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化教育二十年发展研究(1979—1999年)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何 芸 冯婷婷 焦雪菁 石大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山西电化教育事业与改革开放同行,走过了四十年风雨历程。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不熟悉、不总结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也就放弃了本应该拥有的经验和智慧,就难以正确地走向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回顾山西电化教育二十年(1979-1999年)的发展历程。

1839年,照相技术诞生,1841年传入中国。1864年,美国夫妇狄考文和茱莉娅在山东登州创办了“蒙养学堂”,开始用照片进行教学,传播异域文化和教育思想。这可以说是电化教学在我国的孕育和诞生。

1895年,电影技术诞生,1896年传入中国。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开始在教室播放电影用于教学。这可以说是电化教学进入了正规学校和课堂。

到上个世纪50年代,幻灯教学、电影教学、录音教学开始陆续进入山西省的部分中小学校,60年代,广播电视教学开始进入学校。

1.幻灯教学走进课堂

上世纪50年代初,大同二中等学校购置了“瓦斯幻灯机”,开始利用幻灯进行教学。但由于光源弱,照度不够,未能大面积进入课堂。

2.电影教学进入校园

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运城康杰中学等少数重点中学将16M 电影放映机用于电影教学。各地市也逐步建立了电影放映队,为本地区学校放映教学电影片。

3.录音教学开始兴起

1964年,太原市教育局购置了开盘式录音机、录音带,录制了大量教学资料巡回到各中小学播放。之后,省重点中学和各地市教育局放映队较普遍地配备了开盘式录音机,首先在外语、语文两学科开始录音教学。

4.广播电视教学出现

1964年9月,大原电视学校成立招生,通过广播电视进行课堂教学。

“文革”期间,刚刚起步的电化教学被迫中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教机构相继成立,开启了电化教育的新纪元。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1978年8月30日,在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由方毅副总理批示,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6月2日,经山西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成立山西省电化教育馆。之后,各地(市)、县(区)陆续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学校也成立了电教组(室)。这标志着山西省的电化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时期。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微型计算机逐渐有组织地进入课堂。直观、形象、生动的电化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79 到1999年可以称之为狭义上的山西电化教育时期,到2000年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期。山西电化教育发展的20年,可以分为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9-1984年)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召开,是党的七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确定了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电化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脑体结合的合格人才服务。在师资培训、推广教育调整改革、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等经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地县电教机构相继成立

形成了省、地、县、校四级电教队伍,电化教育有了系统的专职负责人员与机构。到1984年末,共有专职人员924 人,兼职人员2527 人,为全省电教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1984年,山西省电教馆在原有办公室、幻灯科、电影科之后,成立了研究室。后又在科室调整中,设立了管理科,负责全省电化教育的管理工作。从1979年成立伊始,山西省电教馆就开始编辑发行《电化教育、教学仪器工作资料》(季刊)。同年8月,更名为《山西电教资料》,后更名为《山西电教》,一直出刊至今。

2.有了规定比例的电教经费

山西省教育厅每年拨款20 万元为学校配备幻灯片、教学电影片等电教教材;
各地、县能够按照省里规定比例拨付电教经费,绝大多数县达到教育经费0.5%-0.125%的占比,部分县还有明显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为学校配备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唱机、电影放映机等电教设备,学校也积极购置各种电教设备,保障了全省电教业务的正常展开。

3.幻灯教学深入各学科领域

1979年,山西省响应全国幻灯教学会议提出的“三年普及幻灯教学”号召,大规模开展了以幻灯教学为主的电化教学。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谦亲自批示工交、计划等部门安排幻灯器材的生产和供应,省革委会副主任王中青具体安排和部署,把开展电教工作作为提高全省教育教学质量的大事来抓。到1981年,幻灯教学在各地(市)、县城镇以上中小学得到普及,学校广泛利用幻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将幻灯教学深入到各学科领域。

1981年11月,山西省中学生物学科幻灯教学经验交流会在临汾地区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教师在生物学科中开展幻灯教学的经验,向全省教育战线教职员工发出了“各科教师人人都要开展电化教学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倡议。1984年以后,幻灯教学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各县(区)中心小学和条件较好的复式学校多购置了幻灯机,进行辅助教学。有的复式教学班设立了两个幻灯教学区,排除相互干扰,增加教学密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电影教学推动县区电教工作发展

