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

《记忆》编写组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北京陶然亭公园,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一首诗。诗的作者,就是墓主人高君宇。

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先烈君宇事略》,详细记述了高君宇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1896年10月22日,高君宇出生在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一个乡绅家庭。早在少年时代,高君宇就受到身为同盟会员父亲的影响,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2年,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接受新思想的启蒙。4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他是北大学生会的负责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闯将。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高君宇是首批成员之一,是第一个山西籍共产党员。次年5月,他回到家乡,建立了山西第一个团组织——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

高君宇是中共一大前的58名共产党员之一,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尤其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君宇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并一度担任团中央书记。他是中共二大当选的5名执委之一,是中共早期领导人。

1924年5月,他受李大钊派遣,回山西建党。山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应运而生,掀开了近现代山西历史新篇章。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

高君宇在中央机关报《向导》上发表了26篇文章,早在《向导》的第3期上,《勖江西人民》这篇文章当中,他就明确地指出:“打倒军阀与官僚要借人民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得到。”

作为职业革命家,高君宇始终奔波着,他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远东大会,编辑了党的机关报《向导》,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协助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政策,谋划中国统一与建设。

在1925年3月的一个凌晨,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共产党人,累倒在了通往理想的征途上。北京协和医院至今保存着他的病历档案:“3月4日因高度劳累引起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两天后的3月6日凌晨零时25分病逝。”

一柄如闪电之耀亮的宝剑,刺向了旧中国的黑暗;
一颗如彗星之迅忽的火花,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这首诗,是他人生的誓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写照。

(巨文辉 撰稿)

这份山西省档案馆珍藏的《平民》周刊,是山西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主编是王振翼。

1919年8月,王振翼与贺昌、李毓棠、姚錞等同学在太原创办《平民》周刊。《平民》周刊的宗旨是“为人民奋斗”“以山西实况报告世人,代人民呼号”“将世界潮流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的径途”。

阎锡山对《平民》周刊非常惧怕,下令查封并派人监视和拉拢王振翼。

阎锡山首先指使省立一中校长出面对王振翼进行规劝,又请王振翼在省议会当议员的四叔和在晋军当团长的胞兄,对王振翼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但是王振翼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对他的亲戚说,你就是断绝了我的经济关系,我也不会放弃《平民》周刊。

《平民》周刊在山西难以为继,1922年5月被迫停刊。王振翼调往北京工作。次年11月,《平民》周刊在北京复刊,通过铁路工人秘密运回山西发行。

《平民》周刊是惊蛰的春雷,受它的影响,各种进步报刊、书社和学会如雨后春笋,在三晋大地破土而出。《平民》周刊为山西第一个党团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山西省天镇县小盐厂村是王振翼的故乡。1901年10月,王振翼出生在这里,曾就读于省立第三师范和省立一中。在省立一中期间,五四运动爆发。王振翼作为山西学联代表,前往北京联络行动,在北大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高君宇。

在高君宇的帮助下,王振翼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5月1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王振翼被推举为第一任书记。

我的二伯父王振翼,他是我党早期革命者。他从太原到北京的时候,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预训班。已经考上了,成绩据说还是前几名,但他就不去。

1921年秋,王振翼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二个山西籍党员。不久,王振翼被派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参与领导北方工人运动。

王振翼亲历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等重要会议,参与组织了二七大罢工、南昌起义等革命活动。1931年2月,王振翼在天津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同年10月31日在狱中牺牲,年仅30岁。

《平民》周刊撕裂了山西黑暗的夜空,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巨文辉 撰稿)

太原文瀛湖南侧,矗立着一座悬山顶仿古建筑,它记录着风起云涌的山西近现代历史。这就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摇篮,山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馆藏、1933年编写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一览》。

高君宇,1912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王振翼,1917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张叔平,1917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贺昌,1919年冬考入省立一中。

傅懋恭(彭真),1922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还有李毓棠、纪廷梓、汪铭等,这些青年才俊陆陆续续来到省立一中,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他们茁壮成长,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平民》周刊、晋华书社、青年学会、成人夜校等进步团体,都是在省立一中谋划成立的。

1924年5月,在省立一中,高君宇和贺昌共同见证了中共太原支部的成立。支部成员有李毓棠、潘恩溥、侯士敏、张叔平、张堉麟等人,张叔平任支部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是今天拥有264万党员的山西党组织的源头。

