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形成背景及历史影响

许禄野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强调,“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例证。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垦荒地为农业增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团中央的引导下,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奔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垦荒地,建设边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建设奇迹,也培育出作为北大荒精神重要核心的“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在北大荒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他们的荣光,也影响着一代代的后来人。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也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道路上的新一代垦荒者。回顾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激励新时代青年凝神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为尽快补足这个短板,国家从一五计划开始就将农业的增产和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一五计划报告要求“五年内,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增长23.3%,即平均每年递增4.3%。按照计划1957年粮食计划产量要达到3 856亿斤,比1952年增长17.6%。”[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195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开垦荒地为农业增产这个具体办法。报告指出“要开垦宜于耕种的荒地。我国的人口很多,但已耕的土地还很少,必须积极地有计划地把宜于耕种的土地开垦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农业生产的不足。”[3]报告中提出三种开荒的办法,其中一种就是有组织地移民耕种。报告中要求在一五计划期间,要完成1亿亩以上荒地的勘察工作,至少完成4 000万亩到5 000万亩荒地开垦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号召下,北京市的青年人再也按捺不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激情和决心,以杨华为代表的5个北京市郊区的青年人向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提出了一份申请,在申请中深情写道:“当我们知道祖国有10几亿亩的荒地在边疆闲着睡大觉,党和国家又号召我们去进行开垦时,我们就恨不得马上跑到边疆去,叫那黑油油的土地全部翻个个儿,不许它长野草,要它给我们生长出粮食!那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呢?”[4]547时代的青年人早已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完全地融入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去,经过仔细计算,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前提下,一个60人的垦荒队可以为国家多开垦3 000余亩荒地,增产小麦30多万斤。跃跃欲试的北京青年怀揣着为祖国奉献的热情,秉持着令边疆变样的决心,扛起了中国垦荒建设的第一面大旗,北京市青年垦荒队拉开了新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大幕。

2.政治背景:党、团激发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青年志愿垦荒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是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起冲锋的第一声号角。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组织青年志愿垦荒与党中央的号召及团中央的引导紧密相关。在1953年青年团二大通过的三项决议中第一项就是通过了工作报告中号召青年做新中国的积极建设者,做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儿女,在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中奋勇前进。

为落实党的“一五”垦荒计划,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团中央提出《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意见》指出:“青年团在这一工作中应当承担动员青年参加开荒的任务,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团员参加。……按照垦荒生产工作的各项需要,选拔那些有决心的、身强力壮的、政治比较纯洁的青年前往。”[5]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7月,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按照《意见》要求,北京市团市委率先物色第一批垦荒青年,最终北京郊区青年杨华、庞淑英、李秉衡、李连成、张生5人被选为第一批发起人,由这5人带领60名队员前往黑龙江省萝北县进行志愿垦荒活动。

8月30日团中央领导胡耀邦同志亲自送别第一批志愿垦荒队员,并发表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胡耀邦同志引用了中国青年报的比喻鼓励大家:“你们是垦荒工作中的星星之火。大家知道,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现在你们这60人也叫星星之火。……我们将用稳步前进但是一贯到底的顽强精神,把你们那里变成一个巨大的集体农庄。”[4]550全体队员深受鼓舞。讲话的最后,团中央向北京青年们授予了一面“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并表示“这面旗帜代表了全国12 000万青年对你们的希望,请你们不要玷污了这面旗帜。祝你们高举这面旗帜英勇地前进!”[4]553在团中央鼓舞与激励下,北京青年肩挑全国青年人的希冀与时代赋予的责任踏上了前往东北边疆的垦荒之路。这条义无反顾的垦荒之路也激起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赴农村垦荒的热烈愿望,在时代的号角下,青年志愿垦荒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3.苏联影响:苏联青年垦荒运动的带动

