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表现性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陈阳阳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在特定功能背景下,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别,其中表现性活动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幼儿的固有经验为基础,借助开放性的材料表达需求、展示能力、释放天性的自由创造活动,对于发展幼儿认知、思维和情感具有积极作用。在教育新时期幼儿园教学指向主动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品质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引领幼儿走向深度学习。基于此,表现性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为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主动完成自我认知的建构,促进个性化发展。

表现性区域活动深度学习的意义 表现性区域活动更契合幼儿的形象思维特点,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实施深度学习是区域活动的终极发展目标,旨在让幼儿形成深刻的活动体验,促进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发展。具体而言,其意义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升幼儿认知能力。表现性区域活动的深度学习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将固有经验加以迁移运用,融入特定的情境活动,完成认知的拓展与重塑,实现知识结构与经验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培养幼儿思维品质。深度学习是聚焦高阶思维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改善表现性区域活动肤浅的结果式教学,聚焦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观感受。有意识地制造质疑、讨论、思考等思辨行为,鼓励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成幼儿之间的深度交往与探索。发展幼儿的思维品质,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开放性的环境构建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三是,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对具有独立生命意志的自然人的培养,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生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表现性区域活动更易于结合社会生活元素,增强教育指导的实践性,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同伴关系、性别角色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升自我概念、社会认知、社会技能以及社会情绪,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

表现性区域活动深度学习的原则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长远效果的有意义的建构主义理念,在表现性区域活动中的落实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契合现代幼儿教育需求。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应该秉持以下原则。一是,探究性。表现性区域活动不仅关注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解放天性,鼓励幼儿的大胆创造与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表现性区域活动应将着力点置于过程体验,打造体验、疑问、重塑、经验、实践的良性学习闭环,将区域活动中的所知所感转化为自我能力。二是,互动性。深度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师幼平等对话与幼儿自主交流前提下的,将教学主体归还给幼儿。削弱区域活动的框架限制,以幼儿独立或交互行为推动活动进程,增强表现性区域活动的生成性。同时,教师坚持以学定教,为幼儿创造充足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提供适时适度干预指导,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实现思维的提升。三是,游戏性。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内在驱动。因此,表现性区域活动想要落实深度学习需要依托趣味性的游戏以及创新性的情境,让幼儿能够乐享其中,形成持续探索的动力,丰富活动体验。

幼儿全程参与,引导自主建构 一是活动前的环境建设。环境对于幼儿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表现性区域活动是依赖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活动前的环境建设是推动深度学习的外在因素。教师需要立足平行视角打造“幼儿空间”,增强幼儿对于表现性活动区域的控制感。第一,让幼儿参与区域环境设置。教师要明确环境建设是服务于幼儿认知活动的功能定位,让幼儿直接参与表现性区域环境建设,提升对区域环境的认同感。例如,表演区作为表现故事情节与歌舞技能的活动区域,环境建设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随着表演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改变预设型环境构建方式,将区域环境布置作为活动的组成环节,让幼儿根据自身表演需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装扮表演区域。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与动手能力,增加表现张力。第二,构建区域空间联动。表现性活动区包含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等代表不同功能的区域,虽然提升了表现活动的指向性,但是无形中给幼儿探索行为带来暗示,如建构区是用来搭建结构造型的,美工区是用于手工艺术的区域等,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幼儿的发散思维。针对此情况,教师尝试弱化区域功能界限,实现表现性区域空间的联动,例如,可以运用建构区、美工区的材料作为装扮活动道具。打造开放化的整体性区域环境,幼儿可以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二是活动中的主动表现。表现性区域活动是幼儿表达意愿、展示能力的窗口,活动过程应以幼儿的主体意志为中心,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享受决策的愉悦感及成就感,进而深化区域活动体验。以快乐娃娃家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明确师幼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支持幼儿的主动建构,促使幼儿将生活经验融入角色游戏,培养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等关键能力。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协商制定活动计划。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阐述规则与要求,让幼儿明白需要做什么,思考应该怎样做。在心中形成初步的游戏计划,如在哪个区域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以及怎样玩。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独立完成邀约同伴、组建活动小组、角色分配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促成幼儿间的交往,形成积极的同伴行为。其次,以幼儿的自主探索推进游戏进程。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落实自己对游戏活动的设想,减少对游戏主题、过程与结果的限制,在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放手让幼儿根据自我意愿推进游戏的发展。例如,角色游戏背景可以由家庭劳动跳转为户外郊游。又如,弱化对游戏材料功能的限制,可以用积木、文具模拟食物,可以用纸板制作服装道具。自由释放幼儿的想象力,享受表现区域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是活动后的总结梳理。反思归纳是表现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容易忽略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调整教学观念,重视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引导幼儿梳理学习轨迹,将固有经验、探索过程与获得的新经验深刻化,由感性体验转变为理性认知,升华表现性预期活动成效,落实深度学习。以美食街主题建构区域活动为例,此项活动组织幼儿构建心目中的美食街道场景。在幼儿完成探索建构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复盘游戏过程,分享活动体验。首先,展示作品,激发成就感。教师组织幼儿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阐述作品主题内容以及创意来源。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幼儿的表达与表现欲望,促成多维互动,形成认知经验与思维创意的碰撞。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幼儿以激励性评价,唤醒自主意识,增强主体参与的成就感。其次,交流过程,总结活动经验。在建构过程中,幼儿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活动过程中的想法与冲突,强化经验积累。例如,建构区域活动会涉及大量关于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组合方式的核心经验,教师可以由此着手,依托幼儿作品讲解什么是有序排列、什么是均衡等审美规则。又或是三角形、长方形、数量单位等数学经验。通过对过程的回顾与探讨,将单纯的表现性区域游戏上升为融合知识、思维、艺术与创造综合能力的活动,深化学习效果。