电影教学给广大师生带去了形象生动的视听资料,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改革。根据实际,山西省提出从电影教学入手,逐步提高电教设备利用率,作为推动县(区)电教工作起步的突破口。

1984年,山西省教育厅在晋东南地区召开了全省电影教学工作会议。就教学影片发行、使用、片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交流了晋东南地区开展电影教学的工作经验,规定了各县(区)电教队的放映任务,制定了奖惩办法。会后,各地市、县普遍加强了电影教学,落实了放映100 场次的任务,举办了电影放映培训班,制订了转片、验片或保养制度。各县(区)电教队普遍增加了人员编制、添置设备、配备交通工具。开展电影教学,对全省各级电教机构的巩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了全省电教事业的起步。从1987年开始,随着电视录像教学进入学校,电影教学逐步减少。

1984年9月,山西省教育厅在太原市召开了第一次全省电教工作会议。各地市教育局长、电教馆(站)长、高等院校负责人100 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出台了《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各级电教机构、人员编制、电教经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电教经费可占到各级教育事业经费的0.5%以上,不足0.5%的应尽快上升到0.5%,在0.5 至1%之间的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会后,各市、县积极贯彻会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电化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85-1989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部署分两个阶段,前十年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后10年是振兴时期。总体来看,山西电化教育发展和中央总战略部署相一致。这一时期,全省建立了比较完整能够满足学校使用的电教教材,中小学校配备了必要的电教设备,专兼职电教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形成了一套电教管理制度和办法,为全省电化教育后10年的深化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1.电视、录音、录像教学得到推广普及

继全省电影教学工作会议后,山西省教育厅分别于1985年、1986年在雁北地区和运城地区召开了全省电视教学工作会议和全省录音教学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形成相关指导文件。两次工作会议的召开,推动了电视、录音、录像教学的全面开展。

(1)电视教学的推广普及。全省电视教学工作会议是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充分肯定了雁北地区在全地区普遍开展电视教学,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山阴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重视电教工作,舍得花钱投资的作法。

(2)录音教学的推广普及。山西省的录音教学和全国一样,发展速度快,普及程度高。1984年,许多地市和县(区)都达到了英语教师人手一台录音机,录音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不少教学能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此外,配合中学英语、语文教学,还制作了一些录音节目。录音辅助教学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在第二课堂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在学校的会议、教研、观摩活动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3)录像教学的推广普及。1985年,全省118 县(区)电教馆先后配备了录放像机,设立放像点,主要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和学生理化实验辅导。山西省教育厅师训处、省电教馆和省教科所共同组织了6个地市的电教人员和30 名教师制作了《小学自然常识教材教法》《中学生物教材教法》录像带200 多个学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始兴起

随着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电化教学也逐步由单媒体向多媒体过渡。从1985年起,山西省各重点中学与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都设有专用电教室,将各种电教媒体安装在同一教室,并配有音响、灯光等辅助设施;
到1990年,多媒体教学最初多用在文科教学上,之后用于理科教学中,通常和教具或学具搭配,由表及里,促进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到1995年,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小学各学科得到普遍开展,成为电化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涌现出太铁四中地理教师赵秀芳等一批多媒体教学名师。

3.卫星电视教育为教育电视台(站)奠定基础

1986年5月,山西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卫星电视教育工作会议。全省共建设12 个卫星电视教育地面接收站,在全省范围建设了为中小学师资培训而设立的录放像教学网点,有3 万名教师参加第一批培训。1986年6月,《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山西省卫星电视教育准备工作。1986年10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开播。

4.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小学开始应用

1984年,山西省电教馆开发了电教资料管理和电教统计系统。1985年,山西省教育电脑软件开发部成立,负责开发、推广、发行各种教学应用软件,为学校提供技术论证和咨询服务,培训技术人员。1986年,山西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成立,挂靠在省电教馆。2001年,更名为山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心。2009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再保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牌子,职能并入山西省电教馆。