中国的垦荒运动能够迅速开展与苏联的影响不无相关。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产品的生产落后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赫鲁晓夫执政期间选择通过开荒,找寻一条增产粮食的捷径。赫鲁晓夫建议全民动员,尤其是通过共青团对青年进行动员,随后有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人作为志愿垦荒者移居垦荒区,为国家开垦荒地,苏联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效果,新开垦出的荒地面积,大大超过当时9个欧洲国家,法国、意大利、西德、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和瑞典谷类作物耕地面积的总和,垦荒也迅速扩大了谷类作物的播种面积,1958年分别增加到19 560万公顷和12 520万公顷,即增加了30%和18%[6]。

与苏联面对同样问题的中国在1955年4月派出代表团向苏联学习工作经验,考察团对苏联共青团组织城镇青年远征垦荒的情况作了细致的实际考察,归国后将一份《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报送给了中共中央。6月2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报告,在批示中指出,这个报告“很有参阅价值”。苏联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青年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在欢送志愿垦荒队员的讲话中,团中央领导同志也激励队员说道:“同志们,苏联青年可以在远东荒原上建筑起共青团城,北京市青年为什么不能够在黑龙江的荒原上建立起一个北京青年农庄!?我认为,我国青年不只是要建设一个,而是要在15万万亩广阔无垠的荒原上,建立起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农庄来。”[4]550在苏联垦荒成效的影响下,中国青年凭借自己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大幕,在中国的荒原上创造了青年志愿垦荒的奇迹。

由北京青年点燃的志愿垦荒之火,迅速遍及祖国各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共有21万人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垦荒运动。继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之后,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省市也相继组织了同样的垦荒队,于1955年底接踵抵达北大荒,联合成立了青年垦区。青年人在这里与恶劣的天气搏斗、与荒凉的土地搏斗,面对艰苦的环境,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步一步将北大荒开发成今日的北大仓,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1.信念坚定、艰苦奋斗

北京青年开荒誓词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是“第一、坚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边疆变家乡。”“第二、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乐园。”在誓词中已经展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在数十年的垦荒实践中也证明了包括北京青年在内的所有奔赴志愿垦荒战场的青年人都坚守了自己的誓言。

据哈尔滨垦荒队员梅树生回忆,到达萝北的头一个冬天,为了第二年生产准备,大家既要上山伐木,还得为生活做准备。队员天天顶着星星起床,披着月色归来,吃饭时,上半碗没吃完下半碗就冻成了冰,劳动了一天,全身汗水湿透了衣服,坐在像冰窖一样的屋子里,全身冷的打哆嗦。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喊苦叫累。为了帮助大家取暖,团支部组织大家跳舞、唱歌,人们就这样伴着歌声钻进冷被窝进入梦乡。还有的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学文化、记日记,记下了垦荒队的艰苦生活史。天津垦荒队员杜俊起也说起初到东北,耳朵被冻伤、脸被冻的黑紫都是常事,严重的脚指甲和手指甲都冻掉了,睡觉时戴上大皮帽子,不能脱衣服,盖上被还要盖着大皮袄,即使这样,半夜被冻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队员没有痛苦的呻吟,没有怕苦的怨言,就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据杜老回忆,还有一次与荒火战斗的情况。在劳动时,大草甸子突起大火,队员们虽然既担心又害怕,但个个也像小老虎一般冲进火海,眉毛、头发、衣服都被火燎了,渴了吃冰块,饿了啃口冻得硬邦邦的大饼子,到了深夜荒火才被扑灭,队员们脸上黑一道白一道个个累的精疲力尽。但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想当逃兵,恰恰相反,一想到能够为国家的垦荒事业作一份贡献,更是激发了大家苦中作乐的勇气,大家戏称这次荒火叫做“第一次考验”。

正如在北京青年的申请书中写道:“我们不是说空话的人,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边疆、那正是考验青年人最好的战场。”①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志》(1955—1985),第548页《杨华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垦荒队的申请书》。那一代的青年人坚守着自己的誓言和信念,在北大荒恶劣的环境下坚决不做逃兵,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让这一片荒原从无到有,从冰冷到充斥着烟火气息,用青年人创业的苦换来了今日北大仓的甜。

