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选修课“怎样观察一棵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包春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综合课程或活动,可能需花费精力。

北京101中学的生物学教师为初一学生开设了“笔记101”的选修课,该课程的设计具有跨学科性质,涵盖了生物学、地理、美术、经济学、计算机、数学等学科,能够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学课程特别是跨学科实践的实施提供一些借鉴。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初,笔者受邀为学生上了这门课的第一节课——“怎样观察一棵树”。该课时长1 h,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设计。下面呈现本节课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整节课设计为4个环节:引入、观察的意义、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策略。

1.1 第1环节:引入

教师依次展示约20种校园内树叶的集合图、几种校园内植物花的对比图、多种海棠果的对比图、华山松松果与手的对比图、裂开的与未裂开的油松松果对比图、正在观察小区内红色及紫色鸟屎的小朋友,引导学生简单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这门课是为初一学生开设的,他们还没有系统学习生物学,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学生,所以希望通过该活动了解学生已知的专业词汇、关于植物观察他们知道了什么及其关注点等基本情况。

在学生依次回答之后,教师追问:之前,你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了解学生,并使他们知晓图片中呈现的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铺垫。

教师总结过渡:其实,我们一起进行了一个观察活动,只不过观察的对象是图片。那么,这些图片是哪里来的呢?(学生答:拍摄的)是的,都是老师在进行自然观察时拍摄的。图片是静态的,自然环境是生动活泼的。以后,同学们也会到自然环境中去观察。老师希望同学们的观察都是独特的。今天是第一次课,我们从宏观入手,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一棵树”(板书课题名称)。

1.2 第2环节:观察的意义

教师讲述,分享:观察一棵树,除了能获得生物学知识、提升能力,知道树木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外,还有以下意义:①拥有自己的小秘密;
②对树木熟悉之后,相当于多了一个朋友;
③获得更多关于生命的感悟,见证树木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从情感切入,帮助学生总结观察树木的独特意义。

1.3 第3环节:观察的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观察一棵树,你会观察什么呢?并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将学生给出的答案罗列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教师使学生意识到,他们知道一些课上要讲的内容,但都不太全面,还需要系统学习,同时还要学会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教师预期的树叶、花、果实、树干、芽和叶痕、伴生的动物与生境等内容(分别板书这些内容),学生都答出来了,还有学生谈了年轮、树根及测量树干直径的方法等。最后,师生聚焦到观察一棵活的树。教师预设学生答不出伴生的动物,但事实证明,预设错误。另外,还有一位学生仅从树的外观就判断出刺槐、龙爪槐、栾树。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观察一棵树,既需要从宏观上整体来看,还需要关注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树木的独特性。

随后,教师重点带学生分析了树叶、花和球花、果实和种子。在讲解树叶部分时,在询问学生关注树叶哪些方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术语回答问题;
在讲授如何观察花时,强调花蕊,引导学生与叶对比;
在讲解果实和种子时,强调它们的成熟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果实、种子传播的智慧;
在伴生动物这部分,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

一位男生在回答“观察树叶应关注树叶的哪些特征”时,情绪激昂、侃侃而谈,以松针和仙人掌为例讲述了树叶对环境的适应。课上,教师并没有打断他,在他讲述完毕也表扬了他知识面广,还能从适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教师说:回到刚才老师问的这个问题,老师试着帮你总结一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要关注树叶的形状呢?学生愣了一下,然后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是树叶的形状”。然后,教师接着提出要求: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要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来描述,可以吗?学生能够领悟到要使用相对专业的术语来回答,后续就给出“颜色、排列方式”等词汇。这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术语回答问题。

教师布置作业:深秋时节,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去看一次落叶,如银杏。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落”叶(动词的“落”),注意体验叶落的过程。你还可以收集树叶,制作自己的树叶集,记录属于自己的树叶笔记。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增进学生与家人的情感;
通过跨学科作业,引导学生完成可以美化生活的作业成品。

1.4 第4环节:观察的策略

首先,教师展示以下文字内容,并做简单解释:①长时间跟踪观察,养成习惯;
②要向上看,更要向下看;
③对比观察,解剖观察;
④找一个好的向导,可以获得易忽略的特殊性;
⑤运用绘画、摄影、记笔记、电脑画图等形式记录,借助工具;
⑥一定要注意记录日期(久了就能看出物候信息)。

接着,教师展示6个例子的图片,分别是:对银杏种子的跟踪观察过程,悬铃木的花球、果球及由小老鼠吃完果实剩下的绒球,栾树花及果实的对比、解剖观察,鹅掌楸叶片的对比、花的解剖,蜡梅、毛泡桐、构树等的解剖。教师引导学生辨别每个例子运用的策略对应上面哪条文字。

设计意图:教师向学生讲授观察的策略,并利用实例进行辨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是该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学生由于没找到上课的教室耽误了10 min(整节课原本1 h),所以这部分内容只能由教师简单讲述,没有让学生讨论。

本节课是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的,除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外,还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内涵融入教学。

2.1 使用学生身边的素材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多处明确了,生物学课程应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学生很难对毫不相干的事情感兴趣。因此,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图片素材,基本上都是在校园里能看到的;
在讲课之前,与该校教师多次沟通以了解校园情况,还特意到校园里考察一番,在讲课时就能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中的例子进行描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2 融入情感教育,关注学生课上的体验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融入了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例如,讲述观察的意义时,教师从生命的感悟等方面切入;
在讲述如何观察叶片时,建议深秋时节全家去赏落叶。课堂上,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调动学生与该课题相关的经验,让他们主动表达,并在表达时予以具体指导,如该如何运用准确的术语进行表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

2.3 注意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在进行教学设计及素材准备时,笔者考虑了每个环节的目标,也考虑了课堂上如果出现突发情况的应对,所以选用相对较多的素材。当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与预期不太一致时,笔者临时加入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的渗透。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全面,没想到学生会晚到教室10 min,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没有完全落实。这说明教师备课还不充分。

猜你喜欢 生物学树叶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体育教学(2022年9期)2022-10-11树叶的不同称呼学苑创造·A版(2020年3期)2020-04-24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期)2019-06-1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新课程·中旬(2017年7期)2017-08-13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中学生理科应试(2016年5期)2016-10-21一片树叶红领巾·萌芽(2016年2期)2016-09-10《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中学生物学(2008年11期)2008-12-02

推荐访问:校本 选修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