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建筑与民俗展

欧阳中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景德镇有着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民俗传统和精神根脉,它所包含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库藏。景德镇民俗文化以瓷、茶为核心,兼有饮食、节庆、商贸、文艺、婚丧嫁娶等,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逐步形成了包罗万象、又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瓷都人民精神的塑造、居民性格的形成、手艺人审美情操的陶冶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陶瓷民俗博物馆依托丰富多样的馆藏民俗文物,以有形和无形的陈列手段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保护、研究和传播。它是弘扬和推介景德镇历史文化和陶瓷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学习、交流、社教和疗愈的作用,在原有《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展》、《景德镇民俗用瓷陈列展》、《景德镇古代民居生活展》的基础上,于明园五股祠堂(现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结合古建筑本体和民俗陈列展示实物,辅以图文、场景及多媒体,推出《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展览内容有景德镇本土习俗六大版块,同时还囊括了浮梁与乐平两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是在原有《瓷业习俗陈列展》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使之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旨在向广大游客呈现更加立体、全面的景德镇民俗文化,借此丰富当下民众的文化生活,并提供思考和启示。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和努力的方向,更是博物馆展览对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意义所在。

五股祠堂内景

1979年,为有效保护景德镇古代陶瓷手工业遗址和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存,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听取文物界、建筑史学界专家学者建议之下,继而提出“有选择地进行异地集中保护,有规划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文物保护策略,经报请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决定结合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现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的筹备规划,有选择地将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明代世俗建筑作整体迁建,异地集中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并通过科学的组合规划,重点以景德镇市夏田古村落遗址作为规划设计的模式,建成了一个类同古村落的新型博物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五股祠堂”于1984年整体迁建至原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明园内,该建筑原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中部。桃墅村,历史上称“桃墅镇”,为古代浮梁地区除景德镇之外的第二大商业重镇。至于该祠堂之名由来,与西湖乡桃墅镇汪姓为其宗族所属第五分支有关,所以称之为“五股祠堂”。自古以来,五股祠堂是整个桃墅镇汪氏家族及其分支祭祖时重要聚集场所,故又有“总祠”之称,即汪氏五股总祠。对于五股祠堂建造时间考证,其享堂右侧边门上方镶嵌的木质匾额,落款为“直隶提督学士 监察御史陈尊为贡元 嘉靖甲申年建德县岁贡汪楷立”。其中提及“嘉靖甲申年”,参照干支纪年表,这一年是为公元1524年,说明五股祠堂于此年就已经存在。从五股祠堂建筑所使用大木构架及构件,还包括木、石、砖雕手法,皆具有典型的明代早、中期特征,可见五股祠堂建筑年代至迟不会晚于明代嘉靖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该宗祠建筑的正立面原貌已毁,立面墙体及门罩为1938年修建。

五股祠堂兼具皖南与景德镇两地历史建筑传统工艺,祠堂营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完美地将建筑构造与装饰艺术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宗祠建筑具有肃穆、高雅、庄严的气势。在景德镇地区明代宗祠建筑中占据首位,在全国古代民俗建筑遗存中也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它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宗族活动痕迹;
在平面布局中,享堂梢后部保留有“夹宝”做法。夹宝,是宗族用来关押违犯族规者的班房。它的存在,证明当时在国法之外还有宗族家法制度在严格地规范着人们的世俗生活。配合地方宗谱的研究,因而又具有很高的地方民俗学研究价值。

明园·桃墅汪宅

景德镇习俗以瓷业习俗、茶业习俗、饮食习俗、喜庆习俗、建筑习俗、商贸习俗、民歌谚语等为主,兼有浓郁特色的浮梁与乐平地方传统习俗。《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突出地方民俗中的重点,摒弃大而全;
注重可观性、艺术性,适当考虑了观众的参与性;
因为瓷业习俗这一版块前期已有专题展览,故此次展览内容只稍稍提及,不再大篇幅展现。