2.团结友爱、无私奉献

在垦荒队的筹备过程中已经展现出青年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在欢送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讲话中曾提道:在北京青年发起开荒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在没有引导没有号召的情况下,全市青年自动支援给志愿垦荒队69 698.47元,此外,还有外省的青年寄来了67元。黑龙江的青年对北京青年也表示了热烈地欢迎,他们已经盖了几间简单的房子,还决定派10个青年和北京青年一起开荒,黑龙江的国营农场也准备派一个指导员指导青年人开荒。在欢送会上,团中央送给青年8个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鼓励青年人不畏艰难,团结友爱,勇于斗争。青年人就是带着这样的嘱托来到了这片荒原。

哈尔滨的垦荒队员梅树生回忆了一段最苦的日子,为了建设垦荒队员们冬季要上山伐木,一天晚上女宿舍的帐篷里发了水,人们劳累一天睡得太熟了,直到水淹到身上渗透衣被才发现。男队员听到叫声,顶着严寒起来为她们抱棉被褥,抱到的时候不少已经冻在冰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就这样在大山里坚持了下来。梅树生还回忆了另一位被誉为“建设北大荒的铁人”的孙永贵。孙永贵是哈尔滨垦荒队发起人之一,一心扑在垦荒建设上,心脏病复发后都没有休息,稍稍平复后,就离开医院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孙永贵通常是绘图到深夜,东方发白就出现在建筑工地上。这样的铁人,积劳成疾,当拿到病退通知书时就离开了人间。还有女队员马淑清,母亲有病回家照顾,甚至等不及假期结束就赶回来参与夏忙。回到鹤岗没坐上汽车,步行120里走回庄里,没有休息就投入到繁忙的地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忘我付出、无私奉献的青年人,才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将北大荒从“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荒原开发成麦香阵阵、炊烟袅袅的集体农场。

在纪念青年垦荒三十周年大会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在给老垦荒队员的慰问信中高度评价了垦荒青年的行动,信中写道“30年的历史证明:你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愧是祖国的优秀儿女和新中国一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你们奋战荒原,献身边疆的实践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增辉添色,而且为全国的青年树立了艰苦奋斗、献身祖国的时代楷模。你们的壮举已经载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史册,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①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志》(1955—1985),第560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给老垦荒队员的慰问信》。当年的垦荒队现在是黑龙江省共青农场,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目前,共青农场已经发展成年产粮豆28.5万吨,地区生产总值13.8亿元,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主的现代化大型国有农场。在这60年的垦荒实践中,中国青年用其实际行动孕育出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流星闪过即逝,相反如太阳一般一直照耀在一代代青年人的心上,成为激励新一代青年人前进的动力。

1.充实中国精神谱系: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的,是黑土地创造出的北大荒精神的华彩篇章,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发扬的“三牛精神”即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人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热血报国,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在黑龙江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是一代代青年人用自己的双手,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高贵品质,秉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坚定信念,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鲜血甚至生命铸就和锤炼出来的。人们不会忘记,曾经有一支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黑龙江这片亘古荒原,洒下了汗水,贡献了青春。人们不会忘记,有12 900多名垦荒建设者在拓荒创业的征程上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黑土地。团中央在给纪念青年垦荒三十周年的贺信上曾说过:“‘北大荒人’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具有宝贵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希望你们保持并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新的成绩……祝愿年青一代可以接过‘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火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开拓新的天地。”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垦荒青年所创造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已经成为融入中国精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

2.引导青年发展方向: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志愿中去

1955年8月,团中央曾表示:开荒的大风暴还没有来,但大风暴之前必有闪电。北京可以带头,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要先把垦荒队搞起来,就能带动许多城市青年下乡。由此,北京青年率先举起青年志愿垦荒的旗帜,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第一声号角。随后团中央又先后重点派遣了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和大陈岛,《中国青年报》对青年志愿垦荒队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报道,青年人奔赴边疆、屯垦戍边的消息迅速地传遍全国。由北京青年发起点燃的志愿垦荒之火,迅速遍及祖国各地。

