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述评及模型构建

刘 晨 周慧玲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荆州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现今,全球旅游业正在迅猛发展,并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危及旅游业安全的突发事件也日益频发,基于旅游业本身所固有的脆弱、敏感特性,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其遭受突发灾害的风险隐患也就越大,对灾害的应急管理和灾后的重建、恢复也难以有效实施。当旅游突发灾害发生时,不仅会大大削弱旅游者的旅游愿望,还会对旅游企业造成打击,影响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研究建立一套预见性强、科学性高,比较系统、完善的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体系,将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实际意义。

2.1 旅游应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不同的学者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定义都不同,罗伯特·希斯认为应急管理就是最大限度杜绝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及其波及范围的一种管理活动[1]。王亚文认为应急管理是指为保护社会利益、减轻社会损失,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用政府社会组织资源,针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的行为[2]。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旅游应急管理可以认为是发生在旅游领域内的,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以充分应对旅游突发事件,并对旅游突发事件在事发前、事发中、事发后进行有效的人为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与损失,保障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2.2 旅游应急管理与旅游危机管理

与旅游应急管理相比,旅游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旅游企业对旅游开发、经营以及旅游者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采取预防或消除措施,并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弥补的科学管理行为[3]。

通过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应急管理针对的主要是旅游业的重大突发事件,而旅游危机管理所针对的主要是旅游业的危机事件,相对突然发生的重大事情来说,危机事件则指的是对社会的基本价值或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紧迫和情况不易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重要决策的事件,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急迫而又构成重大威胁和危害的事件。两者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但是,仔细辨别,应急管理比危机管理更具有处理时间的“机会性”。在这里我们采用谢朝武对于旅游危机与应急管理的论述:旅游业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是紧密联系但又存在差异的应对紧急事件的管理行为。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危机监测、危机中的应急处理、危机后的行业恢复等管理行为,因此,应急管理是旅游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4]。

2.3 灾后重建的概念

旅游灾后重建主要是指旅游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突发的重大灾害和危机事件后,进行快速修复和重新建设,从而恢复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行为。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和人们对各种突发灾害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关于旅游业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其研究形式和方法也逐渐由单一化发展到运用多种学科进行多样化和立体化的综合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领域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系统提供了高效、完善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旅游领域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虽然逐渐增多,但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使用定量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都是针对旅游危机层面。在研究主题上,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单一从旅游应急管理或旅游灾后重建其中一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而真正将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得较少。在研究内容上,现有针对旅游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评估,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而现有针对旅游灾后重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发展旅游业来振兴当地经济,灾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方面[5],且对灾后重建中规划、政策、房屋重建、资源管理和利用等问题研究得较多,但从社区、地方一级的角度去研究灾后重建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比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已有40多年,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其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的范围也较广,但是,针对旅游领域的研究则少了许多。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完全符合旅游应急管理主题的资料偏少,大部分的文献资料都是围绕旅游危机、灾害管理等主题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灾难的属性种类、危害程度、诱发因素、管理框架等方面,而对旅游突发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应急管理的研究较少。关于旅游灾后重建方面的文献较多,内容多是涉及灾后重建的形式、重建措施等。相比较国外的研究而言,国内学者对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资料也不够丰富,但内容相对更加具体。随着近几年我国几起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比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国内学者对于旅游领域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开始针对不同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3.1 应急管理

3.1.1 相关意义

苏祖勤等人提出基于新时期国家对旅游领域有效治理、国土安全、环境资源保护及公民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我国应重视这些方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6]。由于旅游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特质,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旅游突发事件时,旅游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及时的应急处置,旅游业才能安然度过危机。Brent W.Ritchie等人指出旅游业的敏感性得到了行业机构的认可。因此,出版了一些相关的报告、模式等,以帮助旅游业准备和应对危机和灾害[7]。王伟指出在我国旅游应急管理水平急需提升的背景下,加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这为提升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8]。Leah Cioccio等人提出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它同样需要战略规划,以纳入灾害和风险管理。并且指出了解旅游意外的发生可能对旅游领域产生的影响对于预测者、规划者、投资者和运营商来说很重要[9]。Bongkosh N和Rittichainuwat提出危机管理在旅游营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游客对于感知到的重要安全措施,有助于保证其应对旅游危机管理的信心。例如,一份书面的危机管理计划可以成功地用作吸引和留住游客的营销工具以应对日益增加的人为和自然灾害[10]。

