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舒琛珍教授与武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的发展

李金华

舒琛珍教授(1921—2009)在20 世纪40年代曾就读于四川北碚国立重庆师范音乐科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专业,毕业后任教于香港中华音乐院,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市军管会音乐组工作,1950年任教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简称“华南文艺学院”),1953年调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中南音专”,武汉音乐学院前身)至离休,为武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养倾尽心血。为了了解舒先生对我校视唱练耳专业的贡献以及在历史上各时期的专业发展动态,笔者率研究生多次对李红梅、王玉澄、谭惠玲、张莉源、范建明、刘永平等专家进行多种形式的采访,最终依据不同时期教学概况、师资队伍以及教材建设将该专业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

1953年春,为了适应全国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之需要,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精神,中央文化部决定在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武汉,建立两所中南地区的高等艺术学校,合并中南文艺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及广西艺专三校音乐、美术专业,分别成立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中南音专”)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中南美专”),两校均设在原中南文艺学院校址内。1953年11月19日,中南音专、中南美专成立。

作为基础课,视唱练耳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当时的视唱练耳教研室只有舒琛珍一名专职教师和一名实习生褚丽怡。在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从各个系抽调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如作曲系曾理中、管弦系俞薇(大提琴教师)、钱万耀(小号教师)等,全校“搀扶”着共渡教学困难难关。这一阶段视唱与练耳分开授课。视唱教学以“法国视唱”作为教材,结合“乐理”,采用固定唱名法;
练耳课则是由教师据自身经验授课。1954年招收了高一学生,师资匮乏等方面的教学矛盾更加突出。

1956年,部分中南音专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视唱练耳教师队伍中来,缺少师资的状况得以缓解。附中初中班开始招生,招收了首届“小太阳班”,学校办学层次也有了完整的大学和附中各学程。视唱练耳教学渡过了建校初期的艰难时期,每位教师都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业务学习,并逐步形成了定期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传统。视唱练耳合为一课,各层次教学结合乐理授课,并分组教学,每组15 人。教师课后要求批改学生的听写作业本,对差生进行辅导,并掌握和引导每名学生的思想动态。

1956年,谭明礼、古荣芳、韩备初、张梅玉、陈裕昆、李红梅六位专科毕业生服从分配留校;
1957年,叶兆同、陈威、卢华声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视唱练耳教师数量虽然有了极大的扩充,但是,教师队伍中因为有许多来自于非作曲系专业,因此,舒老师要求他们与本科生一起上“和声”“复调”“曲式”课程,课下练习并单独组织考核。

1956年2月至1957年7月,舒琛珍、谭明礼赴中央音乐学院巴拉晓夫视唱练耳专家班接受培训(张梅玉则作为旁听生参加)。教研室由褚丽怡负责,每周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研究教学问题。舒老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回来后,毫无保留地将专家班学习的课程内容教授给各位老师。这一阶段由于缺少教材,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针对学生情况,自主选编,手抄乐谱交教材组刻写油印,每周均需准备1至2 页的视唱教材。

1958年10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59年全院师生下乡下基层,走“延安座谈”道路深入工农,反映新风尚。当时正值“除四害”,舒老师带队,古荣芳、张梅玉、李红梅等老师与“小太阳班”的学生一起下放至沙市。为了反映沙市的除四害运动,老师们创作了小歌剧《小尖兵》,并向全院师生作了汇报演出。这时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停止了,回校后才恢复正常。

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原武汉艺术师范学院视唱练耳教师张曼文及乐理教师文秉桓合并到视唱练耳教研室,叶彤芳(附中1954 级)毕业留校担任乐理课程教学,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黄美庆分配至视唱练耳教研室;
1959年,陈景梧调回学校。1960年,基本乐科教研室(含视唱练耳、乐理)成立,由黄美庆负责。1963年,张梅玉调至广州,1965年,褚丽怡调至南京。

这一阶段政治运动较多,对教学影响很大。无论是教学还是下乡、下工厂,基本乐科教研室的老师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热情,服从单位各项安排。在舒老师带领下,教研室活动定期开展,相互之间交流自编教材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黄美庆作为苏联巴拉晓夫视唱练耳专家班旁听学员,报到后便为教研室教师开课,以音程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视唱练耳教学各个方面的整套教学法传授给老师们,要求各位教师每周回课。1963年,教研室曾委派李红梅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大跃进”时期,教育改革首先从教材入手,教师所选视唱曲目均要求革命化、民族化,兼具思想性、技术性。教师对每首视唱曲要进行1 至2 页的文字分析(含曲式)。

1966年始,湖北艺术学院的教学工作陷于停滞。1972年,湖北省要求湖北艺术学院复办。招生工作由当时留守武汉人员分小队下基层,招生对象要求“工农兵”出身或高干。李红梅负责咸宁、黄冈、新洲等地区招生,对来自基层、没有音乐基础的学员进行音准、节奏测试,通过素质测评后录取,如著名作曲家王原平就是从黄冈地区招生至作曲系。

