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人民,讴歌时代

阮彬彬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2021年6月24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本次展览经过了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以美术作品成果展的形式献礼党的百年华诞,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代表着上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各个时期的学术高度,反映了上海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他们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进行转换和尝试的探索轨迹,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特征。

展览以时间为序,由“天翻地覆慨而慷”“六亿神州尽舜尧”“东方风来满眼春”“人民城市见初心”四个单元共140余件/组作品组成,展出的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漫画、水彩(粉)、综合材料等,涵盖了上海老中青三代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展出作品主要是从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的馆藏精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此外,还特邀了部分上海地区的名家参展。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的42件作品为“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的优秀作品,作者年龄大都在45岁以下。此项目于2020年正式启动,向社会发布选题,公开征集作品,作品在长达一年的创作期内经不断锤炼、探索和完善,最终由专家组从300余件投稿作品中评选而出,代表了当下上海青年美术创作的高峰,具有学术上的示范性和先导性。

可以说,本次展览不仅为党史百年的叙事提供了艺术性的图像,也为上海的美术发展留下了历史记录,从中或可管窥上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和状况,特别是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在继承传统文脉与展现当下审美、立足民族性与创造现代性、表现艺术精神与构建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为今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探索方向提供了现实范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图写历史到记录当代

自古以来,美术作品都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传递出对人类命运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观者通过艺术观赏和体验,通晓历史的演变和文明的兴衰。经典美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现实的土壤,艺术家需要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时代,升华自己的艺术思想,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而凝聚成蕴涵个体情感和群体生命意义的艺术精品。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创作于1947年至2021年之间,展览内容主要围绕建党百年历史及上海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既展现了百年来上海美术史的发展,也是一部20世纪以来上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奋斗史和发展史。

创作于1951年的版画《五卅惨案》反映的是战争年代国统区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的反抗与呐喊。救亡图存、自强自立,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现实,也是这时期上海的美术创作特别是木刻版画及漫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情境化再现,艺术作品是现实投射出的第二重影像。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艺思想上,毛泽东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新的政权领导下和文艺政策指引下,艺术上需表现贴近现实的主题内容,上海的艺术家们纷纷走出画室,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创作符合大众需求的作品。为更好地描绘现实场景和刻画人物,这一阶段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对“透视法”“明暗法”等西方绘画经验和艺术语言的融合趋势。同时,在创作主题上大多围绕汽车轮船、工地车间等这些工业建设的宏大叙事展开,如陆俨少的国画《上海港》、颜文樑的油画《闵行在建设中》、沈柔坚的版画《船坞中》等,作品均生动地表现出极具上海地域特色的工业建设场景。丰子恺的《土产交流》《国庆看焰火》、吕蒙的版画《女焊电工》等作品则将着眼點放在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上,描绘他们沐浴在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朝阳下,日常工作和闲暇生活的场景。

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疑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品的主题内容、画面构思、人物描绘、创作手法等均与时代的发展和审美变化密不可分,与时代同行、呈现集体记忆、传承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愿望与诉求。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上海的经济腾飞和人文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和动力,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开启了崭新的时代命题。绽放时代之美、展现人民风采成为当前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涉及较多的主题内容。近年来上海相继启动了“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现实主义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在新时代文艺政策的推动下,创作出了许多传承红色精神、讴歌时代伟业的优秀美术作品。艺术家作为时代发展的亲历者、旁观者和记录者,从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和视点切入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理想和意气风发的年代。油画《晨曲—浦东崛起》抓取了清晨建筑工人在高楼施工的一个瞬间场景,通过俯视的视角将浦江两岸的建设面貌一览无余。中国画《海上世博会》、油画《东方大港》《磁悬浮腾跃》、版画《上天入地》等作品都在抒写着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开创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油画《上海工匠》《“一带一路”上的上海建设者》及抗疫题材的《召唤》《逆行者》等作品则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为人民造像,画出了当代人民的精神气节。

从个人情怀到宏大叙事

纵观美术史,自“八五新潮”以来伴随着西方现当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入及新艺术理论的构建和实验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具有叙事性与具象性特点的架上绘画领域,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于对个人感受及内在经验的表达,偏向于对艺术造型的表现力、个体化的艺术语言、新的视觉经验与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研究,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多涉及近距离的身边景物和较为主观性的艺术再现。这些特点在本次展出的部分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中国画《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办》和《春之声—上海郊野公园》等作品在创作构思和主题内容的表现上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本该是大场面、大场景的表现切换为小的、特定的视野角度。《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办》将焦点放在了清澈湛蓝的泳池一角,以若干名跳水运动员的起跳腾空、空中转体、完美入水的系列动作形成画面构图的数个支撑点,构图饱满,人物表现富有张力。《春之声—上海郊野公园》画面聚焦的是一大片盛开的粉色桃林,以高调、淡雅的色彩和微妙的明暗对比来表现欣欣向荣的春天和充满希望的现代农村,画面优美,充满了诗意的情怀。这些作品切入点虽小,却丝毫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对主题内容的演绎,反而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主题性美术作品风格单一化和刻板化的认知。