制茶习俗

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品。浮梁从古至今是中国重要产茶地之一,其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僧人采茶,唐代景德镇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如“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茶市盛况。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每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及至宋代,景德镇茶行达数十家,茶叶生意十分兴旺。南宋汪肩吾《昌江风土记》载:“其货三大者,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元代景德镇茶叶品种日益增多,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一书中列出了仙芝、嫩蕊和福合等七种浮梁名茶。明代汤显祖在《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一诗中称赞道:“今夫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清代,景德镇茶叶产量大增,通过万里茶马古道销往全世界。清代浮梁茶叶还曾一度成为贡品,进入到宫廷之中。如《清会典》(康熙23年)记载:“江西省岁解茶芽共四百五十斤……饶州府属二十七斤”。民国时期景德镇茶行几乎遍布浮东、浮北,其中浮北严台“天祥”茶号所产浮红于1915年摘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这种荣誉已成为景德镇茶业的百年金字招牌。

在一千多年的茶业生产兴盛过程中,形成了采摘、制茶、茶艺、茶礼、茶道、采茶歌(戏)、茶馆等一整套极具地方特色的茶业习俗,仅茶礼就有迎客茶、留客茶、回门茶、节庆茶等。

饮食习俗

喜庆习俗图1

喜庆习俗图2

景德镇地处江南中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如同南方其他地区一样,景德镇人在饮食结构上以大米为主兼吃杂粮,好食蔬菜、瓜果、肉、鱼、蛋类、豆类以及竹笋、香菇、木耳等食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景德镇积累了不少丰富饮食文化,也很有地方特色,不但本地人百吃不厌,很多外来“移民”品尝后也都赞不绝口。在本地传统小吃中,又以粉蒸肉、连碗面、扁食泡糕、碱水粑、冷粉、麻糍、年糕最具代表。景德镇不仅注重烹调技术,还重视餐桌礼仪,体现了我国“宾主有别”、“老少有序”的传统思想。如家中有了上好的吃食一定要长辈先吃;
分发的食物老人可多得一份;
饮食时年轻人要礼让长辈,年纪大的老人要上座,年轻人要按尊卑依次向老人敬酒表示尊敬。招待外来客人,主人用积蓄购买酒菜款待客人,直到客人吃得较满意为止,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快场景。

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喜庆习俗,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的活动。当然,部分喜庆习俗本身隐含了特殊含义,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只在某些特定时期举办,这种特定时间兼具特殊意义的活动早已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景德镇地区喜庆习俗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固定的节日和特定的庆典,如传统的过年、元宵、中秋等时节;
或人生中诸如婚丧嫁娶、寿诞等特定的仪式活动,体现了民众追求人生的长度、延年益寿与恋念红尘的终生目标。由此,在婚庆和寿庆活动中,衍生了许多的民俗习惯,如婚姻的流程主要有说媒、相亲、查家私、送鞋样、合八字、送日子、谢祠家、接新娘子、拜堂、闹洞房和三朝回门等,人们渴望以此种形式来证明婚姻的正当性和确保将来婚姻的稳定与幸福。还有一种是伴随制瓷工业而诞生的祭祀性质活动,如窑神童宾崇拜是景德镇陶瓷民俗中最为突出的民俗事项之一,他的故事涉及大龙缸的烧制以及传承几百年的瓷业祭祀活动。他传颂的是一种崇尚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勇于献身,追求成功的英雄精神。窑神崇拜习俗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延续,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建筑形式