“文革”初期,视唱练耳教师有舒琛珍、韩备初、黄美庆、叶兆同、陈威、陈景梧、李红梅、古荣芳,其余教师因调动等原因离开。1970年,因胜利文工团进驻都司湖校区,湖北艺术学院被撤销,视唱练耳教师分流:韩备初、陈景梧、李红梅留守武汉,迁往湖北大学;
叶兆同、陈威下放五七干校;
舒琛珍、黄美庆、古荣芳去湖北潜江插队落户。1972年,全国部分院校恢复课程,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校陆续把在五七干校和潜江插队落户的老师调回,古荣芳留在了潜江,黄美庆1975年去了香港,此时视唱练耳教师仅余六人。

围绕大学复办,韩备初牵头,与另外两位留守武汉的教师李红梅、陈景梧积极准备视唱教材。韩备初负责较高层次的变化音、二声部等教材的选编;
李红梅与陈景梧负责大调性(包含平行小调与民族调式)单声部视唱的编写。第一册:C 大调及C 宫民族调式,以基本节拍节奏感为主,从易到难,着重训练与IⅤ、vii 级有关的音程;
第二册:三升三降调号内的各大调式及民族调式,围绕各调调号音(升号调vii级与降号调IⅤ级),从二度至七度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训练各音程。四个以上升降调号用“联系调”解决。这样的编排(或称系统)也得到了舒琛珍的首肯,其从潜江回校后,积极编写小调视唱教材(第三册)。统一视唱教材于1975年编印使用,虽不完善,但具有里程碑意义。

1976年,教研室成员有舒琛珍、韩备初、叶兆同、李红梅、陈景梧、陈威。此前,原“小太阳班”学生大学毕业后都分到各县各部门,在学校办学需求下,许多人调回湖北艺术学院各专业任教,由于专业课师资名额有限,部分人改专业从事视唱练耳教学。此外,还有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1976 至1978年,张莉源、谭惠玲、王玉澄、凃法陆续成为湖北艺术学院基本乐科教研室教师;
1979年工农兵学员范建明留校教授视唱练耳;
1982年初和7月,周晋民、刘永平作曲系毕业先后留校任教于基本乐科教研室。20世纪80年代初,叶兆同病逝,陈威调至广州,老一辈只剩下舒琛珍、韩备初、李红梅、陈景梧。

舒琛珍、韩备初、周振锡分别为青年教师谭惠玲、王玉澄、凃法、张莉源开设视唱练耳、乐理与和声课程小组课。舒老师还为范建明上了两年个别课,毫无保留地传授教学法。除了亲自教学传授,舒老师还组织年轻老师到外地学习。在教研室教学工作中,舒老师重视“传帮带”,韩备初、谭惠玲、李红梅分别指导青年教师范建明、刘永平、周晋民。工作中相互听课,前辈教师将教案、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倾囊相授,旨在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文革”结束至1983年,我校视唱练耳教学逐步走向正轨,教学模式成型,各层次大纲等教学文件逐步完善,教学梯队人员结构趋于合理,老中青三代在以舒琛珍为核心的领导下凝聚成一个创造性强、充满工作热情的团队。

受文化部委托,“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定于1983年10月在我校召开,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重编统一的系列视唱教材迫在眉睫。在正式的教学大纲未形成之前,教研室在舒老师带领下,提交的讨论稿对调性、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装饰音提出了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湖北艺术学院本科钢、管、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湖北艺术学院本科声乐、民乐组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湖北艺术学院附中视唱练耳教学大纲》。大纲中均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与方法、学习年限及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分年级,细化至视唱、听写、节拍节奏、听觉分析)及学年与修毕考试要求等。

重编教材以循序渐进为宗旨,具有严谨的教学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教研室肯定了“1975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集体对已有教材逐条进行审定,确定应该保留的经典曲目和替换、增加曲目。教研室还明确了八册视唱教程各自的侧重点,然后分工开展工作,最后汇总讨论。具体执行时由一名老教师带领一名年轻教师负责某一单元内容。每一册初稿(手写)完成后,舒老师要求所有老师逐条检查并提意见。

第一册由王玉澄负责,主要内容为C 大调、平行自然小调及C 宫系统民族调式,以节奏为主线。参与第二册编写的教师有陈景梧、谭惠玲、王玉澄、凃法、张莉源、刘永平,主要内容是三升三降调号内各自然大小调及民族调式,以音程为主线。第三册由舒琛珍独立完成,主要内容为三升三降调号内各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第四册由陈景梧、张莉源老师编写,主要内容是各种变化音。第五册由韩备初、范建明负责选编,内容为各种关系转调。第六册由谭惠玲和刘永平负责选编,内容为二声部,分为上、下册。第七册由李红梅于1979年5月完成选编,内容主要针对各种三分性节拍(3/8、6/8、9/8、12/8拍子)训练。第八册内容为复杂的节奏及音调,主要材料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写的《视唱教程》第二册。这套教材的首创意义还在于,舒老师为前三册每个调编写了一套完整的基本练习,有助于解决各调重难点。

