁月的百年洗礼和实践的百年淬炼,红色文化已经深深熔铸于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标识和精神坐标。今天,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承继红色传统这个优势、挖掘红色资源这座富矿,从中汲取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思想境界、忠诚为民情怀、保家卫国意志、艰苦奋斗品格等道德滋养和经验智慧。就此而言,红色文化直接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既是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素材,也是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社会意识基础,同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存在样态,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应对伴随着中国崛起而不断猖獗的各种噪音、杂音,从而巩固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方法引领人,从而以强大思想动能应对错误思潮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在新发展阶段,无论主流价值观教育还是先进文化建设,都面临着以新自由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的侵蚀冲击。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廓清思想迷雾、强化价值引领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印证历史、传承文明、增进教育的功能,在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中使之真正成为涵养主流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进而不断凝聚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夯实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

一是在坚持红色文化的政治性中抵御新自由主义的思想误区。与文化的其他形态不同,红色文化在诞生和发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其意识形态立场具有鲜明而高度的政治性。“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1516从五四运动前夕马克思主义点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火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以老区精神为主的革命精神,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征程中承载着精神引领的重任,彰显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志气、骨气、底气,具备高度政治性。作为对中国社会构成严重危害的西方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化、完全市场化和彻底私有化,通过放大“经济人”假设,追求个人利益,标榜个人权利,本质上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私有制政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底蕴的红色文化,作为跨越时空的党的文化传承,其蕴含的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爱国情怀、人民至上、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等优秀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升华,以其高度的政治性不断放射出时代光芒。为此,我们要“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5]368。在此基础上,抵御西方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侵蚀,彰显红色文化的政治性。

二是在弘扬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中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挑衅。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产生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体现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义的革命斗争、正当的价值取舍,同与之呼应的红色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即普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能够对偏离正确方向的价值认知、政治态度、道德情感进行积极矫治和有效纠正,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起到培育、重塑和导向作用,从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把握了历史大势,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彰显了充分的科学性。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常冠以“学术化”之名,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历史等采取蔑视或否定的态度,通过杜撰历史、遮蔽崇高、消解英雄等手段,实则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6]17对此,我们要切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发掘红色资源,坚持红色文化对重大历史问题的鉴别功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史实史料,用经由党和人民、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多重验证和认可的红色文艺、文学作品和红色故事,深刻阐释红色历史事件蕴含的理论与历史逻辑,以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挑衅,彰显红色文化的科学性。

三是在秉持红色文化的人民性中揭露“普世价值”的本质。一方面,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精神品格,是因为其终究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人民性昭然若揭;
同时,红色文化内蕴的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实质,同样表达了人民性的价值旨归。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7]663这里的文化主体必然是存在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也只能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领导下的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而“普世价值”所追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体现的是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价值,看似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美好”的希冀,实则充塞了资本主义价值传统的虚伪性和抽象性。“中国文化发展的事实证明: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确保文化发展正确方向和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8]对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宗旨的革命精神,在粉碎“普世价值”虚伪性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鲜活和真实的本质,彰显红色文化的人民性。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9]52文化自信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和旨归。为此,我们不仅要在文化建设的路径中形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推动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动力作用。孕育于中华民族悠远文明中的红色文化,厚植于丰沃的革命土壤之上,绵延于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见证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水源木本。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并还在持续发展的红色文化,扎根并复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思想内核与理论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的动力支撑,也是中国人民从蒙昧到觉醒的思想指南,更是中国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力见证,其所独有的人民性、历史性、革命性相统一的文化本色,理性与感性兼容的理论风格,以及人人可感的实践价值决定了它能够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增强底气、牢筑根基。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制胜密码,它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思想源泉,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红色记忆、红色标识和红色底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引领、正确的文艺思想的导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新时代先进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9-10只要世界观科学、方法论正确,正确的理论深入人心,先进文化就能取得创新性发展,作为其重要样态的红色文化就能发挥卓著的成效;
反之则会遇到波折,甚至误入歧途。为此,我们要更好地发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使正确的理论“掌握群众”,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先进文化起到植根塑魂的作用。