中共太原支部领导了波及全省的反房税斗争和五卅运动,迫使阎锡山收回了强征房屋估价税的命令。

一年后,中共太原支部为全国革命运动输送了大量骨干。

当时傅懋恭,就是彭真,还有纪廷梓,被分别派到了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彭真担任了秘书。纪廷梓在北京北方区委党校工作或学习,另外还有侯士敏、李毓棠、潘恩溥被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

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贺昌,大武镇(今属方山县)人张叔平,先后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参与组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张叔平1928年在杭州就义时,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贺昌1935年在江西会昌牺牲,曾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1925年12月,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崔锄人担任书记。1927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正式成立,颜昌杰任书记。

在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下,山西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中共榆次地委、汾阳地委、临汾地委、晋城地委和大同、阳泉、运城、忻州地区党组织陆续建立。全省30多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总数有1500余人。

觉醒年代的山西进步青年走在了时代前列,为了心中的那一抹红色,奉献了自己无悔的人生。

(巨文辉 撰稿)

扛罢笔杆再扛枪,

经文纬武干一场。

颈血常思敌国溅,

寸心久欲报家邦。

这是贺昌1919年写的一首诗。29年的短暂生命,成为这首诗最完美的注解。

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生于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1920年进入山西省立一中学习。1921年与高君宇等共同创建了山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省早期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贺昌1923年致邓中夏的信》。中夏兄:

久未面信了,忽接来信,甚为欣慰;

太原目前均为勇敢热心之青年,如有担当之指挥者,其进步可加速。

你能多寄我们书报,比什么都好,这是我万分希期与祷祝的。

从这封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经常就所从事的工运工作进行切磋交流。

1923年夏天,贺昌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参与组织发动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是中共江浙区负责人之一。1927年以中共前敌军委委员的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

1928年参与重建中共湖南省委,曾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1931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2年到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委员、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

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昌留在贛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界突围。10日,在江西会昌河畔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与时任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人一起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我曾去过贺昌牺牲的地方凭吊烈士,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乡与晓龙乡交界的天门嶂,那里有个贺昌纪念广场,人们没有忘记贺昌。

贺昌牺牲后,与贺昌一起坚持赣南游击战争的陈毅,满含悲痛,写下了《哭阮啸仙、贺昌同志》:

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

贺昌,这位立志经文纬武报家邦的革命家,没有看到革命的成功。但他的家乡,他战斗过的地方,在人们心中,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高春平、仲艳妮 撰稿)

晋中市榆次区顺城西街14号,一座青灰色欧式大门,迥然相异于这条街上的其他建筑,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她与众不同的身世。晋华纱厂见证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见证了山西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1925年6月太原团地委给团中央用暗语写的信件,告知寄来的《劳动者》杂志很受工友们喜欢,寻求对此间工人补习夜校计划书的批复意见,汇报组织发展情况。

1925年6月,太原党、团组织陆续派遣王瀛、王鸿钧、邓国栋到榆次晋华纱厂,以太原学联和市民沪案后援会的名义,宣传五卅运动,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和党团组织,团结工友,发展党团员。

1926年5月,成立了以梁其昌为书记的中共榆次地方执行委员会。1926年7月,晋华纱厂厂方借故开除了两批工人活动积极分子,梁其昌召集党、团和工会领导人开会,决定举行罢工。

中共榆次地方执行委员会和中共榆次支部,决定派籍中发为代表,向厂方曲佩环经理提出工人的条件:第一条,不准随便开除工人;
第二条,要求增加工资;
第三条,实行8小时工作制;
第四条,不得解散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厂方拒绝后,党组织决定,7月16日全厂1000多名工人进行罢工。

罢工工人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口号。9月初,当局逮捕秦金翰等11名工人代表,再次开除了300多名罢工工人。

省城太原大中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当局武装镇压晋华纱厂工人,省学联通过了《援助晋华纱厂工人罢工决议案》。上海总工会、广州省港罢工委员会也来电声援。

1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阎锡山当局迫于形势的压力,释放工人代表,恢复被开除工人厂籍。厂方被迫答应工人的复工条件,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晋华纱厂大罢工是山西工人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罢工,是山西国民革命高潮的一个标志。

