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断句技巧漫谈

张立明

断句,说到底就是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将句子分隔开的过程。一个词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属于上句还是属于下句,是一个前置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关断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都知道,具有一定的语调、能够独立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叫做句子。句子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不同的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进入句子后会和它周围的词构成一定的语法关系,并受这种语法关系的制约。所以,在断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各个词语在句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此来确定它的词性和词义,进而准确地断句。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般来说,谓语在句子中承担了“结构核”的作用,主要用于表明主语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于什么状态等。一般来说,一个句子的谓语是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充当的。在断句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确定句子的谓语;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确定语句的停顿点。

例如,要判断“士坐庭中/噤未能言”与“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断句的正误,我们就可以抓住谓语来进行分析。首先,“士坐庭中”是一个主谓补语齐全的句子。主语是“士”,谓语是“坐”,补语是“(于)庭中”,结构完整,后面不能再带宾语。其次,“噤”是一个动词,是“闭口不出声”的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噤若寒蝉”。将“噤”放在前一句的末尾明显是不恰当的。因此,,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不对。在断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着重分析一下句子的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其后可以停顿;如果是动词,可在宾语后停顿。

例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020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题第10小题

在做这道题时,有的同学很快便排除了B、C两项,但是因为不知道“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与“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哪一个是正确的,因而选不出正确答案。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首先,“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不可能再带宾语。其次,在“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是不能断开的。因此,“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不对。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当然,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断句“标记”,如虚词。虚词所处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其作用也比较明确。比如,发语词“夫”“盖”“唯”等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有引出下文、作出判断等作用;“也”“矣”“哉”等常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往往表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大家尤其要注意句子中的虚词,因为它们有时候会成为我们断句的关键。

以虚词“故”的用法为例。“故”有时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常出现在因果复句中后一个分句的句首,表示“由于有前面的原因,所以有了后面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其译为“所以”。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对方精疲力竭,我方士气正旺,所以(我们)能战胜他们。

考题示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021年新高考一卷文言文阅读题第10小题

对于“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这一部分的断句,一些同学表示难以把握。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镇天下”是“上皇欲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以“故”领起,说的是“强宗室”的具体方式。选项A和选项D把“故皇”强行放到了“以镇天下”的后面,是错误的。“童孺”是“皆為王”的主语。“虽”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在句子中不充当句法成分。所以C选项也不对。正确答案为: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除此之外,理解句意也是断句的关键。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同学们在断句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不该断开的地方将句子断开,则会曲解作者的原意。

例如,“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与“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这是两个不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意义。“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从“谋”的后面断开,从结构上说,这个句子就成了复句。前一个分句到“谋”为止,下一个句子另成一个分句;从意义上说,前一个分句表示谋划(或愿望),后一个分句表示谋划以后产生的行动或结果。“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未在“谋”的后面断开,从结构上说,它还是一个单句,以“谋”通贯下文,使“谋”与后面的内容构成动宾结构;从意义上说,“谋”只是“预谋”,不表示谋划后已经付诸行动。那么,到底该如何断句呢?我们可以结合原文来分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该文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对话,集中讨论了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由前文中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和“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认为,远方的人不归服,统治者可以用文治来使他归顺;等他们归顺后,就要采取措施使他们安定下来。可是,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不仅无法使远方的人归服,而且把国家弄得四分五裂,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甚至还在境内策划兴起战争”的意思。“谋”在句中是动词,作谓语;“动干戈”作“谋”的宾语。结合原文的意思,“谋”的后边是不能断开的。

例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文言文模拟训练题

“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中应在“之难”后断开,使“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形成一体,其意为“臣现在希望陛下您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如果将“小”放在前面,则会出现“句式杂糅”的问题,且与文意不符。所以,可以排除A、D两项。一些同学在“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与“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中纠结,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断句。在断句之前,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前文提到冯异忠心为主,深受圣上的信任。但是,当有人构陷他,他得知此事后,他便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通过自述获得了皇上的理解。皇帝“赐以珍宝衣帛”。为表达感激之情,他才说出了这番话。其中,“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的意思是“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商定计策夺取蜀地”。我们应在“宴见”后面断句,而不可将“宴”与“见”分开。因此,可以排除C 选项。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总之,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擦亮眼睛,分析句子的成分,找出断句的标志,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断句。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猜你喜欢 举子断句谓语 唐代旅馆诗中的举子形象文教资料(2020年10期)2020-09-24短句—副词+谓语娃娃画报(2019年8期)2019-08-05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17年15期)2017-09-18妙用标点巧断句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非谓语动词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论唐代举子的科考消费江汉论坛(2009年6期)2009-08-26断句难不难文史杂志(2009年6期)2009-03-29非谓语动词用法大比拼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8年2期)2008-04-08主考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3期)2008-03-18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现代语文(2006年5期)2006-07-27

推荐访问:断句 文言文 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