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非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路径研究

□王庆全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文化资源,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及由此推动乡村振兴等进行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蕴藏着灿若繁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成果,传承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乡村非遗主要是指在乡村中生成并传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当时乡村文化及农民情感的特定习俗,例如特殊工艺品制造技术技艺、节庆日独特的庆祝活动等。从根源上看,乡村非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对某一时期农村生活中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的记录,反映着农村人民特定的情感与寄托。从时长性上看,区位上相邻的小村庄往往具有相似的水土、环境等,非遗更易于彼此沟通、传播,因此能够流传更久。从现状来看,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许多非遗项目由于手工操作的复杂性、传承人的断层、成本原因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岌岌可危。

乡村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部分,因此乡村非遗的精神内容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其内核是浓郁的民族和家国情怀。旧社会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要实行集中劳作生产的方法,以便于在劳作生产中占有优势,以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性及地域性加强,进而产生家族意识、民族国家意识,乡村非遗项目也正是围绕“家—族—国”的精神内核而产生的。

2.1 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乡村非遗凝结了乡村人民的智慧,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乡村非遗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文化旅游资源,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打造都是基于乡村非遗而开展的,且成效良好。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化振兴,而乡村非遗的内核决定了其在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乡村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中养成的良好文明村风、优良风俗,为助力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提供了有效的切入口和推动力。对乡村非遗项目的继承与发扬,能够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

2.2 乡村振兴战略是非遗传承的助推器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央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予以引导,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均予以全力支持,而乡村非遗的继承和发展,恰恰能完美地契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一直以来,农村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政府等相关文件的支持与鼓励,仅依靠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很难实现,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宣传、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等配套资源建设,这些条件的改善没有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整体推动是很难完成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无疑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助推作用。

3.1 “技艺传承人+培训基地+劳务人员”

“技艺传承人+培训基地+劳务人员”模式是较为传统的非遗助力村民致富的方式,适用于小规模的非遗作坊,需要复杂的手工劳动去完成,没有相关政府及其他公司参与,适用范围及规模较小,该模式主要是由各地特色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自发组织及完成。例如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非遗手绣项目、潍坊高密扑灰年画非遗项目等,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人通过建立特色非遗项目培训基地,对本地乡村劳务人员进行现场讲授,包括制作工艺流程和关键操作技术,原料及销路由培训基地负责,村民仅去制作手工艺品,多为计件工资。这种相对稳定又便利的模式为当地农闲劳务人员提供了致富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3.2 “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

“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主要是把当地特有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柱产业,通过政府、龙头企业的介入实现村民致富后防止返贫现象出现,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不再局限于技艺传承人及劳务者,而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持下立足特色非遗优势,打造非遗品牌,开拓更大、更广的市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实现各方利益的联结,调动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来实现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平稳落地,让优势特色非遗产业真正变成当地农村的“摇钱树”和“定心丸”。例如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的特色非遗项目东阿阿胶,驴皮是产品制作中的关键原料。在政府及企业的积极运作下,东阿阿胶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使当地特色毛驴产业为公司提供驴皮原材料,并推出“金融租赁”和“活物抵押”等方式,实现养殖户致富增收。

3.3 “传承人+企业+传习中心+博物馆”

“传承人+企业+传习中心+博物馆”模式重在以技艺传承为核心,突出传习中心、企业、展览博物馆等多场地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与展览,使非遗文化走出乡村,走向大众,得到大众的认可,进而吸引大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例如山东省潍坊市聚焦十笏园文化风情街区非遗空间,风筝、木板年画、面塑、核雕等10 余项非遗项目入驻街区,定期开展项目展示展演、产品的交流交易、非遗研学等活动,使老街区重新焕发新活力,使非遗工坊成为年青人的打卡地,展现了非遗传统技艺的独有魅力。通过非遗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拉动周围农户加入技艺传承中,特别是使已脱贫的农户实现了真正脱贫致富、稳定脱贫。

核心层: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人、支村委、非遗传习中心或培训基地、当地农民构成了非遗项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的核心层。核心层相关人员是非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生动力,是中坚力量和根本保证,要重视调动脱贫后的农民群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其发展非遗文化产品生产、服务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本技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技能技艺。通过非遗文化的宣传及展示,培育和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稳固脱贫成果。

中间层:非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的中间层主要是企业、线下各网点及线上新媒体营销平台等中间渠道。中间层的企业主要负责提供技能技艺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部分工艺流程的机械化改造、对非遗工艺产品的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线下各网点及线上新媒体营销平台主要负责非遗文化产品的包装销售、营销策划、品牌传播及推广、客户服务等问题,是最重要的一层。