这场历时半年的大罢工震撼三晋大地,轰动中国北方,在山西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共早期领袖之一蔡和森在《山西工作方针》中高度评价:“真正群众的斗争,始于正太路石家庄的铁路工人,而发展于‘五卅’后太原的罢工罢市、榆次纱厂工人的长期斗争。”

历史远去,晋华纱厂工人在罢工中铸就的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精神,永载史册。

(巨文辉 撰稿)

这是觉醒年代的中国最黑暗的时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锡山和蒋介石合流,实行“清党”反共,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山西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这份《汪铭关于省委的组织情况给中央的报告》,是一份十万火急的报告。报告中称省委领导“被叛党自首分子告密捕去”“省委组织又塌台”“阳泉、太原、榆次、中路之汾平至此又完全断绝关系”。

在这场白色恐怖中,山西有30多名党的领导骨干被通缉,531名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被捕,山西省学联主席王瀛等50多人被杀害。从1927年到1937年,中共山西省委8次被破坏,11次改组,12次易名,全省党员人数最少时仅100余人。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一位24岁的共产党人,以山西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化名王德昌,在乔家堡建立了祁县第一个党支部和祁县县委。省委机关迁入乔家堡,乔家堡成为全省的革命中心。

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就是汪銘。

汪铭是陕西省神木县人,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一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担负太原地委的文书工作。

霍州会议前后,山西省委两度被破坏。1928年4月,汪铭和他的战友们历尽艰辛,建立了临时省委,汪铭担任常委。同年秋,临时省委书记王世隆叛变。汪铭奔走上海,寻找党中央。

1929年3月25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给顺直省委并汪铭同志的信》。“中央决定,目前山西可不成立省委,先着手于地方工作的恢复和建立,山西工作改归顺直省委兼管。”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顺直省委的决定,1929年4月,成立中共太原市委,汪铭任书记,负责全省党的工作。

1929年7月21日,汪铭被叛徒出卖,在太原被捕。

敌人对汪铭动用了8人压杠子的酷刑,同时许以高官厚禄,但汪铭不为所动。他还鼓励狱友:决不能供出别人,决不能用同志的生命来保全自己!

1931年10月31日,汪铭被押赴刑场。敌人强令他跪下,他昂首挺胸说:“我没有罪,你们无权让我跪!”汪铭英勇就义,年仅26岁。

碧血飞溅,血沃山西,炼狱中的凤凰涅槃重生。人们在黑暗中,从一批批倒下的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巨文辉 撰稿)

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最终以冯阎倒蒋失败而告终。25万败军涌入山西,人民负担骤然加剧。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1931年4月中共山西特委关于军事工作的报告:“总计二十五万多。都是就地筹款,直接向乡间征发,尤以晋南为甚。”因军阀内部斗争和长官克扣军饷,已导致长治、绛县发生兵变。

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天津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山西为北方革命的重点,“组织红军,创建苏区,将山西变为江西第二”。

5月上旬的一天,在山西特委的领导下,一面绣有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的红旗,飘扬在吕梁山上的隰县新庄村。这是山西和西北地区,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号的革命队伍。

在成立大会上,党支部书记杨重远率领30多名队员举手宣誓,当时的誓词是这样的:吕梁山上红旗飘,红军诞生在今朝。马恩列斯为师导,共产主义是目标。队前宣誓决心表,革命到底不动摇。

不久,游击队成功策动驻守汾阳县永安镇的一个加强排举行起义,随后在交口、水头一带取得了伏击晋军一个连的胜利。“晋西半壁,几沦盗匪世界”,太原报纸惊呼起来。吕梁山区各县纷纷向省府告急,要求派兵“剿匪”。

1931年8月,山西省长徐永昌调动万余人马,向吕梁山革命根据地“进剿”。因寡不敌众,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与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游击队会合,成为创建红二十六军和陕北苏区的骨干力量。

与晋西游击队遥相呼应,1931年7月,山西特委发动驻平定的高桂滋部举行起义,建立了红二十四军。红二十四军一路过关斩将,于7月18日攻克河北省阜平县城,建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早在20年代,咱们共产党在高桂滋的部队创建了党组织,比如师部的赫光就是秘密党员,他利用公开的身份影响了一批进步的官兵,到起义前已经发展到60多人,为我们起义做了很好的准备。

