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培养在校园欺凌防控中的应用

王泠然 李嘉雯

摘要:自各项综合治理方案及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保障文件出台之后,校园欺凌治理力度随之增强,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心理支持体系、引导青少年自我认知建立、组建社会多元评价体系的方式,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切实保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校园欺凌 心理素质 心理支持体系 自我认知 多元评价体系

校园欺凌在1994年就被WHO列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HBSC)”调查项目中,将其定义为妨碍学龄儿童健康的风险行为。校园欺凌之所以在社会评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和事件本身性质恶劣,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通常因为施害者是未成人而处罚较轻,也渐渐引发了大家对于校园欺凌处罚措施的不满。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于2017 年 12 月 28 日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在治理制度上实现了从无到有,明确界定了学生欺凌,如何防治校园霸凌,并包括对教育部在内等十一个部门和学校的权责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划分,对于防治校园欺凌有了实际操作的指导性。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关于“欺凌”是这样表述的: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 1 ]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采用了这一定义。明确了欺凌的手段有肢体、言语、网络的行为这三方面,同时强调了实际损害同时包含精神、身体、财产损失。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

青少年对于暴力文化的崇拜,一直是影响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用暴力宣泄生活中的不快感,不仅可以让欺凌者对世界更有掌控感,还可以收获旁人的惧怕和崇拜,这对于青少年个人自尊的形成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愿意使用简单、直接的暴力方式解决冲突,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校园环境

在传统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学习环境中,容易产生对于落后学生的歧视及排斥,导致其将自身的不满、委屈感以暴力的方式发泄在较为弱小的同学身上。或者,落后学生本身也会收到隔离、歧视等精神类欺凌,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并不是由学生们主观意识上所产生,更多交织了青少年本身的排他及对自我世界维护等情绪感受。

在对于成绩差异及家庭教育差异、个人表现差异,学校缺乏规范化引导,在对于成绩追求的同时,如果把对于他人的肯定、关心纳入教育范畴,也一直是教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而对于种种差异所引起的欺凌行为,随着《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下发,关注度已经有很大程度提高,但在如何界定欺凌行为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进而对于不同行为的约束及制止也有很大的差异。

3.家庭环境

冲突、忽略、高压等家庭环境很容易造成青少年自我性格塑造的偏差,随着很多影视作品普及这一观点,大家也慢慢认同家庭环境成为了塑造青少年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家校合作也在学校教育中不停地被老师提及。但仍然不可避免某些家庭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合理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导致青少年个人成长教育的缺失。

父母普遍对于青少年未来发展有较高期待,但部分父母在生活安排、教育计划、社交范围等部分都做出了明确规划,青少年难以发展自我需求的部分而感觉在生活中处处受限,导致青少年可能在外面寻求极度刺激的感官体验,如通过暴力手段收获自尊感、掌控感;
另有可能青少年在规划之下,丧失掉寻求自我部分的动力,更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父母因为忙于自己的生活或者父母冲突不断,无暇照顾青少年的成长,也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到青少年情感的需求。青少年在寻求被需要、被看到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途径,会通过最为直接的行为引起其他同伴的关注,不管是好的关注还是坏的关注,对于被忽略的青少年来说,都是对于父母忽略的情感上弥补;
而这样被忽略的状态,青少年选择自己承受并责怪自己做的不够让父母关注到自己,这一部分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到情感障碍等问题中,相应导致青少年社交融入不畅及自我价值感缺失,成为隐性校园欺凌的目标。

三、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心理素质的定义

张大均等将心理素质界定为:以生理条件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2 ]心理素质涉及个体活动的各方面,会造成行为习惯、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影响。

2.心理素质在欺凌情境与欺凌受害之间的调节作用

赵占锋的研究表明,在面临不同欺凌情境时,心理素质水平的个体遭受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研究也指出,心理素质能够调节个体对于欺凌情境的认知,能够寻找内部及外部积极支持的个体更能有效应对欺凌情境的冲击,减少负面情绪,保持相对积极的社会适应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 ]

四、校园欺凌的社会现状

从2016年4月起,各行政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治理学生欺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及职责分工。

2020年6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显示,2017年以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逐年下降,反映安全校园、法治校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 ]

在各方力量的合作之上,如果我们能从心理素质培养的方面,增强青少年对于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发展的各项刺激性事件的接纳程度,对于自我及他人形成合理、积极认知,帮助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也是有核心意义的。[ 5 ]

五、构建校园欺凌预防体系

1.反欺凌课程的开设

对于欺凌的界定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程度体现,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校园欺凌,其实都缺乏明确的概念。开设专门的反欺凌课程,让学生学会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应该是青少年发展中必备的环节。在除去传统的角色扮演方式以发展学生的欺凌预防技能之外,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情感体察、个体接纳等发展状况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以减少个体在解决差异化问题时,往往选择封闭或者攻击性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综合两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被欺凌者的感受,培养同情心、责任感,以期避免或者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6 ];
同时,提高了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无论是亲身经历或者目睹校园欺凌的事件,能够采取自我保护、寻求帮助等方式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2.教师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识别及干预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校园中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及主要管理者,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识别及干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 7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通过早期群体、班级、校园的平和、平等、接纳的氛围营造,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同时在类似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知道怎样科学区分欺凌事件及发展冲突事件,采用相应的方式去分类解决,而不是一边倒划入某一类问题中,在干预校园欺凌事件的行为中,也会更有针对性。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校中最值得信任的成人,保留这一条寻求帮助的途径,是很多被欺凌者获得安全、信心的关键。