采茶歌

景德镇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各类建筑中不但融合了多种外来的建筑风格。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古建筑大致分四类:一是瓷业生产建筑,如坯坊、窑房、窑炉等;
二是商贸建筑,如瓷行、茶行等;
三是行会建筑,如会馆、书院、古戏台等;
四是生活建筑,如祠堂、住宅等。其中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其源流主要有四:一是受到了徽派建筑的影响而带有典型的徽州风格;
二是受到景德镇瓷业活动的深刻影响而呈现出来的极具瓷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
三是景德镇西南部丘陵平原地带广大农村经济实惠的砖木结构民居;
四是享誉全国的乐平古戏台。这些历史建筑在选址规划、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材料以及室内陈设上均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如窑砖房是景德镇独有的一种建筑用材形式,它是烧窑后的废旧窑砖再利用,即节省建筑材料,还起到了环保的作用,而且窑砖砌的房屋冬暖夏凉,它为人们生活起居提供了一种舒适的保证。至今,镇内里弄仍然能见到保存完好的窑砖房,它是陶瓷生产与民居习俗的历史见证。

千年来古镇未曾间断的历史脉络与制瓷活动,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景德镇民俗文化——民歌、谚语,甚至还有不少诗词。在明清时期的诗词中有生动反映古镇风貌的诗句:“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明·缪宗周)”这些文字是景德镇历史上手工业立镇的智慧体现,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处世观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歌、谚语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深耕并繁荣于民间,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总结,直至如今孩童们依旧郎朗上口。它们是景德镇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景德镇人难以忘却的乡愁。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景德镇繁荣富庶,饶州通判、署浮梁知县陈淯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曾言及:“景德一镇……殖陶之利,舟车云屯,商贾电骛,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再如,1728年清代督陶官唐英也曾提及:“其(指景德镇)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更为详尽资料是清康熙年间旅居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殷弘绪)在发往欧洲的信件中全面的介绍了景德镇的城市盛况:“景德镇拥有18000户人家,其中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职工多得惊人。按一般的说法,此镇有100万人口,每日消耗10000多担米和1000多头猪……,尽管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昂贵,景德镇却是无数穷人的避难地。他们在邻近的城市是找不到生活出路的,而在景德镇则从幼年儿童到体弱的成人都能找到活儿做,甚至盲人和残疾者也能靠研磨颜料来维持生活。”仅从上述的人口、消费、贸易、就业等描述来看,景德镇瓷业生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兴旺,使城市商贸经济空前的繁荣,也衍生出了事象繁富的商贸习俗。

五股祠堂民俗陈列展很好地将古建筑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体,即展现了明代建筑的营造技艺,又把文化习俗陈列出来,从展览现场看到,博物馆展厅老师一边讲解展览内容,一边指导大家动手体验互动项目;
游客分别从饮食、茶礼互动中加深了解尊老爱幼、善待亲友的传统礼仪文化;
从寿庆互动中感受到了尊重民间习俗和学习工匠精益求精、勇于献身精神的重要性;
从建筑习俗互动中深切领会学习古人是如何在建筑材料上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
从习俗用瓷鉴赏互动中提高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活动加深了游客对景德镇传统文化的认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真正做到让人们放飞天性,在动中做,在做中学,增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开展以来,各单位培训教育、研学拓展、旅游观光的人数逐渐增长,好评如潮。《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还带动了馆内其他展览的热度,看完该展览,游客在讲解员引导下穿梭于馆内形态各异的古建筑群落,或徜徉在明代或清代的民居、或留恋于迷人的江南风光中……;
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人们学习、研究民俗和探索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好地方,人们可以自由地去感触和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由此而激发人们保护、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与物质遗产的强烈责任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未来,民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社会教育功能、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受众群体,满足观众及社会的多种需求和变化的回应,为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作出贡献,真正体现博物馆教育的价值所在,进一步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各界的重视,为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祠堂景德镇习俗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20期)2020-08-04“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华声文萃(2020年6期)2020-07-06我的家乡景德镇小星星·作文100分(2020年4期)2020-04-22拆迁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5期)2019-11-14我们的祠堂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8期)2019-08-06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小猕猴学习画刊(2017年11期)2017-12-08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景德镇陶瓷(2016年2期)2016-06-08

推荐访问:民俗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