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建设与思考

陈孝荣 柏玉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专门列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库”“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共建的意识”[1],我们的理解是,课程不仅是固态样式的教材资源,更应该有教师指导下的所有学习活动的动态生成,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提升,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立足于人的发展,也要加强以学校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的辐射。基于此,我们着眼整体,努力设计开发适合高中生学习运用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诗歌阅读和创作活动,兼顾到知识和活动的双重性,是包含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诗教”活动,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主要依据学校文化特色、社区和家长资源进行“诗教”课程的开发。

因地域文化、地方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从课程学角度考量,我们的“诗教”课程开发必须符合本校学情,将诗歌内容、阅读方式、创作途径、活动管理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同时必须通过真实的言语情境和学习任务驱动,减少抽象的碎片化的学习,让语文学习靠拢生活、回归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才能从实施层面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价值。

一、深挖“诗教”课程开发的资源基础

(一)秉承历史悠久的文脉渊源。盱眙中学有千年书院、百年学府之称,老校区雄踞淮上文化名山——第一山之巅。在此,西汉时临淮太守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最先建成了“先圣宴居殿”,宋时又改建为“崇圣书院”,后经战火而废,元代改为“淮山书院”,明代重建为“登瀛书院”,清代易名为“敬一书院”,与文庙融为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一条脉络、特色山水的一处风景。这个地方有着大量的唐宋元明清名家诗词歌赋石刻,可以说是风雅流韵,文脉流长。清雍正年间,泗州知州张文炳又于第一山建泗州试院。正是从历史中汲取了源头活水,秉承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学校成为省内众多学子求学问道的圣地。

(二)弘扬内涵深厚的诗教文化。书院文化的遗韵余风与现代前沿的教育理念深度结合,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相互渗透,我们以独具学校特色的“制高”校训、“石板路精神”为抓手深耕厚植富有内涵的校园诗教文化。校内碑廊中,白居易、韦应物、苏轼、米芾、杨万里等歌咏盱眙的作品,刻石勒碑,万古不废;校史馆内陈列着学校老一辈教师姚挹之、谈化文、张幼兰等诗集作品;老井、石板路等校园景点的古雅赋文皆出于学校教师之手,三赋一记——《老井赋》《盱中赋》《盱中乔迁赋》《石板路记》,已成为地方的文化瑰宝,并传为佳话。所以,开发特色诗教课程,就必须对县域和学校本土诗词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寻找民俗文化,重新整合学校诗教资源,力求为师生营建诗意的精神家园。

(三)总结特色显著的课改经验。学校语文学科组发表了语文学科宣言:培养有情怀的表达者和有能力的建设者;我们提炼出语文学科精神:立稳语言基石、精研教学艺术、锻造文化风骨、成就美善人生;我们还描绘了语文学科愿景:教师有责任、学生有情怀、课堂有温度、学科有灵魂。宣言、精神、愿景为鼎之三足,而“诗教”则为鼎下之火,火势旺则汤沸,这一把“诗教”之火进一步推动着语文课堂改革,让语文教育始终洋溢着诗情。近年来,我校倡导的“凤凰课堂”“融学课堂”教学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借着课改的东风,我们项目团队在“诗教”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不断努力与追求,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为省级课程基地和规划课题的落地生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确定项目实施的目标定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积极落实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利用“诗教”课程的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加大功能宣传,加强文化浸染,丰富校本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活动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效地化解高中学生应试能力有余学科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从而达成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中陶冶身心,润育文心,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诗文水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有益模式,以期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县中”发展之路。

