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李明明,王琪延

(1.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1;
2.中国人民大学 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的理想形态和最终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1]64。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休闲”逐渐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生活方式,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休闲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一是休闲时间研究。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即“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1]70的时间。

自由时间决定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2]。

在世界各国开展的时间分配调查中,自由时间或称休闲时间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类[3]100-108。

田童、王琪延(2019)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研究了北京市居民休闲时间 30 年变迁[4]。

二是休闲活动研究。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自由的休闲活动,王琪延和韦佳佳(2020)从休闲需求角度对北京市居民休闲活动进行研究,认为国民基本休闲活动仍停留在娱乐消遣层面,休闲层次有待提高[5]。

三是休闲消费支出研究。

DeLeire 和 Kalil(2010)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与其他消费相比,只有休闲消费与幸福感显著相关[6]。

休闲消费已经成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7],且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8],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9]。

关于几个领域比较综合的研究,宋瑞(2014)基于2013 年中国国民休闲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休闲时间对休闲活动参与、收入对休闲消费支出分别存在正面影响[3]110。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由于缺乏一手数据,且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定量分析的研究者也多就一次性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尤其是对疫情防控下的居民休闲行为的研究更少。

本文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2016 年和2021 年调查数据为主,结合该中心三十多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是,从休闲时间、休闲活动、休闲消费支出三个角度,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城市居民休闲行为进行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社会生活基本调查》每5 年实施一次,最近一次调查的时间在2021 年3 月14—28 日。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基本信息,包含22 个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记录了过去一年的居民参与体育、兴趣娱乐、旅行游玩、学习研究、公益五类休闲活动的次数和消费支出。

第二单元记录了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生活时间,每日生活时间可以分为工作(学习)时间和通勤、个人生活必需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休闲时间四类时间。

以每10 分钟为一个单位,共 1440 分钟,总计 24 小时。

2016、2021 年的样本结构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结构

在马克思休闲理论中,休闲时间的普遍拥有是社会进步的最大标志[10]56。

近年来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休闲空间的拓展和优化,休闲活动和休闲消费也不断升级,但时间是有限的,休闲时间是稀缺的。

时间是国民休闲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居民休闲时间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10]56。

(一)休闲时间被工作时间所挤压

该调查将一天中的休闲时间定义为一天中时间除去工作时间、个人必需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三类时间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如表2(下页)所示,上述四类时间在2021 年的周平均水平依次为 6 小时 26 分、11 小时 32 分、1 小时 51 分、4 小时 11 分。

与 2016 年相比,2021 年日均休闲时间减少2 分钟,其中工作日休闲时间少了11 分钟,这主要是受工作时间增加的影响,工作时间延长了35 分钟,个人必需时间中的睡眠时间也受此影响缩短了25 分钟。

休闲时间在工作日的减少,在休息日就要得到适当补偿。

休闲时间在休息日是增加的,日均增加约19 分钟,相应地减少了工作和个人必需时间。

由此看来,2021 年居民生活方式呈现出“工作日多工作,休息日多休闲”的特点。

从周平均时间来看,工作时间每日增加24 分钟,这不仅与近年来的创业热潮和加班文化有关,也与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有关,人们积极投身工作恢复经济生产,表现在生活时间分配上就是工作时间挤占了其他时间,包括吃饭睡觉和休闲等时间。

《2021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全国半数以上城乡居民工作时间较长,城镇居民日工作时间8 小时以上超过50%,其中10 小时以上的城镇居民占比达15%。

调研数据显示,北京的相应比例分别为69%和32%。

表2 居民一天中四类时间分配

为深入了解休闲时间与其他三类时间的关系,从周工作时长的角度分析不同工作时长的居民四类时间分配,如图1(下页)所示,工作时间越久,挤占休闲时间越多。

从这一点来看,工作与休闲似乎是对立的关系,然而并非如此,“会休息,才会工作”,适当的休闲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创新条件,这又为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可能。

图1 2021 年周工作时长角度下的日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关系

(二)休闲时间不足限制了居民休闲参与

工作时间过长、休闲时间不足仍是影响国民休闲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关键因素。

图2 显示了2021 年北京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一天当中的休闲活动及占用时间。