正当阜平苏区红旗招展之时,在军阀混战中败下阵来的石友三残部,却向红二十四军举起了屠刀,军长赫光、政委谷雄一被诈降蒙蔽而牺牲。艰难困苦中,红二十四军撤出阜平县城,向晋西北转移,最终成为红二十七军的一部分,与红二十六军一道,开始了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吕梁太行,红旗飘扬,为中国革命掀开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巨文辉 撰稿)

1936年2月,一场大雪染白了晋陕黄土高原。山西省石楼县的黄河岸边,毛泽东在雪地里吟诵着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是红军东征时毛泽东在石楼完成的豪迈诗篇。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但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陕北地瘠民贫,难以承担红军的给养。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得陇望蜀,准备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蒋介石和阎锡山沆瀣一气,加紧了对中央红军的“围剿”。红军向哪里发展?毛泽东力排众议,以他战略家的勇气,做出了红军东征、实现对日直接作战的战略决策。

这是一只至少保存了80多年的羊皮筏子,收藏在山西柳林县三交镇的红军东征纪念馆里。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和他率领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就是坐着这样的羊皮筏子东渡黄河的。

阎锡山堵截红军东征,东征红军在中阳关上、隰县蓬门初战告捷,在孝义兑九峪重创晋绥军。3月12日,毛泽东在孝义郭家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把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3路,左路红十五军团直插晋西北,右路红一军团南下晋南,毛泽东率领中路,转战吕梁,控制黄河渡口,牵制晋西之敌。

在且战且行的东征途中,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史称晋西会议。晋西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山西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会议。

红军东征引起了阎锡山的极大恐慌,一向拒国民党中央军于千里之外的阎锡山,主动请求中央军入晋。于是,10个师的中央军进入山西。为保存国防实力,一致抗日,5月5日,红军回师陕北。

1936年2月至5月,红军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虽然没有直接对日军作战,但逼迫“进剿”陕北苏区的国民党晋绥军回撤山西,使陕北苏区得以恢复和巩固。同时筹款30余万元,扩招新兵8000余人,在山西20余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

仰望北国大好河山,红军将士纵横驰骋,伟人心中升腾起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回溯华夏历史,一代代帝王将相如过眼云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巨文辉 撰稿)

位于山西省灵丘和繁峙交界处的平型关大捷遗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遗存。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一份档案,内容是1966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保护范围的批复》。

遗址保护范围8.6平方公里,包括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碑、主战场乔沟、老爷庙高地争夺战遗址等地。现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干部群众了解党的历史、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遗址讲述着英雄的故事,岁月钩沉着不屈的情怀。

1937年9月24日晚,平型关一带狂风骤起、暴雨如注、洪涛咆哮。八路军一一五师指战员没有雨具,全身湿透,又冷又饿,一夜急行军,于25日拂晓前进入预定的埋伏阵地。

此时此刻,一支先进的日军机械化师团的先头部队,正全力挺进平型关,企图南下占领太原,吞灭山西,进而占领整个华北。

也许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惯了,日军板垣师团行进在这样的险地,竟然都没有派出侦察兵提前侦察,妄想长驱直入。但是这一次,结果大大出乎了侵略者的意料,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打破。

平型关是晋北古长城上的重要关隘,群山万壑、峭壁嶙峋,最险处是宽度仅能通过一辆车的乔沟,两侧则是高达20米的悬崖,没有任何藏身之处,是理想的设伏战场。

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设置的伏击圈。刹那间,沉默的山谷怒吼了,手榴弹和各种枪弹飞向敌群,在狭窄的沟底公路上,日军汽车、战马拥挤在一起。一一五师指战员冲下沟底,将日军截成几段,白刃拼搏。

经过6个多小时异常激烈的战斗,一一五师歼敌1000多人,摧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多辆,缴获大批轻重机枪、军用电台和弹药物资。

这一仗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打的第一个歼灭战,有力地挫败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这仗之后,我们的友军都对八路军刮目相看,同时对推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这首雄浑豪迈的八路军军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场战斗的胜利和那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高春平 撰稿)

为民族解放 为阶级翻身 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 有松柏气节 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这是爱国将领续范亭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亲作的挽联。

续范亭是什么人?毛主席为什么会对他的去世,表现出如此的哀痛?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这份《续主任范亭事略》,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

续范亭,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1935年在国民党“五大”时,因抗日主张不被蒋介石所理睬,愤然前往中山陵,写下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意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剖腹自尽,幸而被人发现,经抢救脱险。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37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太原成立了。战动总会的主任,就是续范亭。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党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徐向前等来到山西,同阎锡山商谈合作抗日事宜,双方就成立战动总会达成一致意见。

