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与园记中的晚明福建文人园林——《岸圃大观》图文考

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纪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春彦

明代晚期,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高度,在积累了足够的物力与美学认知的基础上,出版印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戏剧、小说、文人游记也在同时期达到巅峰,出版物几乎到了“无书不图,无图不精工”的地步,由于当时的刻工技术高超,这类图文并茂的画册被文人士子们视为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晚明的插图版画着重表现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且由于同时期文人私家园林的高度发展,这类描绘私家园林风光的图册也成为了地主阶级夸耀自家园庭的工具。位处福建莆田的岸圃仅存在了短短数十年,幸园主人彭汝楠为记录自己毕生心血而作《岸圃大观》图册出版,留下了相关的图文记载,使岸圃成为此时期为数不多可考的闽地园林。也正因《岸圃大观》的存在,使今人得以一窥晚明福建文人园林的审美情趣。

岸圃园主彭汝楠(1579—1643),字伯栋,号让木,为福建莆阳(今莆田市)人。彭汝楠是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曾任礼科给事中,因魏忠贤把政期间上疏魏党被迫致仕归家,崇祯年间被复起,后又辞归莆阳。彭家乃莆阳望族,彭汝楠在第一次致仕返乡期间,发现在城外数里之处有一片佳地,草树茏葱,蔚然深秀,周边群山环峙,于是向原主人求购此地以建园林。购入后彭汝楠亲自操持设计,于丁卯年(1627)建成完工。

西园组图

东园组图

关于岸圃及其图册,清代《莆风清籁集》曾记录:“(彭汝楠)辟岸圃于南郊外,中有烟鬟阁、情依楼、蕉声馆、剩水居、棹声阁、摇碧斋、密庵、玉照台、且止台、涌香廊、浮山舫、云来榭、见山亭、隐花阁、寸草庵、樾庵诸景。董其昌为作图,诸名流俱有题咏。镌之珉石,几与辋川争胜。”彭汝楠第二次致仕后便久居于岸圃,曾邀请关系亲密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在《记游》中曾述“余游闽中”,与莆籍彭汝楠等人过往甚密)来岸圃做客,董其昌喜园内风光,亲笔题撰“岸圃大观”横额相赠,后又描绘《岸圃大观图》,有讹传现存的《岸圃大观》拓本中的12幅图便是由董其昌《岸圃大观图》裁剪而成,然观现存的组图,各图均构图完整,自成一画,且每幅的视角方向各有不同,显然绝非裁自同一张图,版画12幅底稿实由莆阳画家黄担所绘。现存拓本上“岸圃大观”四字与序文为董其昌字,序文称“岸圃每境题跋皆汉晋人语”,表明彭汝楠的跋文都是配合岸圃画境而作,这也说明了《岸圃大观》是先有图画,后配有园记说明的。拓本上的字迹一说是由彭汝楠亲笔手书,一说是由朱永罔楷书,整册书画的拓印出自曾多次为彭汝楠刻章篆印的篆刻家黄升之手。彭汝楠将董其昌题词与画卷12幅兼跋文整合成册,名为《岸圃大观》,当年出刊。

《岸圃大观》分上下两册,现有流传下来的一本存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据图册上的印鉴来看是曾流落于日本民间私人手中,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由日本帝国图书馆收购。全册除最后一页有十余字磨泐不识之外,余下文字与图画保存基本完好。《岸圃大观》作为流失海外的古籍,其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其庄园本身、丰富晚明时期福建的私家园林艺术成果,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进行抢救。

《岸圃大观》正文共24页,配图12幅,按进入岸圃之后由西园到东园的游线顺序排列,每一幅图都是一幅构图完整的园林场景,旁页文字则是配合图画,在游线基础上描述园中景色。董其昌在《岸圃大观》序文中题:“唐有卢鸿一嵩山十志,每一境,为骚词纪之,岸圃每境题跋皆汉晋人语,更胜。”意在夸耀彭汝楠所写园记文采斐然,更胜卢鸿一当年骚体。《岸圃大观》的图画与园记文字,形象生动地还原了晚明福建文人园林之貌。

西园组图 局部

西园组图 局部

1.叠山理水

明末园林叠山理水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从《岸圃大观》的版画与园记中可窥见岸圃园中的山水处理手法与理念。

岸圃之中,莆田壶公、九华、紫帽、天马等名山皆可见,木兰溪自木兰陂奔流至此,与仙溪交汇,向东数里即为东海,园内登高可望海上群峰。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外景条件下,岸圃本身却并非凭借自然山水,而是引水通渠,人工凿池造山,布置亭台楼阁、花卉树石,整座园林的形成完全是依靠园主彭汝楠自身的艺术素养,依据其对园林的理解、对中国画山水的构思,把它造成了人间实景。

