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与国家形象塑造——媒介仪式框架下的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

王 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70)

奥运会开幕式历来都是全球瞩目的仪式性活动。2022年,随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开幕式也成为全球共享的盛大仪式,中国随之成为世界的焦点。本文在媒介仪式的框架下,对具有仪式性特征的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媒体语境,探析此次冬奥会开幕式对集体记忆的更新以及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凯瑞 (James Carey)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注重强调传播中的过程分析,将传播视为维系社会文化传统与群体共同信仰的动态过程,赋予了传播研究以动态性,这是将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的仪式概念引入传播学的起源,也是媒介仪式理论的重要来源。1992年,丹尼尔·戴扬 (Daniel Dayan)和伊莱休·卡茨 (Elihu Katz)在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 (Media Events: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事件”(media events)的概念,这也是媒介仪式理论的另一来源。“‘媒介事件’是指那些提前计划的、有电视直播的在一国或者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戴扬和卡茨将媒介事件的脚本定义为“竞赛”(Contest)、“征服”(Conquer)和“加冕”(Coronation)三类。1998年,埃里克·罗森布勒 (Eric Rothenbuhler)在“传播的仪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仪式传播”(ritual communication),并将其释义为“作为传播的仪式”(ritual as a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以及“作为仪式的传播”(communication as a ritual phenomenon)两个方面,也拓宽了媒介仪式理论的研究路径。

2002年,英国学者尼克·库尔德里 (Nick Couldry)在其著作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edia Rituals:A Critical Approach)中整合了“传播的仪式观”以及“媒介事件”的概念,提出了“‘媒介仪式’(Media Ritual)是指任何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行为”这一概念,后又在书中通过论述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即“媒介仪式是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其表演表达了更广义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或暗示着与这种价值的联系”,虽然这一概念的相关细节在学界尚存争议,但是对推动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今,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在不断更新,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甚至元宇宙都在影响着传播路径,也在重塑着“仪式”和文化。基于此,本文在媒介仪式框架下,讨论了2022北京冬奥会对集体记忆构建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旨在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有效传播提供路径。

(一)“旧”文化符号的“新”应用

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依据,是共同体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同时也改变了集体记忆的构建形式。媒介仪式是文化传播活动,符号是传播活动的文化载体,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节点,此次冬奥会开幕式上对文化符号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旧”符号的“新”应用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它是从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化中走来的,包含了中华文化当中对自然的崇敬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但是相比较于其他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并未被世界广泛知晓。开幕式当天是立春节气,创意组以此为出发点,将二十四节气与倒计时完美融合,拉开2022北京冬奥会的帷幕。倒计时以短视频形式呈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从24倒数至1,同时鸟巢上空打出“立春”和“spring”字样的烟花,传统节气、带有时令特色的古文诗句与充满科技感的短片相结合,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这种“旧”文化符号的“新”应用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这种阈限的媒介仪式时空里,传统农耕文化、诗词韵律、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等多重文化符号涌入观众眼前,在媒介仪式的弥撒氛围中更新了集体记忆,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以全新的方式表达给世界。而开幕式后的倒计时短片,在数字媒介上的急速传播,也在不断强化着媒介仪式中不断更新的集体记忆。

(二)“全媒体”时代的“小人物”

数字媒体时代可以说是真正的“全媒体”时代,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与数字媒体不断融合;
文字、图片、视频、虚拟现实等传播模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版、广告、公关等传播行业发展蒸蒸日上。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赋予多元主体前所未有的表达和行动机会,同时也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义务交付给每一个个体”,全球化传播语境逐渐搭建,媒介仪式也随之打破了空间和文化的区隔,为全球受众共享集体记忆带来了可能。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改“中国式”气势恢宏的表达,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普通人民。从开幕式的暖场节目广场舞到小男孩吹奏的 《我和我的祖国》,再到176名不同民族、各行各业的人进行国旗传递,44名来自大山里的孩子唱响奥林匹克会歌,一系列环节都由“小人物”串联起来。

开幕式的 《致敬人民》环节中,76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伴着 《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从鸟巢体育馆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同时,场地大屏幕上出现“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的当下,“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引起人们的共情。