显而易见,工作日参与休闲活动的时间远少于休息日。

工作日的休闲时间比较短,且工作一天比较劳累,居民更愿意居家休闲,如看电视、手机、报纸等。

而在休息日休闲时间较为充裕,居民选择游园、散步、外出就餐、购物等户外活动。

图2 2021 年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日休闲活动

同样地,从周工作时间角度分析发现,工作时间过长影响居民体育休闲活动参与。

统计结果显示,每周工作时长在15 ~34 小时之间国民体育热情最高,人均参与频次为130 日/年。

随周就业时间增加体育参与度会逐渐降低,43 小时以上参与频次降至100 日/年以下,而北京周工作时间在43小时以上的居民比重达69%。

(三)线上休闲成为重要休闲方式

休闲娱乐线上化是近年来休闲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娱乐时间的大幅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与2016 年相比,2021 年看电视和娱乐两项活动时间变化较大,其中看电视时间由2016 年的1 小时12 分减少到2021 年的53 分,而娱乐时间由2016 年的24 分增加到2021 年的47 分钟,增幅96%,这说明手机电脑等介质的线上娱乐替代了看电视时间。

北京人均使用手机电脑时长已达3 小时7 分钟,近68%的居民每日因私人事物(工作、学习外)使用手机电脑时间在2~4小时,主要用于浏览自媒体67.6%、人际交往65.3%、听歌影视 51.3%、阅读新闻 48.8%、购物40.8%、游戏 27.8%等。

休闲参与度是衡量个体休闲行为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个体涉入休闲活动的程度,是多数休闲研究中最为主要的观测变量之一[11]。

本调查将居民2021 年中参与的休闲活动分为体育、兴趣娱乐、旅行游玩、学习研究、公益五类休闲活动。

针对以上五类活动,本文采用休闲活动参与广度和休闲活动参与深度进行分析。

休闲活动参与广度指标衡量全体居民休闲活动参与程度,参与者囊括了所有参加活动一次及以上人群,反映了休闲活动的普及度和大众化程度,也称为全民参与度。休闲活动参与深度是指居民休闲活动持续参与和活动消费支出的程度,用人均活动参与天数和人均活动支出表示,反映了参与活动者的深度休闲行为。

(一)休闲活动参与广度

从体育类活动看,2021 年的活动除健身房、瑜伽项目与2016 年体操项目统计不一致外,其余各项活动的参与广度因受疫情影响较2016 年均有所下降。

其中,羽毛球参与广度下降幅度最大,由2016 年的29.4%降为 2021 年的 22%;
游泳次之,由2016 年的 21.2%降为 2021 年的 14.2%。

此外,从2021 年各项活动参与广度水平来看,参与广度较高的活动是散步72.4%、登山33.3%、羽毛球22%、长跑 17.4%、游泳14.2%、健身房12.6%等。

从旅游类活动看,疫情偶尔多点频发对居民远距离出游造成很大影响,这使得2021 年的旅行休闲与2016 年相比呈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国外需求转向国内,过去一年的国外观光旅行由2016 年的 10.2%降为 2021 年的 3.5%;
二是短距离、低耗时游玩盛行。

统计显示,当日返回的游玩在2016年的参与广度为46.5%,2021 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2.6%,是所有旅行活动中参与广度增长最多的休闲活动。

意料之内的是,家庭国内旅行受疫情影响最大,参与广度由2016 年的42.9%降至2021 年的 33.8%。

从娱乐类活动看,2021 年电子游戏、网上消遣、烹饪、兴趣读书的参与广度比2016 年均明显提高。

其中,电子游戏增长最多,由2016 年的27.3%增长到 2021 年的 40.5%,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
网上消遣次之,由 2016 年的 32.7%上升到2021 年的39.6%;
烹饪和兴趣读书的参与广度提高体现了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其他休闲活动如棋牌类、书法、绘画、户外鉴赏类活动等的参与广度较2016 年均有所下降。

从2021 年各项活动参与广度水平来看,通过手机电脑、影院等各种方式的电影鉴赏参与广度最高,为47.2%,另有电子游戏 40.5%、网上消遣 39.8%、烹饪 33.6%、读书30.2%、打扑克 23.1%、麻将 19.2%等,都是居民主要娱乐休闲活动。

从学习类活动看,2021 年的学习方式受疫情影响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是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通过电视广播和在单位学习的参与广度比2016 年有所提高,在2021 年的参与广度水平分别为39.5%和28.1%,其中在单位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可以说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受到疫情一定影响,但是可以利用疫情期加强人才培训和学习教育。

在其他学习活动中,一个人学习仍然是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占比25%;
在学校学习的参与广度从 2016 年的 7.5%降至 2021 年的 4.8%。

从公益类活动看,受疫情影响,2021 年各项公益活动比2016 年参与度水平均有所下降。

其中,对一般人的服务参与广度降幅最大,由2016年的 13.1%降至 2021 年的 7.5%。

2021 年对本地居民的服务参与广度最高8.6%,对儿童老人和灾区帮助分别占比7.2%和6.8%。

(二)休闲活动参与深度

休闲活动参与深度是针对参加过活动的居民,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主要休闲活动的参与深度总体分析,二是休闲参与频次与休闲支出的关联分析。