东园组图 局部

东园组图 局部

柳桥之地靠海,水网密集,丰富的水资源是岸圃造园的先天优势,彭汝楠以水做文章,修廊、围墙、筑台,对园内水系进行了分割与利用。岸圃中的水系将木兰溪、仙溪之水通入人工开凿的方池与曲水,顺应地势,随曲合方,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和水体形态的多样性和美感,虽是“人事之工”,仍不乏“天然之趣”。彭汝楠在园记中有两处提到了园内土山,一是入口烟鬟阁对岸,造小冈,山上种有梅花,为所豢养的仙鹤提供适宜的生态空间外,更是形成了“烟鬟晓镜”一景,山顶之亭还可供远眺;
另一处是玉照台之侧,本是凿池之土“随手堆栈”,后加入山石,错综植入树木,竟成“峭壁悬崖”之势。这两处的山水地形也在版画中得到了如实表达。此外由于彭汝楠本身对怪石假山的偏爱,园中多处缀有奇石,较为集中的就是玉照台,因白石“浑成玉山,朗朗照人”而得名,版画中关于此景也绘出了巑岏之景。

2.植物配置

岸圃内植物花卉十分丰富,园记与图卷中经常出现花砌、花幕、花棚等字眼与配景,情依楼其下“花砌若棚者七”,见山亭露台前“层垒花砌,面南者三,东西向各二”……可见这些细节都是彭汝楠用心经营之处。相传画家柯士璜曾为此岸圃花卉着色写生,称作《岸圃花志》。《岸圃花志》今已不可考,但侧面反映了岸圃植物的多样性与观赏性。

园记中经常提到荔枝、龙眼、榕树等福建、广东一带特有的园林树种,古荔果实“熟时隐避其间,火齐万颗”,可看出荔枝熟时的盛景已成为园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榕树是莆田地区常用的遮阴乔木,榕树可生出旁枝,形成较大规模,丛云谷外有榕树“直干龙蟠,旁枝虬伏,饮涧波而巢云气”,于是“因树构榭”以度夏日,可见“云来榭”一景完全是起于榕树。这些独特的当地树种,使岸圃有别于江浙、荆楚以及京城一带的私家园林,更具地方特色。

从版画上来看,由于图幅所限,虽不能完全描绘场景中各个树种全部特征,但对重点的把握十分精准,榕柳之姿、松竹之势,使人一目了然,配合园记更是能精准定位。

3.匾额题名

园主人彭汝楠对岸圃辗转添设,几穷精术之力,园内建筑的匾额题名可谓承载着他本人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一窥晚明文人的造园心境。

园内以声景命名的建筑很多,如“蕉声馆”,因位处蕉林侧,以“屋角时作风雨响”而得名;
“棹声阁”可听过往行舟棹橹咿呀,“听屐楼”可闻过客缘斜廊而上发出的丁丁履声。以植物为命名来源的建筑有上视青峰、下视荷田的“饱绿亭”,西窗投影摇动竹影的“摇碧斋”,临水饮芰荷吐芳的“涌香廊”等,这些园林建筑周边的代表性植物也都在版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外还有一勺池碧波的“涵碧轩”,感春晖难报、用作供奉先人的“寸草庵”等,都是园主彭汝楠的审美意识体现。

园内景名还暗投着彭汝楠仕途不畅、归隐山林之心。西园有屋名“剩水居”,是以彭汝楠观园内之水几经周转汇集于此,有感而发“主人身无长物,剩有此水”以自哂。园记中彭汝楠不掩慕陶渊明之心,西园“情依楼”便是取自陶渊明《归鸟》中的“虽不怀游,见林情依”,以示归隐之意。情依楼有门匾曰:“便愚。”何为愚?“懒而好兴作,拙而烦结构,不问田舍而耽林水”为愚,然彭汝楠则认为此愚并无不可,于是题“便愚”。东园“见山亭”,从版画中能看到,亭对面即为莆田胜景壶公山,然并非是仅因此而得名,亭台之下“东西分行莳菊”,结合菊景,此亭更应该是取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岸圃园内还养梅蓄鹤,这些细节都体现着彭汝楠愿归隐山林以保气节,不愿继续宦海沉沦之意。

彭汝楠曾撰《雨筑留题》:“短墙深树自湾环,一室孤撑万绿间。欲令红尘何处着,只余玄草未曾删。客来云鸟常先到,人与烟萝可较间。城市即今多大隐,看君直到老衡山。”是真心将岸圃视为归老之所,毕生再无他愿,唯愿“得三十年学圃”,这也是岸圃之名的由来。依据《莆风清籁集》中的《兰陔诗话》记载,彭汝楠“优游绿野十余年,先甲申一岁卒,不见逆闯之变(指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可知彭汝楠在岸圃中愉快地度过了致仕后的晚年生活,临终前他将岸圃传于其子彭士瑛,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尚未弱冠的彭士瑛参加了朱继祚领导的抗清义军,彭家全家殉难于兴化攻城战中,彭汝楠倾注一生心血的岸圃也随之被烧为灰烬,没于荒野草丛。岸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其艺术价值与其园主人的气节应为世人铭记。自私家园林诞生以来,历朝历代千千万万座名园大都逃不掉毁于战火的宿命,岸圃同时又是幸运的,描绘园内情景的版画与园记被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尚可为后人留下神游的空间余地,可谓是“故园虽荡然,而实存也”。

猜你喜欢 大观董其昌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5期)2022-07-07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董其昌的面具中国收藏(2019年3期)2019-03-30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美术界(2018年7期)2018-12-07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6年3期)2016-03-29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2期)2016-03-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6年1期)2016-02-22外国城市雕塑大观雕塑(1998年4期)1998-06-25外国城市雕塑大观雕塑(1997年2期)1997-06-30

推荐访问:版画 福建 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