(1)部分重点中学率先开始了微机培训、编程与竞赛。1984年,山西省教委为32 所首批重点中学配备微型计算机,加上各地市、县自筹资金购置,全省配备微机的学校达100 多所。部分学校开办了计算机培训班,编写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太原十中等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课,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在全国性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2)山西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的成立,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1987年8月,中心举办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培训班,43 所重点中学计算机课教师参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教学进行了研讨,同时对各校制作的软件进行交流评选。1989年以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理、化及英语等学科中得到应用,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5.电教科学实验研究逐步规范

1984年,山西省电教馆成立了研究室,负责组织电教实验研究,提供电教信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从1985年开始,山西省电教馆在运城、临汾、晋城、长治、晋中、太原等6 个地(市)建立了实验点,各地市也相继建立了实验基地,确定了电教实验点、实验教师,选定实验课题,并对实验教师保证电教仪器、电教教材和电教资料三配套,确保实验顺利进行。1986年4月,召开了全省电教科学实验工作会议, 举办了电教科学实验讲座,形成了《关于开展电教科学实验工作的若干意见》。同年9月,在晋城市举行了全省电教实验研讨会,对各市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

1985年5月,山西省电化教育研究会成立。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有目的地探索电化教育规律,积累电化教育经验,发挥电化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6.电教教材和资料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山西省各级电教机构、学校制作形成了包括电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和计算机软件在内的一定数量的电教教材,通过购买、复制,引进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电教教材和资料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1)形成自上而下的多种类型、多学科的视听中心。1984年开始,山西省电教馆开发了SX-1 非书资料管理系统,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视听资料统一管理。1986年,山西省电教馆对馆藏视听资料按国标GB37924-85《非书资料著录规则》,重新进行著录和编目。至1989年,山西省电教馆拥有录像资料13000 小时,录音资料2500 小时,教学电影片近500部,地、县电教馆拥有的音像资料平均达到3000 小时,60%的乡镇电教站配有300 小时的周转音像教材,

(2)电教教材、资料管理和规范得到加强。1985年7月,国家广电部和山西省政府批准成立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与山西省电教馆合署办公。出版社成立后,编辑出版了大量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和辅助教材,为教育教学服务,对进一步加强教育音像制品统一管理,规范电教资料制作、出版、发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制作出版的教材,有的被中央电教馆收购,在全国发行,有的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节目奖。到1989年,由山西省电教馆制作的电教教材有3 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38 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7.电教队伍发展稳定形成系统

到1987年,全省绝大多数县、市电教队明确了机构,任命了队长,配备了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1987年1月,山西省教委在太原召开了全省先进电教队、先进电教工作表彰大会。到1988年,全省11个地市均成立了电教馆,县级成立电教馆(队)117个,普通中学电教组73 个,小学电教组759 个,卫星地面接收站67 座,录放像网点753,共有电教专职人员7958 人,初步形成一个上下沟通、左右联系的电教网络,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人员相对稳定的电教队伍。

1989年4月,全省第二次电教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总结了10年来山西电教事业走过的历程,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出台了《山西省行署、市级电化教育馆暂行规程》《山西省县(区))级电化教育馆暂行规程》。对深化电教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全省电化教育发展进入了深化阶段。

(三)深化阶段(1989—1999年)

党的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这一时期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纲领性文件。在“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部分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1.电化教育开始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全省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立了电教组,开展电化教育的学校达到1835 所。电化教育开始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1989年,山西省电教馆在省、地两级遴选了14个电教科学实验基地和23 名电教科学实验教师,开展了电教科学实验。全省共建立起电教实验基地37个,有6 名电教实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1991年,山西省教委出台《山西省中小学电化教育先进学校评选标准》。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标准》的要求,普遍加强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管理,建立和健全学校电教机构和工作制度,狠抓电教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不断完善电教教材,深入开展电化教学应用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教育教学改革。

1994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高举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大旗,在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校长办公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实践,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新路。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电教教材评选、课堂教学结构整体优化赛讲和电教能手评选活动,在引导和带动更多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向电化教学要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涌现出太原五中英语教师刘锐诚、万荣县城关小学语文教师刘希敏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电教教师。