3.1.2 体系的建立

在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认识到在旅游领域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在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Bill Faulkner针对旅游灾害不可避免且有很强的随机性的特点,研究建立了旅游灾害管理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6个阶段:⑴通过预先规划减轻灾害影响的事件前阶段;
⑵表明灾害必然进行的前驱阶段;
⑶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救援行动的紧急阶段;
⑷响应灾难现场人员和公司对食品、药品短期需求的中间阶段;
⑸包括重建基础设施和受害者咨询的长期恢复阶段;
⑹解决阶段。该框架成为分析和开发旅游业灾害管理策略的通用模型,并且还提供了旅游灾难管理计划的一系列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原则[11]。Susanne Becken和Kennet F.D.Hughey提出了旅游业要充分考虑四个R(减少、准备、响应和恢复)需求,并纳入DRR广泛领域模板,以促进旅游业与应急管理协同工作。与此同时,还确定了减少灾害风险系统和旅游业之间的缺失环节[12]。赵东平提出了改善旅游应急管理系统的设想,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和救灾管理子系统,基于此在突发自然灾害下,实现旅游应急管理救护系统的功能[13]。徐仁力等人提出应通过加强体制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完善应急预案等措施,以完善旅游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14]。叶欣梁提出了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位一体的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15]。

3.1.3 体系的评价

虽然现今旅游领域已普遍建立起了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用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Brent W.Ritchie等人指出现有旅游领域应急管理的研究多是定性案例,缺乏实证研究,导致现有的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在运用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分析旅游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多个案例来提高研究结果的通用性[7]。K.F.D.Hughey等人对新西兰北部地区的旅游和减少灾害风险措施采取了一种由利益攸关方驱动的评估方法。通过此种方法,表明在旅游业和灾害管理利益攸关方内部和相互之间不断改进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对于进一步制定政策至关重要[16]。詹丽筛选出10项二级指标构建了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综合评价了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17]。卢文刚通过借助复杂系统事故因果模型,对“1·28”马来西亚沉船事故进行了个案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发展中国家针对类似沉船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普遍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18]。耿松涛等人通过采用粗糙集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四川省A城市旅游应急管理能力。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出该城市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存在的提升空间[19]。

3.1.4 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主要是通过研究政府部门对旅游领域的应急管理现状,分析出政府部门在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善意见和建议,从而力求构建一个合理的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张向东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等相关建议[20]。戴雯探索出丽江市旅游应急管理应在完善现有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更要因地制宜打造出自己的应急管理特色[3]。

3.1.5 对特定事件引发的旅游灾害的应急管理研究

主要是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具体案例,针对其特定属性,通过建模推演的形式找出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并针对特定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加强或指导地方或旅游企业进行应急管理。Fei Hao等人研究回顾了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对中国酒店业的总体影响[21]。其针对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提出了一个COVID-19管理框架,以解决反流行阶段、原则和战略。Perry Hystada等人以2003年夏哥伦比亚基洛纳地区森林火灾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为例,强调了沟通渠道与游客接触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组织、旅游业等机构应重视媒体在灾难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2]。邹永广等人以2010年10月8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发生的大规模游客食物中毒事件为例,提出了在应急响应与紧急救援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应构建政府、企业、媒体多元一体的安全治理合作网络的建议[23]。

3.2 灾后重建

3.2.1 具体措施

主要是分析研究受灾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性,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通过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保护现存旅游资源,从而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旅游产业恢复。唐泽民针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的7.0地震,分析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体育旅游对芦山灾后重建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芦山开发体育旅游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24]。锋琳以雅安市灾后重建为研究对象,根据雅安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出了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旅游来促进灾后重建的思路[25]。吕丽辉论证长三角理性建设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都市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26]。邱云志等人通过分析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汶川地震后灾区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为灾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重建提出了相关建议[27]。尹郑刚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防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开发灾害旅游产品等灾后重建思路[28]。