战动总会由八路军和山西、绥远、察哈尔3省军政首脑、社会名流20多人组成,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为中共方面委员。南汉宸和程子华驻会,分别担任组织部部长和人民武装部部长。

这是一个具有政权性质、拥有抗日武装的统一战线组织,活动范围辐射68个县,动员和发展游击队、自卫队达9万多人。邓小平说它“是战争动员机关,也是游击战争的准备机关、组织机关和领导机关。”

战动总会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有了合法的身份。

太原失陷之后,续范亭就带领战动总会转战晋西北,进行军政干部的培训,坚持抗日斗争。

续范亭还曾经先后担任过岢岚区保安司令、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师长、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时,续范亭及时将消息报告八路军,并用暂一师阻拦阎锡山晋绥军,保卫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如承追认入党,实平生之大愿也。”这是续范亭临终时的遗言。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在临县逝世。第二天,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高春平 撰稿)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珍藏的《成成中学整编后现有人员统计表》,单薄而略显透明的麻纸,带着烽火年代的印记。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慷慨激昂的演讲,点燃了成中师生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工委、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先后进驻成中,在这里领导抗日斗争。

1937年10月10日,经周恩来批准,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正式成立。11月5日,改名为师生抗日游击队,200余名师生于当日深夜,整装出发。

当我们的游击队行至交城縣沙沟村的时候,被在这里占山为王的国民党败军赵霖的部队团团围住。我们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不仅成功脱险,还劝服赵霖的两个团一同抗日。

邓小平听闻此事给予高度评价:“赤手空拳带出两个团,这个功绩很大。”

据成成中学学生朱治国回忆录《投笔从戎奋战大青山》记载:1937年12月,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被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四支队。

这是成成中学师生在《群众》周刊上发表的《为号召全国青年参战宣言》,其中写道:“我们反抗奴役,反抗压迫,反抗侵略。我们的意志是坚定的,心胸是热烈的,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捍卫祖国的责任是我们的,我们应当为了祖国的生存流最后一滴血!”

这篇宣言吸引了大量的有志青年参加抗日,四支队很快发展到600余人。他们根据党的指示,挺进绥远省大青山,建立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1941年12月5日,成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所属独立骑兵营。

根据资料统计,成成中学的抗日队伍从最初的200余人扩充到最多时600余人,经过300余次战斗,至抗战结束,从清源(今清徐县)出发的200余名师生,幸存不足20人。他们大多只有十七八岁,小的只有13岁,却用生命践行了誓言——“为了祖国的生存流最后一滴血。”

成成中学师生举校从军、共赴国难的英雄壮举,在中国抗战史上堪称唯一,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动、组织、领导,青年运动才沿着正确的方向,汇入磅礴的抗日洪流。成成中学“成己成人”的校训,才在热血与烈火中得以升华。

(陈兴华 撰稿)

在山西省档案馆的珍品库里,陈列着一本由毛泽东题写书名并作序、由聂荣臻编著的珍贵资料——《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

1938年11月,聂荣臻将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一年来的斗争情况,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中共中央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看到报告后,认为意义重大,要求聂荣臻补充修订后公开出版,向世人宣布:根据地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是顽强的、彻底的。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看到补充修订后的书稿,非常高兴,欣然命笔,题写了书名,并作序。两个月后,这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专著,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以亲身的经历,翔实的史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一年多来的巩固与发展过程,斗争的特点、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

整篇报告分为4个部分:在战斗中成长的晋察冀边区;
一年来我们在敌后战斗的收获;
日寇的新围攻和我们反围攻的斗争;
边区抗战的经验对于全国抗战的教训。

书中的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晋察冀军区成立一年多来,作战434次,歼敌1.5万人,牵制了大量日军、伪军,成为晋察冀三省抗日力量团聚的中心,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改善了边区人民生活,遏制了日军对华北地区资源的掠夺。

晋察冀之所以成为抗日模范根据地,关键是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民主和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减租减息政策,使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重压下抬起头来,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在高高的山岗上,密密的丛林中,遍地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军民,锤炼出一整套令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围困战、伏击战……

晋察冀边区是华北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其他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被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被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赞誉为“新中国的雏形”。

(赵跃飞 撰稿)