这场志愿性的垦荒运动不仅创造了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无疑,这种青年自愿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来的志愿精神也可以被视为我国青年志愿精神的源头。当年的青年人在“对党忠诚、报效祖国”的感召下,为实现自我价值毅然放弃城市中的舒适生活奔赴遥远的边疆,扎根无人的荒原。今日的青年不仅积极投身应急服务和大型赛事的志愿中去,也甘愿放弃城市中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支援西部,支教山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升华人生价值,甘于扎根基层,敢于奉献终生。据2021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实名志愿者总数达2.06亿人,志愿服务队伍总数98万支,其中优秀的青年志愿队伍比比皆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志愿者以持续扎实的行动服务基层群众,积极深入贫困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和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坚持用知识和爱心服务困难群众,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找到青春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鼓励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7]

这场由青年人发起的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志愿垦荒运动是中国知识青年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口号的一个响亮开端,不仅用行动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志愿投身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更是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奔向志愿服务的热忱。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指出:“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作为鼓舞青年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理论指导是时代的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正逢其时。

3.激励后代永续奋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新时代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指出“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共鸣。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发源于第一代垦荒集体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但其内涵的丰富和影响的范围绝不仅留存于第一代垦荒集体中。在数十年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已经深入垦荒家庭和他们后代的心中,垦荒二代及今天的垦荒三代在这种精神的耳濡目染下,在不同的时代用其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繁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懈奋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张宝顺在纪念垦荒三十周年大会上曾号召新一代的垦区青年要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艰苦创业的火炬,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扬垦荒传统,勇敢的站在“四化”建设的前列,为伟大的时代继续增光添彩。共青农场党委书记罗梦琪也表示:作为50年代的垦荒火炬最先点燃起的地方,在今后也要把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为一项传统教育,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把青年一代教育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把50年代点燃的艰苦奋斗的火炬世世代代地传下去![4]569垦二代确实不负所望,在推进农场体制改革、办好家庭农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开创农场建设新局面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截止到2000年,在一代和二代垦荒人的奋斗下共青农场已有耕地44万亩,2万人口,年生产粮豆8万多吨,创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4 397元。畜牧业、特色种植、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

祖辈的基因传递给了后代,永志不忘奋斗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代的选择。吃水不忘挖井人,垦三代被这样的精神哺育长大,也希望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回报这片黑土地。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东风,将这样的垦荒精神融入自己的创业过程中,郭璇就是垦三代中的一个代表。郭璇也曾在一线城市工作,但一直心念家乡,祖辈父辈都是垦荒人,郭璇对农民和粮食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在了解到家乡生产不增收的情况后,决心一定要回来振兴家乡。郭璇将目光放在了黑土地最大的优势——大米上。卖原粮不值钱,郭璇决心在大米上找到一条出路。经过几年的摸索郭璇所在的顺禾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加工大米已能达到1万吨,是“北共青”品牌大米类独家授权单位。曾有记者采访郭璇为什么要回来建设家乡,郭璇说:“我的祖辈开拓了这片土地,我的父辈建设了这片土地,我们这一代就是要让它越来越好。老垦荒的奋斗创业要忍饥挨饿、流血牺牲,我们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身上的垦荒精神。我们年轻人也要接好接力棒,为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艰苦奋斗下去。”

扎根黑土地,孕育于黑土地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一代人创造的产物,但它“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必将鼓舞无数代青年人奋斗不息。它历经时代的检验,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不同时代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历久弥新,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相信,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将会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激励后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建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贡献出更加巨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团中央青年人志愿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青春(2022年8期)2022-08-03以志愿,致青春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意林(2019年9期)2019-06-02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9年4期)2019-03-20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的思考祖国(2018年20期)2018-12-05倚老卖老不可取大江南北(2017年6期)2017-11-13“被志愿”教育(2017年31期)2017-08-24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高校招生(2017年7期)2017-06-30再见,团中央中国青年(2015年21期)2015-10-10团中央青农部派工作组下乡中国青年(1949年15期)1949-08-17

推荐访问:垦荒 中国青年 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