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之成巧—山水画的写形方法

文_孙百安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慈溪画院执行院长、研究馆员,慈溪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内容提要: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文中提出了“类之成巧”“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理论。本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法,结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董源《潇湘图》,对山水画“类之成巧”的写形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他继承了顾恺之的“传神”理论,把“传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山水画如何“传神”、如何以形写神等一系列理论主张,这就是“类之成巧”的理论。这是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宗炳《画山水序》中云:“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是面对自然山水的“应物”阶段,是把自然山水之形经过“应目会心”在胸中应物成象。“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是象形阶段,是把胸中之象发之于笔,写成画中之形,这就是“以形写形”。自然山水之形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在方寸纸绢上是无法把自然山水一模一样画出来的。山水画的创作是要在有限的画幅中写出自然山水形态的无穷变化,山水画中之形只能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宗炳的“以形写形”,并非自然山水的再现,而是要求画家“身所盘桓”——细致地深入自然山水之中,游在其中,感在其中,领悟山水之神;
“目所绸缪”——深入思考,概括提炼,把自然山水之形酝酿成象。这才叫“胸中丘壑”。丘壑内营于胸中,发之于笔墨,把胸中丘壑用笔写出来,就是“以形写形”。故画成之形比自然山水之形更传神,更完美。所谓“江山如画”,画家写自然之形实是造理想之境。

宗炳《画山水序》中云:“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

“以形写形”的象形方法是“类之成巧”。

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类”的意思有种类、形象等十四解。“类”的本义指种类,是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说文·犬部》对“类”之解释为“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易·乾》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韩非子·五蠹》载:“皆守株之类。”《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事物的相似或相同。《墨经》以“类同”为“有以同”,提出了“以类取,以类予”的逻辑推理原则,要求思考问题要根据类别进行推理。《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的观点,要求以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多类事物的异同,“推类而不悖”。《易传》“以类族辨物”则指出“类”是相互转化的,要以“类聚”的观点辨识事物。“类”的观念应用在绘画上,就是比类取象,比类赋色。如随类赋彩、山水画中的皴法皆是“类”的概念的应用。

因为“类”又作“形貌、形象”解,《楚辞·九章·橘颂》曰:“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王逸注:“类,犹貌也。”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类之成巧”之“类”应作“形象”解,释“徒患类之不巧”为“就怕其形象不巧”,释“类之成巧”为“如果画得巧妙”,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山水画是要在方寸画幅中为数十百山“传神写照”,一山又兼数十百山之形态,“千仞之高”“百里之迥”的自然山水中仅花草树木又何止成千上万,要把万千物象都一一画得形象巧妙,几乎没有可能,即使能画得巧妙,整幅画面也必然杂乱无章,因此山水画“以形写形”若不以“种类”的观念去分门别类,实难象形。

“类之成巧”就是画家在“以形写形”时,对客观物象要合理分类,根据不同类别象形,只有这样才能妙写自然,画得巧妙。就像《淮南子·诠言训》所言:“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

图1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长卷,全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画面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江河交错,碧波浩渺。画家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透视法,用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千里江山之胜,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中云:“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画中千里连绵的群山冈峦采用相同的皴法画出不同的形态,如同一座山之千变万化。千里碧波也以一种笔法写出,如同一条河的千里流淌。画中树木的表现也只集中统一为几个种类,所有山石以大青绿设色,山峰施以青绿,山脚、断崖施以浅赭色,亮丽夺目如宝石之光。虽物象众多,但所画种类却少,这丝毫无损作品意境之雄浑壮阔,因“类之成巧”使画面显得和谐自然,充分表现出千里江山的秀丽壮美,其艺术成就在古代青绿山水中独步千载。

图1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绢本设色 51.5cm×119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是董源《潇湘图》卷,纵50厘米,横141.4厘米,描写江南风景,取平远之景。山峦连绵云雾晦暗,用披麻皴和点子皴相合画出同一山质的不同形貌和意态。树木的布置上:近景,坡上皆植芦苇;
中景,同一树木画成大片密林,掩映几家农舍;
远景,树木皆以浓淡大小之点为主。芦苇、密林皆排列而放,只以浓淡高矮参差,以区分远近。因“类之成巧”的象形方法,虽树木只归为三类,却感物联类,尽显水草丰茂,一片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象。画面的意境平淡而悠远,苍茫而深厚,是“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典范。

图2 五代 董源 潇湘图绢本设色 50cm×141.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类之成巧”的理论是顾恺之传神论的发展。人物画以形写神的写形方法用在山水画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类之成巧”在写形方面的新见解和新手法使以形写神的写形方法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使得对神的认识从人物有神上升到万物皆有神,从而使以形写神的写形方法从人物扩展到任何客观自然物象。宗炳把“心”的概念第一次带入绘画理论中,提出“应目会心为理者”才能“类之成巧”。画家与自然山水相亲相附,目之所见、心之所会皆感通于山水之神,成为山水之神具体存在之理。丘壑内营,触发创作灵感,这是应物,把应物当作绘画之“理”,才能“类之成巧”。绘画深谙“类之成巧”的写形方法,才能达到“诚能妙写”。观画之人和作画之人面对山水画时,目光和心灵产生“同应”和“俱会”,人的精神得到超脱,“理”也随之而得。这就是真正穷尽山水之神和神灵想通之道,也是画家“以形写形”所达到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类之成巧”的理论确定了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然山水的再现。

“类之成巧”要表现的是“虚求幽岩”之“理”,只有“类之成巧”,“嵩华之秀、玄牝之灵”才能“得之于一图”。有了“应目会心”之应物方法,再以“类之成巧”的写形方法,“亡端之神”才“诚能妙写”。只有“类之成巧”,画者观者才能“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因为“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

自然山水本是无情无生命之物,中国画题材从人物发展到山水,人物画以形写神的写形方法只有上升到更新的写形方法——“类之成巧”,才能赋予山水以生命。山水之“神”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领悟,“类之成巧”就是具体的写形方法,绘画达到“畅神”的目的,使山水画中“体道”更胜于“求道”自然山水。绘画创作以心应物开始,最后复归于心灵家园。

李渔言:“才情者,人心之山水;
山水者,人心之才情。”宗炳强调了心在应物中的作用,就改变了写形的方向,“类之成巧”使中国画的写形方法发展到了以形写神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 象形山水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保健与生活(2022年14期)2022-07-06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2年3期)2022-04-27《山水间》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山水朋友音乐世界(2020年5期)2020-09-10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图解趣味象形字下一代英才(2018年3期)2018-06-23程灿山水画作品书画艺术(2015年2期)2015-07-13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连环画报(2014年2期)2014-03-26张和平山水画欣赏当代人(2011年6期)2011-08-22

推荐访问:山水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