二、加强“诗教”课程开发的过程建设

(一)打造课程文化基地,加强软硬件建设,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

1.建设“凤凰书院”。为了促进对“诗教”课程的开发,我校专门兴建了一个集诗歌朗诵、阅读、沙龙、小型话剧表演功能于一体的“凤凰书院”,并可接入各教室同步直播的读书吧,为师生阅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师生共阅读、共进步的兴趣。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凤凰书院”接入县图书馆和凤凰传媒网络平台,开通师生在线读书和购书新渠道,并据此建设“凤凰读书会”;办好《淮山》纯文学校园杂志、《校园文化报》《凤鸣》团报;编写开发凤凰人文读本、召开读书会和诗词大会,并使这些活动常态化,将“诗教”课程作为统编、省编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大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建设“诗词大剧院”和校园广播站。利用新建报告厅、逸夫楼报告厅和凤凰书院,建设诗词曲赋影视观摩、研讨、表演剧场,给有戏剧影视表演天赋的爱好者提供发展的舞台。邀请市县朗诵协会的著名表演者和黄梅剧团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演员走进大剧院,通过现场表演,倾情演绎,将诗词与之融合,打造特色剧院,让古典文化在校园生根,活化语文课程,从而为“诗教”文化增添一抹亮色。我们空中课堂——校园广播站活躍着一大批朗读爱好者,每天早中晚的大课间,校园里就会传来诗歌朗读和文本鉴赏的甜美声音,像美丽的百灵鸟,感染着每一位师生,有效地净化了校园的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建设“青春社团”基地。把原有的“淮山文学社”与“艺术社团”活动场地,从体育馆迁移到“崇圣”楼的“淮山读书吧”,让爱好诗词的学生有更多可以展示的舞台和机会。对师生申报的淮山文学社和艺术社团,学校给予场地和经费协助。充分利用社团进行诗词创作和吟诵、名著欣赏、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特长,练就本领,提升素养。学期末,学校举行社团节,对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让学生继续自主办好社团,如诗歌社、文学社、艺术社等。在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符合盱中特色的“红色诗歌朗诵会”“诗词大会”等。

4.建设“崇圣讲坛”。这里将是培养诗人、演说家、文学创作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沐浴中国古典文化,亲近古人、沟通未来的阵地。每学期邀请名师在校内开设诗词创作讲坛;邀请市内外诗词协会诗人进校园为师生开设古典文学鉴赏讲坛,并选拔优秀学生登坛开讲,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热爱。每年举办一次的成人礼是学校的大事,这里一定是古典诗词朗诵的盛会,是一次开放的讲坛。同时,我们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山水,走进社区,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养老院,开设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大讲坛。

(二)深化交流互动,鼓励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除文学性外还有时代性、科学性、哲理性。对审美甚至劳作都有很高的要求。语文课堂不能充分展现诗歌的全部魅力,要让学生真正与诗歌贴近,就要使诗歌走向更广阔的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

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构建全新的交流平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彻底打破过去的僵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多与历史典籍交流,多与古代诗人交流,多与当代名家交流,多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交流。为此,我们以“凤凰书院”为依托,结合“智慧校园”创建,在书院内建设时间阅读长廊,即以时间为经纬,在两旁开设“诗经馆”“楚辞社”“唐诗林”“宋词苑”“元明清”“新诗界”,每一馆苑再以其特点细化为几个小部分,例如:“诗经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配合书籍、视频、线上质疑、解答,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诗经》。“唐诗林”则以人物为纲目,设置“初唐馆、盛唐馆、中唐馆、晚唐馆”,通过不同阶段的典型人物展示唐诗的发展及其精神内涵。“宋词苑”以豪放、婉约两馆为主,重点突出代表诗人及其诗歌特点。“元明清”的诗歌,可强调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诗歌的发展与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新诗界”中现代诗歌方面尤其是在新诗阶段突出诗歌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正是在古今的思想交流中,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是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学校开展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老师除了做些必要的指导外,学生自导自演,写作朗诵,吟唱舞蹈,戏曲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我们不仅开设“凤凰诗社”,还开设“歌词欣赏”“小记者”“传统文化研习”“风云时事社”“心灵沙拉”“时评作文”“书香雅韵”等35个社团,把诗歌中蕴含的音乐美、舞蹈美、竞技美、哲思美生动地展示出来,既让诗歌展现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更让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让诗歌走出国门,影响感染更多的人。学期末,学校举行社团节,对每一个学生社团的成果进行表演、交流和展示。其中有“经典咏流传”的吟诵、演唱、演奏类;“诗话生活”的话剧表演类;“诗情与画意”的现场书法绘画类;“哲诗人生”的辩论赛表演。优秀的书法类作品在橱窗展示,表演类作品到校外表演参赛,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正是在一次次的自主学习中,我校学生增强了自信,学出了风采,养育了情怀,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创建有感染力的“诗教”校本课程范式