1995年,山西省电教馆用4 个月时间,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和填报统计,对全省11 个地市的县(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厂矿学校5637 所进行摸底调查。各类学校拥有投影仪24074 台、幻灯机2630 合、银幕13204 幅、收录音机及复制设备32657台(件)、录放像备(含监视器、电视机)10442 台;建起54 个教育电视台(站);
现有计算机8053 台;用于课堂教学的投影片达51125 套,幻灯片16164 套、录音带376891 小时、录像带136906 小时,电影片1914 部,计算机教学软件2516 套。

1995年起,山西省加强电教实验校建设,深化教研教改,全方位推进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到1996年,全省共培育了71 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120 所县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到1999年,培育了42 所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102 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1997年,山西省政府转发《省教委〈关于山西省“九五”期间电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这是山西电化教育开展以来出台的重要文件,将今后的工作重心转到“大力发展学校电化教育,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来。各地投入迅速增长,1996、1997 两年投入2.42 亿元,是1996年前的2.8 倍,学校电教设施有了极大改善。

2.市县教育电视台(站)建设蓬勃发展

1989年,国家教委《地方教育电视台站设置管理规定》(3 号令)颁布以后,山西省卫星电视教育开始以教育电视台、收转台建设为主。1990年2月,省政府召开教育电视台建设协调会议,形成《关于卫星教育电视台建设协调会议纪要》印发;
到1991年,全省建成教育电视台38 个,其中地(市)台7 个,县(区)台31 个。

1992年12月,山西省教委在孝义市召开了地方教育电视台管理工作研讨会;
印发了《关于山西省教育电视台、收转台评估标准》,对各地(市)教育电视台、收转台进行评估检查。到1995年,全省建成教育电视台54 个,其中地市台8 个,县(区)台45 个,乡镇台1 个,占全省县(区)总数的45%,在全国位居前列,为服务地方教育教学和经济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教育电视台建设带动了整个电教事业的发展,电化教育由“封闭”转变为“开放”,社会影响面和知名度均有所提高。各地普遍加强对中小学的电教设备的配套和投入,有的县达到中心校以上校校有电视机,录放像机、专用教室,班班有投影设备;
各级电教机构的人员也得到了充实,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进一步发挥了电教设备的效益和作用。

1998年起,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精神,在充分尊重当地政府意见基础上,按照办台条件,会同广电部门完成了教育台的重新审核登记,各市县教育电视台开始逐步撤并,完成职能转换。目前,保留了太原、大同、朔州、长治等4 个市级教育台。

3.县、乡电教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山西省的电化教育开始面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服务。各县区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探索县一级开展电化教育的经验,与农村各类教育结合,为各类教育对象服务,适应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市、县以教育台(站)为龙头,带动乡镇电教工作的开展,许多县(区)还在乡(镇)一级建立了电教站。1990年12月,全省乡镇电教工作现场会议召开,总结和推广了长治屯留等县开展乡镇电教工作,用电教手段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服务的经验。

1991年7月,山西省教委举办了为期10 天的县级电教馆长培训班。系统培训了县级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具体业务,交流了长治、屯留、河津、临汾等地县、乡工作经验,实地参观了太谷县,明确了“八五”期间,县级电教工作的基本任务及主要内容。同年,太谷、长治两县被授予“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

1991年,教育部确定了34 个全国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县,山西省太谷、汾阳两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县。1997年,河津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县。

4.电教教材和资料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陆续将省电教馆制作的音像资料进行整理出版,面向大教育,制作出版了大量的配套录音、录像教材。同时,各市也加强资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当地教学实际,制作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录像片,供基层学校使用,解决了电教教材短缺的问题。

(1)电教教材向与教材配套使用和成系列发展。1989年,山西省电教馆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编制了两期《远距离师资培训项目实验教材》;
1991年,受国家教委电教司委托,与云南、江苏开始联合编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学科电视教材》;
同年,山西省教委在太原市举行了全省首次九年义务教育优秀电教教材评选会。经各县、地(市)层层推选出的半数投影片、录像带都已成系列,可与文字教材配套使用。

1992年6月,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家教委电教司委托山西省电教馆与省教研室编制远距离师资培训项目实验教材,教材是由文字、录像组成的新型软件包,包括文字教材36 万字、教学录像带48 学时,基本涵盖了主要知识点。主要面向全国老少边地区和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培训使用,同时由儿基会向其它国家推荐使用。