3.2.2 参与主体

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旅游突发事件灾后重建参考者的影响和效用,从而找出对当地旅游突发事件灾后重建起积极性、决定性作用的参与主体,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Stephen Wearing等人针对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了志愿旅游对灾后恢复工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根据他们的研究,志愿旅游是尼泊尔旅游业受灾后快速恢复的核心要素,发展中国家在危机时期实施志愿旅游的必要性需要深入研究[29]。Ahmad Rasmi AlBattatd等人分析出了在灾后恢复方面,旅游行业参与者大多都支持由政府主导的灾后营销活动[30]。

3.2.3 影响因素

主要是通过系统梳理某一具体案例中参与灾后重建的各个要素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定性总结出影响灾后重建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继而从有效激发促进因素作用,积极规避制约因素影响的角度对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整改意见。Deborah Blackman认为过渡是短期反应(救援和救济)与长期灾难恢复之间的缺失环节,并用来自日本、克赖斯特彻奇的案例数据说明影响潜在过渡的三个系统要素是:行为者及其目的、新形式的社会资本和与社区更大程度的合作生产。有效地影响这三个要素,将有助于增强动力,从而实现长期复苏[31]。Yetta Gurtner对巴厘岛灾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发展过度,规划决策管理不善,环境遭受破坏,物种丧失等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他提出了政府、行业、社区、危害意识、响应能力和备灾能力是做好灾后恢复工作的重要因素,要做好灾后恢复工作,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加强合作是前提,加强对社会资本举措(如教育、赋权、平等和福利)的投资是关键。通过获得适当的知识、数据和信息来提高对危害的认识、准备和应对能力是核心[32]。Jane C.Ingram等人指出应通过分析构成一个系统的脆弱性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在重建的单独短期和长期阶段最有效地影响这些组成部分来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灾后政策[33]。

3.2.4 分析方法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采用多种方法对灾后重建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科学的灾后重建研究对策,这对旅游领域的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Tadahiro Okuyama针对2011年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选择了日本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京都府作为假设案例,采用禽流感为假想自然灾害,研究了在日本禽流感等感染发生前后的旅游需求恢复管理。通过研究,他得出了安全信息对需求恢复的影响最大,事件信息和游客信息次之,这些信息政策的组合可以对旅游需求的恢复产生协同效应[34]。Chi-Kuo Mao等人采用尖点突变模型分析了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2003年SARS危机后旅游业的灾后恢复模式。通过相关数据指出政府机构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旅行者的恐惧和感知风险等分裂因素[35]。

现阶段,国内外大多数案例研究中都没有融入关于旅游危机和旅游灾难的基本概念和根本区别,从而导致了相关研究理论的模糊,限制了该研究领域知识的深化和细分。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已经建立了很多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和旅游灾难管理模型和框架体系,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依赖定性案例,缺乏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测试和改善,从而导致现有关于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体系的研究在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论述,对于旅游领域的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国内外的关注点都比较多,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但是,把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进行了合并研究的文献较少。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危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研究后,结合目前相关研究状况,把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进行了合并研究,并按照预防工作、应急处置、灾后重建三者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构建出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四阶段理论研究模型,该模型将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过程划分为感知风险、应对灾害、消除恢复、灾后重建四个阶段。

4.1 感知风险阶段

该阶段为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观感知阶段,旅游突发事件往往会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并通过一些异常表现被人们所感知和捕获。该阶段是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阶段,人们可以通过主动的人为干预来减少、降低甚至消除这些诱发因素,从而达到消减旅游突发事件的目的。该阶段的主要管理措施一般有四种:一是完善机制。通过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制度、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等措施,构建出突发事件防控网络;
二是监控预警。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全面排查,建立机动灵敏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和预警机制,从而及时获悉突发事件的预发生或已发生状态,甄别突发事件的发展程度,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提供精准有效的依据;
三是感知识别。通过对捕获到的突发事件影响因素进行感知识别,从而预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及产生的可能性影响,从而确定突发事件的风险等级;
四是计划准备。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和风险等级,按照既定的方案和预案做好应急管理前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手续等计划准备工作。