一是彰显真实性,突出红色文化所蕴涵的真、善、美的价值内核,讲好红色故事。包括“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等在内的红色故事饱含着人民性,蕴含着深刻的革命传统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意蕴,能够以其气壮山河的史诗意蕴荡涤内心尘埃、构建起理想信念的精神阶梯,是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和生动教材,为整个红色文化体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红色故事内蕴了唯物史观,展现了历史大势,丰富了红色文化,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之问。因而,讲好红色故事,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内容为王陈述红色故事,以情真意切演绎红色故事,以辩证逻辑展现红色故事,以理论高度升华红色故事,以教育为本彰显育人功能,由此彰显革命的文化基因,升华不朽的创业精神,发掘真善美的价值内核,进而在史论结合、情理统一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讲清楚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讲清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讲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大势,从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发挥好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是凸显革命性,利用鲜活生动的真实事例凸显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领悟英雄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英雄,从广为流传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神话中就可以感受到英雄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深刻影响。红色文化中的英雄文化,主要通过英雄人物的伟大革命精神表现出来。唯物史观认为,时势召唤英雄,时势造就英雄,时势筛选英雄。民族危亡之际,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0]91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1]新时代,我们凸显和弘扬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理解其中蕴涵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不怕牺牲、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并以此强化民众的历史责任感,涵养浩然正气,坚定文化自信,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中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凸显红色文化中的革命性,用生动鲜活的真实事例凸显英雄人物乐观的革命精神、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的革命正气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展现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所表达的时代精神、所展现的时代风范、所铸就的文化自信,在“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唯物史观的朴素原理中感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启迪和教化功能。

三是突出历史性,用严谨负责的革命态度传承红色文化的革命正气,弘扬文化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优秀的革命传统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成为支撑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不竭动力,其背后蕴含着一种革命正气,表现为一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种大义凛然、光明磊落的个人气节,一种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
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2]49因而,立足新时代,秉持红色文化的历史性,更需要以严谨负责的革命态度弘扬革命正气,传承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历史发展、坚定政治方向、厚植人民情怀、着力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展现革命先烈所秉承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德。这一过程体现了我们对于传承红色文化的意涵、汲取红色文化养分的文化自觉,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持久影响力,表明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正不断地筑牢理论和信仰层面的忠诚与坚定,能够不断激发起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支撑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走向“实现文化自强”的更高阶段,使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得以最大彰显。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繁荣兴旺、历久弥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始终注重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发展壮大的不竭能量。一部红色文化的发展史,亦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展史,传承其内在的红色精神是赓续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历史和实践表明,文化对个体进行塑造与培养的基本前提,往往是精神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价值传递。正是依托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红色文化才逐步将内蕴的民族之魂、强国之魄转化为个体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乃至行动指南。党的精神谱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品格和独特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精神纽带。新时代,国内外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阶段,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呈现新变化新动向,应当在坚持与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下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功能,为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夯实核心支撑。

一是理论武装方面。把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同党的理论武装结合起来,同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结合起来,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理论武装作用。这是升华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功能的前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3]311-312只有学懂弄通、深刻领会党的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尤其是要挖掘其中蕴含的牺牲精神、人民利益、集体意志、家国情怀和崇高理想,才能真正领略到红色文化的“根”与“魂”,才能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精神谱系的根本,也是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功能的根本。必须坚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党的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使得受教育者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坚持党的精神谱系发挥理论武装作用的过程中,要突出红色文化的鲜活品质,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相关活动,使得教育活动易于操作、便于实施;
要在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直播平台等媒介和载体上合理应用好红色文化元素,实现党的精神谱系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既充满知识内涵,又不乏趣味性的教育路径,在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推进教育引导。

二是知行合一方面。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同实践养成的全过程结合起来,在践行党的精神谱系中发挥实践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4]13在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一方面需要从红色文化的宏大内容中感悟党的精神谱系,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入脑入心,进而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实践养分,赋予党的精神谱系以鲜活案例,在此基础上升华人们的价值观念,使高尚的行为境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身体力行。例如,用伟大建党精神来升华红色文化,就能够深刻地诠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所代表的阶级本质、所展现的时代诉求、所呈现的价值旨归。可见,在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就是要在红色文化的博大内容中透视历史发展大势,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将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与践行红色文化统一起来;
将传承革命精神与培养高尚品格统一起来;
将发扬英雄精神与投身复兴伟业统一起来,使得相应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能够外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时代精神提供丰富的养料与坚实的基础,实现知行互进。

三是制度规制方面。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中发挥实际效用。首先,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的精神谱系引领时代精神的保障制度。例如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的创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等问题上,配套形成一定的资金配额、人员配伍、智力配置制度,使党的精神谱系引领红色文化建设切实得到制度保障。其次,通过建立文化舆论管理体系,建立错误言论惩戒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历史观,捍卫党的精神谱系的光辉与魅力,保障党的精神谱系的沿革与传承;
以制度化方式惩戒违背党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相关言论和行为,从而为主流价值认同建构制度保障。最后,通过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发挥不同主体在的大力参与和有机配合,使主流价值观真正融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价值观教育中,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体系,凝聚起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要力求使制度本身所具备的外在强制力和约束力转变为内在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党的精神谱系真正转化为具备坚实影响力的持久力量,在实践过程中长盛不衰、行之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5]9尤其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产业是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的文化事业成绩骄人的同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呈现出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15],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红色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形态上体现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和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在物质形态上多以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馆、博物馆等方式呈现,承载和流传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有些还停驻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本身就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应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积极培育“红色文化+”新业态,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红色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完整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全面展示红色文化精粹,以此厚植先进文化建设的自信与底气。