视唱练耳教学科研和理论探索中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经验和成果需要进一步总结和交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信息也要求及时地学习与传递。20 世纪80年代两届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经验交流会的先后召开,有力地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

1983年10月,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受文化部委托,主办了“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见图1)。在时任副院长谢功成鼎力支持下,在舒琛珍为核心的团队共同努力下,全国百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了40 位代表提交的55 篇论文,基本乐科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师向大会提交并予论文宣讲。此外,我校还向大会提交了“本科钢、管、弦专业”“本科声乐、民乐组”“附中”三个层次的教学大纲、油印版视唱教材(八册)、《节奏立体化训练谱例》(范建明选编)。

图1 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合影(1983年)

大会“公开课现场教学”环节共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我校共六位教师参加。时年28岁的范建明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携湖北艺术学院附中高一班学生,在现场教学环节进行了“节奏立体化训练”演示,引起与会代表极大兴趣。大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我校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同行中的学术地位。

由文化部主办、委托西安音乐学院筹组的“第二届视唱练耳教学经验交流会”于1988年10月25日至30日在西安举行。我校舒琛珍、李红梅、凃法、范建明、张燕、杨舒参会,会议上舒老师代表我校做了题为《节奏命名的我见》的大会发言,李红梅、凃法与代表们分享了论文《音级视唱》《运用视觉功能进行听觉训练的尝试》及李红梅独立完成选编的《听写》教材。

这一阶段师资队伍出现了一定的分流:周晋民1986年9月赴美留学;
1988年,刘永平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专业侧重于作曲技术理论(复调)领域;
同年9月韩备初病逝。1984年成立师范部,陈景梧、谭惠玲、张莉源调至师范部成立“教研组”。1986、1987年,王玉澄、谭惠玲相继调至广州。其他系部毕业生留校分配至教研室工作。教研室仍然注重教师的进修学习。1985年,学校曾派谭惠玲、张莉源赴上海参加联邦德国玛戈特·施奈德女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短训班,学习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1983年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后,基本乐科教研室在舒老师要求下,继续推动教材建设。李红梅与陈景梧1983年11月编写完成了《视唱教程》(第九册),该册采用五线谱,运用首调训练学生不同线间位置为宫的读谱视唱能力。王玉澄1984年8月编写完成了《视唱教程(续)》第三册,李红梅原来编写的针对三分性节拍的第七册内容也分散至各册各单元中,第八册演变为第七册。张莉源编写的针对不同C 谱表的视唱练习,不幸遗失。师范部基本乐科教研组组建后,陈景梧、谭惠玲、张莉源根据师范部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实际情况,将各册内容进行了适当缩减,因此,开始出现两种版本的视唱教材。

1988年之后可称为“后舒琛珍时期”。舒老师离休后退居教学二线,身体多病却时刻心系教研室发展,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1998年10月23日,她在家中手持放大镜为教研室老师们做题为“节奏命名”的业务培训。

基本乐科教研室在凃法、张燕相继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继续发展壮大。学校保持精英教学模式,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也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方向:作曲系1988年在全国首开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声乐系1991年在全国首开通俗唱法方向等。此外,学校也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如1989年卫电班音乐教育等。在师资培养方面,由以前“传帮带”业务培训方式变为学历教育为主,由师范部和作曲系两个教学单位培养。师范部“二、二分段”制三、四年级主修视唱练耳居多,比如1989 届梁红、韩燕玲、王方明、韩真(主课教师舒琛珍),1992 届李蓉(主科教师陈景梧),1993 届张继农(主科教师舒琛珍),1996 届李金华(主科教师李红梅/返聘),2000 届黄茜、邹宜宁(主科教师梁红)。作曲系视唱练耳专业在刘永平教授指导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86 级本科生冯坚成为首位视唱练耳专业方向毕业生;
1997年招收了首位四年制视唱练耳方向本科生李丽娜。2000年开始招收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

1989年范建明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同年,吴秋雯因留学离开教研室;
1993年张莉源调至湖北省艺术学校,基本乐科教研室陆续将师范部视唱练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梁红、韩燕玲、王方明、李蓉、张继农、李金华纳入新的师资队伍。进入21 世纪,作曲系视唱练耳专业优秀研究生黄茜(2003)、李丽娜(2004)分别毕业留校。