(一)“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核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它是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展示的最佳舞台”“利用媒介事件集中盘点家底,通过 ‘焦点效应’短期内获得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冬奥会开幕式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其组织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目的即为展示国家形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和张家口考察冬奥筹备工作时,提出了六字办赛要求,即“简约、安全、精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2022北京冬奥会完美体现了了这六个字的内涵。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时长约为120分钟,没有复杂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大规模的聚集狂欢,甚至没有火炬点燃环节,取而代之的是“火炬放置”。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被放置在火炬台上,这一简单的“放置”行为在媒介的传播下被赋予了仪式感,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这一束微火将中国低碳环保的理念传达给了全世界。中国人口多、地域广,是资源消耗大国,近年来,一些国家对中国碳排放错误宣传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此次开幕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低碳环保理念的决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环保、负责的大国形象。

(二)“新”叙事结构打破“旧”国家形象

符号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叙事结构则是将符号串联起来的重要形式。媒介仪式框架下的叙事结构变得愈发丰富,受众对叙事路径也越来越了解。虽然受众的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旧的叙事结构下长期积累的刻板印象很难被打破。步入新时代之前,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和宣传的主导权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世界眼中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在这种“他塑”的语境下,国际受众对我国的认知难免有失偏颇。因此,从叙事方式入手对传播符号进行重新编码,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十四节气短片拉开了2022北京奥运会的帷幕,它既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过分渲染春节的喜庆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精致、唯美的视频,用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节气元素进行编码,向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除此之外,开幕式过程中也没有紧凑的节目安排,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推进和展开。国旗在人们手中传递,奥林匹克会歌从44个孩子的口中流出并响遍鸟巢体育馆,500多名小朋友手捧和平鸽在舞台上自由舞蹈,最终围绕在主火炬大雪花周围,这些画面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温暖、浪漫、蓬勃发展的中国,旧的刻板印象在新叙事结构的表达下被打破,一个历史悠久、创造力丰富、有担当、有活力的美丽新中国形象被塑造了出来。

(三)“强”技术以“弱”隔阂

“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观念层面,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媒介即技术,它可以是人的延伸”,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的丰富,阻隔在不同地域及文化区间的隔膜被打破,国家形象的展现手段和展现形式也得以不断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增强视觉呈现。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亮点不断,无论是立春的缕缕“绿丝”,还是运动员入场时地面屏幕变换的风景,抑或者是随着表演者的滑行在屏幕上展现出来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口号,无不为受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倒计时结束时,鸟巢上空的烟火描绘出“立春”和“spring”字样,点燃了开幕式的第一波讨论热潮。对这些高科技的掌握使得表达诉求得以实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保障。

第二,硬件结构为开幕式的安全举办保驾护航。奥运五环的设计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亮点,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计了与冬奥息息相关的“冰五环”,随着演出的进行,“冰五环”在激光的“切割”下从舞台中央缓缓升起,并悬挂至整场活动结束,这一过程是航空级技术的支持以及精确到每颗螺丝重量的计算。为确保这一仪式的万无一失,从悬挂锁扣到五环主体的发光板,无一不是经过反复实验及检验的。所以说,“冰五环”是“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的体现。

第三,数字媒介增强受众“在场感”。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由于媒介的时空限制,其开幕式及运动会的相关情况直到半个月后才陆续在其他国家播出;
电视出现之后,重大仪式多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到世界各地;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又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除了传统的电视直播之外,还在央视频等线上视频网站同步播出。此外,无论线上还是电视直播,都采用阿里云进行信号传输,实现了真正的高质量“云上奥运”;
RTS超低延时直播,实现了4K/8K内容的远程高质量传输,使大规模、高并发直播场景进入毫秒时代。总而言之,电视直播提供传统的仪式氛围,网上直播评论实时互动以及毫秒级的延时,大大提高了受众在媒介仪式当中的“在场感”,真正实现了全球同时共享赛事。

从视觉呈现到仪式道具再到播出媒介,技术的革新不仅为媒介仪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参与路径,还为客观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全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每一个媒介仪式环节下的中国形象都带给受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媒介仪式,通过符号的编码、叙事形式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等实现了全球仪式的赛事,更新和加深了集体记忆,重塑了中国对内、对外的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开幕式媒介符号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8期)2022-05-24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2021年5期)2021-07-01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0期)2017-11-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做人与处世(2016年23期)2017-01-21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求学·理科版(2016年4期)2016-09-02运动会开幕式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6期)2016-05-14草绳和奇怪的符号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4年5期)2015-03-09

推荐访问:冬奥会 开幕式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