一是培育“红色文化+创新”业态以激发文化产业创造力。文化产业创造力是推动红色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重要源泉。当前,红色文化产业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增值效应,但由于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化经营,在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方法上也缺乏创新能力,结果导致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不力。因此,红色文化想要在时代更迭中拥有持续的可输出性,就“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其中,实现红色文化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融合便是重要突破口,这就需要我们在红色文化产品制作和供给过程中注入新元素、新模式、新媒介,以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创造力和市场需求力。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时代语境和地域文化特点,提升既有红色文化产品的市场附加值。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对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这就要切实加强彰显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的产出,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切实将红色文化融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中,用创意引导文化产品供给,借创新激活文化产业活力,凭创优推动新兴运营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红色文化产业内生力和原动力。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延续红色文化内在品格、创新新兴红色文化业态、丰富红色文化表现形式的内生动力。因而,我们不仅要推动文化创意、研发创优和制度创新,还要鼓励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在红色文化产业传播中的应用,从而真正引起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以达成文化精神传承和文化价值盈利的双赢效果。

二是培育“红色文化+设计”业态以增强文化产业吸引力。红色文化要想在市场领域精准植入,不仅要注重内涵创新,还须遵循价值规律,打造品牌以赢得市场。品牌是符号价值,它代表的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而红色文化品牌设计则以红色文化为“原材料”,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科学定位、品牌规划的理性制定、设计理念的适时革新,从而借以满足消费者对其认知需求和精神需要来获取商业价值、经济效益。可以说,红色文化品牌设计是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从当前我国红色文化市场看,品牌设计尚处在起步阶段,尤其受资本市场逐利本性的影响,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某些“伪红色文化”现象,过度的“设计”和“包装”,肆意的“提炼”和“升华”,表现为红色文化产品的符号化、形式化和庸俗化,导致其引领和教育功能的沦丧。这就要求在红色文化品牌设计的过程中,一则要深悟红色文化的内涵,根据地域资源的特殊性塑造形象鲜明的红色文化符号,避免因过度追求商业价值而出现雷同化、庸俗化倾向;
二则要多元化定制红色文化品牌规划,借助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品牌、新兴产业品牌、文化精品品牌深度发掘经济价值、壮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格局;
三则要树立标志性整体性的红色文化品牌设计理念,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文化企业细胞、构建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文化链、产业链、宣传链的纵向延申和系统整合,以扩大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辐射范围。

三是培育“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既表现为文化产业现实发展能力,更表现为红色文化产业固有的精神引领的社会效益。在众多的产业群中,旅游业无疑是天然的绿色经济,而红绿资源交相互动、有机融合之下所形成的红色旅游,必然成为红色文化产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红色旅游往往以一段光荣历史、几处革命圣地为景观,单一的历史呈现方式难免给人以枯燥之感。想要让历史更生动感人,真正抓住民众的消费心理,还亟须实现红色与绿色对接、红色与古色互动,形成多彩资源融合的复合型旅游新形态,使人们在参观、品味、感触、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这种红色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占有率,在产业延伸中获得资源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最大化,进而从整体上提升红色文化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推动红色旅游“三色融合”发展的首要问题仍是要弄清楚红色旅游的核心是什么,不可舍本逐末,过度重视旅游开发而忽视红色文化的精神旨趣。可以说,“红色元素”是红色旅游产业的灵魂和本质,而“旅游”只是红色精神传承和价值育人的辅助载体,我们应正确处理多彩资源的主次关系,旗帜鲜明地抵制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经济收益附属品的错误倾向,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丰富厚重,进而夯实红色旅游的精神底色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底蕴。

四是培育“红色文化+传播”业态以提升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承载中国精神的红色文化要凸显世界影响力,必须依赖有效而广泛的国际传播。然而,“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6]24更何况在意识形态上的本质差异,致使西方敌对势力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文化。鉴于此,加强红色文化与国际先进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开拓红色文化的全球市场,以文化之精品开拓国际市场,以艺术之载体提升国际传播,以产业之体量增强国际地位,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策略选择,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担当,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了繁荣和发展红色文化,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风采,可以综合不同领域的学术资源,建设红色文化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培养一批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名家学者,创作一批有国际水准的红色文化产品,使富有红色意蕴的中国文化从“送出去”到“走出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作为蕴含着生动意涵的文化软实力的存在样态,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认同旨在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巩固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向世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猜你喜欢 谱系红色精神 神族谱系艺术品鉴(2022年16期)2022-07-09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景德镇陶瓷(2021年1期)2021-03-24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14期)2019-09-10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基本功 新时代 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