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日标志【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日标志【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防震减灾日标志【完整版】

 

 防灾减灾日 的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的背景下, 中 国面临的自 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 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灾害损失日 趋严重。

 2008 年 5 月 12 日 , 四川 汶川 发生里氏 8. 0 级特大地震。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 68712 人遇难、 17912 人失踪。

 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 全国人民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表现出 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

 2008 年 6 月 , 山 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 提议, 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 增强全民忧患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有必要设立“ 防灾减灾日 ” 或“ 中国赈灾日 ” , 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 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防灾减灾日 简介

  2009 年 3 月 2 日 , 国家减灾委、 民政部发布消息, 经国务院批准, 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 为全国“ 防灾减灾日 ” 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 另 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 设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近年来, 我国自 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 重大自 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 我国面临的自 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 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 这种背景下, 设立“防灾减灾日 ” , 既体现了 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 “ 防灾减灾日 ” , 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 救技能, 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自 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 设立目 的

  1989 年,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 10 月 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 ” , 旨 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 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 国际减灾日 ” 的同时,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 , 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 本将每年的 9 月 1 日 定为“防灾日 ” , 8 月 30 日 到 9 月 5 日 定为“防灾周 ” ; 韩国政府自 1994 年起将每年的 5 月25 日 定为“防灾日 ” ; 印度洋海啸以后, 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 12 月 26 日 确定为“国家防灾日 ” ; 2005 年 10 月 8 日 , 巴基斯坦发生 7. 6 级地震后, 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 10 月 8 日 定为“地震纪念日 ” 等。

  2008 年 5 月 12 日 , 我国四川 汶川发生 8. 0 级 特大地震, 损失影响之大, 举世震惊。

 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 , 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 ” , 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 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 ”

 2009 年 5 月 12 日 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 ” 。

 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 ” 进行了 研究, 对各地、 各部门 开展“防灾减灾日 ” 活动提出了 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

 宣传周期间, 全国中 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

 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 主题班会、 板报宣传、 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 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

 针对本地本部门 主要灾害风险, 立足群众广泛参与, 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

 针对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 应急救援、 卫生防疫、 自 救互救、 转移安置等内容, 针对特定人群, 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

 针对消防安全、 生产安全、 医疗救护等内 容,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 ” 集中 宣传活动。

 宣传周期间, 各类媒体集中 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通过开设专栏、 专题, 播出 有关专题片和影视节目 , 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 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 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 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编辑本段献给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

 新华网北京 5 月 12 日 电 题:

 中 国在灾难中坚强成长——献给首个国家“ 防灾减灾日 ”

  新华社记者魏武、 卫敏丽

 5 月 12 日 , 我国迎来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 。

 这个特别的日 子, 蕴藉着华夏儿女对汶川 地震遇难者的深切追思, 昭示着中 华民族前事不忘、 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 -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

 干旱、 洪涝、 台 风、 地震……除现代火山 活动外, 几乎所有自 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

  生命和家园的代价, 促使人们因之而改变。

  “以前人们对灾害的重视很不够, 认为灾害是不能预防的。

 天灾面前, 人们无能为力, 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 中 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说, 这种思想的存在, 妨碍了人们灾害防范意识的确立。

  “这些年最显著的变化是, 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 大家对自 然灾害的防范普遍重视了 。

 ” 卢耀如说。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 心副主任方志勇 对这种变化的感受尤为真切。

 “ 过去人们基本上将减灾与救灾工作划等号。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 减灾是一个包括备灾、 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在内的系统工程, 对自 然灾害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

 ” 他说。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党委政府,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干部, 从专家学者到人民群众, 从认识到理念, 从单一到综合, 从政策到总体规划等防灾减灾工作变化正在发生:

  --2005 年初, 中国国际减灾委员 会更名 为国家减灾委员 会, 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 政策和规划, 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 综合协调重大自 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

  --2007 年 8 月 ,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 规划》 等文件明 确提出了 我国“十一五” 期间及中 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 标。

  --突发事件应对法、 防震减灾法、 防洪法、 防沙治沙法、 水污染防治法等 30 多部法律、 法规, 形成了 全方位、 多层级、 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自 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等, 对灾害应对、 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事项做了规范; 《汶川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为汶川 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法制保障。

  --2009 年 5 月 11 日 , 中 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 。

  ……

 更趋完备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更为有效的体制和机制, 更为科学的决策体系和更为全面的教育科技体系……犹如一只 只 有力的巨手, 把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推向更高、 更深处。

  开放合作, 减灾外交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 上的重要表达。

  1990 年, 中 国第一次宣布灾区可以对外开放。

 中 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

  2005 年 9 月 , 中国政府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 2008 年 12 月 , 举办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研讨会。

  四川 汶川 地震发生后, 先后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 多个国际组织向中 国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

  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表现出 的开放姿态和大国胸襟, 给世界留下了 深刻印象。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参与- -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由政府主导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一只 手, 或许透着柔弱; 相挽的千万只 手, 则能撼山动岳。

  人们清楚地记得, 汶川地震消息传来, 北京、 上海、 广州 ……千里之外, 千万条“黄丝带” 走向献血车、 走向捐款箱; 志愿者、 民间救援队、 公益组织、 慈善机构……千万颗焦灼的心, 千万双援助的手, 霎时与灾区人民连成一体。

  地震发生后不久, 党中 央、 国务院确定“一省帮一重灾县” 的对口 援建机制, 19个省市立即行动, 对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四川 、 陕西、 甘肃等地实施对口 支援帮助。奋战在灾区的数万名援建者, 用心血、 智慧和汗水, 与灾区人民一起, 托起恢复重建的希望。

  “政府一声令下, 全国立刻动员 起来。

 ” 民政部救灾司 司 长邹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 , 对口 支援机制成为提高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举国机制发挥了 重要作用。

  “深呼吸, 面带微笑和旁边的人握握手。

 ” 绵阳 九洲体育馆, 作为“ 希望九洲”黄丝带行动的志愿者, 来自 南京的王宇诚耐心地引 导十几位受灾儿童学习 自 我管理。

  数字显示, 汶川地震发生后, 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 300 万人以上, 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 1000 万以上。

  2008 年 5 月 12 日 , 北京 8 家民间机构联合发起了 “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 的救助活动。

  5 月 13 日 , 成都“ 根与芽” 、 “ 多背一公斤” 、 NGOCN 网站以及其他几家民间组织决定实施联合救灾行动。

 地震发生后短短半个月 时间, 全国 120 多家民间组织加入这一行动。

  ……

 关于汶川 抗震救灾工作中 各方力量的关系, 有人做过生动的描述:

 如果政府和军队力量是心脏与主动脉, 民间组织是血库, 协调性组织就是静脉, 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

 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 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 具有突出 优势。

  专家认为, 对口 支援、 民间组织、 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公开、 开放、 透明, 各种社会力量的充分整合, 是汶川 地震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推荐访问:防震减灾日标志 完整版 标志 防震减灾