1.优化“诗教”校本教材,增强课程特色。语文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规定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学校开发的语文选修课程。必修是对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选择性必修是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而选修课程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除了书本语文知识之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培养有情怀的表达者和有能力的建设者”的盱中宣言,特别注重高考之外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诗歌教育的功能转化,从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表演、诗歌游戏、诗歌鉴赏、诗歌作文大赛等多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便于学生对所选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我们开展校际交流,并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构建起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的校本课程体系。诸如《凤凰飞歌》学生诗集汇编、《凤凰飞歌》教师诗集汇编、《诗歌创作谈》《诗歌朗诵技巧指南》《诗歌鉴赏指导用书》《学生诗歌作文精品集》《诗与生活》随笔集、《淮山》纯文学期刊、《教师谈诗歌》《凤凰周刊》《诗歌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有周刊、月刊、季刊和年刊,当然还有学校历届诗歌朗诵大赛和诗词大会的视频教材,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优化“诗教”选项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诗教”课程,我们开始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2020年春学期起,学校诗歌社团活动中,我们根据学校配套的硬件设施、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生兴趣爱好,从高一年级开始率先采用选项教学模式,即以诗歌教学为主题,从学校设定的若干个社团中自主选择2个,并可以在学期中通过规定的能力测试后,再次进行项目选择,有的同学因为接收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短短一年就可以完成5-6个社团学习。同时我们还给学生创设大量“诗教”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用诗人的情怀去观察社会、洞察人生、热爱生活,避免了诗歌教学的空洞无物。除了县域内,我们还带领学生到其他市县文化景区采风,实地感受古典诗词和名人故里的文化魅力,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开放、自由、融洽、平等的活动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水平,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契合了新高考对学生的时代要求。

3.以“诗教”课程建设为契机,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诗教”课程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大优势,也是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试点。“诗教”课程活动中,老師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喜好、基础高低和性格特点,为学生建议选择不同的课程,打破了以往从最基本的诗歌朗诵开始,逐层深入的常规模式,较好地兼顾到了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我们语文课程的教学既存在着“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落后理念,也存在着“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客观现象,所以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积极探索,利用“诗教”课程的外溢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同伴合作、小组协作和全员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质疑、共识”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呈现出全新的生态样式,并把这一教育思想渗透浸润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从而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科的核心素养。

4.以“诗教”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强跨学科融合教学。诗歌既是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充分挖掘“诗教”课程中的美学因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举一反三,并将诗歌与体育、劳动、美术、舞蹈、戏剧、摄影、影视、动漫、创意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各教学课程和社团课程的深度融合,努力创设跨学科的美学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在校诗歌节、校运动会、校艺术节以及100年校庆活动中,都有优秀作品汇编入校本课程年终作品展,也鼓励了广大老师拓宽视野,撰写跨学科融合等相关研究论文。

5.以“诗教”课程为抓手,建立多元化育人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考改革也进入到新时期,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加强“一点四面”考查的改革重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业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美育功能,奠定了国人关于品德修养、人格教育以及美善统一的至高理想。在推行“诗教”过程中,我校师生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萃取古典诗词的美育资源,创造性地融入了现当代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代新诗,以诗性精神提升了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精神美的感受,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了高中学业阶段的评价内容。此外,我们还从学生的认知需求、个性成长、生涯规划等多视角探索建立学生语文素养评价体系,将评价方式多样化、标准公平化,以学促教,以教带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采取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诗歌学养与美学素养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评价档案、发放成长评价报告书,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并通过家长评价孩子在家阅读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养成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诗教”课程開发的思考

(一)课程开发多样性不够

我校已经开发出一些与“诗教”相关的校本特色课程,丰富了诗歌文化,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如何能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促进跨学科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持久、特色发展之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同时为了满足学生语文学科和其他音乐艺术类等学科相互融合的审美需求,开发出学生期待选择的新的校本特色课程,是摆在每一个盱中人尤其是语文人面前迫切的任务。

(二)“诗教”课程与高考课程改革的融合度不高

以“一核”“四层”“四翼”[2]为主体内容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昭示着高考命题和评价的新标准已然确立,这必将深刻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必将助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向纵深。在此背景下,“诗教”课程开发的建设如何更好地融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一线教师的成长,并构建起对学生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是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

[“高中语文‘诗教’课程”是江苏省盱眙中学在建设江苏省普通高中“诗教”课程基地(2020年11月获批)过程中开发的一套校本课程,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D/2021/02/822)、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活动与课程基地建设协同建构的实践研究”(D/2021/02/3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教诗歌课程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散文诗(2022年4期)2022-04-27《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4期)2022-04-13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七月诗歌阅读(低年级)(2020年8期)2020-11-06诗歌的奇怪队形(一)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6期)2019-08-01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诗教为何与何为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4期)2017-06-06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13期)2017-01-03忧世要深,择术要慎西部学刊(2015年6期)2015-07-09自行车的发明小猕猴智力画刊(2013年1期)2013-03-15

推荐访问:视域 素养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