教材建设方面则进入到出版时代。在刘永平的学术引领下,教材建设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为满足业余音乐学习的需求,他编著了《识谱视唱教程》,主编了《音乐基本素养考级教程》(上);
为满足教师教育专业需求,他编著了《视唱练耳(一)(二)》;
为满足我校视唱主干教材的教学需求,他带领视唱练耳教研室教师主编了《调性视唱教程》(四册);
为满足主科及较高层次的教学需求,他编著了国内学术影响深远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

自视唱练耳教研室成立,舒琛珍先生就致力于视唱练耳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武汉音乐学院的每一位视唱练耳教师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她的指导。在舒老师的带领下,视唱练耳教研室队伍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最有发展和活力的队伍之一。舒老师引领下的基本乐科教研室在“传帮带”方面是我校典范,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前辈教师将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等无私分享给青年教师,相互听课乃至考试观摩,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起到推动性作用。舒老师多次派年轻教师到外地进修,鼓励大家开阔眼界,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进步,生活中对年轻教师也是关怀备至。

舒老师在教研室管理方面非常严格,每周都定期开展教研室政治和业务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教师间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最终建立起了我校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在调性练习上,重视围绕“调号音”的音程训练;
在节奏训练中,重视节奏命名和时值的逐步复杂化进阶;
在听觉训练中,重视音程与和弦的构唱练习,重视听觉分析;
在具体学生对象上,重视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等。在舒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完成了系列《视唱教程》(九册)的编写,引领教师们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撰写论文,成功召开了1983年“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并携成果参加了1988年“第二届视唱练耳教学经验交流会”。在舒老师的带领下,我校的视唱练耳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

舒琛珍教授离休后,长期和疾病做抗争,在她八十多岁高龄的情况下,仍然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且经常关心教研室的动态和发展。“舒先生胸怀若谷,低调谦卑,从不张扬”,舒老师的教学方法、治学态度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教研室的每一位。

(责任编辑 刘 莎)

附录: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至武汉音乐学院时期视唱练耳教研室历任师资

1953年从华南文艺学院调至中南音专,1988年离休,2009年去世

1953年华南文艺学院毕业至中南音专,1956—1960年负责教研室工作,1965年调至南京,后调至中央民族大学

1956年中南音专作曲系留校,1958年调至广州

1956年声乐系留校,1963年调至广州

1956年声乐系留校,1957年调至武汉歌舞剧院,“文革”后调至广东肇庆

1956年声乐系留校,1994年退休

1956年作曲系留校,“文革”后留在湖北潜江,2015年去世

1956年管弦系留校,1972—1985年任基本乐科教研室主任,1988年去世

1956年留校准备教德文,后担任视唱练耳教学,后调至广东肇庆……

1956年作曲系毕业,1957年从北京调回学校,1981年去世

1956年管弦系毕业,1957年进教研室,后调至演出单位,在湛江退休

1957年中南音专作曲系留校,“文革”后调至星海音乐学院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分配,1960—1966年任基本乐科教研室主任,1975年赴香港

1958年随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至湖北艺术学院,后调至江汉大学,20 世纪80年代调至广州……

1958年随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至湖北艺术学院……

1958年中南音专附中毕业留校,后调至广州一中

1958年调离武汉实验歌剧院,后经武汉第42 中学于1959年调至湖北艺术学院直至退休,2013年去世

1970年留校,1976年进教研室,1993年调至湖北省艺术学校

1977年进教研室,1987年调至广州,后调至深圳艺术学校

1978年进教研室,1986年7月调至星海音乐学院附中

1978年进教研室,1985—1996年任教研室主任,2000年去世

1979年音乐系(作曲专业)专科毕业留校,1989年调至中国音乐学院

1982年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本科毕业留校,后出国留学

1982年作曲系本科毕业留校

1986年武汉音乐学院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本科毕业留校,1997—2011年任教研室主任

1986年师范部(音乐教育)专科毕业留校

1987年作曲系本科毕业留校,1989年出国留学

1989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

1989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

1989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2021年去世

1992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2016年任教研室主任

1993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

1996年师范部(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留校,2011— 2015年任教研室主任

2001年从河南大学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基本乐科教研室,后调至音乐学系

武汉音乐学院2003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留校

武汉音乐学院2004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留校,2017年至今任教研室主任

中央音乐学院2013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2013年招聘入校

武汉音乐学院2014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留校

武汉音乐学院2016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留校

中央音乐学院2017 届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2018年招聘入校

猜你喜欢 教研室红梅教材 教材精读新高考·英语基础(高一)(2022年3期)2022-04-29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21年11期)2021-12-08《走进大山里》世界家苑(2018年12期)2018-12-18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青春岁月(2017年1期)2017-03-14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福建中学数学(2016年7期)2016-12-03趣闻分忧(2014年9期)2014-09-22

推荐访问:音乐学院 视唱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