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角下《黄河船夫曲》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刘竹君 樊咫辉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实践育人”则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应充分发挥艺术文化对学生的教化、育养功能。钢琴课程作为人文艺术课程,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从“实践育人”大局观来审视高师钢琴教学,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建立文化自,本文将在“实践育人”理论指导下,从教学及舞台实践方面入手,对《黄河船夫曲》的思想价值及实践价值等方面进行逐一探究。

(一)重视“艺、技”传授,轻视思想建设

现代高师钢琴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不断强化演奏的艺术性与技巧性,被视作一门纯粹的“艺术学科”。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当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功能被弱化。艺术更贴近于人民群众生活,赞美讴歌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尤其高师院校本就以培养优秀基础教育工作者为己任。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发挥艺术教育的育养功能。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应整合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

高师钢琴教学主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与训练,使学生在提升技术技能的同时,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风格特色、艺术价值等有所了解。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在教学中通过识读乐谱、技术技巧指导、艺术分析等教学步骤,以最终完成作品演奏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思想性虽也会涉及,但仅是作为教学补充,让学生有所了解。然而要完成《黄河船夫曲》演奏与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深刻体悟《黄河船夫曲》所蕴含的民族抗争精神、获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进行艺术二度创作才是我们成功组织《黄河船夫曲》演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舞台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课程设置与专业类艺术院校不同,更多的以理论知识及钢琴教学法的传授为主。所开设的钢琴技法课,多以让学生熟悉键盘和声,为即兴伴奏学习打下基础为目的。然而,钢琴演奏因其娱人性特点,仅靠科学系统的课堂训练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舞台实践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相互统一的桥梁,一定量的舞台实践对学生而言必不可少,如良好的心理建设能力、舞台表现力、音乐感染力等能力的培养,均需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完成。虽然高师院校钢琴专业学生不必如艺术类专业院校那样,以舞台实践教学为主,但适当开始部分演奏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舞台经验以补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以《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多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对作品的学习与认识多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如果对这一作品进行演奏与教学仅是停留在考试层面,便会失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蕴藏的艺术和思想价值的意义。《黄河船夫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和大众响应。举办此类红色文化作品为主题的音乐会,能够扩大教育受众范围,充分发挥作品的育人功能。将此类作品搬上高师院校舞台,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舞台实践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创作技巧,还会给台下听众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

(一)《黄河船夫曲》在高师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1.思想育人

“《黄河船夫曲》这一部钢琴协奏曲诞生于战争时期,其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都表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1]其中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以及船夫们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来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世代相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其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对于高师院校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黄河船夫曲》的整体的创作,由黄河大合唱当中的黄河船夫曲演化而来。在对其中的旋律和动机进行有效的把握之后,以黄河沿岸船夫号子为素材,通过钢琴和乐队的有力配合,使得音响效果和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也充分展现出船夫们面对波涛汹涌黄河的大无畏精神。将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与黄河英勇搏斗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中华儿女们面对艰难险阻时顽强抗争的精神展示出来。

对于传统的钢琴协奏曲来说,通常会以奏鸣曲形式来创作第一乐。但当时的指挥家、音乐家李德伦认为将“奏鸣曲式”写作运用到“钢琴协奏曲” 中是一种外来模式,中国的协奏曲就应当结合中国自己的音乐形式来创造。《黄河船夫曲》里的大段华彩乐段,用钢琴广阔的音域来表达滚滚黄河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在配器方面,作品不仅有效地汲取了西方乐队元素,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创作者在对这部协奏曲进行创作的时候,将竹笛和琵琶等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融入到了其中,使得原本的乐队形式得到了有力的变革,由此而使整个曲调表现出来了更加浓郁的民族风味,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慢板乐段琵琶的使用,轮指的演奏方法使音乐连贯、质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胜利就在前方的期许。仿佛是船夫们松了口气,做好准备迎接更大风浪。通过加入这些传统民族乐器,使整部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在钢琴的演奏方面,大段的五声音阶琶音更是加强了音乐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在布局上,编曲者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的快—慢—快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起—承—转—合相结合,使得整部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黄河船夫曲》作为协奏曲的起始乐章,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巨大成就,更是因为是国人心中的一部丰碑似的作品。作品中体现出的强大感召力都能为听众内心激起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作品诞生的特殊时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这种文化下的中华儿女早已对黄河文化产生了无意识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民族审美观念。在这样的潜意识下,每当听到与黄河相关的旋律,就会激发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这部作品应当成为高师钢琴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原因之一。通过对作品的演奏与学习,音乐中渗透出的民族情怀深植于学生内心。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够将这种情怀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2.艺术育人