主体全方对话,激发自主创造 一是鼓励互助合作创造。表现性区域活动是创造性反映生活印象与体会的学习行为,兼顾共性与个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应积极促成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成深层次的交往行为。以故事演绎主题表演区域活动为例,教师以幼儿较为青睐的童话故事为蓝本,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将故事内容演绎出来。首先,让幼儿从小蝌蚪找妈妈、孔融让梨、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喜欢的作为表演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激活幼儿的潜在认知,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的故事情节画面。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相互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探讨如何演绎故事的创意想法,通过群策群力完成表演雏形。其次,为幼儿提供合作创造与排练的时间,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设计角色服装、动作、台词等内容。例如,孔融让梨故事涉及古代的礼仪,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着重突出,给予幼儿以启示,引导幼儿观察、探讨与模仿,将其融入故事演绎,进一步完善表演细节,让表演更加生动、丰富。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表现能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二是鼓励自主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素养发展的学习模式。对于表现性区域活动而言,更加注重幼儿的交往与创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势必会验证出一系列的认知冲突。教师应做到闭上嘴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将真游戏归还给幼儿,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以建构高架桥活动为例,此次活动组织幼儿运用各种积木、铁罐、木块等材料搭建高架桥。虽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创造,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动手操作能力的局限性,会出现想象难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等问题。例如,幼儿将高架桥搭建为笔直的道路,发现小汽车只能够朝着一个方向行驶,不能够转弯。又如,建构材料表面不够光滑,小汽车行驶距离较短,甚至不能够通行。再如,在长距离的桥面搭建过程中,幼儿设置的支撑点较少,造成桥面发生断裂。面对此种情形,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自主能力足够的信任,鼓励他们认真观察、分析问题所在,开动脑筋运用现有的材料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最大限度地放手促成幼儿之间的相互讨论,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强化幼儿间的平行探讨,培养其认真聆听他人建议,接受不同想法的思想品质。

教师全力支持,深化自主探索 一是合理的材料投放。科学的材料投放是支持表现性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成长需求,合理调整材料投放的类别比例与数量,丰富活动玩法,激活幼儿思维。以皮影剧场活动为例,剧场活动灵活性较强,幼儿的需求会在交互过程中发生改变,预设性的材料投放形式欠缺适应性。基于此,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内心真正需求,层次化的投放活动材料,达到协调环境氛围,推动活动进程的目的。首先,在游戏初期为幼儿提供幕布、舞台背景道具以及各种不同形象的皮影偶等基础材料,可供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进行表演,快速了解活动规则与游戏玩法。同时,在材料投放数量方面做到人手一个,减少因材料短缺而引发的活动冲突,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在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有所下降,开始出现懈怠行为。此时,教师投入新材料调整游戏走向,如投放幼儿青睐的动画形象,树木、房屋等物品类的皮影道具,又或是融入沙锤、三角铁等简单的打击乐器,赋予布偶剧场表演更多可能性。通过投放新材料为区域活动注入源源动力,让幼儿时刻保持积极的活动情绪,提升参与度。

二是适时的介入指导。深度学习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张弛有度的指导点拨是深化区域活动走向的驱动。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幼儿在表现性区域活动中的一举一动,分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介入指导。以石头绘画美工区活动为例,让幼儿用颜料在鹅卵石上作画,将石头装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教师通过观察捕捉介入时机,在幼儿遇到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提供必要的干预。例如,一些幼儿画到一半开始做其他事情,因此中断了活动探索,做出干扰他人的行为,影响活动的整体发展,此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首先,应观察幼儿未完成的作品,对造成幼儿放弃绘画的原因做出预判,并上前询问。通过平等的交谈让幼儿表达出心中的疑问或不满,如石头太小了很难画、不知道应该画些什么、想要的颜色被其他小朋友占据等等,形成释放消极情绪的出口,同时,让教师进一步明确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语言指导或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其中等方式做出干预,引导幼儿找出解决方案,顺利完成绘画,并及时给予幼儿认可与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精准的点拨把握幼儿的行为方向的正确性,推动自主探索发展层次,拓展表现性区域活动收获。

总而言之,表现性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表现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板块,其组织与实施需要聚焦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以幼儿内心需求为着力点,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因地制宜的调整指导策略,提升区域活动的适切性与趣味性,深化幼儿的自主探索,推动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表现性深度建构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大学·教学与教育(2022年4期)2022-05-26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2022年16期)2022-05-01深度思考之不等式新高考·高三数学(2022年3期)2022-04-28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8期)2009-09-18

推荐访问:浅谈 幼儿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