外围层:非遗巩固脱贫成果的监督机制是外围层,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社会团体等。首先,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是各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好政策的制定者,各层政府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和传递将政策初衷传达到基层。其次,各种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是非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监督主体,不可或缺。

5.1 传承人与脱贫户双联结

政府重点培育有市场发展潜质、拉动就业持久力较强的传统技术服务项目,通过产品技术培训,由扶贫带头人负责组织、培育、营销等有关工作,逐步建立一个或多个较为集中的产品技术培训与企业互动示范空间。帮助有意向的建档立卡脱贫户自学传统技术等,使其学会一技之长,激活内生力量,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例如山东省临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花技艺,粘纸、晾晒、整形是工序的核心技艺。许多当地脱贫户在尝到非遗致富的甜头后,带动当地更多的居民到山东省临沂市市级非遗工程项目刘氏翻花的承传人刘庆怀传习基地学习此项技术,平邑县政府文化机关也将刘氏翻花当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进行推广。刘庆怀曾为百位农民直接授课,当地居民以此实现了致富增收,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5.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双驱动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政府方面的政策导向主要包括非遗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非遗巩固脱贫资金投入管理等有关内容,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并加强投入,扶持地方非遗研培工作,开展与巩固脱贫相关的培训课程。此外,政府还应对政策的落实进行适时追踪与监督,确保政策落地。企业主要参与非遗文化的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例如主办传统艺术文化惠民消费月、非遗展示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同时,组建设计人员、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有关人员参与的专业人才队伍,协助农村地区设计传统技艺产品,建立商品集聚效应,并通过以销定产等形式完善营销农村区域内的传统工艺商品。

5.3 传统式生产与产业化生产并重

非遗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时代的产物,存在于社会的产品生活中。因此,要使乡村非遗“活”起来,必须使其回归到农村或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中。在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路径中,必须兼顾传统型生产与产业化生产两种方式。传统型生产方式更适合于作坊式、家庭型生产的传统非遗产品,这种方式尽管生产效率较低,但产出品质较高。而产业化生产方法更适合于规模化、公司化生产的非遗产品。由于很多传统非遗技艺中,存在经过传承人传授技术后才能采用规模化生产方法产出传统非遗商品所需的原料、半成品等,产业化生产能实现高效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了产品的受众面。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是根据非遗资源自身的特性而选择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5.4 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并重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发展,非遗文化产品应从线下销售转为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并重。线上销售是指非遗文化产品通过抖音、快手、拼多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销售,线上销售前期可以通过“线上非遗公开课”公益直播项目、短视频等方式集中介绍和宣传产品,进行账号定位、内容创作、运营推广,打造文化博主,进而吸引粉丝,增加后期变现能力。另外,通过非遗文化专场直播,可以零距离接触受众,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销售效率。而线下营销是通过非遗巡游、非遗特色美食街、非遗社会传习讲堂进行营销,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一定知名度,通过建立非遗产品连锁门店,形成品牌效应,解决非遗文化产品销售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5.5 打造非遗文化空间

非遗文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秉持初心和使命,避免出现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问题。非遗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在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有崇高的信念和责任感,要有一种公产意识。非遗文化空间的打造旨在传承非遗本身所携带的文化元素,实现商业化,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利用、适度利用、准确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相邻乡村的非遗项目进行串联,打造特色非遗文化空间,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非遗食品线、非遗旅游线、非遗地方特色产品展等,感受非遗的魅力,保持非遗文化传承的初衷,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结合。

5.6 加强宣传,促进乡村非遗的当代转化

有些非遗建设项目尽管受到了关注、运用,但很多时候仅成为旅游项目的附属存在,展览流于形式,并不能使非遗项目散发活力,更不能传承下去。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时代气息,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消费者乐于购买。首先,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故事,以产品内含的情感或文化因素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吸引消费者注意,成功引流。其次,构建全媒体销售平台,通过打造网红IP,展示非遗及相关衍生产品,传播非遗文化,提高影响力。再次,借助当地高校资源,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扩大非遗文化影响,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对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合理利用能有效提高村民收入,要将传承人与村民联系起来,帮助刚脱贫成功的村民提供收入增长驱动力。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高校积极合作、乡村盘活资源、产业有效运作等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

猜你喜欢 技艺成果攻坚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验收成果小读者之友(2020年8期)2020-09-01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中国报道(2019年8期)2019-08-29传授技艺当代工人(2019年12期)2019-07-10攻坚脱贫晚晴(2017年6期)2017-06-27劳动成果评比学苑创造·A版(2017年8期)2017-06-24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20期)2017-06-01

推荐访问:山东省 脱贫 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