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赋能河南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翟孝娜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乡村是亿万农民生产劳作、安居繁衍的家园,为包括城市在内的社会文明系统提供了衣食之源,又以乡规民约、淳风厚德深度影响我国的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及观念文化。

一定程度上看,乡村振兴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以实现乡村的现代化为前提。

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构想,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乡村振兴近年来成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乡村建设已取得巨大的成果。

202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我国社会已经总体上从乡村社会转型成为城市社会。

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乡村文化、乡村经济的大面积凋敝,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的时代课题。

研学旅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它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为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政府多个部门多项文件指明,教育要向社会实践大课堂转变,要把乡情、县情、省情、国情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

研学旅行市场应运而生迅速崛起,发展至今,围绕“学”要素,已形成自身的产业体系、运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

在原有的旅游资源存量、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旅游”的双重市场带动效应。

以农促旅、文旅兴农,立足地方的乡土文化、乡土物质资源打造特色的研学市场,对激活乡土资源价值、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

在此背景下研究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建设主体的流失与缺失

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常态,2020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560 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 岁, 其中 40 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

从年龄结构上看,这些人群正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河南是农业人口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口所占比重更大。

在走访美丽乡村示范村过程中发现,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良好,但大街小巷人群很少,大量房屋、土地被搁置。

外出务工现象造成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地区老龄化、空心化及留守儿童问题严峻。

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只存在初级的义务教育,农村学子到外攻读大学后,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乡村成为向外输送人才的跳板。

乡村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人才、高新技术人才、规划及运营管理人才、新型经营主体或新农人等缺口巨大,严重制约乡村未来的发展。

(二)农民价值观转变与乡村文化的衰败

伴随市场经济的渗透,互联网信息的开放,农村人口频繁地流进流出,乡村社会呈现出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景象。

①“离土离乡”成为农民生活的常态,这种游走于城市与乡村的形式,改变了过去农民植根于土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②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推倒了古旧的城墙,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资本的进入使乡村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景区景点。

③快速发展的自媒体平台,使信息的获得更加便利,而大量的碎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充斥着农民的思想,使农民逐渐失去了对自我身份和乡土文化的自信。

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已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引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乡土文化的地位,也导致乡村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存在意义和既有的文化凝聚力。

(三)农村产业单一与产业融合度低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比重大,“三农”问题严峻。

目前区域内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比率、务农人口的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

乡村地区仍然是以农业生产种植为主,缺少规模性的二、三产业业态;
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滞后,产品种类以传统资源型为主,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农业与各产业之间融合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近年来依托休闲业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也尚处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并没有获得农民的认可。

新农村建设中大量资本的投入仅仅停留在了村容村貌的改造上,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改善。

(一)多项政策利好,农村成为校外课堂

自2013 年以来,教育部、国务院、文旅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及研学旅行的政策不胜枚举。

其中,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并要求建立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活动课程体系。2019 年,河南省教育厅等10 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绿水青山、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生态资源,广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在义务教育改革层面,多个文件指向素质教育改革要向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拓展,要综合利用农村地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

多项政策利好,乡村将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承载地。

(二)适龄人群规模庞大,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中小学学生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据2021 年政府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 年年底,全国普通初中在校生人数4914.1 万人;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2494.5 万人;
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达10725.4万人,其中河南省义务阶段的学生数量约有1700 多万。

伴随研学需求的持续释放,未来10 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收益将超过千亿,加上亲子研学、大学生及社会群体的游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市场前景大好。

(三)乡土文化转变为教育产品,促进乡土文化传承

在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的社会焦虑中,传统乡村作为承载农耕文明的“记忆之地”,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甚至说中华民族5000年顽强的生命力与农耕文明构建起的民族基因密切相关,乡土文化需要被认识和传承。

河南乡土资源类型多样、种类丰富,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从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形式、达成教育目标层面上看,具有以下作用:乡土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就地取材,降低教育成本,这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
从优化教育形式上看,乡村地理空间较大,乡土资源充裕,可以设计系统性、趣味性、体验性强的多种主题活动,与知识传授的课堂相比,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达成教育目标层面看,在真实的乡村社会中获得体验,加深学生对本地现状的了解,增强对乡村建设问题的关注意识与热情,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价值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研学服务供给缺口,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研学旅行的产业体系、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服务方式,在供给层面上亟待大量人群的进入。

以研学导师为例,人员构成大致有三类,一是专业教师,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队伍、学科专家、教授等,主要负责课程研发与课程实施;
二是提供服务的旅行社及研学机构从业人员,主要承担研学过程中活动的组织与安全管理;
三是位于研学市场下游,起承接作用的单位或个人。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研学基地食宿管理与服务人员等。