4.2 应对灾害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前一阶段的评估、预判结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阶段。该阶段的处置效果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因此,该阶段也是做好应急管理的决定性阶段。该阶段的管理措施主要有四种:一是周密部署。通过制定周密严谨的应急措施,从宏观把控和具体实施两个层面做好应急处置的部署工作,从而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及时响应。对于应急突发事件要强化时间观念,做到争分夺秒开展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利用好应急处置工作的黄金时间,最大程度地消减突发事件的危害;
三是联防联控。根据突发事件种类、影响范围等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多样化措施,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处置及时有效,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现象,严防突发事件此消彼长;
四是遏制灾害。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要做到被动处置与主动管控相结合,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寻找遏制灾害的突破口,切断突发事件根源,阻止突发事件蔓延恶化。

4.3 消除恢复阶段

在旅游突发事件已经得到有效处置和控制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如果不加以消除,甚至会有重新引发其他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该阶段也是旅游应急管理最关键的阶段。该阶段的管理措施主要有四种:一是清除影响。全面排查突发事件处置后的遗留问题和衍生影响,多措并举做好相关问题的清除补救工作,全面清除突发事件的事后影响,积极恢复旅游业的正常秩序;
二是管控舆论。通过正面宣传报道,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战胜旅游突发事件的信心;
三是畅通信息。通过畅通信息加强灾后旅游业的对外联系,主动传导正能量信息,及时消除人们的疑虑和误解,防止因信息不畅造成的流言四起,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人们心理恐慌;
四是恢复声誉。通过出台积极的帮扶政策和利民政策,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打造旅游业自身品牌,恢复旅游业声誉,重燃人们对旅游业的渴望和热情。

4.4 灾后重建阶段

在该阶段,旅游突发事件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基本得到清除。基于旅游业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旅游突发事件灾后重建工作。该阶段的管理措施主要有四种:一是评估规划。通过评估旅游业受灾影响程度、旅游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人们对旅游业灾后重建的信心等因素,结合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地方特色,从而科学规划灾后重建的思路;
二是落实措施。根据既定的灾后重建规划,落实灾后重建工作的领导机构、责任机制、技术方案,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推进、高效实施;
三是带动发展。通过促进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力,并重点引导旅游业发展方向,进而带动灾后旅游业的重建和复兴;
四是特色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旅游业灾后重建措施,待旅游业趋于常态化后,在确保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特色旅游、亮点旅游,从而有效提升旅游业灾后重建效果。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论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四阶段理论研究模型,这些都为我国在旅游领域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我国想要在旅游领域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方面取得瞩目成绩,需要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由此,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5.1 坚持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体系研究重点,不断完善体系建设

首先,在今后的旅游应急管理研究中,我们要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局部管理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理念,把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立“纵横贯穿,交叉覆盖,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立体化的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作为研究重点,把涉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方案预案、人员组织、财物准备、技术手段等具体要素全面融入到研究案例中,从而为政府和相关组织更好地管理和应对旅游突发事件提供有益借鉴。

然后,高度重视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等职能作用,强化属地管理和分级责任落实,建立排查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相关政策,确保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工作能够快速、高效开展。

其次,高度重视旅游业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将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纳入常规工作中。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预案管理、重建计划等工作,提高整体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能力。

5.2 多方参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急管理是灾害应对的关键阶段。目前,国内比较系统完善的专门针对旅游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多见,关于建立政府部门与旅游公司、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交叉覆盖的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灾后重建是灾害应对的最后阶段,影响到受灾地区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目前,国内比较通用、实用的灾后重建的理论研究尚少,在今后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突出集约、环保、资源再生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研究思路,把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废物利用的思想融入到研究案例中,从而为政府和相关组织在有效做好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更好借鉴。

5.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模式

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的经验基础上,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而应注意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将外国的先进经验带入中国的同时,更应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领域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模式。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灾害旅游业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8期)2022-11-01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食品界(2018年10期)2018-11-23灾害肆虐环球时报(2017-08-14)2017-08-14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紫光阁(2016年4期)2016-11-19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科技与管理(2014年5期)2015-01-06突发事件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少年科学(2009年5期)2009-06-08

推荐访问:述评 重建 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