这是位于武乡县长乐村的长乐村战斗纪念碑,这里长眠着几百名八路军烈士,他们是长乐村之魂,也是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一份历史档案,记载的是八路军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烈士名册》,内有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

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1938年的4月,却格外寒冷。当时大同、太原已经失陷,日军为了占领华北全境,纠集了3万精锐兵力,分9路气势汹汹地向我党领导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扑去。

屯留出犯之敌,已于4月13日占领了武乡县城。而此时的八路军总部,已经从沁县转移到武乡的马牧村。而我们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主力,现在还远在辽县、涉县一带。

危急之时,一二九师主力经过100多公里的急行军,于15日夜赶到武乡。就在这天夜里,穷凶极恶的日军烧毁了具有1447年历史的武乡古城,沿浊漳河东去。

朱德、彭德怀首长当即部署,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平行追击。16日清晨7时左右,日军1500余人进入了八路军在长乐村以西的包围圈内。八路军发起攻击后,已经通过长乐村的日军,也以两个大队的主力,向八路军发起疯狂反扑。

这张地图,清楚地描绘了长乐村战斗的战场形势。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坚守戴家垴高地的七七二团一个连与10倍于己的日军激战4小时,全连阵亡。赶来增援的六八九团,与日军反复争夺8次,才将阵地夺回。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长乐村战斗,八路军毙伤日军22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800余人的代价。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在这次战斗中以身殉国,年仅24岁。

太行山低头,浊漳河呜咽。刘伯承得知叶成焕牺牲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在讨袁护国战争中,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可今天,成焕的离开,我等于失去了一条臂膀……”

长乐村战斗是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它是八路军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和依托山西坚持华北抗战的奠基之战,它创造了八路军在整个抗战中单次作战消灭日军数量最多的纪录。

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去,长乐村也在党的领导下旧貌换新颜。然而,长乐村英魂不仅在历史的档案中长存,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生。

(郝雪廷 撰稿)

这是保存于稷山县档案馆的油印小报《五日时事》。

1938年5月,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为了及时报道抗战时局战况,指导晋西南根据地的抗战工作,创办了油印4开小报——《五日时事》。

1939年初,在延安举办的各抗日根据地报纸展览会上,《五日时事》受到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赞赏。毛泽东给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稼夫写信说,报纸办得很好,希望你们向《新中华报》学习。并给报纸题写了报头,亲署“毛泽东题”4字。

《五日时事》从1939年2月15日总第50期开始,启用“五日时事毛泽东题”为报头。这是迄今为止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中,唯一留有落款的报纸。

《五日时事》在抗战的硝烟中创办发行,是一张流动的战地报纸。1938年12月之前,《五日时事》报社随区机关在孝义张家庄出版发行,发行量达5000份,通讯地址是由孝义兑九峪邮局转达。

1938年12月15日开始,《五日时事》报社跟随区机关转移到隰县蟠龙庄(现属交口县)出版发行,通讯地址改为灵石县双池镇邮局转。到1939年2月15日出版第50期时,通讯地址改为一一五师独立第一支队政治部转。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发,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晋西北,和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五日时事》作为晋西区党委的机关报继续出版,至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创刊时停刊。

诞生、成长、战斗在吕梁山的《五日时事》,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表共产国际和海外朋友声援支持中国抗战的消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活动的伟大斗争中,像一支号角,在唤醒人民、动员人民、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日时事》经常根据战争需要出版专刊。1939年5月中旬,日军集结大批兵力,侵入吕梁山,携带大量渡河工具,企图越过黄河向陕甘宁边区进攻。

《五日时事》从5月20日第66期改出战时版,由平时的两张蜡纸版改为一张,套红印出:粉碎敌人的围攻!牵制敌人的西进!并配发短评:我们一定要以巨大的铁锤,打破敌人进攻大西北、“扫荡”吕梁山的迷梦。

《五日时事》用战斗的笔,筑起了阻止日军西进的无形屏障。

(赵跃飞 撰稿)

猜你喜欢 山西记忆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党史文汇(2022年3期)2022-05-13Right to Roam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0年6期)2020-12-21夏天的记忆学苑创造·A版(2020年10期)2020-11-06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科学导报(2020年34期)2020-06-09送给奶奶的信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9年4期)2019-09-02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2期)2017-05-11端午记忆丝绸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推荐访问:解说词 纪录片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