1995年开始,电教教材制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目标,与教研相结合,制作完成以《新课的导入》《复式教学》《壶口瀑布》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录像教材。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套节目《名师讲坛》栏目制作节目150 小时。1998年,针对英语听力需求,制作了《英语听力步步高》等列入教材目录的录音教材。

(2)地、县、学校电教资料管理与流通得到加强。1990年,山西省电教馆编制了《音像资料管理工作手册》,为全省电教资料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各地、县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管理规范,涌现出阳泉、汾阳、祁县、太谷等一批典型。1991年,阳泉市、汾阳县、祁县被确定为全国电教资料工作项目实验点。1992年,山西省教委在阳泉市召开了全省电教资料工作现场会,同年12月,全国电教资料交流网络建设工作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与此同时,学校电教资料的管理与流通也得到加强,省、地直属学校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都配备有电教资料管理员,负责资料的管理、周转、征订,充分发挥出电教资料的效益。

(3)电教资料、教材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1993年后,随着市县教育电视台(站)相继建成开播,电教资料工作逐步走向市场。为了发挥电教资料效益,1993年8月,山西省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我省音像资料建设的几点意见》。开始建立省、地(市)、县电教资料管理发行网络,每年春、秋两季下发《山西省电教教材配备目录),召开全省中小学录音、录像(包括幻灯片)配套教材发行征订会。到1994年,山西省音像教材发行网络建成,为学校电化教学开展提供了充足资源。

1993年,山西省教委、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改革中小学收费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实行电化教学的学校,每班可以配备一套电教教材,其费用可以向学生按成本收取”。1996年起,针对进入代收代管费的电教教材费存在标准不一、管理不当、使用不当等情况,山西省教委对全省中小学电教教材费用收费和支出情况进行了检查。1999年秋季,对学校收费进一步规范管理,实行许可管理制度,收费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电教教材收费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学校电教工作的开展和电教系统协作的加强,促进了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

5.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1991年10月,全国第四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科教学应由当前课外活动选修课逐步发展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1992年,山西省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到2000年,全省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每校配置10-25 台微机,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1993年,山西省电教馆科室建制增设计算机室,负责全省计算机学科建设与教研。1995年,更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室。

1993年,确定太原市南郊区、清徐县、晋城城区、阳泉郊区为4 个试点县(区),省实验中学、大同一中、长治一中等100 所学校为试点校,各地市也选择了1-2 个县作为试点。在开展计算机学科教学试点的同时,突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应用。

1994年5月,山西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要求各市要强化试点工作,每个地市每年要有计划地抓1-2 个县作为发展计算机教育的试点,做到“统一设备选型、进货及维修渠道,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统一教学研究,统一结业考核及命题”。山西省计算机教育中心开始制定教学大纲,编写修订中小学计算机教材。作为省编教材,要求各地统一使用,规范组织教学。

到1995年,全省共有计算机学科中学专任教师170 名、小学专任教师72 名。山西省计算机教育中心每年组织两次业务和技术培训, 举办两次教研活动或学术研讨,举办一次知识竞赛或软件评选。1999年,举办了全省首届“方正奥斯杯”中小学优秀CIA课件评选。

经过15年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校日益增多,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在全省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计算机教育体系,计算机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这一时期,有两件在电化教育乃至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94年1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第40 条:(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电化教育人员的教师身份;
二是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66 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第84 条: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首次确立了电化教育的法律地位。

“从2000年起,用5 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末,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揭开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序幕。

2001年2月,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山西省普及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从2001年起,用5 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推动信息网络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以此为新的起点,山西省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在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化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猜你喜欢 电教馆电教山西省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2期)2021-07-22济南市电化教育馆部署2019年上半年工作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2期)2019-09-10龙井市电教馆开展教研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7期)2019-08-13破解学校图书更新困局满足师生阅读好书需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7期)2019-01-19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火花(2018年3期)2018-03-30路在脚下 梦向远方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7年9期)2017-10-17电教工作者要有“五颗心”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5年4期)2015-04-07

推荐访问:电化教育 山西 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