《黄河船夫曲》除了具有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也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该乐章描写了船工们与狂风巨浪英勇搏斗的场面。这是整个黄河协奏曲的开篇。赞颂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抗争精神,也暗示着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抗日战争必然取得伟大胜利这一主题思想。整个乐章在D大调上展开,其音乐结构与《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基本一致。采用了回旋曲式,音乐结构为A(1-16)— B(17-24) — A′(25-38)— B+C(39-74) — A〞(75-83)— D(84-92) — A"""(93-113)。

作品A部分,均包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作品开始处,由定音鼓开场,乐队随后奏出船工们的呼喊声以及两串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半音阶旋律。这里的定音鼓和乐队展现了船工们撑船在惊雷阵阵下,黄河波涛汹涌翻滚而来的惊险画面。第二个主题则是第6小节开始出现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划哟”号子。这一主题展现的是船工们乘风破浪的场面。伴随着由连续的上下行滚动琶音组成的钢琴华彩乐句,A部分(引子部分)结束。此处华彩中间部分左手为属七和弦,右手为中音上九和弦,对位是不规则的,演奏难度较大,也是本曲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要点。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手指触键连粘,32分音符流动性不足。前期通过有效的手指独立触键练习,从慢速到快速,从抬指到贴键,学生的手指能力和音乐掌控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段华彩对学生力量的使用与控制能力要求很高。每一组上下行琶音,都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强弱迂回构成的,因此要尽量明显的做出强弱对比,以渲染出黄河的奔涌不息和巨浪翻滚。

作品B部分,民族风格强烈。主要使用了中国民歌当中的劳动号子为主要元素。通过钢琴与乐队的一唱一和,展现了船工们劳动时的坚定信念。这里的“号子”主题,来自于A部分的“划哟”号子,速度上明显放慢。钢琴第17、19、21、23小节的领唱部分,为了突显船工号子的领唱主题,可由13指同时奏出,以达到更具爆发力的音色。使音乐情绪更加坚定有力。第18、20、22、24小节,是钢琴与乐队共同奏出的合唱主题。这里的每组上行琶音中均包涵了具有旋律性质的两个八分音符。在演奏时,应将其凸显出来。学生在训练时放慢速度并改变不同作用音符的触键深度,将八分音符时值保留准确的同时,左手配合其完成和弦弹奏,方可获得层次鲜明的演奏效果。这一部分是船工的英雄形象与黄河的威严形象交替出现的。通过不停的加速反复,使音乐推向高潮。

作品C部分,同样由船工号子变化而来。学生在学习演奏这一乐段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和弦发力速度不够快,手掌缺少支撑,声音缺乏弹性。力量的输送不够通顺会造成音色紧张,在训练时引导学生体会自身重量,通过力量助推,完成和弦的演奏。这部分音乐的演奏与训练,对学生的和弦技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A部分通过几次变化再现(A′A〞)之后进入了舒缓、柔和的D部分音乐。与前面的兴奋剧烈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船工们穿越险滩,稍作休息的场景。这里的钢琴右手部分掌握了旋律与伴奏两个声部,演奏时要层次分明,连贯流畅。学生在学习初期,过多的注意了双手对位,声音颗粒、僵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歌唱性。另外钢琴部分四个乐句之间存在起承转合的关系,学生对气息的收放不够自如,乐句衔接弹奏的过于一板一眼,不够自然。通过分手分句分声部,逐一对各个声部的触键与乐句走向进行拆解练习,最后融会贯通,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通过《黄河船夫曲》的学习与演奏,学生在了解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通过对艺术的更高追求,在艺术修养与演奏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黄河船夫曲》的舞台实践效果