1.休闲活动参与深度的总体分析

如图 3(下页)所示,与 2016 年比,2021 年学习、娱乐类活动的年人均参与天数和人均活动支出均增加;
公益类活动参与深度下降,体育类活动的人均消费支出微增,但人均参与天数减少14次,相当于每月减少一次体育运动;
旅游类活动人均参与次数不变,人均消费支出微增。

从各类活动的总体看,学习和娱乐参与深度增加,公益和体育活动参与深度下降,旅游活动参与深度较稳定。从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看,旅游活动远高于其他休闲活动。

2021 年旅游人均消费为10311 元,占人均休闲总消费的58%。

据统计,2021 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休闲消费为17822 元,是全国水平4914 元的3.6 倍,而北京旅游休闲人均消费水平更是全国水平2042 元的5 倍,这展现了北京居民巨大的消费力度和消费需求,尤其是旅游休闲。

图3 五类休闲活动的人均参与频次(左)与人均活动支出(右)

2.休闲参与频次与休闲支出的关联分析

为深入分析各大类活动,根据年人均参与次数,将大类活动中的具体活动大致分为三个组别:高频活动、中频活动、低频活动。

其中,高频活动至少每周一次,即人均年参与次数不少于52 次;
中频活动至少每月一次,人均年参与次数介于12 次与51 次之间;
低频活动为活动参与少于每月一次,即人均年参与次数少于12 次。

结合不同组别活动的人均消费支出情况,考察不同组别活动的参与深度情况,以此揭示既定收入和时间约束下的居民休闲偏好。

下面主要分析体育、娱乐、旅行三大类活动。

从体育活动看,高频活动包括散步、太极拳、健身房。

其中,散步消费最低、参与次数最高,是人人可参与的体育休闲;
太极拳因其养生功能颇受欢迎,年人均参与次数较2016 年增加17 次,人均支出增加至2016 年的3.5 倍;
健身房则成为2021 年人均支出最高的体育活动,“运动专业化”和“花钱买健康”的趋势有所体现。

中频活动包括游泳、钓鱼、球类(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网球、篮球、排球)、长跑、瑜伽、跳舞。

其中,2021 年钓鱼活动的人均支出增幅108%,消费水平仅次于健身房;
球类运动中的排球和足球变化较大,排球人均次数增加22 次,而足球人均次数虽减少13 次,但人均支出增幅414%。

低频活动包括保龄球、滑冰、滑雪、登山。

其中,2021 年滑雪滑冰运动的人均支出是2016 年的2 倍,这仅是冬奥会之前的数目,受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虽然参与次数有所减少,但足以见得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参与到冰雪运动中,面临巨大的消费需求,冰雪运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其他体育活动包括骑马、剑术、柔道等户外活动,2021年的参与广度和参与频次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支出提高,体现了居民体育参与运动的专业性和装备的专业化。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为预期寿命的延长,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延长寿命的五大影响因素之一[12],人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国家也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于2021 年7 月18 日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足以说明国家对国民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

从兴趣娱乐活动看,网上消遣成为大众化休闲活动。

高频活动包括网上消遣、电子游戏、烹饪、听音乐、兴趣读书。

其中,网上消遣和电子游戏一直是参与度最高的两项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 年人均参与次数较2016 年增加,同时短视频、线上观览、云旅游等网上消遣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发出消费功能,在疫情期间不能放开线下消费时以线上方式释放了消费需求。

令人意外的是,烹饪人均次数较2016 年减少20 次,这可能与近年来外卖行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有关;
兴趣读书的人均支出是2016 年的2 倍,体现了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重视文化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精神追求。

中频活动包括各种棋牌类、书法绘画、针织刺绣、乐器演奏。

其中,书法绘画参与次数有所降低,但人均支出大幅增加。低频活动包括剪裁和各类观赏性活动,如体育、电影、美术、戏剧、舞蹈、音乐会、演唱会。

其中,体育观览活动的参与次数较2016 年明显减少。

其他活动包括K 歌、社交舞会、收集活动等户外活动参与频次减少,但人均支出增加。

虽然兴趣娱乐活动参与率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从人均消费支出情况来看,居民会更加重视高品质的娱乐休闲,这必然带来对高层次休闲的需求,也为音乐会、戏剧、美术等鉴赏活动的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从旅行游玩活动看,当日返回的游玩成为疫情期间的常态。

由于旅行天数不固定,按次数进行统计。

高频活动(4~6 次/年)包括当日返回的游玩、国内外出差;
中频活动(2 ~4 次/年)包括家庭国内旅行、居委会等组织国内旅行、和朋友一起国内旅行、一个人国内旅行、回老家;
低频活动(1~2 次/年)包括国外观光、单位组织国内旅行。