3.完善校园反欺凌行为的管理体系

教师作为一线管理人员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控虽然起着直接作用,但个人的力量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班级内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应该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序列,从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应在校园欺凌防控中占有相应的位置[ 8 ];
同时在家校联动的基础上,应该将行政人员、学生、父母一起加入欺凌事件处理的小组中来,避免让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事件中,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况,校方的决策及支持对于教师处理欺凌问题时的信心有着很大的支持感。只有在学校所有部门都承担起维护学生成长安全的责任中,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才是可操作的。

六、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心理素质是个体对于外界刺激内化而具有各项功能的稳定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构建稳定的心理环境对于青少年合理、积极应对外界刺激至关重要。

1.构建心理支持体系

(1)学校环境构建心理支持体系

在张越的研究中发现,当自己受到欺凌或者看到他人受到欺凌时,北仑区义务段的学生与浙江省中小学总数据对比,会更多地选择将欺凌事件报告给老师而不是朋友,极大原因是北仑区义务段学校的欺凌投诉渠道较为畅通,且学生认为告诉老师可以让欺凌者更快地受到批评和处理[ 9 ]。学校对于欺凌问题的处理态度的差异,帮助学生构建了被听到的安全途径,这一行为增强青少年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学校归属感。在与学校保持稳定联系的状态中,青少年更容易从理性情绪看待教师行为、学校行为,对于学校的正向引导在主观上也更愿意接纳[ 1 0 ]。学校成功构建心理支持体系,青少年体验到安全、关怀、接纳、尊重和支持,校园欺凌事件也会相应减少。

朋友也是青少年学校环境支持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但因为青少年个体自身认知还未发展完全,对于同伴所遇到的问题虽然能感受,但并不总能给到合理的支持和建议。让同伴成为学校心理支持体系中一部分,勇于报告给老师,是更优的解决方法。

(2)家庭环境构建心理安全体系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 1 1 ],社会支持是个体健康状况的积极复原因素。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处理及应对,更少涉及到自我的核心部分;
而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在面临同样的状况时,更易对自我产生质疑,发展出问题行为及心理类疾病。其中,家庭更是青少年社会支持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研究表示青少年父母依恋与心理素质正相关、父母依恋与抑郁负相关,个体心理素质与抑郁同样呈现负相关[ 1 2 ]。虽然依恋关系最早建立于婴儿初期,但后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支持也会进一步影响依恋关系的状态。如果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情感理解、陪伴,也许不一定能够解决当下会出现的所有成长性问题,但家庭安全支持的心理感受会给青少年提供可以安全表达和发泄情绪冲突的稳定场所,帮助青少年建立理性态度。

2.引导青少年自我认知建立

陈巍的研究中提到,欺凌者较容易将自尊、自信建立在欺凌行为上。青少年成长过程也是自尊建立的过程,能否有效获得自我效能感,也是个体发展目标之一,引导青少年通过亲社会的方式替代暴力行为,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自我认知的过程。被他人关注的需求是青少年发展特点,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权力感也是青少年建立自我价格感的方式,结合姚奇(2020)的研究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如:公益活动、行走活动等。在青少年学校及家庭生活安排中,通过服务类活动帮助青少年寻找自身定位,找到自身价值感,建立完整的自我认知,也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3.组建社会多元评价体系,提高社会适应力

张大均[ 1 3 ]认为心理素质与社会能力紧密联系。个体具有健全心理素质,凭借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优势,足够在社会生活中达到积极的社会适应状态;
而心理素质欠佳的个体,可能无力适应或调控社会环境,从而处于不适应状态。面对校园欺凌的发生,有强社会适应力的青少年更容易主动寻求外界帮助,从当下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对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发展有很强的支持作用。通过多维角度看待青少年,并通过学业、兴趣、态度、行为、认知等多角度评价青少年,个体也更易从多方获得对自己有益的资源,更好适应社会。

校园欺凌防控是一项纷繁复杂的闭合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个人,都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应对校园欺凌防控大于惩戒,从青少年自身发展入手减少欺凌行为发生、提高应对欺凌行为的能力,更应是重中之重。无论是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或者预防欺凌的校园体系建设都应该成为这个闭环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赵占锋,张大均,张丽華.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心理卫生, 2021,(1):83-86.

[2] 赵占锋,刘广增,李淑芬等.青少年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素质的中介和调节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90-97

[3] 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9-104

[4] 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1):3-11

[5] 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等.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6):1282-1289

[6] 凌磊.国际视野下校园欺凌治理机制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20,(12):93-99.

[7] 张越,胡静娴,黄恺玮.施心理教育之长 溯预防欺凌之策-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458):27-33.

[8] 陈巍,黄家裕,王勇,周珲等.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者的干预:一个神经咨询学假说[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12):227-233.

[9] 吴光芸,黄小龙.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议程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J].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2021,(1):56-68.

[10]陈琴.反校园欺凌,应以“预防为主”-对美国反欺凌立法和实践的分析及启示[J].比较与借鉴,2020,(12):71-77.

[11]苏志强.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及其与压力认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6.

[12]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3]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28(1):77-82.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校园欺凌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12期)2021-12-15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15期)2019-12-15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7期)2018-05-14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33期)2017-10-25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9期)2016-12-05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南方周末(2016-08-11)2016-08-11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商(2016年24期)2016-07-20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8期)2016-03-07

推荐访问:欺凌 防控 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