在整个课程开展过程中,农民是课程的重要组成。

课程的教学需要农民的参与来辅助研学导师完成教学任务。

在活动组织中,学生的食宿及活动安全的管理也需要当地农民的加入。

农民的身份在研学活动中可以是服务者,也可以是管理者、参与者、经营者。

研学旅行大量人员的需求,能够促进农民职业转换,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一)打造研学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产业兴旺,一定是在乡村中实现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产业的兴旺。

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围绕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在产业发展中既能保障经济发展的效率,又能保障农业的基本地位。

在此理念下,立足“教育”目的,融合乡村要素,打造“教育+”开发模式。

教育+农业,教育+花卉、苗木……(详见下表1),用以释放乡土资源教育价值,丰富农业产品形态,实现农村农业产业的提质升级。

表1 “教育+”融合开发模式一览表[6]

(二)研发研学主题课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立足乡村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乡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度挖掘河南乡土资源,营建真、善、美的研学体验场景。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课”特色课程体系,以资源的教育性转化,实现乡村特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自然科普类。

依托资源类型:地域代表的农作物、蔬菜瓜果、山水草木、花鸟鱼虫及气候、水系、地质景观等;
研学形式:“食育”学习、角色扮演——“小小考察员”、植物科普、植物标本制作。

2. 历史人文类。

依托资源类型:传统村落、军事遗址、交通遗迹、建筑景观、乡村博物馆、建村及村庄发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文学;
研学形式:突出文化体验,进行口述历史、社会调查、模拟导游等体验。

3. 艺术审美类。

依托资源类型:田野风光、乡村整体景观、村落整体景观、建筑类型、院落、街区、阁、楼、庙宇、宗祠、戏台等,村落服饰文化、传统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
研学形式:摄影竞赛、产品设计、非遗工艺制作、艺术画创作。

4. 劳作体验类。

依托资源类型:田地、农场、果蔬园;
研学形式:粮食生产—种植—收获过程体验、果蔬采摘等。

5. 康体健身类。

依托资源类型:乡村广阔田地、森林、山地等;
研学形式:武术训练、趣味运动、游戏竞技等。

(三)引入研学旅行流量,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从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人流量是乡村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乡村研学思考的应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促进本地消费,提高农民收入。

因此,地方教育部门要对研学旅行进行政策引导,针对某类主题课程,如劳动教育,出台专项政策促进学校与地区乡村建立合作关系,为素质拓展寻找课堂,为乡村发展输送人流。

另一方面,鼓励教育从业人员利用区域代表性的资源,研发具有特色的精品研学线路、研学课程,作为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同时,基层政府应根据教育部、文旅部文件要求,积极申报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综合教育基地等,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服务平台。

(四)营建研学发展平台,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农民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没有能够实现其就业和发展的行业岗位,产业的兴旺是各种问题解决的根源所在。

在研学旅行背景下,政府要对乡村研学产业的发展和项目建设做出安排与部署,采取多种模式吸引商业投资。

加大对研学投资项目的分类引导,引进优质研学企业,搭建研学产品研发平台、研学综合服务平台、研学活动安全管理平台,吸引人才就业。

同时,与地方院校进行合作,将农村地区作为大学生综合实践实习的基地,既能发挥人才智库的作用,也能提高地方的社会关注度。

以此形成政、地、校三方合作机制,共建共享研学旅行市场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研学旅行涉及教育和旅游两大行业的发展,其本质是以乡土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开发形式,探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当代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研学旅行植入乡村建设,对激活乡土资源的价值、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实现乡村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

本文从教育带动乡村建设的视角出发,调研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信阳市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总结了河南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乡村振兴存在主体的流失、农民价值观转变与乡村文化衰败、农业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从产业振兴、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角度,提出打造研学产业、研发研学课程、引入研学流量、营建研学平台四大路径,希冀为地方政府有重点、分类别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的借鉴与参考。

乡村振兴发展至今,各地方的乡村建设已取得瞩目的成绩,但基于建设现状的思考,乡村振兴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有待创新。

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思考如何培育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良性的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意义重大,此方面研究有待后期进一步深化。

猜你喜欢 研学乡土旅行 江澜新潮金山(2022年1期)2022-02-16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快乐研学之旅少儿画王(7-10)(2021年8期)2021-09-12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小黑的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乡土分外妖娆做人与处世(2016年23期)2017-01-21夏日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8期)2015-07-06最后的炊烟清明(1999年1期)1999-03-18

推荐访问:河南 振兴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