其中,2021 年国外观光旅游人均支出较2016 年增幅为115%,国外业务出差研修等的参与次数人均次数增加2 次,说明虽然国外休闲广度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是参与黏性增加。

当日返回游玩的旅游活动不仅参与广度相较2016 年更高,且参与深度提高,即人均参与次数增加约 0.5 次,2021 年人均支出水平为 2585 元,比2016 年提高了32 个百分点。

不出所料,其他国内旅行参与深度下降。

(一)研究结论

其一,休闲时间被工作时间挤占,影响了居民休闲参与。

从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来看,2021 年居民工作时间比2016 年更久,减少了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睡眠等时间,尤其是在工作日。

居民生活方式呈现出“工作日多工作,休息日多休闲”的特点,然而从全周来看,周就业时间过长会影响居民的休闲参与,例如体育活动。

其二,受疫情影响户外休闲活动参与度下降,线上休闲成为重要休闲方式。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户外活动的参与度明显下降。

无论从参与广度还是参与深度看,2021 年的体育、公益类休闲参与度较2016 年均下降。

虽然积极倡导居家运动、云运动等多元化运动方式,但居民运动方式还是主要以散步、登山、羽毛球等户外运动为主。

旅游活动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2021 年国外旅游和远距离旅游的参与度均下降,但当日返回的游玩参与度是增加的,周休、小休中短距离旅行将成为重要休闲方式。

学校学习、户外鉴赏类活动等均有所下降,学习和娱乐由线下转为线上为主,线上休闲也越来越成为大众化休闲趋势。

但电子游戏等消极消遣活动耗费较多时间,不利于生活质量提升,有待将时间优化利用。

其三,休闲消费支出增加,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近五年人均休闲消费支出增长为16.34%,远低于人均GDP 的60%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78%增长率水平。

其中,体育增长23.85%、学习增长28.85%,旅游增长 5.55%,公益减少46.51%,仅娱乐消费增长率的50.82%高于GDP 增长率的48.92%。首先,这与2020 年以来的疫情有直接关系,线下消费受限而通过线上娱乐消费来释放消费需求。

其次,压在百姓头上的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使人们不能放心消费。

其四,居民休闲更加注重休闲的品质。

虽然居民休闲受到疫情较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休闲项目支出是显著增加的,如太极拳、钓鱼、足球、冰雪运动等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加,休闲运动越来越专业化;
健身房运动虽然花费较高,但居民参与广度达12.6%;
烹饪的参与次数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增幅53%;
兴趣读书消费增幅102%。

这都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对高品质休闲的追求。

(二)促进国民休闲的建议

其一,加大休闲时间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休闲时间供给是影响休闲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产业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一是改革休假制度。

休假制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到2030 年,在落实现行双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作四休三”制,即每日工作9 小时,周工作4天。

二是推进带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实。

到2025年要达到85%,2030 年全国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率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节假日不再对周末进行调休。

三是加强各项政策落地,如以“四十三条”纾困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特别是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体育、文旅等休闲服务业度过难关、快速实现复工复产。

其二,普及休闲观念,培养居民高品质休闲技能。

休闲消费观念决定休闲消费行为,休闲技能决定休闲满意度。

一是普及休闲理念,增强居民休闲意识,提高居民休闲主动性。

政府应该借助媒体力量,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倡导劳动与休闲并重的价值观念。

二是培养居民高品质休闲技能,传授羽毛球、排球、书法绘画、陶艺、写作等技能。

其三,促进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休闲消费需求。

伴随着国民休闲多元化、线上化、沉浸式的消费需求,休闲产品的供给方应该充分考虑大众需求,以需定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在开发普适性休闲项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如适老性智能休闲项目。

二是文化融入与科技植入的双轮驱动模式,助力休闲产品提质升级。

探索文化休闲新模式,例如戏剧、博物馆等发展线上观览、线下体验,充分开发品牌资源,推出文创产品等,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便捷。

三是提高休闲服务质量,例如充分利用疫情期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更新老旧设施场所等。

其四,优化休闲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能。

休闲消费环境是影响休闲消费的重要方面,好的休闲消费环境才能释放消费潜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利、快捷、舒适的交通方式到达休闲场所,同时延长营业时间,开发夜间消费市场。

二是加快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改革,让百姓不在为此顾虑重重,放心大胆地进行休闲消费。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提供良好的休闲消费环境,避免宰客、欺客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广度次数娱乐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商用汽车(2021年4期)2021-10-13最后才吃梨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21年36期)2021-01-14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0年8期)2020-09-12“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1期)2018-04-14娱乐眼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7期)2016-04-15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推荐访问:北京市 为例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