本次舞台实践,参与演奏的两名同学均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学生。根据实际的硬件设施,最终选用了双钢琴版本的《黄河船夫曲》。整场音乐会以《黄河船夫曲》为序曲展开。音乐会所选曲目,均为中国红色经典钢琴曲。在曲目确定之前,调查了部分文理科学院的在校师生,大部分学生表示不想来观看音乐会的原因是外国钢琴作品与生活相距甚远,曲高和寡。在曲目确定进入宣传阶段之后,受到的反响开始变得热烈起来。且大家对于耳熟能详的钢琴协奏曲兴趣浓厚。均表示愿意到场聆听演奏。在演奏当天,音乐厅几乎座无虚席。由此可见,中国钢琴作品对于高师院校师生的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在实际舞台演出过程中,《黄河船夫曲》开场的雄浑音调及其快速变换的半音阶跑动技术,让音乐会的整体观感得到了很大提升。熟悉的旋律和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使这部作品成为了整场音乐会反应最为强烈的一首作品。作为本次音乐会的主要演出成员,两位同学深刻体会到了作品背后蕴含的意蕴。在演出之后,两位主奏同学都以能够演奏《黄河船夫曲》作为极大的荣誉。这也是“实践育人”理论指导下的《黄河船夫曲》实践教学的一次成功尝试。作品的出演在对演职人员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鼓舞着台下的听众。在音乐会结束后,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表示只有在近距离聆听作品后,才能体会到艺术的强大感染力。由此可见,对这一作品的出演不仅强化着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还在促进非专业人群融入钢琴音乐上产生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钢琴协奏曲《黄河》上演之初到现在。该作品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也随着时代变迁经历着变化。在这一作品首演之时,受时代环境影响,演员们的舞台凝聚力与昂扬斗志是后面所有演奏版本都未能达到的。在和平年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得不同,对于该作品的演奏,相较于上演初期,进行了更多的艺术化处理,变得更加浪漫深沉,体现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新时代的赞颂情怀。

实践育人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钢琴课作为一门技法类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表演特性。“它的成果是在舞台上完成的,是在众多听众的审听下进行的。”[2]即便是日常考试,也需要在听众的审听下完成。一定量的舞台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舞台实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仅靠课堂学习实现不了的。另一方面,钢琴课作为一门人文艺术类课程,除了技能提升,还有人格塑造之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钢琴作品中,如钢琴协奏曲《黄河》般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不乏其中,以舞台实践为桥梁,将钢琴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性贯穿教学始终,才能达到塑造全面人格的育人效果。放弃了人格塑造的艺术,是难以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师院校的钢琴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使命感。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传播优秀的文化基因,引导高师院校学生建立正确导向。

高师钢琴课程肩负着培养优秀音乐工作者的使命,只有自身先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深的艺术造诣,才能更好地影响下一代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以“实践育人”理念指导高师钢琴教学,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建立起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黄河钢琴舞台 军迷大舞台凤凰动漫(军事大王)(2022年3期)2022-06-17军迷大舞台凤凰动漫(军事大王)(2022年1期)2022-04-19多彩黄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宁,天下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纸钢琴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6钢琴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3-04半夜敲门爆笑show(2015年1期)2015-03-26漂亮的钢琴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1期)2015-03-13我们的舞台当代贵州(2009年8期)2009-05-31

推荐访问:船夫曲 黄河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