展览中也有不少反映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文化现状的宏大题材创作,此类作品通常涉及人物众多、场景复杂,对艺术家的造型能力、画面组织和把控能力及细节处理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油画《风云儿女》和《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生活纪实 》。两位作者均是优秀的具象绘画艺术家,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及人物肖像画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有能力驾驭大场面、多人物的复杂画面。在这两件绘画作品中,艺术家将他们在人物画中积累的人物塑造经验运用到大场景创作中,与扎实细腻的笔法、复杂的构图、细节化的处理等创作要素融合,成功完成了从人物画到宏大题材创作的转变。而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家不断解决画面问题,在艺术本体的层面不断追求与精进的过程。《风云儿女》在构图中将左翼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按照情节内容及人物的重要性分成群组,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设计出了一个虚构的电影拍摄现场。画面为暗色背景下的单向光源设计,这就要求画中三组人物群体的明暗关系在细节上要一致,并与画面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每一块受光面和阴影的处理都体现了艺术家对整体的把控能力,画面的真实感很强,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李前在创作《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生活纪实》时说:“这张画虽然是写实的,但是具象的背后有一种抽象的美感。我尋找这个抽象美感花了很大功夫。从左到右的黑色组成一种旋律,形成跳跃感,白色也一样,一定要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观者一看画面,就会知道画面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感……”

从继承传统到自由表达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核心是其主题内容的表达,通过在绘画中加入叙事性和情节性,以表现特定的事件、人物及所处时代的特征,由此产生了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在内容构思上要和历史或现实的真实相符,有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在创作方法上,通常也有一套创作模式和原则,有其基本规律、要求和程序。艺术家首要思考的是如何清晰地表现主题、组织画面构图、设计人物的形态和动作等,在涉及多人物的绘画创作时,还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物群组,哪些是画面的中心人物,哪些是延伸的远景,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更贴近现实的画面效果。以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大多采用此类经典样式的创作方法,较少体现艺术家的个体性和自我创造,比如油画《开路先锋》《中共一大》等都是大场面、多人物的画面,在构图上都借鉴了经典的金字塔形三角构图及西方美学中的黄金分割律,需要被突出和强调的主要人物均被安排在了黄金比例区,画面结构严格按照近景、中景、远景来体现空间感和前后关系递进的层次感。近年创作的油画《工人住进了新村》《吉祥里生产组》等作品也都遵循了这些创作原则和规律。

除了这些构图完整、结构稳定、情节性与戏剧性兼备的作品外,在展览中,我们还看到不少艺术家尝试打破传统经典样式的创作手法,强调画面的构成美和形式美,以美学的方式来阐述主题内容,使作品与时代的审美更相契合。比如中国画《上海·红色起源地》描绘的是一大会址、二大会址等九个上海的红色革命活动旧址,艺术家将大大小小九个处所的局部细节错落并置,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美感的大画面。他在自述中说:“这是一种聚点成面的处理方式,它们既并列又有主次关系。这样既能丰富画面,也能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筹备到成长的历程,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革命历史。”《G60科创云廊》中大面积的云顶结构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近景、中景、远景及上下左右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被紧密压缩在整体画面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构成及强烈的光影效果表现云顶的气势和韵律感,制造出了一个奇幻瑰丽的、充满高科技和现代感的视觉奇观。水彩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则采用四联画的构图方式,借画面的高度表现海平面的深度,通过由上至下四个画面展现了蛟龙号到达海域、入海、深潜至在深海插上五星红旗的完整潜水过程。这些年轻艺术家通过再造新图式和空间,探求具有时代精神的绘画形式,成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自由表达。

从现实主义到多元并存

大部分主题性美术创作都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然而在不同时期,现实主义亦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向度。展览展出的两件宝钢题材作品,一件为油画《上海宝钢总厂》,一件为综合材料《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纪事》,虽为同一题材内容,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迥然不同,展示了艺术的不同张力和感染力。《上海宝钢总厂》以经典写实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这一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场景宏大,色彩关系丰富而有层次。在构图上,以俯视的鸟瞰角度展开大场景、大画面的塑造,画面中呈现的厂房、设备、机械、道路等元素众多,且刻画细腻,在空间处理上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丰富到概括,层层递进。综合材料《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纪事》则以现实主义结合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呈现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作者巧妙地利用红色元素来象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及钢铁冶炼制造的特殊过程,暗红、深红、暖红、橙红、紫红等各种不同色调、明度、冷暖关系的红色构成了画面的色彩交织和节奏旋律,远看似一件充满活力和重叠色彩的抽象绘画作品,近观又能辨别其中的施工场景和人物动态。油画《中共四大》可以说是油画和版画的创作综合体,凹凸不平的油画笔触和肌理效果产生了类似木刻版画的特殊刀味与木味,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综合材料《中国式地图之长三角一体化》以透明亚克力面板作为创作材料,在平面化的对象上呈现出层层空间感,既有具象作品的内容,又有抽象作品的表现力。这些艺术家,他们或是将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推向极致,或是通过创造性地解读传统,创作出独具个性特征和审美意义的作品,使当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上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面貌。

时代造就了经典,各个时期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都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个人及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构成和绘画基本功的体现,弘扬时代精神、切合现实生活、体现文化追求是主题性美术作品最为珍贵的品质。伴随着当下主题性美术实践的广泛开展,在向国内外经典作品学习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在不断积累新的创作经验、加深对历史真实的认知和理解、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推动创作手法及技术的更新。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看到在政府的组织和文艺政策的引导下,主题性美术创作队伍正不断获得新锐力量,许多青年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参与到了创作过程中,这些充满活力、展露才华的青年新秀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模式,还将成为绘画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我们相信,美术经典作品的不断创造将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

作者  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主题性艺术家美术 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11期)2017-01-13增强服务意识 打造为民频率记者摇篮(2016年11期)2017-01-12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1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推荐访问:讴歌 抒写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